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书评 选集 >

第75节

中国书评 选集-第75节

小说: 中国书评 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ation),因为他们遇到难得的好运,竟在早期就备有一套特别好的习俗,这在某种范
围内也就是一些即使最开明的欧洲人在一定限制下也必须尊称为圣人和智者的人们所作出
的事功。他们还有值得注视的一点,就是有一套极其精良的工具用以尽可能把他们所保留
的最好智慧深印于群体中的每一心灵,并且保证凡是最能称此智慧的人将得到有荣誉有权
力的职位。毫无疑义,作到这个地步的人民已经发现了人类前进性的秘奥,必已保持自己
稳稳站在世界前列。可是相反,他们却已变成静止的了,他们几千年原封未动;而他们如
果还会有所改进,那必定要依靠外国人。他们在我们英国慈善家们所正努力以赴的那个方
面,即在使一族人民成为大家都一样、叫大家都用同一格言同一规律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
言论方面,已经达到出乎英国慈善家们希望之外了;而结果却是这样。近代公众意见的王
朝实在等于中国那种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不过后者采取了有组织的形式而前者采取了无
组织的形式罢了。除非个性能够成功地肯定自己,反对这个束缚,欧洲纵然有其高贵的过
去的历史以及所宣奉的基督教,也将趋于变成另一个中国。'98' 

穆勒在这些论述中所试图表达的观点是十分清楚的:个性的发展是
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值得指出的是,当穆勒反复提及中国的文化与制度
束缚个性发展时,他并没有提到中国人因此而痛苦不堪,毫无幸福可言,
他只是反复强调,中国因此而停滞不前,从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沦
为“另外一些民族的臣民或依附者”。在这个意义上,当严复将穆勒关
于个性的一大段讨论概括为“民少特操,其国必衰”时,实在没有象史
华兹所称的那样“歪曲”穆勒的观点,而只是概括穆勒的观点而已。


诚然,严复的自由观与穆勒的自由观有诸多差异,如在群己权界方
面,严复允许政治权威与社会对个人生活更大程度的干预,严复更加强
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强调个人自身道德完善的重要性。这些差异在很大
程度上反映出儒家文化影响的印记。但是,就总的倾向而言,严复准确
地把握了穆勒自由观的精髓,并基本接受了穆勒自由观的主要观点。换
句话说,严复并没有象史华兹所描述的那样歪曲穆勒的观点,把穆勒的
观点纳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框架。



美国著名汉学家Frederick W。Mote 在评论史华兹的新著The World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时,曾对史华兹著作的特点提出几点批评。
Mote 指出,史华兹的许多讨论带有推测性或曰思辨性(speculative)的
色彩,习惯于作过头的解释(overinterpretation),倾向于忽略一些
具有确切依据的资料,经常采用“也许是”(may)这类模棱两可的语言。

'99'应该说,Mote 所批评的这些特点在《严复与西方》中亦存在,且程度
有过之而无不及。
强烈的思辨性与推测性是史华兹讨论严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阅读
史华兹关于严复的论著时,读者会被一种强大的思辨力量所感染。史华
兹关于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分析、关于中西文化异同的讨论、关于中国
近现代知识分子深层关切的剖析,无论读者是否同意其观点,都不得不
为论者那种高屋建瓴、那种深邃所叹服。这种讨论思想史的方法与深度
尤其值得中国学者借鉴。也许是由于我们民族的传统不善思辨的缘故,
现代学人关于思想史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人物乃至观点的罗列,缺乏思
辨的特征。

然则,史华兹著作的最大问题也正是导源于这种思辨性或曰推测
性。史华兹关于中西文化异同的分析、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转型的分析,
如果是作为作者自己观点的一般阐述,那就会自然的多。但问题是,史
华兹在著作中将许多自己的观点描述为严复的观点或中国近代思想家的
观点,这样,为了使严复对中西文化、晚清政治经济的看法符合史华兹
自己的观点,他就不得不对严复的许多文字作“过头的解释”,也不得
不对原材料进行某种从严格的学术角度看令人不安的割裂与取舍。

其实,史华兹自己在写作中可能也意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人们可
以发现,史华兹在书中常常使用一些模棱两可、既此且彼的说法。譬如,
他在详尽描述严复对斯宾塞个人主义的歪曲后,立即补充道,斯宾塞的
个人主义中也许包含着导向集体主义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严复也许
不算歪曲;他提到严复歪曲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但又提到,斯密不是
施蒂纳,其学说也强调民族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他强调严复把自由
主义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从而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提示,自由主
义在西方近代思想中也许只不过是理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只是西方
自由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严复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意识到而
已。

史华兹这种讨论方法貌似全面中庸,但实则是缺乏学术率直的表
现。不论史华兹如何运用这类模棱两可的语言,读者对他的本意、对他


强调的重点是不会不领悟的。即以严复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关系而论,史
华兹强调的重点不是西方自由主义本身也许存在的不彻底性,而是严复
歪曲了西方自由主义精髓,把自由主义变成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从而
埋下了自由主义在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C。P。FitzGerald 在评论史华兹
的《严复与西方》中,毫不犹疑地写道:

史华兹博士在其评论中展示了严复如何不仅受到这些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们(特
别是斯宾塞)著作的启迪,而且以一种这些思想家也许从未预料过、也不会完全欣赏的方
法解释了这些著作。基本而言,严复将民主、自由与进步看作是强化国家、振兴中国的手
段,而不是看作保障个人在社会中有一个更完全、更自由的存在的价值观。'100'

而且,熟悉西方近几十年中国研究的人不会不知道,西方学术界关
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刺激
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中国思想界把国家富强视为至高无上的目
标,而将自由民主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自由主义在中国近代失败
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此。对这一主题贡献最大的恐怕就是史华兹的《严复
与西方》。

笔者对史华兹《严复与西方》一书中许多观点及其论证方法提出诸
多质疑,丝毫没有减损笔者对这部著作的高度推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中西方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著作中,没有几部象史华兹的著作那
样雄辩,那样流畅,那样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笔者所妄加批评的只是,
这本书若作为一本关于严复的专著,它包含着对严复思想许多方面的曲
解。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本书作为一部严复专著,也不把它作为一部
思想史专著,而把他视为作者个人关于中西方文化以及关于中国近现代
思想转型的宏观分析,其价值就十分明显了。至少,我们从中可以窥见
一个信心十足的西方学者在反思自身文化的成功与另一个文化的失败
时,如何从两种文化的反差中察知文化、观念、思想中影响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释

'1' PaulAhen & Merle Goldman ed。 ,。。 Ideas Across Cultures :。。 Essays on
ChineseThought in Honor of Benjamin I。Schwartz ,。。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0,pp。1…2。
'2' Benjamin I。Schwartz,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3'如沈文隆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台湾:长河出版社,1977年。
'4'该书在大陆有两个译本:①滕复等译,《严复与西方》,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②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滕本错误较多,叶本除少数
专门术语的译法值得商榷外,译文较准确流畅。本文在引述史华兹的文字时,将依据叶本。
'5'根据库恩的理论,科学探索的进程并不是随机的资料累积。相反,资料累积是根据科学
界所公认的某种范式理论进行的。科学界根据这些范式理论来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这种范式理论受到反复挑战后,便会出现新的范式。新的范式出现并被广泛接受的过程,便是
“科学革命”。参见,Thomas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econd e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Chpater vii & vii。 

'6' Benjamin Schwartz ed。,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ASymposium,
Cambridge, Mass。: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1972。pp。2,4。
'7'Thomas Metzger 认为,韦伯关于中国文化的消极评价构成史华兹分析严复乃至中国近
代思想的基础。参见 Thomas Metzger,”Max Weber’s Analysis of theConfucian Tradition:
a Critique,”in 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vol。2,No。1 (Spring,1984),p。45。 

'8'关于史华兹观点的概括,可重点参阅其书第三章“原则宣言”以及第十二章“结语”。
'9'例如,欧阳哲生的新著《严复评传》中有关严复“迻译逝世西学”的讨论,大致只是复
述史华兹书中的观点。参见,欧阳哲生,《严复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10'《严复集》,王栻编,中华书局,1986,第一册,页86-87。
'11'王中江,《严复与福泽谕吉》,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年,页84—85。
'12'关于中国“轴心时代的突破”,参见 S。N。Eisenstadted。,The Origins andDiversity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The Sta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8,esp。Eisenstadt,”。。 
The Axial Age in China and India”;关于日本,参见S。N。Eisenstadt& Ben Aried。,JapaneseModel of Conflict Resolution,Kegan PaulRoutledge,1989,esp。Eisenstadt,”Patterns of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Some parative Indications。”。。 
'13'叶凤美译本,页43—45;页51—52。
'14'这里的“普遍主义”与西方学者更常用的“文化主义”大致相同,指关注某种普遍价
值而不是某种群体利益的教义。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对普遍价值的关怀实际上表现为对道德的关
怀。鉴于此,笔者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普遍主义”与“道德主义”。
'15'《严复集》,第一册,页16。
'16'《严复集》,第五册,页1323。
'17'《严复集》,第五册,页1324。
'18'严复,《群学肄言》“按语”,引自《严复集》第四册,页921—922。值得注意的是,
严复在这里将斯宾塞原文中的“supernatural”。。 (即超自然)译为“天”。(参见,Herbert Spencer,
The Study of Sociology,New York:Appleton & Co。,1899,p。350)。。 
'19'Robert Eno在其The Confucian Creation of Heaven(New York:State Univer…sityof New York Press,1990)中,曾对传统儒家思想中“天”的概念作出精湛的分析。

'20'《严复集》,第一册,页38—39。
'21'同上,页55。
'22' James Pusey,China and Charles Darwi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65。
'23'关于排外主义,参见 Liao Kuang…sheng, Anti…foreignism and ModernizationinChina:1860—1980,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4。 
'24'《严复集》第三册,页558。
'25'同上,页561。
'26'严复,“有强权无公理此语信欤”,引自,《档案与历史》,北京,1990 年第三期,
页6。
'27'同上,页7。
'28'同上。
'29'同上,页8。
'30' Hsiao Kung…chu’an,A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Kang Yu…wei,Reformer and
Utopian,1858—1927,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5。
'31'《严复集》,第一册,页210。
'32'同上,页211。

'33'同上。'34'同上。
'35'同上,页213。
'36'同上,页216。
'37'Thomas Metzger,Escape from Predicament: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 sEvoving
Political Cu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