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3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随风看着战友倒下的身影,打光了枪里的子弹,看着一个哥萨克骑兵向自己猛扑过来,他扔掉手中的枪,反手抽出了雪亮的库克力弯刀,腾身跃起,向哥萨克当头斩下!
“……亲爱的,你好吗?我和我们的女儿都很好,你给孩子起的名字真的很好听,孙雪菲,你那里是不是也已经下雪了?你是看到雪才想出这个名字的吧?我忘了告诉你了,她出生的时候,那天也是飘着雪花的。……皇帝陛下给她起的名字叫索菲蒂娅。亚历山德罗芙娜,听起来有些象土耳其人的名字,不知道皇帝陛下是怎么想的。不过公主们都很喜欢她,……我参加了今年的新年舞会,好多人向我打听你的情况,我的那位‘丈夫’不但没有表示不满,甚至还帮我编造了一些你的事情,……在他们眼里,你好象是一个生活在神话里的人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见到你,我外出的时候总有人跟着,他们没说限制我的自由,可皇帝陛下说过,不会允许我去中国,陛下告诉我,只有在这里,我们才是安全的,陛下说中国人现在十分仇恨我们,我不相信,可为了孩子,我不能表现出来。……希望你注意身体,我和孩子都很好,不用挂念我们。……”
(五百二十八)民智初开
塞琳娜的信是从俄国首都彼得堡寄来的。
孙纲看完手中的信,小心地把信收好,放进了抽屉里。
“俄国人目前在全力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并有兵设防,我已经派人多方暗查地形,他日俄军来犯,我军可择险要之处毁之。”军情总处总办陈志坚(现在也是少将了)对孙纲说道,
孙纲看了看桌子上的一张张地图,有的上面似乎还有血迹。
“这些地图都是他们用命换回来的。”陈志坚有些感慨地说道,
“可惜我们还没有办法公开嘉奖他们。”孙纲叹息了一声,“他们的家人,一定要安排好。”
“部长放心好了。”陈志坚答道,
“塞琳娜夫人母女已经离开了莫斯科,随俄皇到了彼得堡,我们用不用采取行动,接她们回来?”陈志坚看着孙纲,小心地问道,
“不用,保持住联络就可以了。”孙纲说道,“在我们没有真正打败俄国人之前,她们无法离开。”
陈志坚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纪清他们已经出发了?”孙纲又问道,
“是,海先生要求苏队长随行,苏队长也乐意去。我就答应了。”陈志坚说道,
“也好。”孙纲点头说道,自从穿越到了这里,苏鑫已经由一个愣头青潜水员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特工人员了。
“据在俄内线称,俄皇最近同德皇书信电报往来频繁。恐怕和我国有关。”陈志坚说道,“部长现在要整顿威海卫等各海口防务,德国人地动向我们应该注意才是。”
“没错,”孙纲说道,“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得主要放在西方了,你的担子更重了。一定要注意。”
“有罗斯彻尔德小姐帮忙,事情好办多了。”陈志坚微微一笑。说道,“很快,我们在北京就可以随时知道西方各国的动向。”
陈志坚走后,孙纲开始审阅起关于整顿各个海港的相关文件起来。
由于旅顺港区面积狭小,活动空间不足,北洋舰队现在舰艇众多,孙纲决定把北洋舰队的另外一个主要基地威海卫军港好好整顿。同时加强其它各个主要港口如烟台、上海、福州、基隆、湛江的建设,使中国海军有足够地基地使用。
而当他开始整顿威海卫防务时,德国人提出来了把胶济铁路也通到威海卫的建议,引起了孙纲地警觉。
德国人的意思是,目前威海卫铁路不通,德国刚刚建成胶济铁路青岛至胶州一段,而威海卫作为中国海军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没有铁路很不方便。中国自己另建铁路花费太大,而且还需要另外开辟路线,不如两国共同出资将胶济铁路延至威海卫,“工少费省,两国俱得其便”。
中国目前虽然和德国进入了合作的“第二蜜月期”,但德国强占青岛的阴影还没有从中国人民心头消去。虽然华夏共和国成立后就青岛问题和德国人举行了谈判,通过“换约”的方式争回了一部分主权,但毕竟没有收回青岛,山东人民一直对德国人根据《胶澳租借条约》在山东境内修建胶济铁路很不感冒。后来在山东省长杨士骧的多方努力下,才没有弄出事来,现在德国想要把两座军港连接起来,这里面难道会有什么说道不成?
目前世界列强当中,以德国地海外殖民地最少,德国目前在东亚的主要基地是中国的青岛和日本的大阪及八幡滨,虽然德国在青岛和八幡滨都建立了造船厂和舰船维修基地。但德国在东亚的军事基地还是以青岛为主。德国远东舰队的主力一直驻扎在青岛,难道说德国人有了青岛还不满足。还想在中国再弄一处海军基地?
可现在单以德国远东舰队的实力,已经不是中国海军的对手了,德国人要是真想夺取威海卫,应该再从本土弄些军舰来才行啊。
即使有了足够地海军,威海卫毕竟是中国海军北洋舰队的主要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海上还是陆上防御都相当强大,德国人除非吃错了药,才想着要对威海卫动手。
孙纲联想起德皇威廉二世一贯自以为是说话不负责任的往事,心里也开始暗暗的有些打鼓。
在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之后,孙纲去找李鸿章等人商议此事,李鸿章一语道破天机,才让孙纲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李鸿章是这么对孙纲说地,“德国人想要把这两个港口联起来,目的是等我们和俄国人打起来,他们好捡便宜,别忘了当初他们是怎么占了青岛的。”
张之洞说的就更为明白了,“彼坐待我与俄人交兵,我胜则罢,我若败于俄人之手,海军不免大损,无力据守威海,斯时铁路已成,青岛与威海近在咫尺,彼可借海陆之便趁势夺之,而他国不及也。其用心可谓良苦。”
让他们这么一说,这事情就很明显了。
但尽管如此,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却全都表示同意借助德资修筑这条铁路!
当政务院在召开秘密会议讨论此事的时候,刘坤一和谭钟麟对此表示忧虑,认为两座军港相联恐怕对中国不利,并且回绝德国人的“好意”也有些不好出口。而李鸿章和张之洞则表示同意修筑这条铁路,他们的理由是,中国和同俄国的战争一旦失败,下场就是亡国,那时就是任人宰割的局面了,丢的就不只是威海卫这一个地方了,因此中国在未来同俄国地战争中,只能胜,不能败!
只要中国取得这场战争地胜利,德国人就算是把铁路联到了威海,也不敢对威海卫生什么其它的念头。
一遭蛇咬,十年井绳,李鸿章和张之洞现在对俄国威胁地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了。
李鸿章随即还向大家指出,中国目前刚刚赢得了短暂的宝贵发展时间,但周围的国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俄人处心积虑思欲报复,举全国之力兴修西伯利亚铁路,少则三年,多则五载,彼铁路一成,必与我国开仗,而我国现在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漠然置之,则千年华夏文明,恐就我辈之手亡于俄人而不存矣!”
对于李鸿章的意见,政务院的其他众位参政都表示了赞同。
毕竟,这些人都经历过甲午丁酉己亥三役,对日本和俄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记忆犹新,现在日本已经倒了,俄国人的现实威胁可以说就在眼前,他们比起那些对国事漠不关心的老百姓,能够更清楚的感觉到俄国人的威胁。
中国自步入近代以来,经历了太多的屈辱,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翻本的机会,想不珍惜是不可能的。
说到底,哪个中国人,愿意去当亡国奴!
目前,中国思想舆论界关于“尚武”的大论战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却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民众广泛的关注,中国老百姓一改过去“莫谈国事”的老调,各个阶层的民众都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来,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也更多的集中在了和中国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上,而中国的报业也因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凡书院之文人雅士,街头之贩夫走卒,人人手中有报,凡酒座茶肆,论者皆与国政有关。……至闺阁女子,所议者亦多为此。”中国报业的兴盛,终于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
尽管“论战”还在继续,但中国军人的地位,现在来说,已经开始在百姓的心目当中,变得不一样了。
而中国民众的忧患意识,也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唤醒。
很多报纸对此都做了报导,“……凡家有从军者,皆有自得之意,盖今日之军人,已非昔时之丘八者也。……中国之民众每论及俄日之祸,则肃然而惕焉,咸谓俄人凶暴,他日必有以犯中国,当早备之。……众口汹汹,皆为一词也。”
“……关外之民亦有迁京居者,每与邻述及俄人屠戮东民之惨,则悲痛流涕,哭诉不止,闻者莫不咬牙切齿,以为奇耻血仇,咸曰异日当有以报之,……钢厂工人工余每论及此,亦谓吾辈当努力用工,以兴工利保国家,盖此番中国得以战胜俄人,实大炮巨舰之力,而炮舰皆为钢铁所制,一旦战火再起,钢铁不能自产,受制于外国,则祸莫大焉。……中国之工人能有如此意识,实难得也。……”
中国民众发生的这些变化,就连外国媒体也感觉到了吃惊,“……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现在表面上看起来还不算明显,但这些变化正在影响着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各个方面。……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现在正在苏醒,我们有理由相信,过去那些只需要一小支部队就可以在中国沿海的任何一个地方登陆并夺取任意一个重要目标的时代,到今天为止,已经彻底结束了。……”
(五百二十九)百战宿将刘永福
孙纲放下手中的报纸,长舒了一口气。
报纸的内容让他看到了中国民众一点点开始觉醒的希望。
这个过程一经开始,只要能持续下去,也许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看到效果。
如果想要在未来的战争中战胜俄国人,必需要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一个民族有了危机感,才可能激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转变和凝聚成为国家的意志与决心。
一个民族,只有从心里想要站起来,才可能真正的站起来!
也许,再经历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考验,中华民族才能够浴火重生!
“部长,刘永福将军到了,想要见您。”孙纲正在那里浮想联翩,一位军官进来向他报告道,
孙纲听了他的通报不由得一愣。
自己已经在北洋舰队南下香港避冻前将刘永福的华夏共和国陆军第七师调至大连,由商船队运送,随北洋舰队南下驻防广东,准备在广东进行扩编。
之所以把这个由广东来的援军作为骨干的陆军师调回广东,也是因为考虑到北方气候寒冷,怕广东兵水土不服的缘故。
按说现在这些部队应该已经到达广东了,可是身为师长的刘永福居然千里迢迢的又跑到北京来见他,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刘永福,孙纲可以说并不陌生。
这位生于1837年,“一生横戈马上行”的民族英雄。孙纲在后世时就曾景仰不已。
刘永福字渊亭,是广东钦州人。早年当过水手。咸丰七年(1857年),刘永福先后参加郑三、吴亚忠领导地反清起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称黑旗军。刘永福“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同治六年(1867年)。清军进攻吴亚忠的黑旗军,次年刘永福率余部三百余人进驻越南保胜(今越南老街)。屯垦安民,开辟山林,聚众耕牧。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由于黑旗军军纪严明,因此深受当地群众拥护。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南方面的要求。率领黑旗军与越南军队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次年,越南国王授予他三宣副提督之职,让他管理宣化、兴化、山西三省。
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占领越北南定省,企图进犯广西。刘永福率兵三千在河内城西纸桥一带同法军激战。结果黑旗军大胜,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以下数百人。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一等义勇男爵,任三宣提督。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军五千余人大举进攻越南,占领了红河三角洲,后又进攻台湾基隆港。清廷被迫向法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刘永福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包围宣光,至次年三月伏击法国援军,接着又在临洮大败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