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雁斋书灯录 >

第39节

雁斋书灯录-第39节

小说: 雁斋书灯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刊,《新疆日报》在《宝地》副刊上办有《读书专页》等,可惜都没有见
到过。

“书林版”不可少

在新中国,赋予“书林”这两个字以最高知名度的,恐怕要推陈原先生
的《书林漫步》一书和上海的《书林》一刊了。以“书林”为名命名的书文
化专刊,似乎以日报居多,仅举我知见的这几家,可谓事实。

《天津日报》的《书林》版大概始办于1992 年,编者善于用篆刻作品、
图片、书影来活跃版面,设有“品书录”、“编辑谈书”和“读书札记”等
栏目,后来似乎就停办了。《济南日报》的《书林》,不知创刊于何时,设


有“新著感怀”、“我与书”、“读书人语”和“灯下漫笔”等栏目。《南
京日报》的《书林》,设有“新书评说”、“书人书话”、“我刚读过的书”
等栏目,每半月刊出一期。1997 年初,改为《阅读视野》,刊期不变。设有
“回眸聚焦”、“新书评说”、“环球采风”等栏目,现以“新书”为书影,
作为版头,并略作介绍。

日报办“书文化专刊”,有其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报纸在所在地区的
权威性和影响力,往往可以约请到当地的知名人士来为其服务。如《天津日
报》的《书林》专刊的版头,用的是与“读书”主题无关的国画来做,清新
可赏;《济南日报》的《书林》专刊,我见到自己应约发表文章的那一期,
版头用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画,别具风范;而《南京日报》的《书林》,
版头喜用专请画家所创作的“读书画”来做,也能自成一体。可惜没有见到
的,有《南方日报》的《书林》和《长春晚报》的《书林》专刊。

“书香版”有品味

“书香社会”一词,如今在大陆的书业圈中,几乎谁都耳熟能详的了。
实际上,当初这个词在台湾当局向社会发布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以“书香”两字来作专刊的见到两家。《北京晚报》的《书香》,固定
在每星期天的第4 版上刊出,并明确公布下期相逢的日子,是同类专刊中似
乎独一无二的做法。它还专门请版画家李立祥先生做了藏书票,作为版头画,
并有题词。我随手的两份,均是去年下半年的,一为“好书不厌看还读”,
一为“香飘爱书人心”,都能与版面相得益彰。没见到的有不定期刊出的《珠
海特区报》的《书香》。《市场报·江南版》的《书香》,是大陆“书文化
专刊”中难得的一份套红印刷的专刊。设有“书香论语”、“江南书话”、
“书窗鸡鸣”和“江南书缘”等栏目。这是一份经我与责任编辑钱军学弟共
同策划的,所以,感情颇深。它的版头,固定用隶书体的“书香”两字,配
以旧版山水画,很有鉴赏收藏价值。

从《书评专刊》到《书缘》

我国的老报一般都很注意办“读书园地”。《文汇报》于1938 年在上海
创刊以后不到半年的5 月8 日,就刊出了由郑振铎先生主编的《书评专刊》,
成为该报副刊《世纪风》的专刊之一。每周一期,至第9 期停刊。在《告别
辞》中,郑先生郑重告白是“暂行停刊”,并宣称:“将来或将扩大篇幅,
单独出版,以对于读者有较大的贡献。”其后终于不果。

1949 年后,《文汇报》成为专门面向知识界的报纸,曾经开辟过许多关
于读书和书评的专栏。1985 年1 月25 日,该报主办的《文汇读书周报》试
刊,当时为4 开4 版,很快成为中国读书界的“书迷乐园”。也许由于已有
附刊的缘故,《文汇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仅在《社会大学》专刊中设
“书林漫步”、“书话”、“三味书屋”、“书边草”等栏目,《学林》专
刊中设“书评”栏目,《笔会》专刊中设“书林新枝”栏目等。

直到1991 年10 月10 日,《文汇报》才开始试办《书人书话》专刊。设
有“我与书”、“读书札记”、“著书人语”、“日知录”、“书话”、“诗
话”等。次年元月1 日,该报扩为8 版,《书人书话》也就成为第5 版文艺


副刊《笔会》中,轮转刊出的专刊。1996 年以来,在周末刊出的《文汇特刊》
中则以《书缘》名义轮转刊出,半月半版,文章较为短小,有“著书人语”、
“新书点评”等小栏目,尤以“独步书海”和“文学期刊速览”为特色。其
中“书情1997”,以一幅书影,配以“看什么”、“怎样看”、“给谁看”
这“三段论导读”,别出心裁,效果很好。

《文汇读书周报》的第2 版为《三味书屋》,系新书评介版,第3 版为
《书人茶话》,则是书话书品版,均很受读书人好评。此外,每月初还增发
一期“新月版”,共16 版,内容更为丰富。

从《图书评论》到《读书与出版》

前已述及,大报辟出书评版面,以《文汇报》的《世纪风》文艺副刊出
版《书评专刊》(1938 年5 月8 日—1938 年7 月3 日)为最早的尝试。这份
由郑振铎先生主编的《书评专刊》是时政性的,而不是学术性的。其《发刊
词》中说:“战时的文化运动,不仅不应该停止,且较平时更为需要,一切
战时常识及其他有关战事的书均为我们当前的重要的粮食,其重要决不下于
柴米油盐。”因此,该刊在所出9 期中,始终以有益于战时书文化资讯的传
播为要义。

同年在武汉创刊的《新华日报》,于1942 年9 月21 日推出了《书评专
页》,为《新华副刊》的专刊之一,两周一刊。它宣称:“我们正处于一个
灿烂的新文化时代的前夕,正在为新中国的文化而努力。”

从1987 年3 月开始,光明日报社重新开始积极介入中国读书界的活动。
1987 年3 月,以该社同创刊甫始的《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联合主办的“全国
图书评论征文”为起点,于次年3 月15 日恢复了双周刊的《图书评论》。这
一时期的《图书评论》虽为每期半版,但有学识渊博的老辈学者舒芜等,崭
露头角的青年学者黄子平、李书磊、陈平原等为主体的较为固定的作者队伍,
文化品位甚高,实践了编者李春林兄在《发刊词》中所说“我们推崇方家耆
宿入木三分的剖析,鼓励小人物口无遮拦的品评”这一编辑方针。该刊虽然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受时势影响,到1989 年12 月26 日出至第49 期时,
忽然无疾而终。

1991 年7 月25 日,《图书评论》再度出刊,却没有解释停顿一年半的
理由,更没有接续原来的刊期,只是在《致读者》中简单地说明“应读者要
求,本报开辟《图书评论》专刊”云云,似乎给人以新开专版的感觉,而编
者之苦衷似亦尽在不言中。此次复刊后,版面为每两周一个整版,间有金克
木、张中行、季羡林等先生发表文章,但主体风格已同先前有了明显改变。
这两次的专刊都有个明显特征,就是版头墨迹多为名家题写。至1992 年冬,
改版为《读书与出版》后,始固定下来,并已重新编期,先后设有“书外闲
谈”、“书人书事”、“读书的情趣与艺术”、“品书录”等栏目至今。

1994 年,光明日报社与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工作协会共同创办了《中
华读书报》,如今已从4 版增扩为今年发行的12 版。其中,第一版刊登文化
新闻和书坛信息,二版谈发生在书里书外的事情,三版是“家园”副刊,四
版为新书精彩片断摘录,五版是新闻热点观察,六版是书评,七版为读者传
递最新的图书信息,八版是集纳各类相关新闻的“文化联网”,九至十二版
将有“世界图书”、“科技视野”、“国际文化”和“好书俱乐部”四个专


刊轮流刊出。此外还大量刊登新书广告和邮购信息。

《人民日报》在1994 年也曾恢复过《书评》专刊,设有“书味斋”、“书
香世界”和“新书快评”等栏目,一时令人注目。

从《读书天地》到《书谭》

陕西是我国的出版大省,它的书评活动开始得较早,陕西省书评学会的
工作成绩也早有定评。在这中间,《陕西日报》的《读书天地》在1985 年就
办起来了,当1992 年前后,许多中央和地方的报刊想到要在扩大的版面上办
一个“书文化专刊”的时候,《陕西日报》的《读书天地》已经在庆祝它的
百期纪念了。我手头存有两份1991 年春夏的《读书天地》,可以看出它的风
格。从“读书语丝”到“我与书”,从“书苑撷英”到“书评”,在这个天
地中,没有花样文章,文风和编风都是朴实无华的,但确是在传播着出版的
信息和进行着读书的指南的。

《新闻出版报》的前身为《中国报刊报》,自从改为《新闻出版报》以
后,在1980 年办有《出版与读书》专刊,主要刊载与图书出版物有关的文章,
如书序书跋、书评书介以及与图书有关的知识等。1991 年起,该刊改名为《书
谭》至今,成为中国出版界以发表书评书介为主的园地之一。早期有一个阶
段,它以出版社的重点图书的大幅书影为版头照片,颇为得体。

《中国图书商报》在第2 版上的《商报书苑》,设有“新书推荐”、“新
书热评”、“特别推介”、“商报书评”、“书香一瓣”和“品书录”等栏
目,基本上以重要文章均配发一幅书影为编辑原则,品位较高。

一般说来,同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报纸读书园地,难以建立自己独立的
书评品格和固定的作者队伍,但它们往往具有快捷地反映书业界动态的特
点。

青年报的《开卷》专刊

改革开放以来,较早地对读书界表示着关心和扶持的,有《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可能是我国最早开办“星期刊”的大报之一,它的“星期刊”
上的第三版,在80 年代后期设有《品书》版,每月出到二三期,对当时的读
书界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可能到80 年代末,它先改为《书友》,每期推介四
五种新版图书,有“读罢即评”、“书友信箱”等栏目,很为人们注意。1992
年起,一度改名为《史·地·书》。顾名思义,便是除了读书方面的内容外,
还要介绍历史地理和文化旅游领域的知识。而90 年代前期的《中国青年报》
正版上,则先后有《学者书屋》和《开卷》专刊。

同以《开卷》命名专刊的,还有上海《青年报》。它办于1991 年春,在
《发刊词》中开宗明义道:“‘开卷有益’,是我国约定俗成肯定读书求知
的一句老话。今天,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当年国内的
报纸书文化专刊中,它是最富于创意的一种。如“书苑焦点”、“导读书单”、
“书友热线”、“大作小品”、“开卷印象”等栏目和文章,别具匠心,被
读者称为当时最能益智的报纸读书专刊之一。

此外,以《开卷》为读书专刊之名的,还有《工人日报》和台湾《中国
时报》等。


晚报的“书文化专刊”

前已述及,在晚报中“数《新民晚报》的《读书乐》(1985 年—)和《羊
城晚报》的《书趣》,影响为大”,这是确实的。当我还在北京工作的时候,
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过,晚报中的两大“巨头”是《新民晚报》和《羊
城晚报》。来到南京以后,方才知道《北京晚报》和《扬子晚报》都是晚报
中的“新秀”。

我国如今有多少晚报,作为“圈外人”,恐怕谁都说不清楚。说不清也
没有关系,反正平时也看不到,等到看到的时候,也早就没有看头的了。但
也有例外,那就是晚报的“书文化专刊”。我曾因为种种因缘,得到过一些
“样张”,至今宝惜,不舍得处理掉。

《新民晚报》的《读书乐》,是我甚为关心的一种。关心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其编者与我为通过信而未谋过面的上海作家曹正文兄;二是上海书业书
市的动态于此为不错的一扇“信息窗”。在南京,购读《新民晚报》甚为容
易,但我却不需要操心购买。因为自有数百里外的父亲,在上班之余,替我
留心剪存,他在每年假期,便将精心剪贴的《读书乐》装订成为厚厚的一册,
供我集中翻阅。

《羊城晚报》的《书趣》,近年来一直赠阅给我,其中的“书海传真”、
“书廊茶座”和“随感录”,都是我爱读的好栏目,有时心有所感,也会在
电脑上打出篇把短文寄去。反正听编者介绍过,他们存有100 多个栏目,准
备来“配”作者的投稿呢。

其他晚报中,我见过《武汉晚报》的《周末读书会》,办得大方得体,
读来印象甚好。其中栏目有“书前书后”、“书人书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