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一名中国将军眼中的未来战争-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
最后,让我们回到伊拉克战争的战场上,直接从伊军的作战行动中看看它的败因。先要设定一个上限:我们在这里分析的,不是说伊军应该在这场战争中取胜而它为何没有取胜。伊军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不分析这个。我们要分析的是伊军在这场亡国之战中,为何没有打出一点殊死抗战的壮烈场面来,没有打出一点屡败屡战的悲壮色彩来,也没有打出一点虽败犹荣的巴比伦精神来?
兹择其大要而浅析之。
伊军的战备工作极不充分,打了一场“无准备之仗”。
毛泽东军事理论中有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对于伊军来说,“把握”二字已无从谈起,就说“准备”二字吧。想想吧,直到开战前的最后一刻,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还在伊拉克核查呢,核查的内容大多与伊军有关,不知道哪一天查到哪个单位,整天东藏西躲,穷于应付,伊军哪里有时间集中精力作好。8。
028
迎战准备?在美军的作战指导原则中,恰恰有一条“在敌方作好充分战斗准备之前尽快与之交战”。美军地面部队为何急着要向巴格达推进?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它决不让伊军得到准备的时间。人们从电视镜头里、战地记者的文章里都能看到,美军攻占巴格达后,大街上居然见不到伊军一个像样的街垒,看不到一点伊军组织城市防御的痕迹,伊军打的是什么首都保卫战啊!巴格达是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伊军整个防御的核心,可是巴格达连最基本的城市防御部署都没有,*萨哈夫一个人在前台唱了一出“空城计”。那些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巴格达,都在等着观看伊军上演一出精彩激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式的首都保卫战呢,对不起,让各位大失所望了,退票吧。
伊军这种无准备状态,暴露出来的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无药可救的败象,很可怕。问题出在当局,出在上层,出在萨达姆。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压根儿就不想打这一仗,那么开战前为何不尽最大努力从外交上去求和避战呢?如果是铁了心决一死战,那么又为何不全民动员作好战争准备呢?这是两种必然的选择,二者必居其一。可是,人们看到的伊军实际情况,这两条哪一条都不沾,岂不怪哉!这只能说明,萨达姆的心境已是破罐子破摔,既不肯退让,也无心备战,对国家和人民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萨达姆政权,该灭亡了!伊军军心不固,更是一条致命的败因。
经历过海湾战争的许多伊军官兵,已被美军打怕,余悸未消。这一次,萨达姆又是“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更令“三军既惑且疑”。官兵们都知道这一仗肯定打不赢,硬打无异于送死,但为什么还要打?心里不明白。这种精神状态,怎能迎敌?战争动员也没有好好搞,也来不及搞了。打仗是要死人的,故“气可鼓,而不可泄”。军心动摇,肯定一击即溃,这没有什么好怀疑的。看吧,刚一开战,就有一个消息传出来,防守巴士拉的伊军第五十一师集体投降。还有消息说,有的伊军官兵为了向美军投降,竟开枪打死前去参战的阿拉伯志愿者。更有望风而逃,“脱下军装自动解散回家”的。
看过海湾战争,再看这次伊拉克战争,伊拉克军队的战斗意志品质是比较差的,经不起打硬仗、打恶仗的折腾。过去很多人把伊军说得如何如何,言过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
伊军的作战思想也严重落后僵化。
国外有的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伊军的作战思想还是学的前苏军的那一套,已明显落后。但这只是外因,还有内因:恐怕与萨达姆长期专制有关,伊军各级指挥员毫无创造性。仅举一例,3月26日共和国卫队曾利用沙尘暴组织了一次反突击,选定的攻击目标是左路孤军突进到卡尔巴拉地区的美军第七装甲骑兵团。按照以往苏军的机械化作战理论,反突击作战是防御一方从被动中争得主动的重要战法之一。伊军选择孤军深入的美军第七装甲骑兵团实施分割围歼,应该说是抓到了一个难得的歼敌机会,本来是很想露一手的。但伊军忘了,它照搬的是旧理论,面对的却是新一代战争。整个战场从前沿到纵深都在美军的“信息笼罩”之下,伊军的一举一动美军都能及时发现并作出快速反应。可是,伊军反突击主力居然动用上千台车辆从巴格达浩浩荡荡向卡尔巴拉方向开去,另一路浩浩荡荡向库特方向开去。在没有任何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这种浩浩荡荡分头出击的战法,不是给美军的空中打击当活靶子吗?结果,不但没有吃掉敌人,两路部队都被美军在半路上吃掉,很快就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同一天,伊军还在北线发射了51枚导弹打击美军空降部队。这等于同时伸出三个拳头打人,由此不难看出伊军统帅部已经“抓瞎”,不知道该把防御战役的重心放在哪里才好。国外的评论不说伊军说俄军:“伊拉克战争给俄军上了一堂军事课。”相信俄军将领们看了也会感触良多。
伊军的武器装备严重落后更不必说了。
伊军原有的那点武器装备,在海湾战争中已被美军打得缺胳膊断腿。武器装备全面落后的“代差”,在无情的战场检验下暴露无遗。当然,伊军手里也不是一件先进装备都没有,但伊军士兵素质低,有了先进装备也不会用。海湾战争中就有这样的笑话:伊军士兵不会操作坦克上的激光瞄准仪,干脆将它拆掉,改用老式光学瞄准镜。入侵科威特时,伊军曾从科军手里截获过美制“霍克”防空导弹,但伊军官兵围着它转、看,不知道怎么操作,一点用场都没有派上。
除了上述种种败因,新闻宣传的单向透明,也使伊军在世人面前毫无“露脸”的机会。
新闻宣传本身就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军仰仗它的信息优势,大张旗鼓地宣传美军的作战行动,全力封锁、覆盖、淡化对美军不利的各种消息。因此,交战双方的战斗表现在新闻报道上极不对称。人们根本看不到伊军顽强抗敌的正面报道,这方面的电视画面一点都没有。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够从大量新闻报道的字里行间,判断出伊军有的部队、有些战斗打得不错。哀军之败,也不排除某些局部战斗可以出彩。伊军打得最好的是南方战区。乌姆盖斯尔、巴士拉、纳西里耶、纳杰夫等地均有“激烈战斗”。乌姆盖斯尔是伊拉克南方的深水港,美英联军攻了一个星期才攻下。巴士拉是伊拉克南方重要门户、全国第二大城市,伊军坚守20余天城池未失。尤其是纳西里耶保卫战,打得相当不错。纳西里耶在巴格达以南约300公里,位于南北公路干线和幼发拉底河交汇处,是南方通往首都巴格达的咽喉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美英联军发起地面进攻后的最初十多天内,不断有美伊双方在纳西里耶激烈交战的消息传出。3月24日,纳西里耶的伊拉克守军打了一次漂亮仗,击毁美军装甲车数辆,歼敌一部。在那次战斗中,美军自己通报阵亡10人、伤2人、失踪1人,伊方通报的数字比这大得多。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即使按美军自己通报的伤亡数,截至4月6日,伊军在纳西里耶歼灭美军的数量,占到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全部伤亡数的1/3。有的外电评论说:“从伊拉克军队在纳西里耶抵抗美军的现实看,伊军还是有相当战斗力的。”须知,在信息化战争中,尤其是在美伊双方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像纳西里耶这样一个首都外围战略要点,能为滞迟敌人进攻速度争得10余天时间,已是难能可贵了。可惜,我们能见到的关于纳西里耶保卫战的详细报道太少了。
注:①但查到的这些东西都不是“武器”,媒体的这类报道也有夸大。后来,联合国武器小组负责人布利克斯说,美英两国为了对伊拉克开战,故意破坏他领导的核查工作,对有关“证据”夸大其词,甚至将伪造的“购铀”情报作为开始“理由”,这是“非常、非常站不住脚”的。
【四】信息攻心战
美国人利用公开的媒体发布消息,制造了真真假假的信息错乱。
一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有“硬”的一手,也有“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我在《巴格达的陷落》中已有较多描述。“软”的一手,就是大打信息攻心战。在信息化战争的全部理论中,这“软”“硬”两手,始终是形影相随、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
老美的信息攻心战,大致可分为战略级与战役级两个层次。战略级信息攻心战通常是国家行为,由白宫和五角大楼直接掌控实施。战役级信息攻心战则由美军结合战场上的军事打击一并实施。这两个层次的信息攻心战,有时又是互相贯通、交*实施的。
攻心战(心理战)古已有之,孙子说的“治气”“治心”与“夺气”“夺心”(语出《军争》),恐怕是最早的攻心战理论了。但时代不同了,技术进步了,美国的信息攻心战是依托其强大的信息优势,又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渠道实施的攻心战,具有许多新特点。
首先,美国打信息攻心战有一套新理论。
这要从美国军方和学术界最初对信息战这个概念的争论说起。美国人最早讨论信息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起因是美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采用了大量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使战争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引发了一场新军事革命。那时候,美国人对信息战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综合起来是两大派。
一派是技术制胜论者,他们从借助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指挥控制能力和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入手研究信息战。代表这一派观点的彼得·格里尔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战》的论文,他认为信息战的主要标志就是“先进的侦察技术、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复杂的信息网络、高度精确的探测器和制导装置”,预言“21世纪早期的年代里,美国武库中最令人恐怖和最重的武器”,将是“信息系统涌出的巨大数据洪流”。
另一派是攻心制胜论者,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信息可以对人的情感和意志产生直接影响,并由此影响人对战争的决策,并影响战争的胜负。代表这一派观点的乔治·斯坦教授也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战》的论文,他认为“信息战的目标是人的头脑”,“信息战就是要控制信息领域,利用它去影响人”。这一派特别重视“信息战中一个重要的新因素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电视和广播新闻”(当时互联网还不发达,现在还应加上互联网)。他们认为这是“构成冲突政治内容的战场外的战斗”,是更高层次的“战略级的信息战”。在这一派中,比斯坦教授更权威的是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夫妇,他们早在1993年10月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就已阐明了同样的理论,书中《舆论导向》一章中列举了“扭曲精神的六个扳手”,它们分别是:控诉敌方暴行;渲染参战的光荣与必要;把对方描绘成没有人性的魔鬼和没有人性的动物;宣称在战争中不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国家是反对我们的;利用宗教进行有利于我方的宣传;使对方的宣传变成不可相信的宣传。托夫勒夫妇预言:“明天的一些最重要的战斗将发生在舆论宣传战场上。”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什么事情争论归争论,争论到最后都以实用主义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两种说法如何南辕北辙,只要有用,都留下、都采纳。他们兼收并蓄的时候多,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的时候少。五角大楼的谋士们觉得,这两派的观点其实都对,信息战里面既有技术科学,又有人文科学。前者可用于大幅度提高指挥员对战争的指挥控制能力和各类武器装备的杀伤效能,后者可用于把战争意志延伸到战场以外的广阔空间去,通过非军事手段实现军事目的,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人物得出结论认为,信息技术在这两大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这两套本事都大有用武之地,美军都要大力发展和运用。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打信息化战争的这两套本事都使了出来,软硬兼施,双管齐下。
“硬”的一手,在战场上尽收精确、高效、迅捷之效。“软”的一手,在宣传舆论上尽显四面出击之能,在三条攻心战线上同时展开强大心理攻势。一攻美国公众之心,二攻世界舆论之心,三攻伊拉克军民之心。
二
为何要首攻美国公众之心?
在美国国内,公众舆论始终是个大问题,不能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