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建筑史 >

第4节

中国建筑史-第4节

小说: 中国建筑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六十斗口,为径之十倍。于是比例上,柱大而斗拱小,遂形成斗拱纤小之
现象,其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乃增多至七八朵。
三、以斗拱攒数定修广 清式补间斗拱既增多,于是铺作间相互之距
离遂亦规定,为十一斗口,因此柱之分配,柱间之距离,面阔进深之尺度,
皆以两朵间距离十一斗口之倍数为准则焉。
四、角柱不生起 清式角柱与平柱同高,且柱均为直柱,无卷杀,故不
若宋式轮廓之秀丽与柔和,但侧脚则仍为定法。
五、梁断面之加宽 宋式梁枋断面高宽均为三与二之比。至清式则改为
五与四或六与五之比,在力学上不若宋式之合理。且其梁之宽,不问实物大
小,一律为“以柱径加二寸定厚”,亦为最不合理之做法。梁均为直梁,月
梁之制为清官式所无。
六、举 架 宋所谓举折之制,清称举架,两者所得结果虽约略相同,
但其基本观念则完全改变。宋式之举折,先定举高,然后自上而下,每榑缝
下拆少许,而成曲面线。清式则自下起,第一步(即宋所谓缝)五举(即第
一步举之高等于第一步水平长度之十分之五);第二步六举,第三步六?五
举,第四步七?五举乃至九举等。各步举度递增,相缀而成曲线,其屋脊之
地位,乃由下逐步递举而得,非若宋式之预定者。其结果清式屋盖较宋式屋
盖陡峻,遂成为两时期各有特征之一。
清式殿阁之柱额梁枋等均以生硬之直线直角构成,其屋盖陡峻崇高,而
檐下斗拱,则纤小繁缛,故其轮廓结构,均不若宋式之生动豪放及自然,盖
各部所定规则,成为固执之尺寸问题,已有若干与先前结构部分之适当比例
脱去联系也。
'1' 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石印本;民国十四年仿宋重刊本,见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2' 清工部颁行本,见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校注'1'据近年研究《法式》规定建筑各部间之比例,及结构构件长短,截面用度量单位,均以
“分”(即材高1/15)为准。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 古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上古
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1'。此固为后世
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
居仍极普遍。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殷商以前,史难置信,姑集所纪。黄帝(公元前27 世纪顷?),“邑于
涿鹿之阿。迁陟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之城郭宫
室'2'。至尧之时(公元前23 世纪顷?),则“堂崇三尺,茅茨不剪”'见注2',
后世虽以此颂尧之俭德,实亦可解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至舜所居,则“一年
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见注2'。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
都市已开始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3',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
可以“卑”之。
至殷代末年(公元前12 世纪顷),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南距朝
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4'。然周武王革命之后,已全部被毁。
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5'。其后约三千
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予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有
多数土筑殿基,上置大石卵柱础,行列井然。柱础之上,且有覆以铜櫍者。
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除殿基外,尚有
门屋,水沟等遗址在。其全部布置颇有条理'6'。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
如阶基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平面上以多数分座建筑组合为一院之布置,已可
确考矣。
与殷末约略同时者,有周文王之祖父太王由原始穴居之情形下,迁至岐
下,相量地亩,召命工官匠役,建作家室宗朝门庭,咏于《诗经》'7'。
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在今长安之南。《诗经》亦有赋此区域之建筑
者'8'。
据《诗经》所咏,得知陕西一带当时之建筑乃以版筑为主要方法,然而
屋顶之如翼,木柱之采用,庭院之平正,已成定法。丰镐建筑虽已无存,然
其遗址尚可考。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
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9'。
成王之时,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10'。此为我国史籍中关于都
市设计最古之实录。
都市之制: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祖右社,面朝后市??”'11'。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
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1' 《易?系辞》。
'2' 《史记?五帝本纪》。
'3' 《史记?夏本纪》。
'4' 《史记?殷本纪》。
'5' 《史记?宋微子世家》。
'6'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
'7' 《诗?大雅?文王之什》。
'8' 《诗?小雅?祈父之什斯干篇》。
'9' 《孟子?梁惠王上》。
'10' 《史记?鲁周公世家》。
'11' 《周礼?考工记》。
第二节 春秋战国
春秋时代,因数百年来战争互相吞并之结果,仅余强大诸侯十国。因物
力人力渐集中,诸侯如晋平公、齐景公皆营建渐侈'1'。虽远在南服之吴王夫
差,亦“次有台榭陂池焉”'2'。偏近西戎之秦国亦当戎王“使由余观秦,秦
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3'
中国为崇奉祖先之宗法社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宗庙建筑,均有一
定制度。有违规逾制者,则见于史传。其中如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
'4',“子太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5'等皆此例。
卿大夫住宅“唯里人命次”'6',规则尤严,故当鲁文公欲弛孟文子及郤
敬子之宅,皆以违礼不敢闻命。自营居室,如赵文子“斫其椽而砻之”,张
老见而责其“贵而忘义,富而忘礼”,而惧其“不免”'7'。智襄子“为室美”,
智伯亦曰:“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也”'见注7'。
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为台。台多方形,
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眺。台之纪录,史籍中可稽者甚
多。
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苏秦且说齐涽
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8'。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
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
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关于此期建筑式样之资料,仅有少数器皿上所画之建筑物可供参考。故
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钫上有宫室图(第5 图),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屋分两
间,故有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斗
拱作平坐。上层未有柱之表现。但亦有两门,一门半启,有人自门内出。上
层平坐似有四周栏干,平坐两端作向下斜垂之线以代表屋檐,借此珍罕之例
证,已可以考知在此时期,建筑技术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秦汉唐宋之规
模,在此凝定,后代之基本结构,固已根本成立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渭水流域秦亘古未有之建筑活动,自此萌芽
'9',古代工程闻名于世界之万里长城,于战国之世亦已由各国分段兴筑'10'。
'1'《左传》。
'2'《左传?哀公元年》。
'3'《史记?秦本纪》。
'4'《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5'《左传?昭公十八年》。
'6'《国语?鲁记》。
'7'《国语?晋记》。
'8'《史记?苏秦列传》。
'9'《史记?商君列传》。
'10'《史记?赵世家?魏世家?秦本纪?苏秦列传》。
第三节 秦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孝公时代商鞅所营咸阳宫庭翼阙为核心而扩大增益
之。“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
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1'。
“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
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
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见注1'。“咸阳之旁
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
徙”'见注1'。
始皇死后,二世复继续营建'见注1'。然仅至公元前二○六年,项羽引兵
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2'。周秦数世纪来之物资工艺之精华,乃
遇最大之灾害,楚人一炬,非但秦宫无遗,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
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
始皇陵墓建筑豪侈,亦前所未有。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
下徙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宫,奇器珍怪,从臧
清之”'见注1'。“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
'3'。“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树草
木以象山”'4',以为可与天地同久;然仅三年,项羽入关,即被掘盗取其财
物。
始皇因各国长城之旧,使蒙恬将三十万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
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5'。非此者,则北虏之侵,必更无阻障。
二千年来中国历史之演成,其关系于此长城者实至巨。秦长城为土筑,今甘
肃西,或尚有秦时原物。河北省一带砖甃长城,均明中叶以后增筑。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史记?项羽本纪》。
'3'《汉书?贾山传》。
'4'《长安志》。
'5'《史记?蒙恬列传》。
第三章 两 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汉高祖(公元前202 年)奠都长安,本秦离宫,城狭小,萧何据龙首山
冈建长乐;嗣营未央,就秦宫而增补之,六年(公元前187 年)城乃成'1'。
城周回“六十五里”,每面辟三门,城下有池周绕,“石桥各六丈,与街相
直”'2'。城之平面不作方形,其南北两面俱非直线。盖营建之始,增补长乐
未央,城南迂回迁就,包括二宫于内,而城北面又以西北隅滨渭水,故顺河
流之势,亦筑成曲折之状,后人乃倡城像南北斗之说'3'。
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
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市楼皆重屋,又有旗亭令署里门弹室之设。
城中地广人稀,故道衢里市,均宏阔,而公卿田宅,得求穷僻处,不乏城市
山林之趣。宫阙之间,民居杂处,“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
民。”全城之布置,既未遵古礼对称均齐之法,亦未若后代之有皇城宫城区
分内外,实为历代都邑之变体'4'。
萧何营建长安,因秦故宫以修长乐,据龙首山以作未央。惠文景之世,
均少增作。至武帝时,国库殷实,生活渐趋繁华,物质供应与工艺互相推动,
乃大兴宫殿,广辟苑囿。在长安城中,修高祖之北宫,造桂宫,起明光宫,
更筑建章宫于城西,于是离宫别馆,遍于京畿。此后王侯贵戚更大治府第。
土木之功乃臻极盛。
汉代之称宫者,大都指由多数之殿乃至其它台榭阁廊簇拥而成之集体而
言。全体之外,绕以宫垣,四面辟门,门外更或有阙。宫垣之内,除皇帝朝
会之前殿,及综治政事之寝殿,后宫帝后妃嫔寝处殿舍之外,尚有池沼楼台
林苑游观部分。诸殿均基台崇伟,仍承战国嬴秦之范,因山冈之势,居高临
下,上起观宇,互相连属。其苑囿之中,或作池沼以行舟观鱼,或作楼台以
登临远眺。充满理想,欲近神仙。各宫之间,阁道之设,亦因台而生,绵亘
连属,若长桥飞虹,互相通达,以便行幸。秦汉以来,园庭设计,盖已与宫
室并重,互为表里矣。汉宫殿繁复之部署,嵯峨之外观,实达高度标准,但
其结构原则,仍以殿为单位,不因台榭相接而增烦难。元李好问曾述其所见
曰:“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
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使当时楼观在上又当何
如?”'见注4'此崇台峻基所予观者对于整个建筑之印象,盖极深刻也。
长安城内外,诸宫之中,其规模尤大,史籍记载较详者,为长乐,未央,
建章三宫,兹分述其略:
一 长乐宫 故秦之兴乐宫,而汉修缮之。宫周回二十里,在长安城内
之东南部,其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见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