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6节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6节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攻击而能使敌人无法防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的弱点。
    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速度极快,让敌人追赶不及。
    避实击虚是孙子兵法中一贯的主张。这里的冲其虚,不能只从战场上看,而是要扩大层面来理解;如果在战场上碰到强手,占不了便宜时,不妨换个攻击的角度;不但可以避免流血冲突,而且效果更好、更佳。
    打不了和尚就打庙王翦灭赵
    战国末期,秦国展开统一中国的大业,派大将王翦率大军攻伐赵国。
    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御敌。李牧知道,论战力,赵军决非秦军对手;所以,他利用各种方法,阻止秦军推进,与秦军形成对峙之势。由于赵主秦客,时间拖久了,对秦军不利;不但补给困难,战力衰退,而赵军却可以逸待劳,整军经武。或许有一天情势会逆转,这一来,秦军的麻烦就大了。
    知道军事上找不到赵军的弱点,也讨不到便宜后,王翦遂停止了军事行动,换个方向着手——派人与李牧讲和。
    对李牧而言,面对全中国第一的虎狼之师的秦军,加上名将王翦,能打个平手已经是万幸。现在虽呈僵持之势,对秦军诚然不利,但对赵军也未尝有利。因为赵国本身的局面也很艰难,根本打不起长期消耗战。若能与秦军暂时休战讲和,让自己的军队有时间休整,提升战力,也未必不是好事。于是答应了秦军的求和,为了谈判条件,双方互有书信往返。
    王翦一面与李牧谈和,一面又向赵王的宠臣郭开大送红包,并把李牧的书信交给郭开,让郭开向赵王多吹耳边风。
    赵王是个昏庸无能之辈,看到李牧写给王翦的信,认定李牧背叛自己,于是把李牧撤职查办,让赵葱任赵军大将。
    李牧对王翦是老虎对老虎,赵葱对王翦则狗对老虎;而狗上了台面之后,居然还自不量力地主动挑战,结果被老虎王翦杀成落水狗。没多久,赵国就灭亡了。
    王翦大破赵国还不是“冲其虚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到底还是经过了一番厮杀才取胜的,冲其虚也的战术,还有更高境界。因为对手是比李牧更强的名将韩信;更神的是,还能兵不血刃,而只是略施小计,就将韩信手到擒来。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4)
    避强打弱刘邦擒韩信
    刘邦称帝后没多久,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将造反,刘邦立刻召开会议,诸将都主张赶快发兵收拾韩信。刘邦心里清楚,发兵攻韩信可不是件好玩的事,一下子拿不定主意,便问智囊陈平有什么主意?陈平问刘邦:
    “诸将之外,除了会议桌上的,还有人知道韩信造反的吗?”
    “没有。”
    “韩信知道有人检举他要造反吗?”
    “不知道。”
    “陛下自己觉得汉军的战力与楚军相比如何?”
    “不如。”
    “将领们有谁用兵超过韩信的?”
    “没有。”
    “既然兵不如楚,将不如韩信,又要兴兵攻打,我认为这是自找死路。现在韩信还不知道有人检举他,陛下不妨假装出游,并宣布将在陈地大会诸侯。楚与陈很近,韩信一定会来迎谒,等韩信一到,只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将韩信擒于帐下了,简单又好办。”
    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果然轻松地把韩信拿下。
    想用军事武力擒拿韩信,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韩信用兵如神,天下无敌,和他武力对决,就好像兔子挑战狮子一样,上门找死。
    但一个好的军事家,未必是好的政治家。韩信是军事天才,却是政治白痴,否则他早听蒯通背汉自立的建议,历史就改写了。陈平把韩信看了个透,所以不从军事面对付韩信,而改攻韩信缺乏政治斗争智慧的弱点,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冲其虚也”,终能省时又省力地擒下这个英雄无敌的盖世名将。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战,昼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当我想决战,敌人虽然垒起高墙,深掘护城壕沟,摆明了采取坚城顿守之势,却又不得不出城与我对决,是因为我攻打了敌人非救不可的地方。
    “攻其所必救”自孙子提出以后,已成了历来兵家耳熟能详的重要战术。而把这个战术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孙膑。
    攻其所必救孙膑破庞涓
    战国时代,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兵临赵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邯郸危急,田忌打算直奔邯郸战场,与魏军决战。孙膑说了一段兵家经典名言:
    “劝和打架纠纷不能试着掌控斗殴者的拳头,排解争斗不能以武器攻击争斗者;而是掌控其要害,打击其弱点,造成无法持续争斗的形势,就能自然排解了。现在魏、赵二国大战,双方的重兵都摆在战场上,魏国内必然空虚,我们不妨引兵直扑魏都大梁。大梁是魏国根本,魏军一定回师来救,这一来,赵国之危解除了,而我们也可以逸待劳地和魏军决战。”
    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从邯郸撤退,急速回师大梁,结果在桂陵被齐军杀得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
    当我不想战,摆明了防守阵势,使敌人不能或不想与我对决,是因为隔绝了敌人的进攻之道。
    乖的意为是:隔绝、背离。
    我不想战,一定是我方处劣势,开战不利;这时候,只有诡道欺敌,让敌人认为不宜打,不能打,否则将吃亏上当,干脆自己引兵而退。
    乖其所之李广退匈奴
    汉朝飞将军李广,素来胆大悍勇。有一次,李广带了一百多军士在草原上巡狩,忽然碰到数千匈奴兵,部属们大为惊恐,回头想跑。李广对他们说:
    “我们的大军远在数十里外,凭我们这一百人,要是拔腿逃跑,准定被匈奴大军追射殆尽。不如摆明了不走,让匈奴以为我们是诱饵,就一定不会攻击我们。”
    于是下令部队不退反进,一直到匈奴大军二里前才停下来;非但如此,李广还下令人人解鞍下马,躺在草原上,个个做悠闲状。
    部属们吓坏了,问李广:
    “匈奴兵这么多,我们又靠得这么近,万一他们冲过来,我们还来得及跑吗?”
    李广答道:
    “匈奴人以为我们会逃,我们就反其思而行,干脆下马,让他们真的相信我们不逃。”
    看到李广只有一百多人还这么从容自在,匈奴被搞迷糊了,以为真的有伏兵,便不敢发动攻击。
    在双方僵持的过程中,李广还曾带领十余人出阵挑衅,并射死一名匈奴将领,然后又回到自己阵中,悠闲自在地躺在草原上。就这样,李广越不把匈奴大军当一回事,匈奴越觉得后面一定有事,越不敢发动攻击。
    就这样,从白天僵到傍晚,从傍晚僵到半夜;李广越不走,匈奴就越以为汉国大军会趁深夜发动突击。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悄悄地引兵撤去,李广也顺利安全地回到大本营。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形人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让敌人现兵形。
    无形在这里是形容词,意思是没有兵形。
    专的意思是专一,指的是意志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就集中;力量集中,就代表有节奏,也就是强的意思。
    分的意思是分散,意志分散,力量分散;这一来就没有攻守节奏,力量自然就弱。
    我专为一的一指的是意志专一,力量集中。这就是众,也是强。
    敌分为十的十指的为十种意志,力分为十。这就是寡,也是弱。
    以十攻其一的十是十分力量,一则为一分力量;以十攻其一,就是以十分力量攻打一分力量;也就是以众击寡。
    约的意思就是少,少就是弱。
    能让敌人现出兵形,而我又形兵无形,这一来,我方就专一,敌方就分散。
    打败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我之最强点打敌人的最弱点。问题是敌人不会把自己的弱点告诉你,甚至当他连自己的弱点都搞不清楚时,高明的兵家就要想办法让蛰伏不动的敌人动起来,再从动作中寻找弱点,伺机以攻之。
    反过来说,我方则蛰伏不动,不管对手如何撩拨、诱使,就是不露形迹,不让对手有机会从我的兵形中找弱点,形成形兵无形。这一来,我方就强(专),敌方就弱(分)。
    我方专一,就是意志统一;敌方分散,就是意志分散。专一就代表拥有十分力量,分散就代表只有一分力量;以专敌分,就是以十分力量攻打一分力量;这一来,就是以众击寡。只要能以专一对付分散,则不管对手兵力有多少,那就一定是少了!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5)
    以专敌分努尔哈赤萨尔浒大捷
    明朝末年,后金努尔哈赤大汗率军攻明,双方爆发了一场“萨尔浒之战”。
    知道后金来攻,明朝忙着调集大军迎战;由于粮饷不济,将士不听调遣,整整花了八个月时间,才调集了十万军队。
    军队调齐之后,又因官饷始终下不来,军中将领彼此争斗,士卒也纷纷逃亡。但朝廷不管这些,只怕拖久了军队光吃粮不打仗,勒令统兵元帅杨镐速速出兵决战。
    杨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决定主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既然决定了战略目标,却又自以为聪明地兵分四路,企图以分进合击混淆后金视听,但在无意中已把优势基本兵力分散了。
    努尔哈赤根据情报判断,认定主力在西路军上,于是派出三路兵迎击其它的南北东三路军,自己则率领绝大多数兵力决战西路。
    明军总兵力约十万,兵分四路后,主力西路军只有三万;后金总兵力约八万,分出三股共两万迎击明军非主力军,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准备决战;这一来,十比八变成三比六。
    西路主力的三万兵力已经弱于后金六万主力,偏偏领军将领杜松又恃勇冒进,留下两万兵力留守大后方萨尔浒,自己只带了一万军士试图作先锋,攻战后金城堡。
    杜松主动攻后金的战事并不顺利。努尔哈赤当机立断,一面分兵一万五千迎击杜松,一面亲率四万五千大军直攻萨尔浒。
    至此,明军的优势兵力已荡然无存,一万五千后金军迎战原本只有一万但争战后已残破的杜松军,又以四万五千攻打只有两万的萨尔浒驻军。在一专一分,以十击一的明显优劣对比下,杜松战死,萨尔浒明军全军覆没;努尔哈赤打了一场原本以寡对众,最后却成以众击寡的大胜仗。
    萨尔浒之战以后,明、金的攻守之势顿时逆转。从此之后,明军对后金只有守不能攻;而后金则从此蚕食鲸吞,最后灭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国。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与战之地不可只理解成会战的地点,否则下文就不容易了解。
    战在这里是攻击、决战的意思。地是位置或某处。
    所备者多的多,指的是防备点多,不是兵力多。
    我想攻击敌人的哪个点,不让敌人知道;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个点,就会处处防备;因为防守点多了,兵力就会分散;一分散就会弱,这一来,我就可以众击寡了。
    两军对决之前,一定得尽量想办法弱化敌人。弱化敌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敌人现兵形而自己无形,敌人兵形一现,弱点自见。选定好攻击点之后,不妨声东击西,让敌人搞不清楚我方主力重兵在哪?将攻哪里?把敌人搞得迷迷糊糊,头昏眼花,一下子怕这里被攻,一下子怕那里被打,心慌意乱之余,干脆处处都守。这一来兵力分散,战力自然削弱;这时我集中火力,选定一个点攻击,即使敌人兵力再多,也会变少了。
    让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里,所以,守哪里都不对劲。若全力守前方,后方兵力就空虚;若全力守后方,则前方空虚;守左则右空,守右则左空:若四面八方都守,则四面八方都空;这一来,战力就弱化了。
    所谓寡,就是处处都防守的一方。
    所谓众,就是使人处处防守的一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