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

第124节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第124节

小说: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有一支强大的海陆军在手里就够了么?
  建立“民族国家”的“大中国”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而取代清王朝而起的新生政权,会用什么来凝聚华夏各民族到她的旗下?
  清王朝几百年的奴化统治造成的主要民族之间的裂痕,应该用什么办法修复?
  真是复杂得要命。
  古语云:不破不立。可“破”过之后,用什么来“立”呢?
  “破”倒还好说,可这个“立”,难道也能通过“蝴蝶效应”来解决吗?
  他一想起自己学生时代对“政治课”那“根深蒂固”的“恐惧”,心里就开始发毛。
  一个政治课成绩总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徘徊的家伙,会成功解决这个“应用题”吗?
  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们,会成功的推动“维新变法”吗?
  这些个问题,连着困扰了他好几个晚上。
  即使身边倾城美女的柔情缱绻,也没法子让他真正的平静下来。
  他现在才觉得,如果不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自己所做的一切,终将化为流水。
  朝会的日子终于到了。
  当李鸿章和孙毓汶在朝房里看见孙纲又是黑着眼圈来地时候。两个老家伙又是象上回一样,彼此“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没有说什么。
  朝会在“勤政殿”举行,参加的大臣的数量可是比上回要多太多了。
  从上次皇帝下旨单独召见,孙纲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光绪皇帝了,和皇帝之间仅有的联系就是“专折奏事”,这次再见到年轻的皇帝。看见他现在的样子,孙纲还是吓了一大跳。
  曾经面如冠玉的青年皇帝现在地脸上已经看不到英爽之气了。完全是一副病容,抑郁寡欢的样子变得更重了,两次中日战争地胜利好象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快乐,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已经让他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尤其是那个“戊戌宫变”给他的打击和惊吓,让他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难以承受。
  虽然“宫变”的消息被严格封锁了,但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外界还是多少知道了一些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满天飞(这是中国人地特有“嗜好”),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传闻说皇帝已经驾崩了!弄得“朝野骇异,友邦惊诧”,光绪皇帝这次抱病召开如此规模的朝会的目的,其实也有平息民间“小道消息”的成份。
  让孙纲感觉到奇怪的是光绪皇帝御座后的帘子。他用眼角地“余光”已经瞥见了,慈禧太后其实就坐在后面。
  慈禧太后也来参加朝会,可是不多见的哦。
  江穆齐不让自己表露出对“维新变法”的真实意图,是不是和她有什么关系?
  但是,孙纲从后世的很多史书中知道,慈禧太后其实对“变法”也是持赞成态度的。
  孙纲曾看过费行简写的《慈禧太后传信录》。上面记载,早在变法之初,在一次他们母子地“私人谈话”中,慈禧太后就曾对光绪皇帝说过,“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这一番话说得可谓言辞恳切。母子之情溢于言表(尽管他们并不是亲生母子),孙纲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有些感动。
  光绪皇帝在内心深处一直惧怕慈禧太后的威势,可这次听到慈禧太后向自己坦露心迹,抑郁冰释,才会有了以后的放开手脚“大干”的举动。另一位维新派改革家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也写道:“孝钦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评价的也可以说十分中肯,没有偏见。
  那么,后世的某些历史教科书中的“主流观点”,都是根据什么来的呢?
  想不明白。
  他收拢了自己不着边际的思绪,让自己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的朝会上。
  此次朝会还是由恭亲王奕䜣主持,这位“鬼子六”王爷现在地样子,也和李鸿章有地一拼了。
  才六十多岁的奕䜣头发就已经几乎全变白了,他清癯地面容也含着一丝阴郁和忧愁,他可能也已经从李鸿章那里知道了孙纲的那个“四管齐下”的方略,但对这种“走钢丝”策略的具体操作,他还是心中无数,疑虑重重。
  这位咸丰皇帝的弟弟,三朝元老,曾经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李鸿章主办洋务,让大清朝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在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慈禧太后为了将他引为强助对付政敌,也给予了他巨大的权力。但随着他地位的不断高升和声名鹊起,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在后来又对他进行了多次“打压”(这个“平衡之术”慈禧现在已经玩得可以说“炉火纯青”了),结果反复的浮沉磨平了这位“贤王”昔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重大事件他不敢提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他的表现就让慈禧太后很不满意,结果被“全班撤换”,长期闲置,甲午战争时才又被重新起用,现在的他和李鸿章“战战兢兢”地推动着这个国家前进,现在,大清国又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他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朝会很快进入正题,恭亲王沉声说道,“此次日本借德国强占青岛之时不宣而战,侵犯朝鲜,进而长驱攻我大清,所幸海陆将士用命,才得击退狂寇,然战果却为他国所吞,今日本已成瓜分豆剖之势,英国邀我大清与列国共议,事关重大,当如何应之?可奏于皇上知道。”
  “禀皇上,臣以为,日本与我大清同为东亚古国,一衣带水,若就此亡于西方列强之手,恐对大清不利,”一个人朗声说道,“当设法保全日本为上。”
  孙纲听得吃了一惊,怎么还会有人这么想?
  还“一衣带水”?不如说“一衣带血”更为合适。
  他不由得抬眼循声望去,看见了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约四十多岁的似曾相识的中年官员在那里说道。
  他一下子想起来这个人是谁了。
  “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核心推动者之一,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先生。
  “日本两次经朝鲜犯我大清,亡我之心昭然若揭,这次亡于他国之手,可谓罪有应得,何故要予以保全?”翁师傅一听就沉不住气了,不由得大声问道,
  康有为向翁师傅略施一礼,以示尊敬,然后说道,“日本离我大清不过一海之隔,与朝鲜更是近在咫尺,泰西诸国若以之为久居之地,我大清稍有微动,彼闻之便可瞬息而至,或以兵势相压,我大清海疆绵延万里,兵船无多,不可能处处设防,若任由日本为他国亡之,恐有大害。”
  他这一番话很显然说动了某些官员,光绪皇帝听得不由一愣,日本人这次差点没杀了他,还是康有为想办法把他和珍妃给救了的,可他居然说要保全日本,着实出乎光绪皇帝的意料。
  “今日保全日本,就能保证其异日不复犯我大清吗?”李鸿章听了也感觉有些奇怪,不由得问道,
  康有为象是不屑于回答李鸿章,而是对光绪皇帝说道,“日本与我大清同为亚细亚之古国,皆为黄皮肤之同种人类,文化伦理有共通之处,非欧洲白种人可比,彼国民曾受我孔圣教化,又通西方之所长,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势日上,此番两次犯我大清,以其国军人篡政故也,轻启兵端,欲行掠夺之事,是以败亡,若我大清能助其复国,彼当感我存邦保种之恩,我大清当可引为强援,守望互助,以御西人。”
  孙纲听得连连摇头,康有为说的头头是道,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可是,他对日本人的了解,从他刚才那番话来看,也只是皮毛而已。
  想不到连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先生,居然也是“中日同文同种,共存共荣”的“学说”的“中毒受害者”。
  康有为出的这个大大的“馊主意”,要是真的付诸实施了,那中国以后的麻烦可就大了。
  (二百零一)就这么跑题了?
  “此为割肉饲鹰之举,万不可行。”孙纲看这位“维新主力”还在滔滔不绝振振有词的“兜售”他的“中日同种论”,实在忍不住了,插了一句,打断了他的话头。
  这位康大先生如果在后世的INTERNET上发表如此“言论”,不被愤青们“人肉搜索”追打成生活不能自理才怪。
  “何为‘割肉饲鹰’之说?倒要请教。”康有为显然对他的这个比喻十分不满,话语里隐含怒气的反问道,
  “只要统一之日本出现,其犯我大清及朝鲜就为必然之事。”孙纲说道,
  “何以断言?”康有为立刻追问道,
  “此乃岛国之民之天然扩张侵略性使然,”孙纲答道,“彼之文化虽多得之于我,又能随机而变,融西法于其国,然彼不晓我圣教礼义之精要,只知利害得失,不晓是非正义,不明感恩仁厚,此等禽兽之邦,只宜分而压制之,若使其复统一之势,必遭其反噬。”
  “即便如此,留它一口气在,牵制泰西诸强,有何不可?”康有为不服气地反问道,
  “若允其复国,就是让它缓过来了,那就是可以喘口气了,而不仅仅是一口气的问题了。”孙纲说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是很大的,曾有言,日本之于中国,得益最厚,而为祸亦最烈。”他看了看光绪皇帝,又说道。“臣以为,日本之为泰西诸国所瓜分,与我大清有莫大之利,我大清只可力促之,不可保之。”
  “日本战败,原是大清口中之食,此番仅占二小岛。余皆落入他国之手,皆汝辈之误!还敢在皇上面前妄言!”康有为鄙夷地看着他说道。
  孙纲听他话中讥讽之意甚浓,心中暗暗气恼,表面上却不以为意,从容说道,“孙子曰:上兵伐谋,两国交战,兵势互有强弱。如何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地胜利,才是克敌之道,非在一城一地之得失也,此番我大清虽夺占日土甚少,然较占其本土全境,得益则远胜之。”
  所有的大臣们听得全都一愣,光绪皇帝的表情都不自觉的悚然一变,孙纲似乎能感觉到帘子后面的慈禧太后吃惊的样子。
  这帮人无论是维新派也好。洋务派也好,守旧派也好,该给他们讲讲大课了。
  “何以见得?”李鸿章可能知道他要说什么,很“配合”地问了一句。
  孙纲也学着康有为,给李鸿章施了一礼,说道。“此番明里是英法德俄四国趁火打劫,抢占日本本土,行瓜分之事,我大清之战胜果实为他国所窃,可实际形势远非如此,我大清虽将日军逐出朝鲜,又以海军断其海道,使其经济濒于崩溃,可要想占其全境,非海陆大军二十余万不可。此即占我大清全国总兵力之四分之一。非一时所能调集也。且纵能集此兵众。现我海战大胜,海权操于我手。举数十万众跨海东征,登陆其本土或能成功,若久占之,绝非易事,且如此大规模用兵,粮饷又从何而来?国家纵能支应一时,亦无法久持,那时虽得其国,大清也将因此陷入困境。昔隋炀帝四次东征高丽,虽得胜而天下困顿,暴民四起,身灭国亡,为后世所笑,今欲占日本全境,亦此类也。”
  “巧言误国,莫过于此!”康有为怒道,“有人曾言北洋水师坐待朝鲜而不攻敌,使日军得以逃回本土,以汝今日之言证之,此言不虚也!兵法云:重地则掠,我大军若占其本土,于彼处就食,不但可补军用,且可削弱其国力,此两全齐美之事,有何不可?汝等坐待战果为他国所得,还敢在皇上面前巧言强辩,真是岂有此理!”
  “重地则掠,话说得虽不错,但请问一句,日本是‘重地’吗?”孙纲不由得有些好笑,说道,这位“南海先生”一腔“热血”,急于报国,可以理解,但有些事情,不是光有“热血”就能行滴。
  “日本土狭民贫,两次兴兵,全国上下皆勒颈束腰,以求节省充兵费,其民间女子年逾十四不嫁者皆卖往他国为妓,以皮肉之所得助国家,其国主日仅食一餐,官员咸捐俸禄三分之一为购战舰之资,又在英国大举外债,为充军实之用,以求一战之资,侥幸得胜则可取偿于我大清,”孙纲说道,“所幸我大清海陆将士奋勇抗敌,日本此番战败,举国财力皆已耗尽,仓廪为之一空,现已饿殍遍野,我军若至,掠彼民之肉为粮耶?”
  这一番话把康有为噎在了那里,当场作声不得,光绪皇帝看着孙纲,可能是孙纲说的那个日本女人“卖身助国”地事引起了他的一些不好地“遐想”,皇帝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缓缓说道,“二卿所讲皆有道理,不必相争,方今日本已为泰西四国所占,我大清当如何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