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淮河-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将积累的资料、采访所得及过程记述集合起来,写成这本小册子,也算是淮河治污的阶段性记录。受所处地位、占有材料的局限,可能有失偏颇。自是一家之言,也就不说“挂一漏万”、“仅供参考”之类的谦虚或客气话了。
二尽管有些部门或个人对我们的判断、我们的结论有不同的看法,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环保总局、沿淮四省的政府有关部门,以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重新治理淮河污染。“莲花味精”、“丰原生化”等支柱型工业企业,在“零点行动”、“2000达标”中都没有停产。这次停产整顿,足见其决心。另外,污染格局的变化、城市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等,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始采取行动。但如同我们“暗访淮河”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所言:“淮河治污:艰巨、复杂、长期”。大江大河可以毁之一旦,但治理则需百年。我相信,五年十年之后,还会有人在更高层次上关注淮河。
三非常感谢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为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2004年6月28日,在采访与报道活动基本完成之后,全国人大环资委给新华社发来了《公函》,对本次采访给予高度评价,让我们感到受之有愧。有关领导告诉我们,这在全国人大历史上“前所未有”。现将《公函》摘录如下,以充当总结:三位同志赴淮河流域四省围绕水污染状况进行了一个月(这是第一阶段采访结束时所写,故时间届定为一个月——笔者注)的深入调查,通过“国内动态清样”和公开报道等形式,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不少重要情况和观点吸收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的执法检查报告中。他们不辞辛劳、忘我工作、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贴近群众认真采访,把握政策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反映问题,这种不畏艰辛与风险,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充分体现了现代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而且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推动淮河的污染治理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环资委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好评。为国家有关部门和淮河流域四省下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淮河流域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材料。
四但就在我最后一遍整理书稿时,发生了不能不提的“淮河之争”:国家环保总局下属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以专家的身份写了一篇言辞相当尖刻的文章,对淮河治污中我们的一些观点予以否定,对社会关注的淮河大规模污染治理效果、环保与水利部门测量数据等进行了辩解。非常有意思的是,邹的文章在几无任何改动的情况下,2004年9月中旬,由《人民网》、《中新网》、《法制日报》等很多媒体刊发,再度引起社会对淮河的关注。从文章上看,邹对淮河治污不甚了解。我在2004年9月下旬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代表采访小组写作了《答邹首民质疑》的文章,并将邹的原文一并传给《经济参考报》。9月22日,报纸以头版提示、四版整版刊发了双方的文章。媒体转载频频,评论颇多。由此引发出又一串关于淮河治污的报道。不到一个月时间,仅中央报刊用于头版头条的淮河污染状况报道不下5篇次。其中有我们采写的《沿淮人民盼水清》、《淮河千里寻“鱼”记》、《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站见闻》,等等。有关于淮河水质的调查,有关于污染导致癌症多发的报道,有关于流域生态每况愈下的新闻,等等。特别是互联网的便捷,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后来,对方没有了声音,以至辩论没有深入下去。
五淮河还在哭泣!这次系统采访淮河,前后持续近一年,让我对淮河有了基本认识。
作为中国的第三大河,我在有生之年,还会继续关注淮河,用自己的笔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淮河。
2004年7月 合肥初稿2005年2月 合肥校订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