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5节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5节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自至,有两个意思:
    (1)自投罗网。
    (2)不自觉地受我掌控。
    所谓利,有两个意思:
    (1)狭义的意思是有形的物质,如牲畜、财宝……。
    (2)广义的意思是各种形势优势。
    所谓不得至的意思是,不敢来,或不能来。
    所谓害的意思是,实质坏处或形势劣势。
    读孙子兵法,不能太拘泥于狭义的文字意义,而是要从各个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放宽视野,触类旁通,才能把孙子兵法读活,因而受用无穷。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延续生命最大的动力。所以,所有的人际互动,利是最佳驱动剂,也是最佳调和剂。当你想让另外一个人随我之意而动时,许之或诱之以利,绝大多数都能成功。同理可推,战争最大的目的就是以战求利,若能在未战之前就让对手有利可图,对手就很自然地随利而动,因而在不自觉中进入我方罗网或受我方掌控。因为利益的诱惑太大了,一般人根本无法抗拒,利益越大,诱惑性越强。当一个人被诱惑得愈深时,就愈会失去戒心,于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而致败。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2)
    李牧以利诱破匈奴
    战国时,李牧大破匈奴,用的就是以利诱之,使敌人自投罗网,因而歼敌全胜。在利诱的过程中,李牧的操作手法非常细腻。他先是以小利诱之,让小股匈奴抢掠牲畜得手,然后逐渐把利益放大,因为他发现匈奴很机警,很怕在抢掠时中伏,所以通常采取“抢带跑”的战术。为了让匈奴松懈心防,李牧不断地让匈奴得手,慢慢地把敌人胃口养大;当时机成熟时,李牧在山野大肆纵放牲畜,利益大到连单于都受不了诱惑,因而出动大军。李牧以利诱之经营多年,等的就是这一天,终于在精密的布置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以利诱之的战术放大来看,不仅在战场上,在间谍战、在政治战上都可以如法炮制。原因只有一点:
    人性永远趋利避害。
    而成与不成的关键只有一点:
    利够不够大而已。
    只要利够大,就能使敌自至;反过来说,若是害够大,则敌人就会避,因为这完全合乎人性本质。
    孙膑以害魏解韩国之危
    马陵之战,魏国大军攻韩,齐王命田忌、孙膑领兵去救,所谓救就是解韩国之危。问题的焦点在韩国,因为魏国正在攻韩;所以,只要让魏军撤离韩国,就是“使敌不得至”,而孙膑采用的方法就是“害之也”——把军队开往大梁。这一来,给魏军出了个大难题:
    你打韩国,我打你的国都大梁;大梁是你魏国的根本,也是要害;要害被攻,看你救不救?
    当然非救不可,于是魏军立刻从韩国撤军,回师救大梁;这一来,韩国的危机就解除了。完全符合了“害之,使敌人不得至”的兵法原则。
    非但如此,本来处于被动状态、后处战地而趋战的劣势,顿时逆转成先处战地而待敌则佚的优势。孙膑这套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高明战术,最后让魏军兵败,大将庞涓身死,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一场经典之战。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敌人休整得好,让他疲于奔命;敌人粮秣充足,让他饿着肚子待粮求援;敌人不动如山,让他自己来受死。
    安逸、饱食、安定,都代表有准备,有实力,这就是“实”。
    奔劳,饥饿、被迫应战,都代表没准备,没实力,这就是“虚”。
    本篇题为“虚实”篇,最简单的大意就是以实击虚。这话说来简单,若双方都实呢?岂不硬碰硬,两败俱伤了?当然不是,而是先虚彼实己,也就是先把有实力的敌人搞弱。怎么搞法?就是:
    敌佚则劳之,
    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
    把敌人搞弱之后,就能够以实击虚;这一来,胜算就大了。
    以劳弱敌阖闾败楚
    春秋时代,吴国一直想攻伐楚国;吴王阖闾问伍子胥攻楚方法,子胥回答:
    “楚国是个大国,人多地方大,最怕的是动乱。我们不妨用三支军队去骚扰他,先派甲队过去,假装要攻,等楚国军队一出动,甲队就退;他看我们退了,也会跟着退;这时我们甲队退,乙队追击;等他又回击时,乙队又退,丙队又出动……不断地用这种疲兵战术,让他以为我们玩假的。等他们疲惫时,三支军队齐出,攻他个出其不意,定可获胜。”
    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楚军果然在吴军的骚扰下,战力衰退,最后被吴国打败。
    这是敌夫则劳之。
    李密饿敌战术退宇文化及
    隋末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事。
    有一次,隋朝叛臣宇文化及攻打李密。李密知道宇文化及兵虽多,但粮少,急于决战,便摆低姿态假装求和;化及不知道李密心怀鬼胎,以为李密真怕了他,便失去了戒心、不再考虑粮食问题,让士卒大吃大喝,满心以为李密很快会送粮来。没想到粮食一日日减少,李密那边丝毫没动静,部将们受不了没饭吃又得拼命的苦日子,纷纷叛逃,有的则投降了李密;便最后宇文化及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军队逃走。
    这是饱能饥之。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叛将公孙渊。
    司马懿大军来到辽水,发现叛军在这里设下重兵,试图阻止官军前进。司马懿并不强攻,而是绕过潦水,把大军开向襄平。部将们都很纳闷地问道:
    “碰到叛军的主力而不攻,若有其他二心之臣看到而有样学样,怎么办?”
    司马懿回答:
    “这是贼人的诡计,想把我们困在这里,我才不上这个当。现在他们的大军在这里,老巢兵力一定空虚;我不和他们正面对战,反而去攻襄平,看他们还要不要出来和我打?”
    叛军看到司马懿直扑自己的老巢襄平,果然急了,出兵来追;这一来,主客顿时易位,被司马懿杀得大败;不久,便平定辽东之乱。
    这是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打敌人不知道救或救不了的地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动突袭。
    所谓趋,就是奔赴的意思。敌人奔赴不了的地方,就代表没有准备;攻打没有准备的地方,自然很容易赢了。
    在敌人想像不到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敌人自然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就是虚,就是弱;我以有备而攻之,就是以实击虚,以强打弱,自然很容易赢了。
    读到这里,读者们不妨再回头看一下前文。当敌人逸时,就劳之;当敌人饱时,就饥之;当敌人安时,就动之;这是弱化敌人的策略。事实上,这已经是胜利的保证了,但在孙子兵法中,这还不够;因为敌人虽弱了,但我还是不愿正面硬拼;因为敌人虽弱,或许还有反戈一击的实力。这一来,我方的兵可能会顿,我方的利未必可全;所以,孙子要的不只是一重保证,他要的是双重,甚至数量保证;就算你已经弱了,我方已有八成胜算;但这还不够,我要的是十成胜算。而其做法就是: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仗打到这种境界,根本不可能不赢。
    行军千里而不疲劳,是因为一路上都没有敌人阻击、千扰的缘故。
    当有外国军队来攻时,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任敌军长驱直入,除非有特殊考量,例如参合陂之战的拓跋珪;否则,早就会在边界上陈兵以对,免得敌人一下子打到大本营,于己不利。就像下象棋一样,决没有人在对手过界时不守,而让“将”、“帅”站在第一线亲自御敌的;一旦让敌人兵临城下,这棋就不好下,这仗就不好打了;因为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空间,退一步即无死所了。
    然而,又为什么会有无人之地让敌人长驱直入呢?道理很简单: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让你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还没到,你已经派人埋伏伺候,还没到决战地点,不但损兵折将,还贻误戎机;聪明如孙子,当然不干。纵使你知道我大军将至,但就是不让你知道,从何而来,甚至让你误以为我根本不可能来,因而疏于防备,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你个措手不及。
第二部分第6篇 虚实(3)
    邓艾从无人之地进军逼降蜀国
    三国时代末期,魏国派大将钟会、邓艾兵分两路伐蜀。
    钟会大军在剑阁遭到蜀国大将姜维强力抵抗,久久不能攻克,但邓艾却悄悄地从阴平进入山区,直扑蜀国首都成都。
    蜀道难,天下皆知;就因为蜀道难,所以,蜀国从没想过,竟会有人想从蜀道山区进军,根本就没人防守。邓艾从阴平进入山区后,七百余里内没有人烟;邓军跋山涉水,终于越过山区,进入平地,眼看着就要攻到成都了。
    蜀国没想到邓艾居然能越过蜀道,直攻京师,第一个面对邓艾的江油守将马邈立刻开城门投降,虽有仆射诸葛瞻领军迎战邓艾,却被邓艾杀得大败。消息传到成都,蜀国君王刘禅吓个半死。蜀国大军全握在姜维手上,而姜维此刻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后方兵力空虚;调回姜维救驾,缓不济急。眼看邓艾大军将至,无奈之余,只有下令姜维就地向钟会投降,自己也向邓艾竖白旗。
    一场征蜀大战,就在邓艾的奇兵突袭下,轻易收场,不但兵不顿,而且利可全。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攻击而能取胜,是因为攻击敌人的弱点。
    防守而能使敌人无法得逞,是因为防线坚强,让敌人根本无计可施。
    所以,善于攻击者,可以让敌人不知怎么防守。
    善于防守者,可以让敌人不知怎么攻击。
    微妙啊微妙!根本无影无踪;神奇啊神奇!根本无声无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微乎微乎的微,意思是:隐匿、隐藏或精深、奥妙。
    无形,就是没有兵形。没有兵形,简单说就是根本搞下清敌军在搞啥名堂;甚至看不到敌军长什么样子,这当然是用兵的最高境界。试想一想,两军将对决时,有一方居然能隐其形,不见龙首,也不见龙尾,这仗还怎么打?这仗还能赢吗?
    话说回来,无形在现实上很难做到。不妨扩大来看:所谓无形,也可以理解成不解其形。看到对手了,也看到对手的运兵调度了,但就是搞不懂对手到底在干什么?或者被对手的兵形所骗,只知己而不知彼,甚至不知彼而不知己;看似有形,其实无形,因而上当致败。
    神乎神乎的神,意思是神奇、神异。
    无声,就是没有声音。这话说来似乎奇怪,三军大众,动辄千、万计,怎可能无声?无论攻击或防守,一定会有声音的啊!这里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最高境界,神妙隐微。“天下之明目不能窥其形之微,天下之聪耳不能听其声之神,有形者至于无形,有声者至于无声”。
    其实,用兵再神,也不可能无形无声,而是用兵极为神奇,使敌人不能窥,敌人不能听;因为善用虚实战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让敌人根本搞不清楚我想干什么?我在干什么?
    用兵神奇,变化莫测到这种程度,当然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了!
    历史上,最能给这一套战术做注脚的,莫过于拓跋珪对决慕容宝的参合陂之战。
    拓跋珪形兵无形全胜慕容宝
    慕容宝急于回师,日夜兼程赶路,一来士卒疲惫,二来心里毫无准备;在这种兵形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拓跋珪忽然发动奇袭,慕容宝措手不及,终至全军覆没。
    这是“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慕容宝率八万大军进攻拓跋珪时,拓跋珪“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躲了个无影无踪。慕容宝在大草原中找了大半天,就是找不到拓跋珪主力,八万精锐大军毫无用武之地,根本伤不了拓跋珪一根汗毛。
    这是“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当拓跋珪采取守势时,慕容宝连个边都看不到摸不着,这是无形;当拓跋珪展开攻击时,更是神不知鬼不觉,好像天降神兵一样,这是无声。当我要守时,就无形,当我要攻时,就无声。碰到这种对手,你只能是颗棋子,人家爱怎摆就怎么摆,爱怎么下就怎么下;因为对手才是下棋的人,棋子面对下棋者,当然只有被摆布的分了!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攻击而能使敌人无法防御,是因为攻击了敌人的弱点。
    撤退而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