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889节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889节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河,在第二天拂晓时分到达了维斯瓦河畔。9月3日,古德里安同自东普鲁士打过来的德军第3集团军先锋在切尔姆诺会师,把波兰“波莫瑞”集团军从中间劈成了两半,在古德里安右翼的由3个步兵师组成的德军第3军也已经深深的楔入到了波兰“波莫瑞”集团军和“波兹南”集团军的接合部,将这两个集团军分隔开来。在东普鲁士的第3集团军中路也向正南攻至切哈努夫,前锋距离波兰首都华沙仅75公里!被困在但泽走廊里的波兰军队被德军装甲部队打得尸横遍野,溃不成军,而德军只付出了很小的伤亡代价。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装甲军在4天的功夫里结束了波军两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的生命,而自己仅阵亡150人。约700人受伤。从9月7日起,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转入了第二阶段的进攻。
  在南方集团军群方向,德国第14集团军由于喀尔巴阡山脉的阻挡,开始时推进缓慢,但在左翼的第10集团军和第14、第15装甲军一下子就刺穿了当面的波兰“克拉科夫集团军”的神经中枢基尔埃策,使波兰军队完全瘫痪。第14集团军左翼的第22装甲军向维斯瓦河和桑恩河的会合点猛冲,把“克拉科夫集团军”夹在了中间。波兰军队急忙后撤,德军随即穿过了喀尔巴阡山天险,迂回到了喀尔巴阡山波兰守军的侧翼。德军随后杀向卢布林和利沃夫。在波兰西部战略重镇罗兹方向,德国第10集团军撕开了波兰军队的防线,直奔华沙。斩断了华沙与西部和西南部的所有联系,并于9月12日进抵华沙城下。波兰“罗兹集团军”全军大乱,此时在他们对面的德国第8集团军虽然只有4个师,也没有装甲部队,但对付一个后脑勺挨了一记重锤的重伤号仍然不费什么力气。第8集团军沿着从德国到罗兹的公路和铁路前一路疾进,一举攻占了罗兹,把“罗兹集团军”也分成了两半,并继续北上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4集团军会合,聚歼波兰“波兹南”集团军。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德国的装甲部队象一把把利剑,把波兰军队的防线剁得乱七八糟,体无完肤,波兰军队的主力被切成了一块块碎肉,波兰的整个防御体系土崩瓦解。
  就在德军对波兰发动闪电突袭的当天,英国和法国政府分别照会德国政府,要求德国立即停止对波兰的进攻,撤出进入波兰的军队,否则,两国将“毫不犹豫的履行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德国政府不予理会。9月3日,英国和法国分别对德国宣战,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加拿大也相继对德国宣战,同日,德国对英国和法国宣战。
  对于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英国和法国的报纸媒体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和此前弥漫在两国的苟且偷安的绥靖气氛大为不同的是,这一回人们不再称赞张伯伦把“永久的和平”带给欧洲了,而是一片“战争”的呼声,对于德国人打来的这响亮的一巴掌,所有的人都叫嚷着要求给希特勒一个狠狠的教训,让德国知道英国和法国不是好惹的。
  “……德国对波兰的入侵是历史上最为野蛮和卑鄙的行动,是对人类文明的粗暴践踏,我们现在已经清楚的看到,德国的领导人希特勒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他欺骗了欧洲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用无耻的谎言蒙蔽了全世界。我们现在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德国对波兰的入侵,我们必须要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我们要让第三帝国的那些偏执狂们明白,我们有能力而且一定能够阻止他们!协约国万岁!……”
  《巴黎日报》的这篇报导可以说义正词严,英国和法国的其它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也是同样的论调,人们似乎忘记了,正是在不久前,这些报纸还在刊登着“欧洲和平时代的到来”这样的弥漫着妥协和绥靖气氛的文章,而且当中不乏对希特勒的溢美之词。
  对公众的一片“采取强有力措施”的呼声中,法国军队率先开始了行动,但法国军队的表现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后人对于法军在波兰遭到入侵后的行动常常感到难以理解,很多人认为,法国人过于满足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只想着依托马其诺防线防御德军的进攻,但有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是把法国人的战略思想简单化,并不符合事实。
  早在1939年,法国的贝当元帅在《德国可能入侵法国吗?》一书的序言中虽然肯定了法军“战略防御”的作用,但并未由此否认进攻的作用,他所反对的是“冒然的,不成熟的进攻”,他认为“象掷骰子一样的发动进攻,将危及整个法国的安全”,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他主张“反进攻”,即先以防御或者利用盟友的力量削弱德军,然后逐渐转入反攻。对于法国这样一个国力远远逊于德国的国家来说,这绝非是一个馊主意,而是一个明智稳妥的选择。这是法国军方高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创痛后所进行的认真反省,也是对以前“进攻至上论”和后来的“防御至上论”的批判。法国军方在马其诺防线建成后,也从来没有认为马其诺防线会坚不可摧,他们实际上是把马其诺防线当成了迟滞德军进攻并掩护法国完成动员的屏障。
  但问题是,由于法国军队还没有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冗长的指挥管制程序把整个法国陆军的速度都拖成了龟速,让组织任何象样的会战和反攻都成了件极其困难的工作。特别是当法军依照与波兰方面的“安全保证”协议要发起对德国的攻势时更为明显。
  按照法军在1939年7月拟定的作战计划,侵入德国的跃出点在萨尔河河谷──正好位居中立的卢森堡与多山的阿尔萨斯之间──法军第二集团军手下的3个军团、30多个步兵师将由此处出发,朝向他们伟大的终极目标——汉堡“系统化”地推进。
  法军“萨尔攻势”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占领齐格菲防线与马其诺防线间的无人地带,以保护整个攻势的右翼,有利于后续两阶段作战的遂行。在这三个阶段之后,法军将获取足够的作战基地,以便利用炮兵在齐格菲防线上轰出一个10公里大小的缺口,让法军能够穿过齐格菲防线攻占防线后方20公里处的德军战略要点。
  从防御的一方看来,要守住法军的大阵势几乎是不可能的。少数几个营的德国守备队只有老旧的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伤不了法国的新型坦克;而后方的预备队不过是几个由年迈后备人员组成的步兵师,连要他们行军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执行机动防御作战了。
  法军在9月3日宣战同时发起的攻势起初非常顺利,从9月4日到12日,法国第2集团军都能够按照原订计划一步一步向齐格菲防线前进。每个步兵师都在左右两翼部队的掩护下逐次跟着弹幕跃出──虽然某些法军步兵师每日可前进8公里,但法军阵线平均是以每天1到2公里的速度推进。
  德国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而法军的伤亡也非常轻微,大部分伤亡都是由地雷造成的。让法军前进速度如此缓慢的原因是他们的准则,在法军不断强调“系统性攻击”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慢慢地跟在弹幕后面散步前进。
  到了9月10、11日,各个法军单位“终于”走进了德军齐格菲防线150毫米榴弹炮的射程内──德军只是“意思意思”地发射了80发炮弹,也没打中任何东西──但是波兰军队有组织的抵抗已经瓦解的消息传来,让法军高层立刻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法军“萨尔攻势”是基于两个假设:德军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击败波兰军队,而法军可以快速地通过齐格菲防线,但这样的假设条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法军最高指挥部在9月12日下令停止进攻,而到了10月4日,有鉴于德军可能会攻击马其诺防线,法军全数从占领的德国领土中退兵。
  法国第2集团军决定怎么来就怎么回去,所以还是用了11天才完全自德国境内撤走。法军在撤兵时还是步步为营,每个步兵师形成紧密队形,在浓密的弹幕掩护下以每天2公里的速度后退。人力单薄的德军国境守备队居然在这种情况下还对法军发起了逆袭和追击,让法军更为紧张。整个来说在入侵德国的六个星期闹剧中,法国第2集团军前进了不到20公里,不但承受了1800人的伤亡,更没有能够让德军从波兰撤出任何一名士兵。
  ……
  再次精尽,下周一给大家补,不好意思……
  ……
  继续求月票!
  (一千一百九十一)小国的悲哀,波兰的败亡
  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表现让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大跌眼镜。对于法国公众来说,法军的无能继德军之后,无疑又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和德国以装甲部队为主力向波兰发动进攻不同的是,法国炮兵在这次攻势中成为了主角,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从1921年至1930年,法国困窘的财政状态让法军无力采用新型火炮,而法军在1920年11月才刚刚把所有的旧式火炮更换为新式的火炮(以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标准),更让国会拒绝拨款给陆军;最重要的一个让法军不太想去采用新武器的因素是他们认为为给法兰西带来胜利的是他们的准则,而非武器。根据上一次大战的经验教训,法军高层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下一次战争必胜的公式,虽然可能效果比较“缓慢”,但保证会为法兰西再次带来胜利。因为这样的因素,法军高层在已经找到了“必杀秘技”的情况下对发展新式武器的兴趣就显得不那么大了。
  法国陆军一直都保持着他们每个师两个炮兵团的编制,在轻炮兵团中4个(后来缩减成3个)轻炮兵营每营中有12门75毫米速射炮,而在重炮兵团中,2个重炮兵营每营中有12门1917年型的改良155毫米榴弹炮。步兵军炮兵则有一个由4个炮兵营──2个105毫米加农炮营、2个155毫米加农炮营──组成的炮兵团,并且在战时会由数个用75毫米速射炮至220毫米榴弹炮等口径不等、来自于法军“炮兵总预备队”的炮兵营强化。
  “法国炮兵总预备队”同时扮演着战略性与战术性的脚色。就国家战略层级来说,炮兵总预备队是法国总司令部在某个特定时空影响全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为了有效达成这种国家战略目标,法国炮兵总预备队中大部分的火炮都摩托化了。以便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最大火力;而就作战层面来说,炮兵总预备队中的炮营可以随时增援给任何一个步兵军、步兵师,以增强战斗火力。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两年起,法军炮兵总预备队就开始陆续摩托化,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在战争期间法国大量缺乏马匹的困境,也是受惠于法国境内大量完好的公路系统,而在这种极度强调战略机动能力的前提下,法军炮兵总预备队所使用的摩托化车辆仅具有非常有限的越野能力。部分的轻型单位──主要是75毫米速射炮单位──同时使用卡车与拖拉机(主要是从农用拖拉机改装而成)。在公路运输时包括火炮与拖拉机都装载在卡车上机动,到达目的后则由拖拉机拖曳火炮越野进入阵地。
  在这一段时间里的法军“未来炮兵战斗”的理论模型并非架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成功的“炮兵突击”战术上,而是建立于“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模式之上。法军从1916年夏天到1920年秋天4年多的实战经验,让法军高层坚信藉由压倒性数量的火炮、漫长有系统的炮击,配合针对特定地形的有限目标攻势,可以吸引敌人所有的预备队,并且用消耗战的方式让敌人流血至死。法军在两次战争期间为这样的战术发明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称:“火力运动”。透过“现代化科学方法”来指挥,就如同腓特烈大帝、拿破伦移动他们的步兵营一样,利用无情的火力移动来歼灭敌人。但是现实上的结果远非口号可以形容。虽然法军很努力地发展各种射控技巧,让多个炮兵单位可以射击同个目标,但是受限于火炮技术条件以及法国人在指挥管制上的天性,法国人所谓的“火网”通常只是个稀稀落落的“火筛”。
  为了加速这种作战指挥过程,法国人发展了所谓的“火力管制中心”技术──即在营级指挥官之下设立一个小型的指挥中心,把营级指挥官所有的作战意图转换为技术资料,以便炮兵连可以执行射击任务。在这种制度之下,法国人相信与其让炮兵连指挥官或是炮手知道上级指挥官的全盘意图,不如直接由资历浅的军官把上级的命令转换为简单的射击数据,让下级好好执行就好。
  象是同时期的许多创新一样,法军把这种作战方式称为“泰罗主义”——第一次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