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8节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8节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患的意思是祸害。
    争斗取胜的困难点在于:把曲折、长远的路途变为康庄大道,把祸害转化成利益。
    当将领率军与敌人对阵时,敌人决非木头,就站在那里,等着挨打,或由着你摆布;恰恰相反,敌人可能军容壮盛,士卒训练有素,将领多机谋权变。和这样的敌人对阵,当然是场艰苦的争斗。孙子向来不主张硬碰硬、两败俱伤式的战争,所以,如何把艰难的争战搞成轻松的全胜,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当然是致胜的困难点,更是要点了!
    以患为利邓艾灭蜀
    三国末年,魏国大将钟会、邓艾率军,兵分二路伐蜀。
    蜀国凭藉蜀道天险,把大部分主力交给大将姜维领军迎敌。姜维在蜀国门户剑阁和钟会形成对峙之势,这时,邓艾却悄悄地克服蜀道,如天降神兵般地攻向蜀都成都;蜀国上下没想到邓艾居然能越过蜀道,攻入核心,在兵力极度空虚的劣势下,只好开门投降。
    对任何部队而言,蜀道真的是太难了;而蜀国也因此太自信了,根本没想到邓艾就是可以走蜀道,把部队开进来,因而致败!
    对邓艾而言,他可是另有想法:
    钟会也是能征善战之将,魏军的兵员与战力也都在蜀军之上,但蜀军以逸待劳,居高临下,采守势,魏军则是以劳对逸,以下趋高。这一来,魏军原本的基本优势硬被扭转成平盘。再这样耗下去,肯定师老无功,就兵法而言,这就是迂,也是患。
    蜀国国都成都受到蜀道保护,因为认定了你魏军不可能越过蜀道把部队开进来;所以,很放心地把主力交给姜维,只要姜维能把魏军挡在剑阁这个蜀道的最佳进出口,国家就没有危险了!
    好!与其两军在剑阁拼个两败俱伤,不如我从蜀道进军;虽然路途艰难,总比和敌人硬干好多了!至少蜀道上只有恶劣的客观环境,没有能主动攻击的敌人。这就是标准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战术考量,邓艾也因此而击败了对手。
    以迂为直孙膑杀庞涓
    孙膑二战庞涓,也是如此,以第二次的马陵之战为例:
    你魏军攻韩,我奉命救韩。魏国近,韩国远,若把部队开到韩国,这就是迂;不如直接杀到你魏国国都大梁,不但路途近,而且你一定得回师来救,这就是“以迂为直”了!
    与其我到韩国去,让你以逸待劳;不如我先到魏国等你从韩国撤兵回来,等于是反客为主,以逸待劳。本来对我不利的情势,反而变成对我有利,这就是以患为利了!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怎么做呢?
    用利益去诱惑敌人,让他的路途变得曲折艰难,延缓对手的行程,让自己虽然慢出发,却早到战场,这就是懂得迂直之计。
    以利诱敌而迂其途的利,未必是直接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诡道诈术,让对手以为有机可乘,因而堕我彀中而延缓行程。
    而为什么又要后人发先人至呢?
    先发先至当然更好,可以掌握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形成以逸待劳的优势。
    但如果情势不允许先发,而只能后发时,也要想办法拖住敌人的进程,不让敌人取得机先,先到先布局;使自己处于以劳趋战的劣势,以免没有开战就先输了一着。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军争是为了利益,但也别忽略了军争的危机。
    举军而争利的利,有两个意义:
    (1)先到战地,以争取机先之利。
    (2)从敌人身上夺取任何有形无形之利。
    不管哪一种,若是全军出动去争,因为所有轻重装备、粮秣物资一起跟着走,就会来不及,很可能就先人发,后人至,亏可就大了。
    若是把重装备放下,只带轻骑去争利呢?则重装备很可能因无重兵保护,被敌人掠夺,这一来,利没争到先失利。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若是让士卒把身上的重负如盔甲卸下,日夜不休息,加倍速度赶路,日行百里去争利,则会有将领被擒杀的风险。
    古代的军队,日行三十里是最高上限,也是比较不会影响战力的最大行程;若是日行五十里,就是倍道(加倍行军速度);若日行一百里,则人困马乏,战力当然大减。一旦开战,所有将领、士卒就有败亡的危机。
    若是勇健士卒先发,疲弱者后走呢!就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能到战地,这一来,整体战力大减,万一敌人来攻,危险就来了!
    若是日行五十里去争利,则先头部队将有受挫的危机;这种行军方法,只有半数人能及时赶得到战场。
    若是日行三十军去争利,则会有三分之二的士卒可及时赶到。
    百里争利也好,五十里争利也罢,甚至日行三十里争利,也都会有危机。为了赶行程,不但士卒容易疲惫,防守出现漏洞,戒心也会降低;辎重丢失,粮食被劫,补给断线,一旦出现了这三项基本条件的大缺口,败仗覆亡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两军交战之前,先到战地者居优势,所以,在千里会战之前,基本上,要想办法为自己争取有利的时间点。积极方面,要能以利诱敌,迂敌之途,尽量延缓对手的行程,让他以劳对逸;消极方面,在己方的行军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度急行军的疏失,以免战地未到,仗还没打,战力先折损,开战之前就居于劣势。
第三部分第7篇 军争(2)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不知道邻近诸国政治动向,不能与其结交,以免邻国趁我与敌交战时,出兵来攻,因而两面受敌。反过来说,若知道邻国政治动向是对我友好,就可以与其交好,以为必要的奥援。
    邻国的政治动向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出兵打仗是为了利益;同样,出兵打仗也隐含了危机,除了败给交战国之外,一旦邻国趁虚而入,则我方危矣!所以,出兵之前,有必要把邻国之谋摸出个底来。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诸侯也可指的是交战国,若不知交战国的底细、图谋,则不宜出兵与其交战,以免失于知己不知彼,胜负各半的危机。
    险阻:指高低不平,不利行军作战的地形。
    沮泽:指的是水草丛生的沼泽之地。
    不熟悉行程中的高山丛林、地势好坏、水草丛生沼泽地带等各式地形者,不宜行军。
    地形可以影响战争胜负,这是基本兵家之道。在我方行军过程中,当然要把沿途地形摸个清楚。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形,对行军极为不利,不但延滞行程,还可能遭受袭击而无力反击,碰到这种地形,自然要避开,反之,若熟悉地形,而又知道敌人在其中行军的话,则机会就来了。
    古文中的乡,通“向”。
    不用向导,不能得到地利的优势。
    所谓向导,就是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人。用这种人带路行军,非但可以避开险峻不利行军的道路,也等于是避开危机;抑有进者,甚至还可以在我知敌不知的情势下,借地形致敌、胜敌。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兵道是在诡诈的基础下成立的,敌人是可以利益诱惑而调动的。兵势时散时聚,千变万化,灵活运用战术,才是胜敌之道。
    用兵以诡诈之术,才能欺骗敌人,使我知己知彼,使敌知己不知彼,但这只是消极的。积极的意义在于,以诡诈转移敌人的焦点,让敌人使不上力,找不到攻击的重点。这一来,敌人战力虽强而不能战,兵众虽多而不能斗;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大幅拉开,形成我实彼虚:再以实击虚,则可以轻松致敌制胜。
    能以诈诱敌,以利动敌,以兵势分分合合灵活变化的军队,战力就会大跃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劲派。当他进军时,狂暴如风,所向披靡;当他潜行前进时,井然有序,行列如林;当他展开攻势时,杀伤力之强,如烈焰狂飙;当他采守势时,稳如泰山,形兵无形如乌云蔽天,不见日月星辰;当他发动奇袭时,快如闪电雷殛。
    凭藉这样的龙虎雄师,劫掠敌国物资,让士卒分享;扩张领土,赏赐有功将领;衡量敌我优劣,谋定而后动。
    总而言之,能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兵道,就能获胜,而这就是军争的基本原则。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在“军政”这本古代军事书典上说过:
    “因为听不到声音,所以有金鼓;因为看不到影像,所以有旌旗。”
    金鼓与旌旗,都是统一士卒耳目(事实上是意志、行动)的重要工具。
    把耳目集中在同一个焦点上,意志就能统一;意志统一,就有了节奏了;有了节奏,攻守自然有序。这一来,勇悍者就不会独自前进,怯懦者就不会独自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的方法。
    部队征战时,两军为争胜而展开流血拼杀,战场上一定混乱;杀声震天,战尘密布,指挥调度就会有困难,因为命令很不容易确实下达。这时候,只好借助金鼓、旌旗下达攻守进退之令。由于金鼓声音低沉宏远,旌旗影像清晰能见,即使在混乱的战场上,也能很快地成为耳目的焦点,所以,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达成令行禁止的效果。
    但发号施令只是金鼓旌旗的消极性功能而已,它最重要的功能则是要统一节奏。
    大部队的人数一定多,人一多,成分一定复杂,其中有智有愚、有勇有怯、有贪有廉、有公有私……,不一而足。一旦上了战场,在混乱的场面中,若人人各自为政,依自己的本性面对战争,尤其勇悍者恃勇前进,怯弱者因懦而退。这一来就失去了节奏,没有了节奏,再大的军队也会是一群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决不会是一支胜利之师。
    要想让大部队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就一定要有严明的军纪,有严明的军纪才能统一意志。当攻击命令下达时,人人同步前进,死不旋踵;当撤退命令下达时,人人同步后退,决不贪功冒进。这一来,就有了节奏,在节奏的控制下,当攻击令起时,大家在同一瞬间共同施力,因为力量有了极佳的整合,所以威力能发挥至最高点,杀伤力也最强,致胜的机率也最高。反之亦然,当撤退或防守令下达时,人人一起收戈回防,不但防止了战力的不当损耗,也能在节奏的控制下,筑成铜墙铁壁。
    一支部队不管兵员多寡,若能做到齐进齐退,攻守有序,越能把团体战力发挥到极限。部队规模越大,自然战力越强,而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军令。在军令之下,无论贵贱贤不肖,违令必斩。当士卒知道军令的厉害之后,人人就不再有自我,只有团体,只有号令时,就算明知前进必死,也不敢不前进,明知后退必死,因而不致后退时,胜利就不在远了!
第三部分第7篇 军争(3)
    吴起:军令比勇士重要
    战国名将吴起有一次领军与秦军对阵,在攻击令尚未下达时,有一个军士自恃勇猛,独自向前砍杀两个敌人首级试图求赏,吴起不但不赏,反而下令斩首。部将劝道:“这人是勇士,不能杀!”吴起冷冷回道:“军令比勇士重要!”
    吴起不但是战国名将,更是人类史上最有谋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凭藉的就是高人一等的谋略,而他的战略之所以能彻底施行,关键就在于令必行、禁必止的军令。
    吴起的话一点都没错,打胜仗靠的是军令,不是勇士。在军令之下,人人都会变成勇士;而求勇士易,求军令难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气就是气势、勇气。这是打仗时,士卒争战求胜最重要的凭藉。
    心也是气势、勇气,但更重要的是指将帅的心理素质。
    胜兵之道,在于打击敌人三军士卒的气势、勇气,挫折敌军将帅的心理素质。
    历史上的兵家,向来把提振士卒的士气做为致胜的关键点。有士气的军队就会有气势,气势能让人勇往直前,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