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454节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454节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一。
  “俄军现在所谓的攻势,其实是俄皇甚至于整个俄国的全体性错觉,”孙纲给老人解释道,“俄军人数上虽多与我军,而俄国人对我军的装备并不十分清楚,且俄人一向轻视我国我民,因此在这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俄国人都以为他们的锐气可以抵消我国军民人数上的优势,凭着他们的步枪和大炮加上刺刀就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他们以为只需要胆量和勇气就够了。俄军此次无视我军的机枪和重炮的威力,而一意陶醉在进攻作战所获得的光荣里。俄国人一向喜欢进攻,因此这一次晚辈就决定让他们进攻个够好了。等他们明白了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也已经晚了。”
  “是啊,俄皇对他的国家和军队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而且也不明了我国的状况,所以才做出了这些错误的判断。”李鸿章点了点头,“你对国家现状和军队情况的了解比谁都要透彻,所以这场战争,我们的胜算还是比他们要大。”
  老头子这一回和以前不同,对战争的胜利的信心还是相当足的。
  “俄皇担心子弹耗费过巨,所以未给俄军普遍装备赛电枪,俄军同我军数次野战,此枪出现的次数很少,估计他们会把这些数量极其有限的机枪布置用于防守堡垒工事,所以我军现在发动进攻的话,没有了这些机枪的威胁,伤亡和损失就会很小。”孙纲说道,“因为知道了他们的底细,所以这一次晚辈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反攻,以求聚歼俄军之有生力量,改变战场上的敌我力量对比。”
  “是不是还是那‘守坚城,抄后路,聚歼之’的三字经?”老头子戴上眼睛,俯身看了看地图,笑呵呵的问道,“听说自从双城子战后,陆军众将及军校学员无不将此三字牢记在心。”
  “大体方略是这样,”孙纲笑了笑,“具体的战役计划,则是前线指挥官的参谋部具体制定后实施,我现在也不十分清楚。”
  “执简驭繁,很好很好。”李鸿章赞许地点了点头,“若都象诸葛孔明一般事必躬亲,就是累死,也未必能把仗打好。”
  “是啊,何况晚辈的能耐,还比不上诸葛孔明。”孙纲看着老头子说道,“有些事,还是放手让下边人去做的好。”
  “话不能那么说,”年迈的李鸿章忽然露出了一个有些神秘的顽皮笑容,“至少现在,泰西诸国的那些皇帝,对你现在已经是刮目相看了,连着我老头子,也跟着粘了光。”
  孙纲听了李鸿章的话不由得微微一笑,“我其实倒想知道,那些个外国皇帝和他们手下的大臣将军们,现在是怎么看待咱们和俄国人的这场战争的。”
  孙纲不知道,就在此时,在柏林的皇家行宫议事大厅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正在向首相德皮洛夫及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为首的一干大臣和将军们征求他们对中俄之战的看法。
  威廉二世的目光落在了墙上的巨幅油画肖像上,那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画像。
  在俾斯麦的画像旁边,赫然是一幅华夏共和国执政李鸿章的画像。
  和以前身着清服的李鸿章画像不同,这幅画像上的李鸿章却是一身黑色的华夏共和国新式军服,胸前缀有双龙宝星勋章,头戴大檐军帽,上面盘绕的金龙熠熠生辉,画像上的李鸿章虽然显得比旁边的俾斯麦苍老些,但目光深邃,神态自信而从容,和以前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
  “这位老人敢于就这样挑战俄罗斯帝国的权威,果然不愧为‘东方的俾斯麦’的称号。”威廉二世看着李鸿章的画像,轻声说道。
  虽然他的声音不大,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十分清楚。
  “在他的主持下,不到五年的时间,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国首相德皮洛夫说道,“所以这一次,中国敢于向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挑战,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国敢于主动向俄国挑战,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再象以前的那个‘辫子王朝’的时代那样虚弱了。”施利芬说道,“这位老人的手里现在有一支数量庞大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精锐陆军,这支军队由一批勇敢善战的将军指挥着,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计划,他们还会取得更为重大的胜利。即使这样,我认为,中国人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还是比俄国人要大得多。”
  “别忘了,中国还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的存在也是他们敢于向俄国挑战的重要原因。”海军大臣提尔皮茨有些不满施利芬的话里对陆军重要性的强调和对海军作用的忽视的“暗示”,接口道,“中国海军目前已经消灭了俄国人的装甲巡洋舰分队,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全部封锁在了港口里,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认为,中国海军已经取得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而这一点,是对中国陆军取得的胜利的巨大保证。”
  施利芬当然明白提尔皮茨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不想和海军大臣进行这方面的争辩,惹起皇帝的不快。
  何况,皇帝的心里,也是极其盼望能够早日得到一支强大的海军的。
  虽然这势必会削弱国家对陆军的投入,而这一点,正是施利芬不想看到的。
  “从我们在中国军队当中的军事观察员们发来的报告表明,中国军队在由一位英明的统帅和一批优秀的将领指挥作战,他们在初期的‘阵地战’中已经给俄国军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这些损失会极大的影响俄国人以后能够采取的军事行动。”施利芬说道,“当俄国人失去了进攻的动力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军队反攻的开始。”
  “尼基甚至试图想要掩饰他们的失败。”威廉二世轻蔑地一笑,“我真的很想知道,尼基第一次用德语讲话是什么样子。”
  (六百八十九)来自德国的关注
  就在几天前,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接见了德国驻俄国大使,尼古拉二世向德国大使叙述了俄国当前的处境,并向德国大使不无抱怨之意的说,在俄国和中国的战争危机中,英国对俄国采取了对德国一样的“背信弃义的政策”,德国大使当时的回答是:“只有在这种严峻时期,才能看出来谁是真正的朋友。”
  英国在战前给予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支持,现在沙皇已经感觉到效果了。
  当时心烦意乱的尼古拉二世对德国大使说:“如果我们三个国家(俄国,德国以及德国的仇敌法国)能够保持一致,这将是我们共同的利益的巨大保证。”
  而且出乎人们异料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一次没有让翻译在场,而是自己用德语和德国大使直接交谈!
  尼基这一回给堂兄威利的暗示非常明显,他现在非常希望同法国和德国再次在东方成立“俄德法三国同盟”!
  上次俄国在中国发动的军。事冒险行动遭到了惨败,被迫同中国签订屈辱的和约,而中国政府当时能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向俄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其实就是中国政府在担心这个“俄德法三国同盟”成立。
  为了保住已经到手的胜利,中国。人才很快的做出了妥协。
  上次发生的事让沙皇尼古拉。二世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一次,在一开始战场形势不妙的情况下,沙皇又想起来了这个同盟的事。
  如果这个“三国同盟”现在能够成立的话,中国人知。道了消息之后,即使不陷入恐慌,也会大大动摇战争的决心。
  只是,这一次,“坏孩子威利”明显没有理会沙皇尼基。的暗示。
  因为现在的结果,正是威廉二世想要的。
  俄国只有受到了削弱,德国的东部边境才可能。变得更安全。
  身为总参谋长。的施利芬当然知道皇帝陛下没有搭理俄国人的“深意”,但他当然也知道,眼下德国想要竭力避免的“两面受敌”的情况,正是皇帝陛下自己一手造成的。
  1891年施利芬接任总参谋长一职时,德国由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下台之后,外交方面一错再错,结果使得德国面临的战略形势恶化。1893年法俄两国的同盟关系终于正式成立,注定了今后德国必然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这同样也使施利芬在处境上变得和他的前任老毛奇大不相同。
  在老毛奇那会儿,由于俾斯麦的外交手段极为高明(甚至可以说阴险),每当普鲁士对外发动战争时,敌国总是被迫居于孤立无援的地位,这正是普鲁士军队之所以在战争中总能享有数量上的优势的主要原因。可“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威廉二世皇帝上台后,不但把俾斯麦撵回了家,而且还一手把俾斯麦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外交架构完全拆毁,结果到了施利芬当总参谋长的时候,孤立的却是德国而不再是德国的敌人。面对法俄同盟,施利芬必须承认,即使他作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将来一旦有事,他最多也只能达到和敌人勉强持平的地位,就“正常的情况”(而战争通常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爆发的)来说,他必须做好让德国“以寡击众”的准备。这个残酷的事实是他今后一切的计划和作为的主要限制,他除非认输,否则就必须要在这种限制之内去构想自己的计划。
  野心远大于能力的威廉皇帝陛下亲手造成的恶果其实还不仅限于此,俾斯麦曾经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可随着德国的对外政策由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德国很快便加入了欧洲国家“造舰竞赛”的行列,威廉二世曾经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的幕僚们、欧洲的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的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法案,其中明确的指出:“建立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
  威廉二世异想天开的行动无疑强烈地刺激了“最伟大的海权国家”英国的情绪,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你却没办法阻止英国人不往这上面想!此后英德关系逐渐开始紧张起来。就在1903年,才即位不久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访问巴黎时受到了法国人的热烈欢迎。在1904年4月间,英国就同法国订立了一个“友好协定”,而这个“友好协定”则将可以预见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
  德国参加“造舰竞赛”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因为国防资源有限,在海军方面的过度投入肯定会间接的削弱德国陆军的实力,而德国的主要威胁,并不是来自于海上的。
  可以想见,老毛奇当年所预见的德国腹背受敌的态势将来肯定会形成。而此时的总参谋长施利芬,对此则一直忧心忡忡。
  而现在,发生在东方的那场遥远的战争,给德国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了施利芬以巨大的启示。
  从这场战争一开始,施利芬和他所领导的德国总参谋部就通过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人员一直对这场战争保持着足够的关注,有着深深的德国陆军“烙印”的中国新式陆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无疑会给德国陆军以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事实上,在德国人眼里无论兵力和兵器都处于优势地位的中国陆军在战争一开始居然和俄军打起了“阵地战”,确实是让施利芬和好多德国将军没有想到的。
  但很快,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在战场上给俄军造成的毁灭性伤亡,给施利芬和众多的德国将领甚至于威廉皇帝陛下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一位德国军事观察员在报告中这样写道:“……中国军队防守的阵地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配备马克沁重机枪的阵地。……当中国的机枪手们向蜂拥而上的俄国士兵开火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又一片的弹雨,俄国士兵遇上了,立刻就会被打成蜂窝一样,……这些杀人机器在开动时,仿佛农民在田地里割草一样,……我承认,俄国士兵十分勇敢,可他们发动的勇猛的集团冲锋在中国军队的马克沁机枪面前,完全失效,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死亡。……我写下这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对马克沁机枪在战斗中的作用产生足够的重视,不要让我们的战士在未来的战争中也陷入到和俄国士兵一样的悲惨境地。……”
  象类似的报告还有很多,施利芬敏锐的从这些报告当中,嗅到了非同寻常的气息。
  而威廉皇帝陛下显然受到的“刺激”要更大,在接到报告的当天,他就开始过问德国陆军的机枪配备情况,并且批准了陆军将领要求在军队当中大量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建议。
  而中国军队用飞艇对进攻海兰泡要塞的俄军实施了成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