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 >

第9节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第9节

小说: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向我讲了这样两个例子: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参观园里的厨房,进厨房前,老师向他们提出要求“not ouch”(不准动手),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厨房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参观和提问了,但如果有人企图触摸任何东西,老师和工作人员会立即制止他,并批评他违反了要求。
还有,在课堂上,当老师或某个小朋友讲话时,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插话,如果哪个孩子这样做了,老师会马上制止。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甚至会请你“time 0ut”(暂时退出)。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做任何事情是你的自由,但你不可以影响到他人,如果你影响了别人,那你便没有自由了。
通过与这位家长交谈,我懂得了孩子需要的“自由”和家长要给予孩子的“自由”是怎样一种真正的“自由”。
48、教子法则12条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对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提出了12条基本通用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争。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 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
    12. 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who)一起、在什么地方(where)、在于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when)回家。
49、如何保护幼儿的隐私
【关键语】
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弦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稳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进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幼儿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其实幼儿也有隐私,成人社会理应做出尊重和保护。
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电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们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家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幼儿并不爱钱,也不懂得理财,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值得警惕的是,以开玩笑、恶作剧或强迫命令等方式来揭孩子的“隐私”,也可能会让他心理上感到受了更大的伤害,尽管对大人而言有时完全是出于无意,也可能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这些“小事’竟然也会是孩子的“隐私”。
孩子们的“隐私”之所以得不到大人们的尊重,一是大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会有自己的“隐私”;二是大人们心中的“隐私”和孩子心中的“隐私”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成人和孩子对“隐私”的“划分”可能大有出入;三是孩子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时,往往更多地表现为无助的沉默,不像成人那样,会“愤”起反抗。
加拿大人普遍认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须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就“揭”了孩子的“隐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进而对他的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50、家庭教育三格言
【关键语】
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
前不久,应一美国朋友邀请,我到美国去访问,在那里,我就住在朋友们的家里,并和他的一双儿女成了好朋友。他们天真活泼好动但又有成人的规矩,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他们做的事是发自内心,很真实地展现自我。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我觉得我的孩子在见到我的客人时就是一种客套,或者说就是我们大人教育出来的,有点呆呆的。
就这点,我的美国朋友夫妇向我说了三句话,我在这里写出来,以飨读者,以期改变观点,吸取他人长处,让我们的孩子更棒。
1.“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在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 
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早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也就少了许多对抗,少了许多家庭矛盾。
2.“交给他们开门的钥韪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美国父母交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3.“去做”、“去试试”
父母在给予孩子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  
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离开美国时,我很开心,因为我学到了三句话,沉甸甸的三句话。
51.教育孩子40法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法,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观: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要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地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做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且不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52、让孩子吃一次亏
关键语:
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孩子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国内很多家长都是“替孩子拿主意”,而国外很多家长更重视的是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美国出生的小托尼从小就对汽车着迷,父母为了让他保持这个爱好,总是尽力满足他的收藏需求,经常给他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车,他们认为这个爱好对他的成长十分有利,因此坚决地支持他,并和孩子一起分享着这种快乐。
一天,托尼和妈妈逛街,妈妈叉为他买了一辆蓝色的新“车”。托尼拿着小汽车兴冲冲地和妈妈往家走,刚到家门口,邻居鲍伯、米丽等小朋友约他去玩儿,妈妈叮嘱他千万别把小汽车弄丢了。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时,手中的小汽车果然不见了,变成了一张小卡通画片。妈妈十分生气,真想立即责问孩子,但她迫使自己忍住了,并平静地向孩子了解小汽车的去向。
原来,托尼见一块玩的小朋友都有一张同样的卡通画片,心里也想要一张,他经不住另一个孩子的劝说,将手中的小汽车与别人交换了一张卡片,回家时,他正为自己有一张与别的孩子一样的卡片而高兴呢。
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这张小卡片真精致!”    过了几天,当托尼以将自己心爱的小汽车排成几排来欣赏时,妈妈在一旁说道:“要是那辆蓝色的小汽车也排在它们一起,该多好呀!”直到这时,妈妈才向儿子说明卡通画片与小汽车的不同价值,该不该用车换卡片的问题便由孩子自己去思考了。在这里,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孩子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她没有去责骂孩子,为避免让孩子难堪,更没有逼迫孩子将汽车换回来。
当孩子明白了汽车与卡片的不同价值和两种东西对自己而言哪种更重要时,也许他会将汽车换回来,也许他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53、中国家长缺什么?
关键语:
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中国父母不习惯亲吻孩子
 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
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