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小说,写小说 >

第11节

读小说,写小说-第11节

小说: 读小说,写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勃朗什已陷入情网不能自拔,只能以自杀来解决苦痛。
  思特里克兰的绘画天才为全世界所承认,他也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有一天,他又一次舍弃了一切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他在岛上住下来,只是需要油彩、烟草时才走出丛林。他娶了一个土著姑娘爱塔,他们回到丛林里爱塔的土地上生活,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年,爱塔还生了个孩子。但好景不常,后来他得了非常严重的麻风病,无法治愈,除了医生和爱塔,没人敢接近他,孩子也死了。爱塔一直陪伴在他的身旁,本来思特里克兰正在墙上画一幅力作,可他失明了,直到他身体渐渐腐烂,宁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爱塔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芒果树底下,然后把他那幅未完的画铲掉。
  《恶心》萨特
  像萨特一样孤独的学者安东纳·洛根丁为了撰写一个18世纪默默无闻但令人难以捉摸的贵族的传记,来到了凄冷的布威尔城。就在追踪这个贵妇的过程中,敏感的洛根丁发现了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致命作用,立即开始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他必须要“存在”,因此决定以写小说来逃避危机,并同时把他感悟到的危机散布给读者,促使他们思考解脱的方法。
  《恶心》显然也就是洛根丁期望写成的那部书。所以,这基本上也是一部自我创造的小说,但萨特后来又对这种对抗生存之平庸的小说方式产生蔑视,这促使他很快就完全否定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知识分子(2)


  《赫索格》索尔·贝娄
  赫索格是一位出身于犹太民族的大学历史教授,最初与戴茜——一个纯朴的农村长大的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后来离婚,娶了一位戏剧导演的风流女儿马德琳为妻。从欧洲旅行了一个时期回国后,他的好朋友告诉了他马德琳与瓦伦丁过去私通、现在同居的真相,赫索格顿时就几乎崩溃,行为也突然变得古怪起来,着魔似的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给朋友、亲戚、敌人,已故哲学家和作家写信上,但是这些信他从未寄出。
  赫索格一人待在公寓里,十分忧虑地想着他和第一个妻子戴茜所生的儿子马科,和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女儿琼妮,还满怀深情地回想着在他娶马德琳之前的情妇桑诺,甚至还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雷蒙娜打电话邀请他去吃饭,雷蒙娜淫荡的性行为和热情使他身心暂时得到放松。第二天他又变得意志消沉。
  他一时冲动想报复马德琳和瓦伦丁。到了纽约后,他拜访了他的继母,拿走了他已故父亲的一把手枪。当他从窗户窥视到瓦伦丁正在细心地给琼妮洗澡,一副慈爱的神情,他又含泪离开了。他找着了自己的女儿琼妮,但因为卷进一起一般的汽车交通事故,警察发现了那把他父亲的手枪。他因携带未注册登记的武器而受到指控。
  赫索格又回到了他在西马萨诸塞的村屋生活,身边尽是些肮脏腐烂的东西。又经过很长时间的折腾,赫索格因从雇用的一位太太帮他收拾房间和准备饭菜的干活声音中突然感到浑身轻松,从此不再给任何人写信了。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原因,他又变得正常了。
  人生看似平淡,其实也每每充满了冒险,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人的非理性,人性的弱点,都在被压缩和自我控制中不断裂变,想复杂,还有更复杂的,你想干净而简单的、只为我所取的生活,但那是上帝打瞌睡时才被允许的。更多的时候是人在打瞌睡,刚睁开眼来,很不适应这个世界的亮光。


战争故事(1)


  《好兵帅克》雅·哈谢克
  一位普通捷克士兵帅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胖乎乎、性格外向、绝对不懂得粉饰现实的大兵由于不通世故,与现实产生了种种可笑的疏离,经历了各种遭遇的他,以一个欢乐憨傻的卑微人物形象瓦解了官僚体制的庞大压迫。
  战争是对人类的最大伤害,我第一次对战争发生疑惑是在读到莫泊桑的《羊脂球》,当时是从课文里学到了一点,我觉得选的的文章掐头去尾太多,我想知道更多的东西,于是找来莫泊桑的一本七百多页的小说集,我在《羊脂球》里读到至今印象十分清晰的一些意思:普鲁士人要进攻了,法国士兵开始惊慌,今天为了一只野兔而放上一排枪,明天又为了一阵风开枪打死自己的哨兵。他们随时准备逃跑,掐算着普鲁士人要来的日子,本来说多久多久要进攻的,可当地人都多等了几天,还没打来,人们就有些抱怨了,说该死的普鲁士人怎么还不进攻,又等了一两天,还没等到,人们就开始诅咒,总之是盼望战争赶快来临。
  惨烈的战争持续了很多年,当年被征入伍的毛头小子拣了一条命回来,回国就到妓院,为的是证明自己还活着。这说的还是莫泊桑的一篇小说,这位士兵兴高采烈地嫖到了一个看起来有几分亲切的少女,他有些疲倦了,就和那姑娘聊起来,然后,他就知道了那姑娘是他亲妹妹,他的家人已全都死了……
  顺便说一句,莫泊桑选篇《项链》文后提示的第一句就说,这篇课文通过对项链一事的论述表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照这个理解,大脑已模式化到家的孩子一下就认准了选编者的初衷,那么他就可在读后感中深入狠批资本主义,但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注释就起了反感: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纯粹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路瓦栽夫人又那么爱慕虚荣,她为什么还有那种勤劳的天性?她为什么不离婚?她为什么不去当妓女?她身上表现出的某种品质,她与路瓦栽的婚姻难道不是可值得肯定的吗?难道可以说明“赤裸裸的关系”?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战争小说绝对是严肃的。它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描写的年代跨度为十多年,人物500多个,涉及到了国家与私人生活一切的可能领域:历史,为战争改变的历史,战争,为战争改变的爱情,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的各个阶段,等等。
  这当然不是一部什么爱国主义的史诗,而是,在颂扬俄罗斯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的同时,他赋予了每一个人物不断地超越以及解脱自己——当然超越都不是很成功,就像里边大段大段的议论和哲学思考,看得人昏昏欲睡,难怪总有人想对它来一番全面的清洗,但昆德拉大叔肯定不乐意,托尔斯泰的小说站不住了,他的那些不断地跟哲学套瓷的小说也就前途黯淡了,而这,是他引以自豪地为未来小说开辟的新道路之一哩。
  《万有引力之虹》托马斯·品钦
  小说的题目是以虹来模拟导弹运行的轨迹。战争中,德军用V…2导弹袭击伦敦,巧合的是,它落地并爆炸的地点总是同一美军情报官性交的地方,这位军官后来就被派往德国调查导弹的秘密,终于,他发现主持制造导弹的德国军官是个性变态者,是他把情欲铸进了导弹,所以一落地,就引得他想性交。
  只要是参战者都就和战争发生了联系,格非有一篇《迷舟》,讲的是由于一次偶然的事件使得军人萧丧生并导致战争局势的转变,一些毫不相干的小事竟引起意想不到的结局,历史与现实的吊诡无序从而也嘲笑了战争本身。
  在这个世界上,情欲与科学一起正在造成人类的毁灭,两者都意味着死亡。
  《一只打不开的铅盒》何塞·路易斯·贡萨雷斯
  一位波多黎各的小伙子在朝鲜战场死了,他母亲接到了一只铅盒,说里边装的是他儿子的骨灰,母亲很想打开看看,但是这只铅盒再也打不开了,天晓得里边装的是什么东西,而这就是老太太再也见不到的儿子。
  这是一只十分蛮横而沉重的铅盒,十多年了,只要一想到战争,我就想到了这部小说,心就急遽地下坠。
  《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
  尤索林被分配到美国空军一支飞行大队当轰炸手,该大队司令部规定:一个飞行员只要完成25次飞行任务,就可以要求回国。但当尤索林执行第23次任务时,大队长战死了,继任者卡思卡特上校把飞行次数提高到30。他自告奋勇要求下达任务,命令部下在24小时内炸毁弗拉拉大桥,可是6天之内他9次派人去炸桥都未能完成任务;到了第7天,尤索林在没有其它飞机牵制德军高射炮火的情况下,终于炸毁了桥梁。卡思卡特上校向上级打报告:发给尤索林一枚勋章。提升他为上尉。联军司令亲自前来授勋,却发现尤索林竟赤条条地站在队伍里,一问原委,才知他飞机里有个弟兄战死,溅了他一身血,他发誓永远不穿军装了。
  尤索林开始“捣乱”,为了使一次任务延期,他造成了大家的流行性腹泻,他在半夜里偷移了军用地图上的轰炸线,他还要求前一等兵用油印机伪造一些正式命令,以免除他和弟兄们去执行任务。
  尤索林完成32次任务之后不想再多作一次战斗飞行了;可是卡思卡特上校已把任务提高为40次了。尤索林飞完44次之后,上校要求50次。尤索林已经飞了48次,满以为可以回国了。但医生耐心给他解释,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他一定得服从命令。尤索林完成了51次任务,少校让他去执行例行的飞行任务,但尤索林说什么也不干了。少校让他去找丹尼卡医生,只要医生填写一张小纸条,说他到了神经崩溃的边缘就可以了。但医生又解释说:要是他解除了尤索林的战斗任务,那要飞行大队核准才行,可是他们非但不会批准,反而马上就会让尤索林重新恢复战斗编制,他本人也因而很可能被送往太平洋去受罪。
  尤索林又飞完一次任务,不存多大希望地跑来请求丹尼卡让他停止飞行,医生说他是在白费时间,尤索林“当场就决定发起疯来”,问丹尼卡“难道不能让一个疯子停止执行飞行任务吗?”医生答道:“当然能,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他必须让任何一个疯子停止飞行,不过该疯子首先得向他提出要求;一旦有谁提出要求,就表明没有疯,就非去执行任务不可。”
  尤索林很清楚地懂得了这条军规是用来进行诡辩的。他开始有病没病随时往医院里跑,甚至不请假就到罗马去度假……


战争故事(2)


  《索菲的选择》威廉·斯坦隆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德军司令官让犹太妇女索菲在两个孩子之间生死择一,出于母亲的本能,索菲只得让德军带走小女儿,送进毒气室,但她最终也没能保住大儿子。阿多诺曾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德国人写柔媚的抒情诗是野蛮的”。
  战争是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人类没有任何的自救措施。人都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机器,一个虚拟的群众承受着一切,再也没有个人,个人只有忍受历史。忍受不了,就成了炮灰。这也是卡夫卡高明的地方,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害怕群众,只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因为这个原因,昆德拉才那么喜欢他。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一个美国青年的战争故事,喜爱战争的海明威这次是让主人公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了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了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不幸的是,凯瑟琳在难产中死了。
  他的主角总是要受伤,因为他本人的大腿上身上就曾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他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而他受伤的时候,离他十九岁生日还差两个星期。
  海明威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经验太多了,却只有危害。”只要一想想身上曾装着几百个弹片,叮叮当当地走在这坚实的大地上,海明威也就让我们钦佩不已。可是,喜爱战争并不说明海明威的脑子进水,而是,他真的是脑子里进了弹片。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是失眠的人。
  当然,他的脑子里后来还有两个更大的弹片,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早晨,他把一支镶嵌着银子的猎枪插进嘴角,一齐扣动了两个板机。


死亡主题(1)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因羡慕光明而爱上了俊美而空虚的渥伦斯基,安娜从此就活在了自己的爱情里,这种虚妄的狂热也感染了渥伦斯基,使他与安娜一见钟情。没有勇气的渥伦斯基在安娜最孤独无助的时候选择了逃避。但安娜还是安娜,当他在赛马会上因为渥伦斯基摔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