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评 选集-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控制权来谋取个人利益,进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发生所谓“内部人控
制”问题,或者称为“内部人控制失控”。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
是一个把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从中央代理人逐步转移给企业经营者的过
程,作为这种转移的实现方式,放权让利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谈判。
因而,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形成了某种形式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企业经理操纵帐务,损害中央代理人以及所有者的利益。于是,一些学
者据此对放权让利的改革提出批评,要求“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控制”
(吴敬琏,1996)。在《企业》的附录2 中,作者对此提出异议。为此,
作者构造了一个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从中央代理人向企业内部成员转移
的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学分析,证明了国有企业某种形式的“内部人
控制”,能够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硬化预算约束,从而大大提高国有
企业的经营效率。据此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作出了新的评价,并提出
从解决外部人的问题来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新的改革思路。笔者赞同
张维迎对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看法。因为作者的观点不是从标准
经济学理论中搬来的,也不是从某种价值判断出发而得出的,而是从中
国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并且经过了严格的逻辑实证,同时也符合人们
的经验观察到的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实际上就是代理问题。
这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理论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股东会、董事
会的安排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就是为了控制内部人的行为,维护外部股东
的利益,给高层经理一定的股权是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安
排,《企业》提出的改革思路,即使国家不是变成企业的股东,而是成
为企业的债权人,使经营者的选择权从政府官员手中转移到真正承担风
险的资本所有者手中,实际上也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企业理论和企业
制度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问题。
从现象来看,国有企业改革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债务负担问题,
二是社会保障问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个产权问题。张维迎提出的另
一种意义上的股转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把一部分国有资产作为养
老保险机构和失业救济机构的基金来源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张曙
光,1993)。笔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产权问题、债务问题和社
会保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不同的侧面,是可以一起解决的。不这样
考虑,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另外途径,只会把问题越搞越乱,越搞越复
杂,到头来,还是不得不回到这条路上来。不过,早一点动手,代价会
小点,收益会大点。
三、分析方法的改造
在前言中,作者曾经讲到写作和出版《企业》的两个目的:一是传
播理论思想,二是介绍研究方法。通过前两节的评论,可以看出,第一
个目的实现了。而前一个目的的实现,又同第二个目的的完成密切相关。
正如张维迎的导师所说,这篇论文将成为未来研究生作理论性博士论文
的范本。这一节我们想通过对这一范本所用研究方法的分析和概括,同
时融进笔者的一些思想,归纳出几点一般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便进
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学术传统的重建和研究方法的改造。
1)搞好理论综述。
《企业》导言的第2 节“企业理论的批评性回顾”,是一个写得比
较好的理论综述,特别是其中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部分,条理清楚,论
述充分,评说得当。其他两种企业理论的评述相对较弱,这固然与理论
本身的发展不足有关,但也反映出作者的功夫下得不够。
从“企业理论的批评性回顾”在《企业》的研究和写作中的地位和
作用来看,选题方向确定以后,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写好一篇本项
课题所论问题的综述。这是在初步研究阶段结束以后需要从事的工作,
它既是对前一段读书学习和研究思考的一个总结,也是进一步深入探索
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者学习和遵从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一次训练。
综述写得好不好,不仅反映了研究者的分析提练、归纳概括能力,而且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可能达到的水平,因而是研究者理论基础、
专业训练和创新能力等的一个综合表现。
综述的内容以及写好综述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列出很多,从《企业》
的综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真正熟悉和完全掌握前人在这方面的前进和贡献,同时也要
认真找出和弄清楚前人的错误和不足。不知道前人的前进和贡献,就找
不到自己前进的出发点,不了解前人的错误和不足,也就找不到自己前
进的方向。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拾别人的牙慧,跟在前
人的屁骨后面亦步亦趋,是没有出息的。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去发现前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综述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爬到前人的
肩膀上。要作出自己的创造,这一点是万万不可少的。
二是要廓清本课题所论问题涉及的范围,提出本论题所要解决的主
要问题,特别要注意把握本论题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和发展方向。评
论前人的创造和失误只是综述的第一步,中心是要提出问题和回答问
题。没有这一点,综述就不是自己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能是为
综述而综述,虽然对不研究这一问题的人有些参考价值,其意义有限。
如果连所论问题的范围都不清楚,如何提出问题;如果抓不住问题的重
点和关键,作出的回答很可能是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咀。
三是要确定本人的切入角度、考察重点以及与前人的同异之处。这
是综述的最终目的和要求。既然不能为综述而综述,而是要提出问题和
回答问题,那么,如何提出问题和如何回答问题,就是工作的关键。如
果通过综述找不到自己独特的分析角度和考察重点,那就很难作出自己
的创造,即使有所发现,也就十分有限。如果真正找到了自己与前人的
同异之处,也就开辟了创新之路。
从以上的分析和《企业》的实践来看,要写好综述,一要认真读书,
前人关于这一论题的著述都要读,其中重要的著作一定要读懂,读通。
二要潜心思考,做一番认真的分析、提练、加工和概括的工作。好的综
述文章决不是开中药铺,甲乙丙丁,观点罗列,而是要以我为主,以评
带述,用观点统帅材料,述则举证事实,评则分出优劣正误,指点创新
的方向和途径。不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加工提练,只能是低水平的复述,
而不可能是高水平的评述。三是要反复修改,可以在认真读书和初步研
究的基础之上先作一个前人研究的综述,等到自己的研究基本完成,有
了创造性结论以后,再来补充修改。补充修改的主要任务是指出自己与
前人的不同和前进之处。
2)提出理论假设
《企业》提出和论证的基本理论假说是,资本作为一种表示个人经
营能力的公共信息决定了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作者提出
这一假说所依据的不仅有全部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企业理论的发展,而且
有国内外经济实践的基础。因为,资本雇佣劳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新鲜
的命题,自从古典经济学产生以来,很多理论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用
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还没有解决,
有些解答则似是而非。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和现代企业中发生的
代理问题,又不断地把这一问题提了出来。《企业》从能力不对称和风
险不对称的角度提出和回答这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假说及其体
系,说明了激励费用是委托权安排的关键因素,个人财产是观察和展示
个人经营能力的重要信息,经营才能、个人财富和风险态度的联合分布
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均衡,从而说明了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同
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从上述理论假说的提出及其在《企业》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我
们可以对提出理论假说的有关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经济学是一门精密的经验科学,要对复杂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作出
恰当而确切的解释和说明,虽然离不开对经验现实的归纳,但是,仅靠
归纳很难得到科学的理论认识,必须主要依靠逻辑演绎和经验实证,正
确地提出理论假说就成为逻辑推理和经验检验的基础和前提。因为,经
济理论假说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联系或规律性的一种科学猜想
或一种假定性的理论解释,它是用来回答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来问题,
并且必须和可以经由经济过程中的经验事实作进一步检验的(张曙光,
1989)。因此,正确地提出理论假说,不仅能够具体界定自己的研究任
务和考察对象,提出自己所要解答的问题,而且能够指示解答问题的途
径。可见,提出正确的理论假说是理论研究中关键的一步。理论假说是
否恰当,直接决定着继之而来的建模工作和论证过程,关系到研究工作
的成败。
经济理论假说并不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简单描述或事实陈
述,而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一种理论解释。从这种解释中,人们
不仅可以看到经济主体的活动及其行为方式,而且可以进一步发现经济
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可以借以预测经济生活变化
的发展趋势。因而,在经济理论假说的内容和结构中,既包括有事实的
陈述,也包括有理论的陈述;既有已经证明了的比较实在的内容,也有
其真理性尚待判明的内容。因而,作为一种科学猜想或假定性解释,经
济理论假说并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以社会经济生活过程
中的相关事实作为支持的经验依据,以一定的经济学原理作为论证的理
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对现实经济生活
的大量观察中得到的事实材料和经济现象的描述出发,通过比较、分析、
概括、提练而得,或者采取逆向思维,从经济现实和经济理论中的悖论
出发,运用类比、想象、演绎推理而成。因此,研究者要正确地提出理
论假说,不仅要精通经济学的理论,而且对现实经济运行和发展要有深
切的实感。张维迎其所以能够在企业理论上作出自己的贡献,一方面与
其在牛津的三年苦读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中国现实经济生活
的深入观察和透彻了解。
3)建立分析模型
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和使用严格的数
学方法来证明或证伪一种理论假说。因此建立理论模型,进行模型分析,
是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工具。
所谓理论分析模型就是分析的理论框架,它是从单个现象中提练出
来的,其内容包括一系列有关的具体假定和必要的定义,一方面用以界
定演绎分析的各种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根据人类行为的某些一般性原
理(如最大化行为,边际效用递减等)和一般的技术函数关系,去推导
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模型分析的作用不在于向人们提供到处适用
的普遍真理,而在于能够明确地指出,在什么条件下,某些特定的经济
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由于模型分析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强
调理论的构造移至理论的实证检验,使之从推理的终极移至实践的始
端,因而使得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更加严谨和更加科学,也更加实用化。
建模的过程是,从提出的有关理论假说出发,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
找到说明问题的关键,提出正确和有用的假定,恰当地定义有关参数和
方程,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描述出经济现象和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需要
着力把握的事情。
《企业》正确地运用了模型分析的手段,在构成其理论体系主体部
分的三章中,作者都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仅以第3 章建立的资本家
职业选择模型为例,为了说明资本家究竟是选择作企业家或者积极的资
本家还是作工人或消极的资本家,作者提出了三个假设:(1)自由择业;
(2)完美的资本市场;(3)非负消费的无限责任假定。假设(1)暗含
着经营能力是私人信息,不能为外人直接所观察的假定,假设(2)是为
了分析的方便,其含义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按照市场利率
借入或贷出资本;假设(3)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