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38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纲这回算是知道了,在他忙着给俄国人扇风点火找麻烦的时候,俄国人也一样没闲着。
“我好想你。”孙纲看着马玥把孩子哄睡了,轻轻从背后抱住了她说道。
他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有些晚了,看着孩子拿着那枝别人送他的金色小手枪熟睡的样子和正在照顾孩子的爱妻,他的心里有一种甜甜的感觉。
“嗯,看样子这些日子是没有在外面拈花惹草。”马玥回身抱住了他,看着他的眼睛笑道,
“我在海上跑你都能监视到我,太强了吧?”孙纲看着她笑道,忍不住在她的脸蛋上亲了一口。
“我也想你。”她情不自禁地抱紧了他,轻声呢喃着。“知道吗?你不在的时候,那种孤独地感觉,太强烈了,不管我现在手里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你不在我身边,我就没有安全的感觉。”
两个人静静地凝视着对方,过了一会儿。同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你都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怎么还象以前一样。”孙纲笑道。
“你也是,都已经是国家领导人的级别了,还象个没见过世面的大学生似地,”马玥也笑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在你面前,用不着成熟。”孙纲说道,“哪天去军务部。你就知道我工作时是什么样子了。”
“那就是说,罗家公主经常见到的你是不完整地,我也是一样。”马玥点了点头,她还想要说些什么,孙纲一把抱起了她,进到了里面的暖阁里。
小别三日,如胜新婚,他和她仿佛又回到了洞房花烛夜的那一次。他没完没了地要着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她身上体会着那酣畅淋漓的快乐感觉,她被他连续几次的送上了快感的巅峰,直到在那无比畅美的感觉中昏厥过去。
当她醒来地时候,天已经快亮了,她看到他抱着自己。正定定地瞅着她,目光中充满爱意。
“我们多久没这样了?”她看着他笑道,“我看出来了,你这回是真憋坏了。”
“你也一样。”孙纲笑道,“彼此彼此。”
“真不想起来。”她伏在他赤裸的胸膛上说道,象是想起来了什么,说道,“可是,我们都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在旅顺碰到了一位英国来的华裔造船专家,”孙纲说道。“是白里安先生推荐过来的。他捎来了一封丽妮的信。”孙纲告诉了她丽妮的信的内容,“没想到在鲁迅先生身上发生地事。跑到那个科学怪人身上了。”
“是啊,这个传统的婚姻观念问题,可是很不好办的。”马玥点点头说道,“不管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咱们原来那个时代,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象你我一样,能和真心相爱的人走在一起的。”
“当初你爹要是对我印象不好,我们是不是就走不到一起了?”孙纲看着她笑道,
“倒也不一定,”她象是想逗他一下,笑了起来,“但你想要最终得到我,恐怕不知得另外费多少周折了。”
“那我可得想想,怎么把这些个封建思想从爱情婚姻家庭当中剔出去。”孙纲和她说了谭延恺曾经批评过自己“一妻一妾”地事和原因,她点了点头,“这些个事情不是你所擅长的,你还是把这些交给梁大才子和谭和尚他们吧。你管好你军事那一摊子就行了。”
“你那里现在怎么样?没有什么问题吧?”孙纲问道,
“基本上没什么事,蒙古的王公们都打点好了,‘张库铁路’年内就能通车,农场已经开办起来了,利润相当可观,连犹太人也来帮着经营了,哎,不得不说,这些个犹太人经营得是好,他们的农场很小,人畜都不多,但相对利润可不比那些大农场差。”
“犹太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再加上善于理财做生意,只要给他们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起来。”孙纲点点头说道,
“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呆在蒙古,尽管那些从俄国逃到蒙古去的人生活得很好,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人离开去了哈尔滨、大连和上海,我真是不明白,我问过罗家公主,她也没给过我明确的答案。”马玥说道,“其实我倒挺希望他们留下来的,因为他们的关系,蒙古的经济状况从来没有象现在这么好过。”
“他们不愿意呆在那里,一是那里毕竟离俄国近,他们害怕俄国人再过来残害他们;二是他们害怕失去自己民族的根。”孙纲说道,“虽然中国人对他们非常友好,但他们地内心深处没有归属感,害怕被咱们中华民族同化掉,毕竟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只有在中国地犹太人完全被咱们同化了。”
“看样子这方面还是你知道得多,”马玥听了他的话笑道,“我以前真是小看你了。”
“这些还不够,象怎么样能让中国地民众象犹太人一样,即使漂泊千年也不失去自己的民族魂魄,”孙纲感叹道,“这次去南方巡视,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失去了本民族特有的好多珍贵的东西,而这些,有时候是比军舰大炮和工商业还要重要的。”
“虽然我说不上来,可我明白你的意思。”马玥看着他笑道,“我找到了一个人,等你和他谈谈吧,我想,将来他也许会是你的好帮手呢。”
“你不是又找了一个象小江一样的人来帮我吧?”孙纲想起来了现在正在大连主持中国造船工业的自己的那位前“第一智囊”,不由得叹了口气。
江穆齐给自己的助力极大,如果现在江穆齐在北京的话,他肯定就不会感觉这么累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可这小子偏偏迷上了造船……
“这个人我想你肯定是知道的,”马玥看着他笑道,“在后世的教科书里你保证见到过,对了,还有一部老电影,你小时候也肯定看过。”
“什么?老电影?”孙纲奇怪地看着她问道,
“对啊,一部很老的彩色电影,我是小时候看的,叫《知音》。”马玥笑道,“想起来了么?”
“我靠!你找到小凤仙了?蔡锷现在就在她那里吗?”孙纲一听电影的名字,吃了一惊,“你说的这个人是蔡锷?是吗?”
马玥看着他那夸张的表情,笑着点了点头,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一代护国名将蔡锷,孙纲对他在后世就是非常景仰的。
“怎么找到他的?”孙纲问道,
“军情处的人找到的,其实就是你自己安排的啊?”马玥有些好笑地看着他说道,
“我自己安排的?我怎么不记得了?”孙纲奇怪地问道。
“忘了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那个‘神州自由生’了?你当时不是说一定要找到他么?”马玥笑道,“真是‘贵人多忘事’啊,你安排下去后,自己难道反而忘了?”
“‘神州自由生’?他就是蔡锷?”孙纲听了她的话,吃了一惊,“那些文章是他写的?”
“然也。”她学着他的口气掉了一句书袋,说道,“他的笔名就叫‘神州自由生’,也叫‘神州奋翱生’。那些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他自己又整理了一下,变成了一整篇文章,让军情处的人转呈给你,好方便你看,文章的名字好象叫什么《军国民篇》。”
“快快!拿给我看看。”孙纲刚想起身,看着赤裸裸蜷缩伏在自己身上的爱妻,这才想起来自己现在是什么状态。
两口子光着身子在那里一本正经物我两忘地讨论国家大事,在现在这个时代,也只有他们夫妻俩能干出来了。
“……山清清,水泠泠,高山流水,情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作长风,绕战旗……”孙纲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耳边似乎又回响起了那久违的电影旋律。
这是孙纲小时候到现在能记住的很少的一首电影歌曲了。
长大后虽然知道,电影里表现的内容艺术虚构的成分居多,但那仍然是他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电影之一。
“湘人不倒,华夏不倾”。
和曾国藩左宗棠一样是湖南人的蔡锷,和好多出身湖南的爱国志士一起,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
自己现在终于可以亲眼见到这位爱国名将了。
(五百八十九)国民性之论
在等蔡锷来的时间里,孙纲仔细地阅读了他写的《军国民篇》,这才知道经常为后世愤青所诟病的“军国主义”和这眼前的“军国民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
蔡锷在《军国民篇》里阐述了他的在中国推行“军国民主义”的救国主张,他认为现在清朝虽然已经灭亡,新的华夏共和国成立了,但是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和西方国家甚至日本相比,还没有真正完成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蔡锷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落后,思想意识陈腐,人民体魄羸弱,武器装备低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就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
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但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却没有在《军国民篇》里做出回答。
蔡锷的这篇文章虽然并不长,但表达的内容却很多,引用的资料翔实,言辞真切,孙纲以前还真就不知道,蔡锷的文章居然写的这么好。
在他刚刚看完《军国民篇》之后,蔡锷就到了。
一身英挺的军校生制服的蔡锷见到了孙纲,端正肃立,给孙纲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孙纲赶紧迎上去,请他坐下。
蔡锷来之前孙纲就已经知道了。他现在正在保定军校就读,在军情总处找到他之后,他知道是孙纲想见他,就请假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虽然现在按照级别,他完全受得起蔡锷的敬礼,但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感觉有些惭愧地。
眼前的蔡锷和电影里的形象完全不一样。身形略显瘦弱,但眉宇间却有一种自然英武之气。而他的谈吐很是文雅,孙纲在心里暗暗称奇,感觉他将来肯定也是象周瑜一样的儒将一类的人物。
由于后世对蔡锷的景仰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孙纲是抱着求教地目的和蔡锷探讨他在《军国民篇》里所讲地关于国民性的问题,蔡锷来见孙纲本来还怀有一丝忐忑,但现在看到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军务部长居然这么好说话,拘谨之意很快就一扫而光。两个人随即开始象多年不见的好朋友一样热烈的讨论了起来。
孙纲向蔡锷谈起他在文章里写的关于“陶铸国魂”的问题,关于“国魂”具体是什么,蔡锷在文中并没有说明,实际上蔡锷也只是笼统地指出“国魂者,渊源于历史,发生于时势,有哲人以鼓铸之,有英杰以保护之。有时代以涵养之,乃达含弘光大之域。然其得之也,非一日而以渐。其得之艰,则失之也亦匪矣。是以有自国民之流血得之者焉,有自伟人之血泪得之者焉,有因人种天然之优胜力而自生者焉”。想要具体说明地话,恐怕就要困难多了。
孙纲和蔡锷以这个“国魂”的论题为引子,进行了旁征博引的讨论,孙纲“渊博”的学识让蔡锷大吃一惊,而蔡锷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独特见解也让孙纲深受启发。
蔡锷告诉孙纲,国民性的问题其实是内在于“民族主义”的一个问题。正是有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存在,“国民”才得以发现。现代民族国家地“国民”除了应具备健康的体魄以外,更应该具备健全的精神。
蔡锷曾经和梁启超探讨过关于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他们都一致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主义精神、独立自由的意志和公共精神。蔡锷认为这些缺点是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过渡的主要障碍。
现在地华夏共和国。虽然已经在心理上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但蔡锷认为。华夏共和国的基础其实并不牢固。
蔡锷指出,目前中国各阶层民众好多是为了一个“利”字而聚集在华夏共和国的龙旗之下,中国各阶层民众现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民”,一旦这个“利”不能保证,华夏共和国就可能失去存在的基础,最后在内因和外力(外国入侵)的双重作用下轰然倒塌。
蔡锷说,一个国家国民的国民性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强盛,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地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和国家地“共同发达”,而“国民”和“国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夫以国家而使国民得其安全发达,又以国民而使国家得其安全发达者,此为国家政体之目的。若偏重于国家,则必减少国民之幸福;若偏重于国民,又必摇动国家之根本。究之一方之安全发达亦不可得,遑论二者。故惟有并重,而无可偏歧也。”
蔡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