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个好员工-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梵文和宗教术语始终是让读者费解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次完全通俗、完全白话的注疏。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界流行“五不翻”,即:秘密语不翻,如大明咒“、嘛、呢、叭、咪、”;多义语不翻,如罗汉;已有的音译不翻,如波罗蜜多;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不翻;便于意会、避免误解的不翻。因此,让《心经》完全白话,不仅难度很大,而且违例;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但是,我又想,佛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纵然我的大胆破例有百般不是,佛祖也应念我一片赤子之心,以慈颜付诸一笑吧?因此,我就斗胆在这里为各位读者翻译白话《心经》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
箴言十(3)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前面还有高山吗
却说唐僧一路前行,一路念诵《心经》。老话说:“念兹在兹。”他不久便彻悟了《心经》的大义。在这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求索中,时光也在默默地流逝,又到了芳菲落尽、树高蝉鸣的夏天。
这一天,师徒三人经过一处村落。看看太阳也快下山了,师徒三人便决定在这里投宿。唐僧下了马,拄着九环锡杖,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只见一个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地念着佛经。唐僧上前施礼,说:“施主,贫僧往西天雷音寺拜佛求经,路过这里,刚好天色已晚,希望能够在您的府上借宿一夜,请您行个方便!”
那老者一咕噜跳了起来,一边整理衣襟,一边摇头说:“借宿一夜当然没问题,只是这西天却去不得。你们哪,明天一早还是回去吧!”唐僧奇怪地问:“为什么?”老者解释说:“取经不难,难的是一路翻山越岭、道路艰险难行。从这里向西去,大约30里远近,便有一座山,叫做八百里黄风岭,山中多有妖怪。想要经过这座山,难哪!”
原来,《心经》并不能变沟壑为坦途,并不能改变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事实。那么,这部被成千上万的佛教徒目为神物的《心经》究竟有何用途呢?深得《心经》要义的唐僧已经知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翻山越岭的秘诀在于“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困难既然摆在前面,惟一的办法就是设法排除畏难情绪、进而解决困难。
箴言十(4)
换而言之,高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自制的高山反应。而《心经》的作用就在于,尽管我们无法改变高山存在的事实,但我们的确可以用另一种心态去翻越高山。
箴言十一(1)
不要让妄念困扰团队的目标
可怜的孙悟空这才知道,打杀山中的老虎容易,打杀心中的老鼠却难;战胜客观上的困难容易,战胜主观上的妄念却难。
半山中的一阵妖风
现在,唐僧师徒已经进入了八百里黄风岭山区。唐僧在半山腰的悬崖边上立马站定,欣赏高山峻岭的壮丽风光。虽然还没有到达山顶,但那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已然可以想见。
忽然,一阵旋风刮来,唐僧心中的英雄豪情顿时化做了惊慌不安,望着孙悟空说:“好恶的一阵风啊!”孙悟空说:“起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你怕什么呢?”唐僧说:“此风与那天风不一样。此风浩浩荡荡、渺渺茫茫,足以让赶路的行人迷失方向、让挑柴的樵夫寸步难行哪!”孙悟空让过风头,一把抓住风尾闻了闻,有一股腥臭气,说:“没错,此风的确有些蹊跷。闻闻这风的味儿,说明附近不是猛虎就是妖怪。”
话犹未尽,山坡下就跳出一只斑斓猛虎,吓得那唐僧一跟头从白马上滚了下来。猪八戒一见,扔下行李,掣起钉钯劈头就打。只见那只猛虎直挺挺站了起来,伸出爪子往前胸一抓,竟然把自己的一张虎皮剥了下来,全身血津津地高声叫道:“我是黄风大王麾下的先锋,在此山中巡逻,要拿几个凡夫俗子回去给大王做下酒菜。你们是哪里来的和尚?敢从此山经过,这不是送肉上砧板吗?”
猪八戒骂道:“你这个孽畜,我等不是什么凡夫俗子,而是上西天取经的使者。你赶快让开大路,别吓坏了我师父,否则小心我手中的钉钯!”那妖怪不容分说,一只虎爪向着猪八戒劈脸抓来。猪八戒将身体一闪,抡起钉钯就打。孙悟空也不甘落后,掣起金箍棒来助阵。那妖怪抵挡不住,只得落荒而逃。
兄弟俩奋起直追,要将那妖怪赶尽杀绝。谁知那位妖怪竟将自己的虎皮盖在石头上,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自己却回头将坐在路旁念经的唐僧摄入了黄风洞中,准备把唐僧献给黄风大王美餐一顿。
灵猫捕鼠
黄风洞中的这位黄风大王,本是灵山脚下的一个黄毛貂鼠,因为偷吃了琉璃盏内的灯油,害怕佛祖怪罪,所以逃到此处,占山为王。我们已经知道,灵山就在我们心头,这只占山为王的老鼠,原来就是我们经常会有的妄念。在这里,则是指唐僧心中的妄念。
唐僧为什么会有妄念呢?当初乌巢禅师为了帮助他们消弭高山反应,特地给唐僧传授了一篇《心经》。唐僧默默记诵在心,常念常存。谁知,不念经好像还好,一念经就觉察到妄想杂念统统都起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个妄想杂念并不是念经念出来的,而是你本来心里头就这么乱,一直未发现而已。现在因为想收心,才发现心中乱得厉害。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样的员工,如果心有妄想杂念,只需要用“紧箍咒”和戒律这样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他们即可。可是,对于唐僧这样的团队主管,心有妄想杂念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了。
在佛教中有一个比喻叫“灵猫捕鼠”。把正念比做猫,把妄念比做老鼠。老鼠一露头,立即就被发现了,这就是猫的警觉性。许多佛教徒在打坐时,在内心都有过猫鼠大战的体验。但是不是每一只老鼠都怕猫呢?却也未必。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里,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屋,在那座房屋的破洞里,住着一只名叫阿黄的老鼠。当阿黄还是一只小老鼠时,鼠妈妈就告诉它,命中注定,鼠类终有一天会丧身于猫爪之下。
阿黄可不甘心重复鼠类的悲惨命运。它想啊想啊,直到某一天,它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非常简单,可是却相当疯狂。它决定试一试,即使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于是,阿黄鼓足全部勇气,出现在猫的面前。尽管它很害怕,害怕得要命,但它还是拼尽全力,发足狂奔,向着猫直冲过去!“吱吱—”它尖叫着,张牙舞爪。
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只老鼠发疯了吗?难道它不知道猫的利爪会终结老鼠的性命吗?它怎么会这样疯狂而又怪异呢?显然,这只老鼠一定发疯了,或许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情况万分危急!惟一的方法就是逃命。于是,猫一下子蹿上主人的裤腿,钻进他的怀里,弄得主人大惊失色。
同样的情形,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地重复着。猫被老鼠追赶得精疲力竭,终于垮掉了。从此之后,阿黄便率领鼠类在屋子里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倒是那只猫,一听见老鼠的动静就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所有的猫都深以为耻。为了重新树立这个种族的荣誉,它们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如何把这只疯狂而又罪恶滔天的老鼠教训一顿。于是,一只接着一只,英勇的猫们前赴后继地进入了那间鼠患横行的破屋,可每一只都以可耻的失败而退缩了回来。形势看上去异常严重,直到有一天,有人忽然想起,在村子的另一头,住着一只名叫灵吉的老猫,也许它能够解决问题。
当灵吉走进屋子时,所有的猫都有些失望,因为它们期待的救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是一位体魄健壮、年轻潇洒、无所畏惧、无所不能的英雄。可是这位灵吉,长得那样矮小,老迈而又衰弱。它的皮毛是如此粗糙,一点光泽也没有,上面还有几块令人恶心的伤疤。它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肩负的巨大责任。
箴言十一(2)
老鼠们也没有把灵吉放在眼里,它们放肆地大笑着,明目张胆地在屋子里蹿上跳下。尤其是那只名叫阿黄的老鼠,它熟练地翘起鼻子,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