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清宫档案揭秘 >

第1节

清宫档案揭秘-第1节

小说: 清宫档案揭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诉你真实的历史:清宫档案揭秘
  最近几年,对清代历史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于清代历史,大多数观众并不善于区别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毫无根据的传闻之辞,哪些情节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哪些是史学界还在争论的问题。《清宫档案揭秘》在充分挖掘清代宫廷档案的基础上,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对学术界尚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也尽可能地向读者客观介绍。
中国青年出版社  李国荣 主编 


《清宫档案揭秘》告诉你真实的历史
  (本文为原书序) 让历史走近现实,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这是史学界老前辈们早已提出并相当重视的一个课题。像吴晗、翦伯赞、郭沫若、顾颉刚,都主张把历史论著写得生动好懂。郭沫若、顾颉刚在撰著深奥的古史考证文章时,也力求写得通俗一些,避免枯燥乏味。著名史学家吴晗同志是最热心倡导普及历史知识的,早在1935年他和张荫麟就主张写历史要通俗生动,并设想编一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吴晗这一宿愿才得以实现。他主张“把提高了的东西,普及给全国人民,要使人人懂 得自己的和别的国家的历史”。1959年,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第一批)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批《中国历史小丛书》,是普及历史知识的成功范例,雅俗共赏,影响深远,可惜未能竞其全功。
  普及清代的有关历史知识,我也曾尝试过,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1990年底,我们按期完成了“六五”(跨“七五”)历史学科重点项目——10卷本《清代全史》,这是一部将近400万字的学术著作,适合专业研究人员的需要,对一般读者来说,文字则嫌过多过繁过深。于是有朋友提议,在《清代全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中的研究成果,写一本供一般读者阅读的简本。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建议,邀集了一批专家,多数是《清代全史》各卷的主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成50万字的《清代简史》。虽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很快就脱销,但读者的面太小,还是没有走出专业人群的小圈子,根本没有达到普及化、通俗化的目的。究其原因,是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对于如何用通俗语言表述学术研究成果,实在是力不从心。
  最近几年,对清代历史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取材于清代历史,而这些取材于清代历史的影视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大多数观众并不善于区别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毫无根据的传闻之辞,哪些情节哪些人物是虚构的,哪些是史学界还在争论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观众在观看影视剧之前,就具备这些识别能力;我们也不能要求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片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功能,更不能要求每部影视剧在片头都加上“本片故事,纯属虚构”字样。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从越来越多的影视片中,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不正确的历史知识。于是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沉不住气了,纷纷对影视片提出批评,指出这个情节不合历史,那个人物被歪曲了。影视界的朋友也不服气,反唇相讥:“就是要气死历史学家!”这些赌气的话,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两家合作也尝试过,比如请历史学家当顾问,其结果是不“顾”不“问”,如果真要顾问起来,肯定是善始而不能善终。至今还没有一个成功合作的先例。
  应该承认,这是鸿沟,是行业之间的鸿沟。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在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关于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真实性相互关系的争论。史学界的朋友强调的是求真求实,历史不可以歪曲;戏剧界的朋友强调的是,戏剧是艺术,艺术不但允许虚构,而且必须虚构。新时期这个问题又重新成为问题,但有新特点。传播范围有限的舞台上已经少有以历史为题材的话剧,代之而起的是传播范围极其广泛极其快速的影视作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定影视作品命运的关键是收视率,史学家的批评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我还是认为,像孝庄文皇后自称孝庄,群臣也当面称其为孝庄,孙中山与李鸿章面对面交谈革命之类的常识性错误,还是少一些好,遗憾的是这些常识性错误太多。不管用什么理由,怎么也不能把这些常识性错误解释成合理的艺术虚构。
  我在史学界滥竽数十年,说来也实在惭愧,普及历史知识的工作做得太少,想努力也已晚了。欣幸的是看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如何普及历史知识的老大难问题上,进行了极有价值的探索。他们与影视界的朋友合作,并邀请了一批清史专家参与,制作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共28集,首次系统利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一千多万件档案,拨开清代历史中被小说和电视片蒙上的种种迷雾,用清宫秘档结合清代重要文献并参考清史专家长期研究的成果,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告诉观众想知道的清代的真实人物和真实故事。可以说,这部文献纪录片的推出,为把清宫档案、学术成果通俗化、普及化,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专家们又组织编写了一套有关清代历史的知识性读物——《清宫档案揭秘》。该书在充分挖掘清代宫廷档案的基础上,配以相当数量的珍贵插图,选题都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清代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各行各业人们最希望知道的,或已从屏幕上知道一些但又不能确信是真是假。每个选题,都相对独立。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广大干部、广大青年提高文化素养,增长历史知识,促进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它的趣味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用清宫档案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对学术界尚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也尽可能地向读者客观介绍。
  《清宫档案揭秘》是一套雅俗共赏的有关清代历史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一般民众可以从中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情趣;影视界的朋友也许可以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找到一些能够使自己的创作走向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就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也可从中找到“他山之石”,我读过后就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知道或不准确知道的内容。
  祖国的历史,是需要全体人民都了解的,而且应该正确了解,不是从“戏说”中了解。历史学历来是少数人的学问,是庙堂之学。因此,历史学始终有一个如何将研究成果大众化的问题。在当前“戏说”成风的情况下,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恐怕是刻不容缓的。在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即将开播和《清宫档案揭秘》即将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的高兴。让更多的人正确地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专家们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出我心中的话,用作本书的序言,以示由衷的祝贺。(王戎笙)


第一部分
第1节 万年吉地清东陵
    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群山环抱,苍松掩映,乃清初顺治皇帝亲点的“万年吉地”,清代在这里先后修建了九座帝后陵和五座妃园寝,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位皇帝和众多后妃。今天,清东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进入陵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于风水墙外的陵园。仔细观览,于残垣断壁间仍可发现其规制相当特殊。该陵没有马槽沟、玉带河和券桥,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进入大门,但见其三座门位于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仅存基址。有资料及旧照片显示该殿并非帝后陵中常见的歇山顶,而是规格更高的重檐庑殿顶,突显陵主的高贵尊崇。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历经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后累加谥号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受到清室顶礼尊崇。她是清东陵安葬的辈分最高的人,但为什么却被置于风水墙之外呢?这就牵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据野史记载,清朝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时当盛年,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又将帝位让给了她的儿子,忠心辅政,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足以极其功,于是委身相事,借以笼络多尔衮。不久,多尔衮的妻子亡故,于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机鼓动皇太后与摄政王合宫,正式结婚,双方自然都很乐意。定下婚期后,就以顺治小皇帝的名义颁诏天下,宣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就这样,皇太后纡尊降贵,公然下嫁给了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成了幼帝顺治的继父,其名号称为“皇父摄政王”。诏书中说得倒也直白,年轻的皇太后终于难守空闺,红杏出墙,自愿下嫁给刚刚丧妻的多尔衮。甚至有些小说中称,早在皇太极在世时,庄妃已与多尔衮两情相悦,暗渡陈仓了,此时结婚,终使两人夙愿得偿。 
    据说,礼部为操办这次婚礼,还专门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礼仪规,洋洋六大册,称为《国母大婚典礼》,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称贺,蔚为盛事。就连远在浙东海岛上的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风闻此事,特意写了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就是说,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婚宴的喜酒。 
    但是,多尔衮死后,旋即被人告发谋逆,遭到无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由皇太后而太皇太后,自己反思起来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所以,她不愿死后被送回盛京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才嘱咐孙子康熙,将其葬于东陵。该陵建于风水墙外,即寓有贬抑之意,要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如此等等,传说不一而足。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普通的民间寡妇茹苦守节,会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则难免遭到亲邻的非难物议。何况作为尊贵的皇太后绣球重抛,梅开二度,当然是惊世骇俗的旷古奇闻。此说一出,即广为流传,到民国初年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凡谈前清掌故,莫不津津乐道,几同信史,以致后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清史稿》未能“秉笔直书”此事,为其阙失之一端。 
    太后果真下嫁了吗?要解开这桩清初第一大疑案,就得先谈谈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 
    二、孝庄其人其事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