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之影-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记可以看作“现代文化”转折时期极其重要的纪录。电影按照原作日记的叙述方式,以阿纳伊思·尼恩为影片的核心人物,整个故事围绕她而展开。本片第一个镜头就是阿纳伊思·尼恩的形象,一个典型的清纯少女,她的甜美、动人和可爱让人无法与情欲二字联系起来,但正是这一形象把女主人公外在的纯美和内在的情欲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她让人相信:性爱只不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充满邪恶的洪水猛兽。
本片是导演考夫曼继《布拉格之恋》后又一部致力于反映个人情感和情欲的影片,它描写了一个女作家情欲的觉醒。影片刻画了一个才华横溢、不拘小节、不落俗套的男子,一个美丽动人、情欲强烈的女子和一个引人瞩目、情欲反常的女人。亨利的妻子琼是个性格反复无常的漂亮女人,在影片中,她是情欲的化身,她既给自己的丈夫带来灵感,同时也带来痛苦,她的每一次出现既强化了三人的情欲,又深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阿纳伊思是一个优雅细腻的有着混合血统的女作家,她同时爱上了亨利夫妇,在同他们的交往过程中,她的性经验很快成熟,从而也确定了她对性的看法。她是用性的唯美主义的观念来表述三者之间的配偶关系和情欲冲突的。
疯狂的情欲是本片描写的重点。片中的性爱场面并非故弄玄虚或者虚张声势,而是出于呈现人物真实思想面貌和精神世界的必要手段。弗洛伊德认为,爱欲尽管有其生理基础,但本身也是一种心理趋向。他认为个体具有两种情感:一是精神的爱恋,二是肉欲的冲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指出,弗洛伊德关于爱欲的论述,无疑揭示了现代西方病态社会的诸多问题。影片《亨利和琼》中许多情欲的描绘既是疯狂变态的,又是现实可信的。情欲使亨利和琼结为夫妻,情欲使亨利和阿纳伊思情意绵绵,情欲使雨果陷于阿纳伊思的爱恋之中而难以自拔,情欲也使琼和阿纳伊思共尝了同性恋的禁果。影片里充满了裸体和色情镜头,导演考夫曼以这种自然主义手法描绘了正常与反常的情欲,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
野兽之夜(1)
(1991~19992/法/彩色)
'档案'
英文名:SavageNight港台译名:狂野的爱/夜夜夜狂/裸夜
编导:西里尔·科拉尔
主演:西里尔·科拉尔、罗曼娜·波林若、卡洛斯·洛佩
获奖纪录:本片荣获第18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处女作、最佳剪辑和最佳女新人奖。
禁级:XXXX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86年,当时艾滋病在法国还没有被人们觉察到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现实。影片的主人公让是一位年仅30岁的电影人,他的性生活开放随意,同性异性之间经常滥交。终于,让得知自己染上了艾滋病毒,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久,在一次物色新片演员时,让结识了一位17岁的少女罗拉。罗拉是一位健美热情的姑娘,和让一见钟情。很快,两人便生活在一起。让并没有向罗拉隐瞒自己是个同性恋者,他甚至告诉罗拉,自己还爱着一个叫萨米的橄榄球员。对此,罗拉虽然痛苦,但又舍不得离让而去。
让有时也光顾男妓聚集的最阴暗的场所,对此,他有时对罗拉也感到歉意,但是,让没有对罗拉提及自己已患上了艾滋病。当他们做爱时,让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到最后,让才向罗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拉尽管感到绝望和气愤,但出于爱,还是原谅了他。她甚至主动要求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和让做爱,以期用爱使让回心转意,从此与放荡不羁的生活决裂。然而,惯于随心所欲的让已经不能自拔,难以再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在多次挽救无效的情况下,罗拉愤然离去,这时,让才感到他与罗拉的感情的珍贵,可是为时已晚。影片最后,让面对着大海和高山,高声呼喊:“我活着,我在生活……”
'焦点'
法国电影第一次直面艾滋病问题,电影对于同性恋和性场面的直率表现,引起了强烈争议。
'背景'
1993年3月8日,法国电影恺撒奖评委会将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授予了三天前被艾滋病夺去生命、年仅35岁的青年导演西里尔·科拉尔的遗作《野兽之夜》,这部类似自传的电影成了他最后的辉煌,从而使该届恺撒奖在法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沉重的一笔。在颁奖仪式上,银幕上映出了西里尔·科拉尔面带微笑的形象,从来没有哪一位死者在这生者的聚会上如此牵动人心。虽然,被病魔夺走年轻生命的科拉尔没能参加颁奖典礼,但那天晚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拉尔之夜。
西里尔·科拉尔1957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是独生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后出任法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负责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科拉尔多才多艺,曾在大学读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失去了兴趣,他说:“我渴望创造!”于是,他改行从影,给著名导演莫里斯·皮亚拉当助手。他曾在1983年的影片《我们的爱》中出任小角色。随后他陆续拍摄了一些短片和电视片。在1986年他刚完成小说《爱情罪犯》时,艾滋病给他的生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由于感情和性生活的混乱,他受到了惩罚。在刚刚选择了新生活的道路之际,悲剧的命运就注定了要降落在他的头上。科拉尔患上了艾滋病,当他得知后,开始发愤工作,先后写了两部小说和许多歌曲,还拍摄了多部电视片,并着手筹划将自传体小说《野兽之夜》搬上银幕。科拉尔是最早公开宣布自己患有艾滋病的法国人之一。但是,他的拍摄计划却屡遭制片人拒绝,挑选男主角也费尽周折,许多著名演员都担心会有损自己的形象,“艾滋病”的名声吓坏了他们。最后,科拉尔毅然决定自己集编、导、演于一身,他还谱写了影片的歌曲,并亲自演唱。对他来说,这些创作活动与阻止艾滋病这个邪恶的猛兽发展的药物治疗同样不可少。
科拉尔的才华和英俊的银幕形象令大批巴黎观众倾倒,该片自1992年10月21日在巴黎首映到1993年3月,仅半年时间,法国就有近90万人前去观看。科拉尔的英年早逝使影片几乎成了真实的生活,电影与生活的双重事实更令人激动和震惊,法国人掀起了竟相观看《野兽之夜》的热潮。
伴随着这部影片的诞生,法国影坛还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她就是在影片里扮演罗拉的19岁法国女演员罗曼娜·波林若。科拉尔为她提供了一个全世界女演员都梦寐以求的角色,她表演得惟妙惟肖,无懈可击,因此获得了该届恺撒奖最佳新人奖。
'欣赏'
本片是身染艾滋病的青年导演西里尔·科拉尔用生命拍摄的一部半自传体电影,影片改编自导演本人1989年出版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无论从电影史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野兽之夜》这部激情之作均堪称里程碑。影片第一次直面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生活,且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严格地说,《野兽之夜》并不是一部关于艾滋病的影片,而是将艾滋病作为一种主要戏剧动力的影片。是病魔使让对生活和爱情进行反思,从而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让不是一个消极等死的死囚,而是一个懂得生命价值、分秒必争的人,尽管他是在艾滋病的阴影下进行着绝望的挣扎。
作为第一部正面表现艾滋病患者生活的影片,《野兽之夜》所具有的社会学意义远比起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更突出得多。在这之前,艾滋病在法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几家诊所是由政府设立的基金投资的,但法国却有25万人携带有艾滋病毒,比英国多5倍。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使他们至少在法国获得了精神上的某种解放,而不再因此绝症而让人羞愧难当。通过这部影片,科拉尔向世人证明了他不仅是艾滋病的受害者,更是一位与之顽强斗争的战士。
野兽之夜(2)
西里尔·科拉尔死后,法国影坛出现了一批与艾滋病相关的影片。现在,电影界已将“艾滋病”的含义扩展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瘟疫”,不仅指侵蚀人体的病毒,并且延伸到了政治斗争、文化风尚和生活领域里的腐败风气,科拉尔死后,电影界对于法国当今社会蔓延着的时代流行病发起了一次攻击,并由此催生出一批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
隐私部位
(1997/美/彩色)
'档案'
英译名:PrivateParts港译名:朝朝有话儿/纽约鸟王
导演:贝蒂·托马斯
主演:霍华德·史登、玛丽·麦科马克、皮格·沃米特
禁级:XXX
'剧情'
“媒体之王”霍华德·史登坐在归家途中的飞机上,他原打算在一台有奖节目里登场亮相,结果希望化为泡影,这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他的内心深处不由得升出一股无可奈何的凄凉。这时,一位漂亮的女士来到他身旁,两人互相介绍后,女士的脸上露出了一种戒备的神情。为了赢得她的好感,霍华德·史登向她讲述起自己的过去。
霍华德·史登的童年时代是在长岛的罗塞维尔特度过的。他是生活在贫困的黑人社区中的唯一的犹太孩子。霍华德有一位严肃的工程师父亲和一位溺爱孩子的母亲。从小时候起,霍华德就一心想在演艺圈里成名。早年,他曾参加过木偶剧团的演出。后来,他又进入波士顿一所大学学习半导体电子技术,在那里他结识了漂亮的姑娘阿莉森,之后,阿莉森成了他的妻子。他极力说服妻子在他的自传影片里扮演她自己。霍华德的艺术生涯是从担任音乐唱片主持人开始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在扮演两种角色:在家里,他是一位热爱家庭的好男人;在空中节目里,他是一位放荡不羁的音乐唱片主持人。从学院广播电台、底特律电台、华盛顿电台,到纽约NBC电台,他一直重复扮演着一个放荡的角色,其间包括他在成千上万的听众面前公开和色情女郎们调情。在空中节目中,他甚至拿妻子流产的事搞笑。史登说,他是为了艺术才这样做,他对婚姻的忠诚不会改变。
霍华德如此苦心地经营着“电台之家”,在同NBC新老板发生激烈争执时,他的伙伴们也受到了解雇的威胁。在公司解雇新闻播音员奎弗斯时,霍华德拒绝在支持她的抗议书上签字,甚至被人们误解,以为他出卖了大家,但后来,他却和同事们不顾一切地进行抗议和斗争,最终为奎弗斯找回了工作。节目在全国播出后,霍华德成了亿万美国人崇拜的偶像,但同时也引来很多人的憎恶。
霍华德讲完了他的故事。漂亮女士被深深打动。当飞机到达机场时,霍华德把她介绍给前来接他的妻子和女儿。
'焦点'
用世俗的眼光看,《纽约鸟王》里的故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就连霍华德自己也说,把自己备受争议的行为拍成电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背景'
在美国,霍华德·史登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美国最著名的DJ,人称“媒体之王”,他在美国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他主持的早间节目“霍华德·史登秀”的收听率位居全美电台收听率之首,受众约1800万人。他出版的《纽约鸟王》是历史上销售量最高的一本自传,至今已售出了300万册。涉足电视圈后,霍华德再次征服了全美观众,他所主持的付费节目,曾在一夜间吸引了2700万户观看。他在“E”频道主持的电视节目,每天更让4000个家庭准时打开电视机。1997年,霍华德首次进军大银幕,他的自传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纽约鸟王》,他亲自扮演了自己。在影片中,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伶牙俐齿,再现了自己从事节目主持和现实生活的真实一面,也揭示了美国演艺圈一些人的伪善。
毫无疑问,霍华德受欢迎的现象令某些人大跌眼镜,但却给另一些人带来欢乐。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正是这种文化现象吸引了制片人伊凡·雷特曼,才有了《纽约鸟王》这部影片。
'欣赏'
电影《纽约鸟王》忠实地再现了霍华德·史登的一生,从他痛苦的童年,一直叙述到他成为“全方位媒体之王”的风光。影片通告霍华德的视角,记录了当代美国广播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1985年之间的演变,揭露了娱乐圈内的虚伪,也呈现了一名艺人忠于工作的真实面貌。影片保持了霍华德·史登电台节目尖锐、大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影片既爆笑又狂放,霍华德在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