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亦喜亦忧集 >

第28节

亦喜亦忧集-第28节

小说: 亦喜亦忧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在宫廷中和后妃的性行为都必须由女史等专职人员纪录其召幸日期,事后
观察何日发现有身,详细著录,事关宗法血统,不能马虎。

《旧约》中有厄撒乌因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权的故事,中国则断无此事,
立嗣以长,以嫡不以贤,这在权力攘夺中是振振有辞的典则。即使绝了嗣也
得以血统亲疏决定继承人才名正言顺。东汉的刘秀和蜀汉的刘备都是八杆子
打不着的汉室宗亲,一点查无实据的血胤关系就成了号召天下的本钱。连匈
奴族的刘渊,也深知此道,自称“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
亦可乎?”(《晋书·刘元海载记》)靠这无缘无故的血统名分僭位称汉,
可说是宗法制的滑稽表演。

另一场滑稽剧也见于《晋书》,东晋的开业之主司马睿也是个杂种,《元
帝纪》称:

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之谶),故宣帝(司马懿)深忌牛氏。遂为二槪
共一口,以酒贮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瑯琊恭王司马觐,司马
懿第五子伷之嫡嗣)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自秦始皇赢政以吕不韦的血统冒充帝胄起,宗法制下如此这般的血统笑
话,宫廷里和民间扮演频仍。后宫收民间婴儿冒充龙种,富家妻妾装假大肚
皮以人家的孩子冒充血胤的事司空见惯。血缘关系还是平衡心理的精神胜利
法的武器,民间传说乾隆皇帝是雍正将自己的女儿和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掉
了包,据说连乾隆本人后来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因此他临幸江南曾四次到海
宁陈家的安澜园去巡视,给陈家题了“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暗寓
“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思母之意云云。原来这满族人的清朝天
下,早已是汉族人的儿子在主宰了。血统论竟是抚慰民族创伤的良药。

不能说宗法制、血统论与民族意识无关,中国古代的“夷夏之辨”就是
建立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上的。细究中古自南北朝延至唐代不
衰的望族门阀制度,某些显赫高华的著姓族望,俨然具有印度种姓制中婆罗
门、刹帝利等高贵种姓那样的社会声价,以至唐太宗想用政权力量贬抑北方


望族以抬高皇室姓氏地位都没有成功;钦定的《氏族志》以皇室和朝廷显贵
居上的标准就不为土流承认,到高宗时更加强调本朝亲贵为右族,改为《姓
氏录》后,尤为缙绅所耻,目为“勋格”(事见两《唐书·高士廉传》、《通
鉴·唐纪》、《唐会要》等),社会舆论和门庭久已衰落的望姓照样不买你
的账。其所以说族望门第制和“种姓制”有可拟的相近之处,因为“种姓”
一词梵语为Vartna,印地语为jati,转为拉丁文为Castus,意为纯洁的,
也就是血统上的纯种。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在婚姻关系上必须严格择配,
才能保持其为纯正的华胄。唐太宗正是在这点上被惹恼了才要贬抑北方旧族
的,史论家在论门阀制时常引《唐书·高士廉传》如下一段,但对唐太宗因
血统问题所怀的隐忌却尚未有人揭露过:

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
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高士廉。。等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
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
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意即棺材,引申为
先人声望),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以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
何因崔(民)干犹为第一等!。。”

于是重新刊定,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干为第三等颁于天下。然而,
唐代的缙绅大夫,仍以娶“五姓七族”女(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
崔、博陵崔、陇西李、赵郡李)为荣,这些家族仍恃其族望,耻与非高门的
子女婚配,朝廷虽然诏令这七家不得自婚,但包括唐初勋臣“房玄龄、魏征、
李。。复与婚,故望不灭。。。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
婚家’,益自贵,凡男女皆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新唐书·高俭传》)
这些北朝望姓何以有这样的潜势力呢?李唐皇朝何以如此憎恨这些望姓呢?

汉魏传来的巨姓望族原来都是些阅阀世家,拥有很大的地方势力,即所
谓“郡望”;他们都以谨守礼法自诩,俨然是高出于群庶之上的精神贵族。
《孟子·离娄》所谓“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些郡望大家正是这样
的巨室。这些望族后世虽然支胤衍繁,有的早已散居四方,仍然恋恋于家族
的荣耀,不论籍贯何州何郡,即使生息于万里之外,依然自称其望,什么“陇
西李”、“河东柳”、“昌黎韩”等等,其目的就在标明自己姓氏之所从出,
也就是血统的追认。于是出现了历史人物籍贯和郡望的分歧,为后来的治史
者考证人物的出生地添了不少麻烦。然而,北朝的这些巨室到了唐代,早已
“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只留下了标志血统牌号的姓望,而世人仍以娶五
姓为荣,连李唐皇室都赶不上他们,连唐太宗也要恼火,“我不解人间何以
重之”了。

其实,关键就在于血统。门族制虽在汉魏已极盛,但真正确立其宛如“种
姓”般的高华地位却是在所谓“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朝。当时胡汉杂居,婚
姻关系混乱,血统自然难以保持纯洁,而这些谨守礼法的大族因为严夷夏之
辨,保持血统的纯洁,只在素有清望的大族之间论婚。《通鉴·齐纪六》:

魏主(魏高祖拓跋宏)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
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
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


姓为首。

这里必须注意: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异族的权力者要纳这些高门大姓的
女儿是无法抗拒的,女儿出嫁后也不会使家族的血统混乱;但绵延家族血统
的男子“所结姻■,莫非清望”,这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因此男子通婚只限
于这些高华的门族之血缘紊杂的天地里保持着华夏内在血统的纯洁,同是北
方大姓的关中韦、裴、柳、薛等族就不及他们。这就是宗法制和宗法伦理熏
沐下人间所以重之的心理根源。因此,唐初谱牒学家柳冲论南朝过江内,在
“侨姓”、东吴土著大族、山东及关中郡姓等望族,揭露其特征云:

故善言谱者,系之地望而不惑,质之姓氏而无疑,缀之婚姻而有别。山东之人质,
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
其达可与也。。(《新唐书·柳冲传》)

“山东之人”即北朝的王、崔、卢、李、郑五姓,其特征就是“尚婚娅,
其信可与”。信就是血统信实,不掺杂。经过异族云扰血胤混乱的数百年以
后,舆论以能保持纯正的华夏血统为贵为荣,自不足怪。身居宰辅的薛元超
的感叹可作当时社会心理的代表,刘。。《隋唐嘉话》记此事云:

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未)
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三恨之一就是未得与五姓女婚配。最能反映民族心理的唐人小说的主角,不
是崔姓,便是郑姓、卢姓等高门,社会风尚可知。

李唐皇室呢?虽然认宗系出陇西的凉武昭王李暠,但其血统是大有问题
的。陈寅恪曾多次考证过李唐血统,认为早已与胡夷混杂。以正史记载说,
更早的世代可以不究,太宗李世民的祖父李暎张湮拦率希桓咐钤ǎ
配窦氏;李世民自己,嫡配长孙氏,都是胡族,李家子孙的血统久已不纯。
因此,对自矜族望的高门大族以及追求血统纯洁竞与五姓女联姻的风习有潜
在的反感,必欲贬抑之、矫正之而后快。皇帝当然也有“崇重今朝冠冕”,
夸示他的“主尊臣贵”的用心,而且纯种杂种的问题是不好摆到台面上来说
的,但“偃仰自高,贩鬻松槚”等词语的恨恨之情,特别再三强调反对与“衰
代旧门”议婚的责辞,对自矜血统纯粹的门族的嫉忌之意已呼之欲出。

人种学家早已断定,任何世界上的文明民族都不可能有纯种。同一种族
内部人口的男性单一血缘更加无法保持,但宗法制既以血缘继承为纽带,宗
法伦理也是以“亲亲、尊尊”的血统亲疏并模拟血统关系来规定名分等级的,
所以中国的政治不妨称为“谱系政治”。先秦有“世本”录黄帝以降至春秋
时代诸侯、卿、大夫名号继统;司马迁据《世本》纂修《史记》;汉朝以来
历代都要存录和封赠业已衰微的前代帝王公卿的嗣裔;曹魏起创立九品中正
制,以士族门胄品藻人物,于是有贾、王的谱学,东晋有贾弼的《姓氏簿状》,
刘宋时王弘能一日接对千客,不犯一人的祖讳;同时的刘湛官居选曹,必须
撰《百家谱》作铨选任官的根据;王俭、王僧孺又据以补益,此后历代谱牒
有专学,王朝管玉牒的有专官,下至各地宗族都有家谱,宗祠中房族尊长的
统治是国家权力的合法补充。历史既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也是门阀士族的系


统行状。帝王显贵固然是血亲继承,权力分配和任官用人也就必然任人唯亲,
“内举不避亲”被夸赞为美德;因此强宗大族便奕世居于显位,以至王朝易
姓,这些门阀能易代而掌握权力。最显著的是《南史》和《北史》,撰人李
延寿要使叙述有条理,不得不应顺事实,以家族为单位作序列。王朝既是以
血统传承的家天下,朝名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国名,大汉、大唐、大明、大
清,同一块疆域因王朝不同姓而易名,也真是世界少有。

王朝正统之外还有道统,这是精神血统。分门别派之后,又各有传承系
属,什么《伊洛渊源录》、《闽中理学渊源考》、《儒林宗派》;各种“学
案”也讲究师承统系,与门阀谱牒理同一辙。科举考试则有记载座主房师同
榜名贯的“同年录”、“登科录”;至于黑社会帮派香堂的论辈排班,尊卑
有序,也无不是宗法谱延伸。他如上至朝廷下至江湖各界人等的认干爹,收
义子,把兄把弟,金兰结契,一切都是往宗法制的框架里各就各位,宗法伦
理渗入了社会组织的每一个毛孔。

政治斗争也表现为宗法集团的斗争,即不同的宗法集团争夺统治权。古
史灭远,不能确说,夏、商、周的兴灭大抵是一个氏族取代另一个氏族。春
秋战国是小宗侵蚀大宗,瓜分大宗,压倒大宗;以后历代也是一个强宗崛起,
剪灭另一个陵夷衰颓了的宗族。一个王朝内部的权力倾轧也都是宗派斗争,
皇位继承权之争,小宗争作大宗如西晋的“八王之乱”的纷争,胡人权力集
团和胡气较深的王朝如五代的后梁、后唐等则还有义子和嫡子之争。常言道: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其实回答很简单,可从宗法斗争说起。

得胜而掌权了的宗姓必须禁锢、管制被推翻了的宗姓,直到肉体消灭,
以防死灰复燃。魏晋以后的王朝大抵采用杀光前朝嗣裔的政策,或明杀,或
暗杀,斩草除根,使之断子绝孙。王朝对付罪犯也不仅罪及妻奴,必须满门
抄斩,诛连九族,内外姻戚,门生故旧,都入“瓜蔓钞”,一网打尽,不遗
噍类,这些都是宗法制题中应有之义。

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都以等级制和官僚制作为统治子民的骨架,中国封
建社会这同一具骨架之中包裹着宗法和宗法伦理,就像电线的橡胶和塑料皮
之内包裹着金属丝一样。有时骨架摧折、结构倾圯(比如旧权力机构已崩溃
而新权力机构尚未建立或尚未能发挥效能)之际,赤裸裸的金属丝照样能够
导电,若干地维系秩序;即使在承平时期,那些权力机构统治力薄弱的场合,
稳定其秩序的也是宗法制度。毛泽东总结中国社会的权力系统有四,一是中
央到地方的政权,一是由宗祠至家长系统的族权,一是由天神至城隍土地的
神权,一是由男子对妇女施行的夫权。其实,政权是按照宗法伦理家长统治
的模式建立的,族权是赤裸裸的宗法血统统治,神权是地上的宗法统治的投
影,夫权是宗法制男性血统继承权的必然结果,四种权力系统归结起来都是
宗法统治权。说来说去,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核心的核心。

以上所谈的都是些形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