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4-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 ”
“文时.我们来比较一下,你的诗与我的诗,到底哪个更好? ”
对此,文时十分为难:“圣上所作乃绝佳上品,尤其是对句七字,实比文时高
明……”
“未必吧? ”
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呢? ——村上天皇对文时所言不以为然。
“那大概是你的恭维话吧。老实说出你的真实意见,否则从此以后,无论你所
奏何事,都不得上奏于朕。”
“容臣从实禀告,圣上御制实与文时之作平分秋色。”
文时大为惶恐,稽首于地。
文时说,圣上的诗与自己的诗不分轩轾。
“既然如此,你就在此立下誓言。”
村上天皇进一步逼问文时。
“其实,就目下而言,文时之诗尚比圣上之诗略高一膝。”
文时窘迫之极,只得说自己的诗比圣上的诗稍微高明一些,说完,便溜之大吉,
匆忙退出了宫殿。
“结果呢,晴明,文时这么一说,反倒是圣上感到过意不去了。”
哎呀,朕不该这么难为文时——“圣上这样说。还一个劲儿地称赞文时心地诚
实,敢承认自己的诗更优秀一些呢。”
“的确是那男人的作为。”
晴明微微一笑,说道。
睛明所说的“那男人”,指的就是村上天皇。
博雅似乎想开口指责这一点,正要开口时,晴明说道:“那么,博雅,昨晚的
事你已经知道了? ”
“昨晚? 什么事? 我什么都不知道。”
“博雅啊,你刚才说的事,还另有他人为此大受感动呢。”
“大受感动? ”
“你知道大江朝纲(大江朝纲(886~957),日本平安中期的学者,精通中国古
代典籍,《新国史》的作者。曾任文章博士。)大人吧? ”
“哦,当然。是八年前还是九年前,在天德元年去世的文章博士大江朝纲大人
吧? ”
‘“正是。”
“他怎么了? ”
“是这么一回事……”
晴明开始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
昨夜——也就是八月十五的夜晚。
几个爱好舞文弄墨的朋友聚在某人的府邸,正在开怀畅饮。
谈论的中心话题,正是不久前发生在村上天皇与菅原文时之间的逸事。
“不愧是文时大人啊,真是敢于直言……”
“哪怕对方是圣上! 毕竟诗文之道与官阶无关啊。”
“哈哈。那么倘若是你,你敢像文时大人那样直言相告吗? ”
“那当然了。”
“说不定过后会受到什么牵连也不管? ”
“可不是嘛。要做到文时大人那样,可不是容易的事啊。”
反正文时本人不在席上,众人正好畅所欲言。
“我说啊,真正了不起的其实是圣上。你瞧,圣上不仅没有处罚文时大人,还
大大地夸奖了他一番呢。”
“嗯.圣上大概也觉得文时大人的诗比自己的好,所以才几次三番要文时大人
实话实说的吧。”
说着说着,话题扯到了至今为止能有几位文人能与文时相提并论上来。
“首先,古时候就有一位高野山的空海和尚……”
不知是谁这样说。
“文时大人的祖父菅原道真大人,难道不也是一位出色的人物吗? ”
又有人这样说。
“这么说来,同样曾任文章博士的大江朝纲大人不也写得一手好文吗? ”
“唔。朝纲大人吗? ”
“谢世已经有不少年了吧。”
“大概八九年了吧。” “他的府邸好像在二条大路与东京极大路的交叉路口一带吧? ”
“可是,听说现在没有人住在那里了。”
“那可正是天赐良机。怎么样,咱们现在一起到朝纲大人的府上去,一面痛饮
美酒,一面畅谈文章好不好? ”
“噢,那倒是有趣之极。而且今晚恰好是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啊。”
“既然如此,乘明月之兴,各位吟诵几首自己喜爱的诗作。岂不很好吗? ”
“对对”
“好好。”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大家准备好酒肴,结伴同行,向着朝纲的故宅走去。
三
一行人借着手中的灯火照明,穿过正门。只见庭院一片荒芜景象,整座府邸已
然倾圮,处处杂草丛生。
月光将众人身穿的衣裳染成青色,并倾洒在这一派荒凉景象上。
连屋顶也杂草丛生.难以想像这里曾经居住着文章博士。
“呀,这真是……”
“人只有活在世上时,才算得上一朵鲜花呀。”
“这话不错。不过换个角度来说,眼前这光景不也很有情趣吗? ”
“嗯。”
众人衣服下摆被杂草上的露水濡湿了,大家边走边看.发现只有灶间的屋顶尚
算完好,没有圮毁。
“那么,就在这里坐下吧。”
众人在这灶间的外廊内落座。
有人放了块圆垫坐在外廊内,有人站立在庭院中,你一杯我一盏地喝着酒,随
兴所至地吟咏着诗句。
其中一位咏出这样的诗句:
踏沙被练立清秋
月上长安百尺楼
“踏着河岸的白沙,肩披着柔软的绸缎(此处似可视为一种理解错误。”被练
“宜解释为月光洒在身上,并不是真的在肩头披上条白练。),站立在清朗的秋意
中,明月升上中天,高悬在长安城的高楼上……”
那汉子这样解释这首诗的含意。
“怎么样,这是《白氏文集》中的诗句,与今晚气氛十分相配吧? ”
白氏,即白乐天。
“这是当年白居易居住在唐都长安时,赏玩中秋明月而作的诗句。”
“原来如此,果然是好诗,令人心中感慨无限。”
“嗯。”
众人正在齐声赞叹、争相吟诵这两句诗的时候,忽见东北方出现一个人影,在
月光下,踏着潮湿的草丛,静静地走过来。
仔细看去,原来是一位僧尼打扮的女子。
女子来到众人跟前,问道:“系谁人来此清游? ”
“今宵月色宜人,故来此赏月……”
因为今晚月色分外明亮美丽,所以到这里来一边赏月一边咏诗。
其中一人这样回答道。
“可知此地系谁人之府邸乎? ”
女子又问道。
“不是大江朝纲大人的寓所吗? ”
“若论赏月吟诗,再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场所了。”
女子答道。 “话又说回来,尊驾深更半夜只身一人前来这种地方,您倒是何方人氏呢? ”
男人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过女子的问题后,又反过来询问那女子。
“我本是侍候朝纲大人的女侍之一。昔日众多曾经服侍过大人的人,现都已各
奔东西,死的死,走的走,如今留下来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女子落寞的声音答道。
“虽然只剩我一个人守在这儿,更不知明天将会怎样。
然而,我却打算在此度过余生。“
听了这番话,来客中竟有汉子潸然落泪。
“刚才听到有人吟诵《文集》中的诗句,不知是哪位大人……”女子问。
“是我。”
吟诵白乐天诗句的汉子答道。
“刚才您将对句解作‘明月升上中天,高悬在长安城的高楼上,,不过,从前
朝纲大人并非如此解读。”女子说。
“是吗? ”
“那又如何解读? ”
众人兴趣盎然,纷纷凑上前来。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旬诗应该这样解……”
说罢,在众人面前,女子清澈的声音吟诵道:“明月诱人登上长安百尺楼……”
“啊呀,果然有理。细细读来,确实是这个意思呀。”
“并不是月亮升上了百尺高楼,而是诗人乘着月光登上了百尺高楼。仔细想来,
的确这样解读更有道理啊。”
男子们无不钦佩,七嘴八舌地赞叹起来。
“我有一事相求各位大人——”
女子用严肃的口吻对大家说道:“我曾蒙朝纲大人惠赐这样一首和歌……”
“哦。是什么样的和歌? ”
众男子深感兴趣地注视着女子。
阴影弥堪惜
月华犹可怜
此宫缱绻处
踏沙且流连(此处指短歌,为日语诗歌( 和歌) 的主流,无韵,分五顿,计三
十一音节,故别称“三十一文字”。此处姑以五绝形式译出。)
“啊……”
“从未听到过嘛。原来朝纲大人还作过这样一首和歌啊。”。
众人纷纷议论。
“我想恳请诸位大人鼎力相助,帮我解开这首和歌的谜。”女子说。
解谜——意思就是解释和歌包含的隐意。
“唉,不懂啊。”
“究竟有什么含意呢? ”
众人苦思冥想,女子以悲哀的眼神仰望着月亮。
“烦请诸位大人记牢这首和歌,如果有哪位明了其隐意。务请烦劳大驾光临此
地告诉我一声。”
静静地说完之后,女子在月光中深深低头致意。
然后,仿佛溶进月光中一般,女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四
“喏,事情经过据说就是这样了……”晴明说。
“可是,晴明,你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博雅问道。
“女子消失之后,众人突然恐惧起来……”晴明微笑说道。
“呀.这女子肯定不是此世之人……”
“我们既然听她念诵了这首古怪的和歌,如果对其中的谜语置之不理,是不是
会发生什么不妙的事情? ”
大家忧心忡忡,于是想到了晴明。
“今天早上,有人上门来找我商量。”
“原来如此……”
博雅点点头。
“结果怎么样? 和歌的谜底你解出来没有? ”
“没有,还没有解开。不过,我打算去见见那位女子。”
“去田,她? ”
“夜里去的话,大概可以见到她吧。怎么样,今晚就可以去吧? ”
“今晚? ”
“嗯。”
“你的意思是,我也一起去? ”
“要是你害怕,那我明晚一个人去也可以。”
“害怕倒是没有。” “那么,一起去喽? ”
“唔……”
“去吗? ”
“嗯……”
“到底去不去? ”
“去。”
“走。”
于是,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五
两人来到朝纲旧居时,已经是深夜。
晴明和博雅一起穿过大门朝里走去.庭院里果然是一派荒芜景象。
“那位女子在不在这里呢? ”博雅说。
“大概在吧。”
晴明踏着杂草,向前走去。
“你要到哪儿去? ”
“自然是东北方向喽。那里应该能发现什么东西吧。”
博雅跟在晴明的后面。走到旧居后院的时候,晴明停下脚步。
似乎有一个小小的坟墓,埋没在草丛中。
“喂,把《文集》中的那首白诗读来试试。”
听见晴明这么说,博雅便朗声咏道:踏沙被练立清秋……
诗句尚未全部咏完,草丛中便出现了一个人影。
举目望去,正是众人所说的那位僧尼打扮的女子。
“昨夜来了客人,今夜又有人来,请问是哪位大人? ”
女子细细的声音问道。
“我们是来破解你昨晚所念诵的和歌的谜语的。”
听晴明说罢,女子的脸仿佛受到阳光照耀一般,顿时变得明朗起来。
“您破解那首和歌的隐意了吗? ”
“不,还没有破解。不过,应该总会有办法可以解开吧。为了解谜,有一些事
情,还得请你稍微详细地说明一下。”
“什么事情? ”
“听说这首和歌是朝纲大人赠送给你的? ”
“正是。”
“究竟是在何种情形之下,你得到了这首和歌呢? ”
“是。”
女子深深颔首行礼,答道:“那就坦白告诉您吧。我本是服侍朝纲大人的侍女,
但实际上,与朝纲大人还有着男女之间的关系。还蒙朝纲大人亲手点拨过汉诗与和
歌。”
“然后呢? ”
“大约在大人去世前一年吧,朝纲大人把我唤去,当时就送给我这首和歌。”
女子说,朝纲大人告诉她:“你悉心照料我很多年,我的生命已不会长久了。
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会留下足够的东西给你,你就用来度过余生吧……”
朝纲又说:“还记得吗,我教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