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

第3节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第3节

小说: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村,直到现在那个小山村的小学仍然像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农村教育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样,破败不堪;其二,初三时,因为我在全市最好的中学过于放纵捣蛋,父亲一怒之下把我扔到县里的一所乡级初中就读。那是那个县最好的初中,集中了各个地方慕名而来的希望改变命运的农民的孩子。每个小小的教室都严严实实地挤满了一百一十余人,二十四人住一个寝室,两个人睡一张床,一到下雨天,寝室里污水和烂泥铺了一地。全校近两千人,只有三处接井水的水龙头,夏天尚可以到附近山下的水渠中洗澡;到了冬天枯水季节,半个月洗个澡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奢望。那些同学的伙食费是一天一块二毛钱,许多人还只能选择从几十公里外的家中挑数百斤谷子交给学校,充抵伙食费;吃的最多的菜是酸豆角炒油渣和大白菜,八个人分一小盆,放在操场上的地上吃。每次我看到一群人一拥而上争抢一盆酸菜里隐藏的几块油渣时,我都有种忍不住要落泪的感觉。那里的同学却是极好,一天上15节课,每天都老老实实地在教室呆上十四五个钟头,大部分人为的是能考取一个理想的中专。就是这样,仍然不断有人辍学,问老师他们到哪里去了,漠然答道,大概去广东了罢……从小到大,我是一直将自己当作是农家里出来的孩子的,而又在城里接受教育。一直以来,这样的对比还看过很多,心中的不平和无奈则更多。
  2004年初的寒假,我应聘为湖南经济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记者。除了一顿年夜饭和家人团聚片刻,其余的时间都投入到全省各地跑新闻的路上。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又以一个完整的记者的眼光审视着我身旁的世界,在每天的奔波中感受社会的一个个角落。我一边饥渴地学习新闻业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思考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正如罗素所说:“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撑我生活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动力。”有了这些经历和自己的思索,很自然地,我清楚地知道了一直以来自己心里最想做的是什么。然而,我又远非一个品德无比高尚,能将自己的七情六欲完全抛开的人;我对财富依然追崇,对平常的事业依然渴望,对美好的家庭依然向往。在这之后的我所有的简历上,对于我的人生规划,我都是这样写的:
  1. 三十五岁时,做一名西部山区的小学老师;有能力使更多贫穷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2. 四十岁时,做中国最好的NGO。
  3. 有幸福的家庭。
  如果你问我这样的理想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我可以告诉你,直到现在,我的心依然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充满了意义,我迈出的每一个脚步都能感到由内心传递过来的坚定。我觉得时间紧迫,有人说一个人一生能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时间从出生算起只有六十年;这时我二十岁,恰恰是六十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离我想要更多地为社会服务的三十五岁也正好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我要完成知识的不断更新、事业的开拓、财富的积累,还要更多地尽一个儿子、丈夫抑或父亲的责任。要付出的努力太多太多。
  我很喜欢大学里的搭档陈平对“青春”一词的诠释。“青”,就是青年,即是我们;而“春”,就是春天,是梦开始的地方。将“青春”两字合起来理解,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我的心系着远方
  当脚下已慌张
  我和我仅有的理想
  走在寻找的路上
  有时清醒 有时迷惘
  但愿别失去方向 方向
  ——郑钧《1/3理想》

 
“新起点”之路(1)
 

  在这部分的讲述之前,首先还必须介绍我在大学期间的一位搭档——陈平。他的外表就如同他自己常介绍的一样——“我叫陈平,耳东陈,平凡的平”。他高高瘦瘦的个儿,五官也长得比较简单粗犷,总之放在人堆里很少能一眼瞄上他。可是和陈平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激情多得不得了的人,尤其是那张大嘴和他那生动的肢体语言一结合,很多时候你就只有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的份。说真的,我最佩服的就是他这种容易感染人的激情,而且他的脑袋始终保持在一种创新和思考的状态中。
  和陈平的结识其实很早,大学前两年一直和他有所接触。一直到大三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我担任武汉大学新经济社的常务副社长,而他就是分管这个社团的学生会副主席,他成了我的顶头上司!随着工作中的不断接触和了解,我们俩的交流越来越深入,共同语言也逐渐丰富,除了工作上相互信任以外,生活上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俩是他们见过的最佳拍档:陈平激情澎湃,思维活跃,光芒四射;而我则相对沉稳,激情内敛,做事考虑周到。我俩许多方面的性格正好相互弥补。有时我觉得如果陈平是一个出色的董事长,那么自己的角色就相当于CEO。
  2004年4月初,那时已是我俩大三的最后一段时光了,马上将逐渐淡出学生活动的舞台,就在我们感叹时光荏苒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又一次改变了我俩大学生活的轨迹。
  有一次我俩在与一些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聊天时,他们无意间提出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许多同学在经历了近一年或者更长的大学生活之后,无论是在精神状态还是其他方面,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一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在何方;每天只是机械地应付该上的课程,按时地吃饭、睡觉,甚至荒废学业,作息无率,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天一天流逝,却一点都感觉不到。自己有时心里也有些着急,可是总感觉无能为力。总之,将他们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大学里过得很“郁闷”!
  听完他们的话,我俩的眉头不由自主地锁了起来。早在“聚焦”工作时我就注意到这个现象,今天又一次有人在我们面前将它提了出来。一方面是各种社会媒体大力鼓噪的“考研热”、“就业难”等现象;另一方面转过头来看看这些“热”和“难”的主角们,在日复一日的“郁闷”中度过的并不是少数。许多人寒窗数载,高考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才得以迈进武汉大学的校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还都有些冲劲,可一到大二、大三,就似乎无论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任凭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悄悄从眼皮底下溜走。更有甚者,少部分人因为迷恋游戏或其他原因,早早地被学校开除。曾几何时,郁闷也像是一种流行文化一样在大学校园里蔓延开来。
  一种直觉告诉我们,这样的普遍性“郁闷”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和陈平首先想到的是创业。
  当时我们了解到,已经有几家公司正尝试着在校园里开展大学生成功素质方面的培训,并且学费动辄上千元。陈平和我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了解那些公司给学生所作的培训。所得到的结果十分乐观:一方面那些企业给同学做的大多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课程,对大学生而言并无多大针对性;另一方面,仍有少部分同学在强烈的成功渴望驱使下,愿意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参加。而陈平和我在校园培训方面又有着许多的优势:首先,陈平和我曾经也都是倍受郁闷期的煎熬;但是比别人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轻易抛弃那段内心茫然的时光,并拥有了如今丰富美妙的成长记忆。因为当时在泥泞中的挣扎和坚持已然成为一段珍贵的财富,我们能够且愿意拿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其次,我们也是大学生,非常了解大学生群体现在的生存状况和校园环境的一些特殊性,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问题提供帮助。最后由于我们学生的身份和之前在校园里打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不论是在理念的推广还是运营成本上,相对外界公司都有着巨大的优势。而我们所缺的,是更广义上的社会经历的累积和对相关理论的不熟悉。
  陈平和我还发现,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大学之前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步步紧逼;而大学后踏足社会之初同样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也会有领导、同事、竞争者盯着你;只有在大学校园里,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骤然减轻,来自社会的压力也非特别直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时对我们的引导和激励在大学就出现了一块空白。我和陈平就希望以学生的身份,在这块空白上面涂出一抹属于自己的颜色来!
  虽然我们决定了自己在学校里新的前进方向,但是对大学生生存现状,尤其是精神状况的了解主要仍是集中在感性认识上面,于是我们决定先静下心来将我们身边同学的基本情况摸清楚。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情:跑寝室和做问卷调查。
  陈平和我一般会在晚饭后随意走入一个大一或者大二的寝室,以聊天的形式,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解。同时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我和陈平还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此附上调查结果):
  一、我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  )。
  1。 学习35%  2。 社会活动20%  3。 陪男/女朋友4%
  4。 上网、玩游戏、看小说、漫画21%  5。 不知道20%
  二、我认为加入社团、学生会、班委等组织对我的能力锻炼(  )。
  1。 很大20%       2。 一般53%
  3。 没有/ 没感觉19%    4。 不喜欢8%
  三、我曾想过办法去改变,去表现自己,去追求成功,却苦于(  )。
  1。 没有机会15%     2。 没有自信26%
  3。 没人帮助、指导30%   4。 鬼知道为什么15%
  5。 其他14%
  四、为什么别人(或我自己)能在班上、社团中脱颖而出(  )?
  1。 运气好17%      2。 有人照顾13%
  3。 自己努力58%     4。 其他12%
  五、我的压力来自(可多选)(  )。
  1。 学习45%       2。 生活14%
  3。 工作19%       4。 就业23%
  5。 情感14%       6。 未来出路42%

 
“新起点”之路(2)
 

  我们自费印刷了2000余份,准备投送到各个寝室。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得知我们两个人在进行大学生生存状况的调查摸底之后,前一次和我们聊天的学弟、学妹们主动过来,支援并协助我们完成了整个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以及数据分析的工作。
  在跑寝室、做调查的这两个星期里,我和陈平基本上都要早起晚归,并且面对这种内容形式涉及到隐私、十分敏感的内容,很多人一开始觉得非常陌生,有的甚至认为我们是在为学校团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其间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记得我们第一次走进的那个男生寝室,居住的是商学院2003级国贸专业的男生。我们晚上七点正准备敲门进去的时候,正好遇见呼啦啦十几号人从屋里涌出来,准备去挑战CS(一种风靡一时的对战型电脑游戏)呢!恰好其中有几个人我们之前就认识,陈平大手一挥说:“今晚大家给我个面子,有些事情要和各位聊聊天,占用你们半个小时啊!”听闻此言,那十几个人面面相觑,估计在心里将我俩骂了N遍,最后还是迫于学长的“淫威”,不情愿地被我们“请”回了屋子里。等大伙儿都坐下来,陈平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整个屋子都炸开了锅:“你们平时有没有觉得过郁闷啊!”所有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郁闷啊!……有的人甚至马上就反问:要不郁闷咋会去“上班”“爆头”(CS术语)呢?几个问题问下来,国贸的这些兄弟们似乎比我们还要激动得多,而我们交流的时间也从半个小时变成一个小时,又延长至两个小时,最后直到晚上十点多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还意犹未尽。因为这一天晚上的相互交谈,我们不仅对大一新生入校一年后的状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又结识了一些认同和了解我们的朋友。
  经过两个星期的深入调查,尽管有心理准备,统计出来的结果还是让我们震惊:有21%的同学平时主要在上网、玩游戏或看小说、漫画中度过,更有甚者,五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平时都在干什么!这些还主要是以大一、大二的同学中调查出的结果,高年级的情况肯定更加严重。在校园里,尽管绝大多数同学都参加过社会活动,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感到参加社会活动对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在这个问题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