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 >

第2节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第2节

小说: 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孩子很多从小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他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

绝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大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绝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起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养在别人家,请人带几天。

让孩子接受锻炼:工程师杰姆斯带着三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程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发。

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情合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家。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他爸爸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以及电器。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脚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教孩子适应环境: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度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

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电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切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的儿子,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他们交通规则并嘱咐其它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

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须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7、花絮:
飞机上的中美孩子

一个发生在国际航班上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一美国妇女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儿。十多个小时的航程中,不见她有搂抱女儿的动作,也未听“乖乖”、“宝贝”地不停叫唤。一切都让孩子“自力更生”。比如上厕所、比如向空中小姐要水喝。只是有时提醒指点一下。

最让人难忘的是用餐时孩子的节俭精神、卫生习惯和环保观念。撒在活动板上的面包屑、黄瓜皮捡起来吃。吃完后,自己用纸巾抹嘴、擦手,把塑料饭盒等放进垃圾袋。一切都井井有条。

而邻座一中国妇女,也带一个同龄男孩,管教方法却截然相反,对孩子亲热的不得了,撒尿陪着,吃饭抱着,又哄又喂,小孩无礼、任性、讨厌。

8、向美国孩子学点什么
关键语:
一位18岁的美国男孩说,像他这么大,如果再伸手向父母要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要被人家耻笑,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他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有一次,8名美国学生应邀来京进行短期交流观光,他们分别吃住在中国学生家。记者在随访过程中,耳闻目睹了一些令人感慨的事。

自己的东西该自己拿

一个叫戴瑞的小姑娘是这次来京中最小的一个,年仅11岁。旅途中她一直背着一个与年龄极不相称的三、五公斤的大背包。游天坛公园时,一名中国学生对她说:“我来帮你背吧。”不料小姑娘疑惑不解但又彬彬有礼的说:“谢谢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拿呀!”其实小姑娘的斧兄就在她旁边。这种情况在中国家长眼里是近乎残酷和不可想象的。他们宁可让孩子轻松再轻松,却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孩子自立、吃苦精神的培养。

要有点冒险精神
在与美国孩子有颐和园时,记者发现他们对爬山情有独衷。距万寿山不远处,有一人工筑成的石山,这山不高却比较陡,美国学生偶然发现后,就直奔而去。当记者一行人赶到山前时,几个大男孩已在山顶了,而戴瑞等其它几个孩子还象壁虎一样抓住嶙峋不平的山石向上攀。后来记者问一名学生:“你不怕摔下来吗?”他说:“不怕,爬山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如果掉下来怎么办?”“我会站起来重新向上爬。”

冒险是人类可贵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冒险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开拓。在中国的史册上也不乏这样的英雄。然而中国的独生子女父母往往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很少鼓励孩子冒险。如果中国的下一代缺乏冒险精神,这将意味着什么?

特殊的垃圾袋
美国学生的背包大大的、鼓鼓的、沉沉的,除旅游必备品外,还有一时无法处理掉的垃圾。

那天游天坛,进门不远处有个垃圾箱,几名美国学生呼啦一下就把垃圾箱围住了,开始从兜里、包里掏塑料瓶、塑料袋等废弃物,这些垃圾是上午参观天安门、故宫时积攒下来的。

一位中国学生说,美国学生的环保意识特别强。那天他与一位美国学生乘地铁回家,未进地铁站时,这名美国学生就拎着一只矿泉水瓶找垃圾箱,进了地铁站还没来得及扔,车来了,这只空瓶他拿了一路,直到扔进垃圾箱。

美国孩子怎么花钱
别看这些美国孩子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但他们花起钱来可抠门了。

一位18岁的美国男孩说,像他这么大,如果再伸手向父母要钱,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要被人家耻笑,瞧不起,说你无能。所以他到了这个年龄,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他说他现在有两份工作,经济上可以独立。平时开的汽车、穿的衣服都是自己打工挣钱买的。就连这次来北京的费用也是他平时积攒下来的。

一个中国学生和其家长告诉记者,住在他家的那名美国学生,穿的睡衣已经洗得很薄了,边也毛了;一件格子衬衫的后腰处已经有了好几个小窟窿,但他满不在乎。他吃饭也很节俭。从不剩饭剩菜。一次在外用餐,不小心掉了几粒米在桌子上。他就用手拾起来吃掉。

而如今大手大脚花钱,如今也成了很多中国孩子的一大嗜好。吃要讲排场,穿要讲名牌,用要赶时髦。很多孩子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的国家远比美国穷,我们年轻一代的节俭精神又远比美国这一代差,这会有什么后果,该令人深思。

9、自我服务从1岁开始
关键语:
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一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

在长期的实践中,美国幼教工作者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例如:要有效地培养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 要训练工作人员,使他们能够向婴幼儿提出切合其发展水平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与家长密切配合。

美国幼教工作者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的完成任务的条件。

例如:为了训练四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比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是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孩子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10、儿童自我服务技能表
美国教科书上所列出来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在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做到的事情:
用杯子喝东西  8…12个月
自己吃东西   8…14个月
穿夹克或毛衣 2…3岁
穿鞋袜  2…3岁
系鞋带 4…6岁
刷牙 2…3岁
洗手 2…3岁
梳头 4…6岁
整理衣柜的衣物 5…7岁
选择次日的衣物 6…8岁
从头到脚自己穿着 5…6岁
洗澡 6…7岁
洗头 7…8岁
吹干头发 12…14岁
到商店买衣服 10…14岁

11、婴儿的睡资

中国婴儿一般采用朝天仰睡的睡资,这与几千年来“蜡烛包”的使用不无关联,而在美国,婴儿是趴着睡的,医生认为这是最安全的睡资可以防止因溢奶而产生的窒息。

于是,有人把美国孩子的个性强、胆子大、爱冒险,归功于自孩子出生即没有束缚。而中国人的个性受约束,是因为一生下来时,就采用了包裹的方式。

又比如在儿童吃手指、撕咬东西的问题上,西方人不但不去组织,反而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享受。孩子的手指脏,父母会用婴儿药水香皂为孩子勤洗手,而婴儿皮肤幼嫩,长时间浸泡在唾液里的手指会皮肤发白、受损,所以家长准备了宝宝油。

至于幼儿的图书,更是由一页页画着故事内容的花补粘成的,撕不破、咬不坏。美国家长乐于给孩子提供撕咬的便利,恨不能给孩子一种能吃的书。

在他们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符合天性享受,无碍于他人,所以家长没有必要去阻止,不必说“NO”。等孩子自己长大了,认为不再有趣了,自然会停止的。这也是他们这些为人父母儿时的亲身经历。

西方家庭认为勇于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

比如德国一位女心理学者在她的著作中写到,她为她5岁的女儿使用祈使句:“给我一杯水”,而不是采用询问句“你能不能给我一杯水”而十分自豪。

12、为自己崇拜的明星写传记
关键语:
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他们学会了某种技能,我们其不能去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要耐心地告诉他们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到希伯特家做客,发现他家中的玩具和儿童书都防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和门都贴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他们似乎并不很介意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希伯特向我解释说:“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他们学会了某种技能,我们其不能去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要耐心地告诉他们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的人,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点了,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1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其它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还有相当多的孩子被送到英国家庭当佣人。当孩子掌握3门语言之后,就可以去银行等部门就职。

瑞士的父母也很重视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在此我们介绍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 他们让孩子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 超前自学一些课程;
?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 鼓励孩子为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或歌星写一篇传记;
? 提出一个学校附近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 鼓励孩子通过市场或者其他方式,把自己不用的书和玩具拿来换取他所需要的东西等。
13、因为太爱你,不给你留下太多的钱。
关键语
我能做的最坏的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没有独立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体味失败的机会。
1971年,靠自我奋斗成为亿万富翁的约伯开始考虑身后之事。3个刚成年的女儿每人将获得1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相对他庞大的产业,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将捐献给慈善机构。他对孩子们说:“因为太爱你们了,所以我决定不给你们留下太多的钱。”当这位富翁80多岁的时候,也仍然没有改变最初的决定,他说:“我能做的最坏的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没有独立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体味失败的机会。”
有一期《福布斯》的封面上画着穿戴讲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尚未成年,还得举起双手接过木头箱子。《福布斯》在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得出的印象是:有钱人似乎争着向世界宣布,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