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暗访淮河 >

第26节

暗访淮河-第26节

小说: 暗访淮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阜阳为例,市里骨干企业造纸厂停产,几经转手,未能恢复;全市最为发达的化肥企业,由过去的上十家红红火火,每县一厂,到2000年时仅阜阳化工总厂仍在苦苦支撑。曾是全国一面红旗的皖北另一家化肥企业涡阳化肥厂,此时处于季节性生产。这种经济大环境造成的“减污”,最终促成了淮河入河COD量低于100万吨。而同期的氨氮等其他指标,依然高居不下。  
  2000年后,我国经济从低谷中回升,并且加速明显。工业企业的发展,对淮河水质的压力陡增。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的一些报道上,可以看出污染回潮的轨迹:200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河南上蔡县群众渴望:污水早日变清流”文章介绍淮河支流黑河(全长136。46公里,流经河南、安徽5个县、市后注入淮河)“如今,夏季河水恶臭扑鼻,水面上布满了白色泡沫;秋冬季节,河水远看发亮,近观则如酱油一般黑。”“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在黑河漯河段的漯邓桥和上蔡段的蔡沟镇有两个监测段面,监测结果显示:……1999年头10个月,漯邓桥段的COD平均浓度为394毫克/升,超标18。7倍,蔡沟段的COD平均浓度为168。7毫克/升,超过7。4倍,这表明黑河水质在进一步恶化。”  
  淮河的另一主要支流洪河(全长330公里,流经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西平、上蔡等县)有些河段“COD平均浓度为1000毫克/升,最高时竟达1800毫克/升,超标49—89倍。”  
  记者的结论是“没有支流的洁净,哪有淮河的达标?”  
  新华社2001年8月1日电:淮河达标后缘何出现污染险情?  
  报道说:“今年3月以来,……上游主要支流沙颍河颍上闸以上形成总量达1。44亿立方米的污水源。从7月20日起,沙颍河上游普降大暴雨形成洪峰,各闸坝相继开闸泄洪。目前已下泄至干流0。6亿立方米,其余蓄积的污水还将陆续涌入,如污水滞留在干流内,将直接影响淮南、蚌埠两市的饮用水安全,并且容易发生污染事故。”  
  《人民日报》8月2日用此稿时配发评论:“为何频闻‘反弹’声”。  
  新华社2001年12月17日郑州电:今后污染淮河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河南省环保局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淮河水质的环境监督管理,严防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对污染淮河情节严重者,必须依法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报道提出“十五小”死灰复燃,工业污染源限排等。从报道“紧急通知”、“追究刑事责任”等用词,可见污染反弹之迅疾与严重。  
  ……  
  检索沿淮四省的地方媒体,类似报道唾手可得。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2002年的COD排放量110。63万吨,与国务院要求的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的COD总量控制目标相比,超标2。02倍;2003年在经历了50年未遇的洪水之后,COD排放量仍然达到123万吨,比2002年又有了较大增长。按国务院1996年6月29日批复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2003年COD排放量应为36。8万吨。  
  对淮河流域省界调查显示,2001年、2002年五类和劣五类水比例分别为76。9%和77。8%,应该说,2003年50年不遇的大水,再次减轻了人们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感官刺激。过量的径流不仅可以稀释并带走污染物,还可以冲刷土壤,使地下水质有所改善。阜阳市政府负责救灾扶贫的副秘书长牛中民介绍:“当年降雨时间长,从5月初开始,直至整个汛期。雨水积存时间也很长。平原地区平均水深1—2米,汛期过后积存数月,至初冬仍有未退水处。”  
  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抽检,2003年后,沿淮和淮北地区的地表以下10米左右的土壤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改    
  突然回到10年前(2)    
  善。在长期浸泡地区,20米以下地下水也有变化。  
  综上所述,淮河水质污染的“回归”并不突然,有明显的踪迹可循。2004年初人们猛然觉得淮河水污染“回到十年前”,仅仅是由于量变引发了质变,质变警醒了舆论和公众而已。    
  治污10年回不到“原点”(1)    
  进入2004年,冬旱使淮河流域污染加重趋势无法掩盖,淮河水质持续恶化,淮河干流13个断面监测结果全部超标,10年治污后很多指标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规划保护处提供了2004年3月、4月、5月三个月数据并介绍:1月上、中旬,部分地区水质还能达到三类水,水量比较大;1月下旬到2—3月间,水质逐渐恶化。2月份监测淮河干流13个断面,全部超标。大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渠道,是水污染重点控制区。淮河流域规划目标也是三类水。目前设置了21个水质监测站,从监测结果看,大运河下游一段,骆马湖、洪泽湖一带水质达标,越往北部水质越差,超标几倍,个别地方甚至超过十几倍。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化工企业。  
  安徽省政协的一份报告中谈到,如果不考虑1998年水量偏大的影响,2000年以前水质达标率是在逐年提高,之后却在逐渐下降;淮河流域年污废水入河量在1993年时为37。4亿吨,到2003年增加到43。69亿吨;此外,另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入河排放量更是增势强劲,2002年排放量比1998年增长了30%。  
  这份调查报告中还指出,“正是由于大量的工业企业不能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以及部分关停企业死灰复燃,地方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目前水污染如此严重的局面。”  
  安徽省淮河流域监测哨自2003年10月份以来,对淮河干流及7条主要支流的13个监测点位进行了每旬一次的监测,并结合水质自动站的监控作用,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情况。最新的监测结果表明,淮河干流上游入境水质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超标1。6倍。7条主要支流中除沱河、淠河水质为三类外,颍河、涡河、惠济河、奎河和西淝河等5条支流水质均为劣五类,污染严重。涡河流域面积较大,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于2004年2月下旬对12个城镇34个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监测。他们提供的一份资料数据显示,监测的息县、周口等12个城镇34个入河排污口中,超标排放的有24个,超标率为70。6%;化学需氧量超标的有21个,超标率为61。8%;氨氮超标的有20个,超标率为58。8%。其中颍上县、阜阳市化肥厂入河排污口、淮南杨郢孜排污总口、蚌埠市席家沟排污总口超标非常严重。  
  同样是污染,几乎同样的五类水分布比例,媒体传播给公众的印象是淮河水污染回到了大规模治理时的“原点”。  
  但是,表象的相同绝不是本质的相同。10年后的淮河污染,污染物已由以工业排放COD为主,到以工业排放、生活排放、面源污染三结合的氨氮、磷污染为主。这决定了淮河水质污染治理难度上升了远不止一个数量级。而且,我们再难以“××××年达标”的形式,来控制或要求流域水污染治理进程!  
  就污染而言,水质的综合指标是判断的惟一依据。现在淮河流域水利、环保部门的众多监测装置,均以综合指标来衡量水质污染水平。  
  就感官判断而言,COD污染与氨氮、磷等污染则有非常大的区别:COD使河水变色、变味,让人一看就知道污染的程度。氨氮、磷等污染则从视觉、味觉的角度,难有明显的特征。但污染的危害,并没有区别。2004年7月下旬淮河干流突发的污染事故,颜色比以往的污水团要轻一些,但到洪泽湖还毒死了野鸭,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可见,只要是污染,不论COD还是氨氮或其他,其性质是一样的。  
  就污染源而言,淮河流域的COD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整治目标明确,范围相对较小。环保部门和行政部门统计,加上隐形数据,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大、中型规模的有近500家,小型的约4000家。据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6月的最新统计,仅造纸行业,COD排放量约占到47。5%。换言之,如果淮河流域的造纸厂全部关闭,估计损失经济贡献率约3。4%,但淮河水的刺目的颜色、难闻的气味却可以减少一半。氨氮、磷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染。随着流域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此类污染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占流域人口80%的农村地区,如果没有革命性的科技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小康时代”(2020年)和“现代化时代”(2050年),将难有根治措施。换言之,淮河治污在“污染源治理”时代尚未结束的时候,新的征程必须开始。    
  治污10年回不到“原点”(2)    
  淮河流域还有一个特殊情况:粮、油、棉产量占全国的1/5。  
  中国是人口大国,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加工业原料来源等任一角度,国家和地方在相当长时间内都要将扶持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氨氮和磷为主的化学肥料仍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肥料之一。上世纪70年代,化肥在淮河流域开始使用,80年代有所普及,90年代则成为农业生产依赖性极强的基本资料。现在,使用量仍有增加的趋势。根据目前淮河流域农村的施肥、用肥方式,土壤吸收率上限为25%,而农作物转化率更低,大约在15%以下。其他氨氮、磷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成为水质污染来源之一。或经过土壤下渗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的循环与排泄,最终还是成为河流的污染物。  
  淮河水利委员会有关专家还进一步提醒: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大规模的养殖业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水域边的养殖对水体污染程度尚未引起重视,当然也就没有计算在污染源范围之内。    
  形神相似的“地下淮河”(1)    
  流淌着的一河水,却丧失了水的功能:不能作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于是,淮河两岸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地理教科书上所说的“丰富的地下水”。从上世纪80年代政府倡导打机井、电井,到目前为止,淮河流域已有超过130万口的水井。城镇居民饮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总体约为70%。  
  我们此次采访淮河,面对高污染的地表水,无奈地将目光投向地下。可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老百姓都抱怨地下水的气味越来越难闻,水井越打越深。这启发了我们对沿淮省市地质部门的采访。  
  后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院2002年立项,开始布置淮河流域的“环境地质调查”,这使得我们有条件进行针对性采访。  
  根据地质、地矿部门的最新调查和记者沿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作为淮河流域居民主要饮用水源的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中深层地下水资源有限,且局部地区因过量开采已造成严重地质灾害。  
  地下水,特别是中深层地下水,是地球的“血液”。同样也是流域社会生态的“血液”!如果任其枯竭,我们粗略估算,淮河流域将有约1亿多人口面临生存危机。  
  淮河流域有一奇特现象:淮河地下水系基本与地上水系一致。淮河地下水系亦发源自桐柏山区一带,南以江淮分水岭与长江地下水系相隔,北以黄河故道与黄河地下水系分界。其分界线也与地表水完全一样。而且“地下淮河”的流向也与地表一样。沂沭泗水系地下水基本上具有地表同等的独立性。  
  地质学家称淮河流域地下水系为“地下淮河”。“地下淮河”由于不同地域的地质状况、海拔高度不同,地下水分层情况也不完全一样。  
  一般说来,相对高度…50米以上为浅层,…50米以下到…300米以上为中层,…300米以下为深层。中深层地下水非常缓慢地从伏牛山、桐柏山地区经安徽流向江苏北部。浅层地下水则通过地表下渗提供补充。  
  浅层地下水是地下水使用最便捷、最普遍、最大量的水资源。我们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地下淮河”重要组成部分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