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791-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解读北京的城市文化 >

第3节

5791-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解读北京的城市文化-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械耐峭纳澹鼋鲋皇鞘贡本┐笱Ю锏囊涣礁鐾纳澹补宦榉车摹O旅婢褪抢樱骸∮懈錾卤备咴系纳倌辏忌狭吮本┐笱В用患#搅吮本腿タ粗心虾!V心虾K窃缰赖模伪纠镉小懊飨≡谥心虾!保庠顾3R共荒苊赂∠肓妫朊飨亲≡诖夏鼗故且恢痹诤@镉斡荆亢罄粗篮@镉婿栌悖话踩飨隙ㄊ亲≡诖系摹K业搅酥心虾#豢吹酱南膂栌阕苣芸吹降陌伞K诒焙6悦娴那派贤心虾#苏胩欤鹞辣淖⒁狻N辣仕敫墒裁矗滴乙傣栌恪N辣阉虢谒醚E扇死戳臁U馍倌曛钡酱笱П弦担⒐⒂诨车幕故钦饧拢骸懊挥婿栌悖惺裁粗心虾#俊薄   �
    中南海是北京的海中最有名的海,我没有去过,我只是路过。有一次,我与老婆从北海出来,她说,那就是中南海。我一望,只觉得烟水苍茫看不懂啦。不免有些感慨,中南海呀深似海。感慨什么,深似海的是“侯门一入深似海”,中南海和我没关系。 谁说中南海和我没关系?我常抽的香烟就叫“中南海”。我刚来北京的时候,遇到一位据说是老北京,他说:“俺们北京人全抽‘中南海’。”    
    后来才知道他是山东人。我想我也应该融入北京文化啊,出门就带上包“中南海”,如果遇到个把刚来北京的家伙,我也可以给他一点北京生活准则:“我伲北京人侪吃‘中南海’。” 这是江南话。抽“中南海”的极多,因为便宜。便宜的当然是——焦油量10mg/烟气烟碱量1。0mg——这一种。“中南海”烟在外地的烟草店里很少见,所以在北京说到中南海,往往是指“中南海”这一品牌的香烟。    
    中南海在北京故宫西侧,中指中海,南指南海,它是统称。面积一千五百亩,水地约有七百亩。它像大运河一样,是人工挖出来的。中海开挖于金元时期,南海开挖于明初。清代把中南海与北海划成一片,列为禁苑。辛亥革命后,在中南海设立过总统府、大元帅府。 中南海与北海,又有一个统称,叫“三海”。这名字不太叫,听上去像“除三害”的“三害”。北海在北京故宫的西北侧,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一千零七十一亩,其中水地有五百八十三亩,这水地,以前称之为“太掖池”。辽金元时期建离宫,离宫就是皇帝正宫之外的临时宫殿。明清时期为皇帝御苑。1925年辟为公园,平民百姓也就可以进去玩了。北海里最耀眼的,是白塔——一座高三十五点九米的藏式白塔。 走在北海,我最强烈的感觉是它的视角是俯视的,不像苏州的私家园林。苏州私家园林的视角是一种平视。    
    有一首老歌《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血呀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如果能在北京故宫西北侧的北海公园里牧羊,我也要报名参加。可惜这北海是贝加尔湖。    
    北海冻住了,慈禧太后率领宫女太监玩起了冰床,豪华,奢侈,不无想像力。这是清代的事。现在,我看到的只是大人小孩在海面上仓促、简陋地滑冰。但乐趣大概是一样的。 北海我只去过一次,那天,从北海出来,老婆指着烟水苍茫之处,她说,那就是中南海。


化石 Legacies、天地 Heaven and Earth圆明园从废墟到艺术家村

    时令已过“大雪”,圆明园的湖面冻成薄冰,像是灰蓝色的镜面。远处树木尽成枯枝,过午之后天色从蔚蓝转为厚白,显出一派冬日迟迟的寂寥景象。    
    圆明园是圆明、绮春(又名万春)、长春三园的统称。从南门入内,顺着湖滨行走,可以看见1993年重建的鉴碧亭,以及唯一幸存的单孔石桥。据说圆明三园当年有石造、砖造、木造桥梁一百余座,现在只有残破的单孔石桥可供念想。几位游客在一旁指指点点,忽听一位男士说:“来圆明园就是要看这些毁坏的东西。”让我心中一动。    
    他可能不知道,圆明园要重修或维持废墟的面貌,已经争论了二十年。直到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出炉,才重申保持遗址现状的规定,并强调重修只能控制在古建筑遗址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以内。不过现在园内还保留一些和遗址不协调的设施,比如在单孔石桥后头,居然有着“圆明园游乐场”的招牌,凤麟洲遗址又是“和平鸽休闲园”。不过管他重修也罢,设置游乐场也罢,我想多数人到圆明园,还是想看西洋楼的断垣残瓦,对此园方也了然于心,否则怎会在十元门票之外,又在西洋楼遗址区征收十五元的参观费呢。    
    西洋楼位于长春园北端,因为是石料建筑,所以除了僻处一隅而逃过大火的正觉寺外,留存残迹最多。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火劫抢掠,毁坏了圆明园大部,随后几十年百姓权贵来这里拉石材捡地砖砍伐园树,将圆明园剥皮削骨得更彻底,现在的圆明园可说历尽千劫,从号称三园四十景的繁华极致,返璞归真到只剩下最朴素的面目。    
    走在西洋楼海晏堂、大水法的乱石堆里,可以想见当年这些石柱仓皇倒下的狼狈,但是在夕阳余晖中这种荒凉却是如此惊心动魄,好像一场名为“时间”的装置艺术,诉说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站在这里,我无从想象西洋楼原有的堂皇,却从一只喜鹊低飞穿越废墟的身影,感受到人生只是美的一瞬。    
    在西洋楼的建物中,唯一重建的是黄花阵,这是一个欧式迷宫,据说每到中秋之夜,皇帝端坐阵中八方亭,看宫女提着黄绸制成的莲花灯走迷宫,先到阵心者可获赏赐。我试着走了一次,其实并不困难,因为迷阵的石墙不高,往往可以从别人的行止中找到参考坐标。不过我觉得黄花阵也很适合拍摄哀怨情歌的MTV,因为在迷宫里你可以看到别人,却可能走不到一起。    
    或许是冬天,走出西洋楼,顿觉别无可观,海岳开襟遗址甚至不见冰冻的湖面,只有干枯的莲蓬遍布湖底。古建专家王世仁曾说:“圆明园是不可再现的园林艺术。”也许圆明园之美就在凝固一种消亡的状态,不管是倾颓的圆明园,还是已被清除的圆明园艺术村,圆明园始终阐释的是人间废墟。


化石 Legacies、天地 Heaven and Earth卡通圆明园

    一百个人回想起圆明园艺术村会有一百种说法,倒不光在于经历的不同,更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看待世界之心。    
    如果单说经历,住过圆明园的画家、音乐人、写作者、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们反而大多相似:都受过穷、遇过园警盘问,夏天都热都被蚊子咬,冬天都冷炉火灭了都去别人家借。 结论却有天壤之别。有些人至今怀恋乌烟瘴气集体开伙的乌托邦,有些人提起圆明园就开始了控诉。对圆明园的回忆经常被主观意向窜改,而变成对圆明园的想象。这想象有时作为自身心理的补偿,有时则是为了契合媒体的妄想症。    
    常有这样的时候,为了证明某种生活的意义非要把这种生活描绘得壮烈。所谓壮烈需要精神上的浪漫、物质上的穷苦、再加上政治国情。确实,圆明园艺术村兼备了所有煽情的要素,它紧邻废墟和大学城,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变迁,倡导了一种波希米亚式的自由生活,最后在政府的干预下仓皇作鸟兽散——但这是历史书的写法。具体到个人,我相信每种生活都取决于天气、人情、生意和饭菜,每种生活最终都是日常生活,它的本质不是政治不是理想不是大是大非,而体现于细节和对点滴的感受。    
    刚看了一部动画片,讲战乱年间一对兄妹活活饿死的故事,听上去苦情得不得了,看的时候却依然不时地微笑,为了妹妹的可爱、兄妹的温情和花花绿绿的果汁糖。有一幕废墟的画面,房屋倒塌成残片,可天空碧蓝,小女孩裙衫摇曳,还是个明朗的世界,而并非一味地凄风苦雨。    
    突然就很感动。卡通世界的秘密或许正在于此:始终以纯真质朴之心来看待残酷纷纭的外界。我说的不是孩童抗拒成人世界之类的哲学话题,我说的仅仅是“看待”而不是“抗衡”。抗衡是一种单向的姿态,看待是一种全方位的心境。同样一片废墟前,有人能看到野花看到风景,有人眼里只有废墟——他甚至刻意如此。    
    很多年前,圆明园一伙鸟人一边说笑,一边谋划一部讲艺术家轶事的电影。和很多被使劲讨论过的计划一样,电影当然没有搞成,但大家因此乐过一阵子,纷纷出谋划策。记得有人提议其中一部分拍成动画片,这主意立时得到赞扬并引起一片笑声。是啊,那么多精彩绝伦的人物,那么多尴尬滑稽的事件,用卡通来表现这一切,似乎比真人实拍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有人因为寻找精神同道来到圆明园村,有人因为房租便宜来到圆明园村,有人因为卖画之便来到圆明园村,有人因为谈恋爱来到圆明园村????有人性格可亲交到许多朋友,有人个性孤僻独自熬过冬天,有人有才华有人没才华,有人有运气有人没运气????如罗素说,幸福在于参差有别。圆明园的美好,大概为此。    
    因为卡通虚幻掉了背景,我们可以安全地拥有一颗诚实平和的看待世界之心。唯如此,才可发现那艰难现实中的美好与欢乐,或理想主义旗帜下的卑微人性。圆明园村是一代艺术家和青年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个名利场——它滋养过当代艺术的投机主义与功利心。


化石 Legacies、天地 Heaven and Earth颐和园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颐和园之美是说不尽的,细微处甚而无法用言语传达,非亲身体察不可。 你若是游览过苏州、扬州的南方私家园林,欣赏过江南园林那种小桥流水之秀媚,那你还应该到北京来领略中国园林的另一种类型:大手笔、大气派之北方帝王园林。    你若到过巴黎的凡尔赛,参观过当年法兰西国王的花园,你再来北京游览清代皇帝的颐和园,便会看到同是皇家的离宫御苑,东方与西方的造园风格有多么的不同。    我出生于苏州,已在北京度过几十个寒暑,又一直住在离颐和园很近的地方,骑上自行车很快就到了。不仅如此,我的专业还与造园有些关系,所以,造访颐和园如家常便饭,几十年下来,实在说不清去过多少次了。    这里,我只向读者讲一点我自己对颐和园的最突出感受,也就是它最令我惊叹的地方。 中国北方干旱少雨,近世学者赵元任当年居留北京,他的一首诗说:“我来北地将半年,今日初逢一宵雨,若移此雨在江南,后园新笋添几许!” 南人居北地,因罕见雨水而怀念江南之情跃然纸上,也凸显了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南方湿润秀,北方干燥粗犷。北京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就是到了颐和园的跟前,也是这样。然而,踏进颐和园的东宫门,在宫殿的夹缝之间三转两转之后,眼前忽地一亮,空间顿然开阔,你发现自己突然站在一片大湖的岸边。湖水轻摇,水波潋滟;稍远处,长堤横卧,堤柳依依,远远近近几个小岛浮在水面上,似有似无;再远处,山峦连绵,山色有无中。    
    这里说的是颐和园的前湖。待你转到万寿山后面,后湖的峡谷风光,又会让你想起南方深谷山溪的幽深景象。    
    这样的景色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是的,曾经见过,是在江南,是在杭州,可这儿是北方,头一次到颐和园的人不免一怔:北方怎有这样的江南风景!    
    这就是颐和园的妙处:北方园林有南方美景;真令人惊异:清朝人在北京造出了一片北国江南。颐和园周围有一圈围墙,平常游人不太觉察它的存在,因为围墙被树遮掩了。但如果爬上墙头,立即看到墙外是北国风光,墙里是江南秀色,情调气氛迥然不同。    这座颐和园是半天然、半人工的产物。现今颐和园的地方原本有一座不大的秃山,叫瓮山。瓮山的西南方有一个水泊,先前称“西湖”。山不高,水不大,但在北方已属难得。因此在元明两代算是京城的一个景点,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去那儿游玩。到清朝,皇帝们在北京西郊大兴土木,建了多处离宫御苑。但乾隆皇帝仍不满足,他看中瓮山及那个小“西湖”,认为可以加以改造利用,便决意在那里营造一处新的园林。    
    乾隆一生六次南巡,他醉心江南的秀景色,早就想在京城附近营造一处有江南风味的园林。他命画师摹写江南名胜,带回北京作为造园的参考。他特别以杭州西湖景色为营造新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