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纱帘的背后 >

第4节

纱帘的背后-第4节

小说: 纱帘的背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伙为了维持他们在北京的生计,伪造并贩卖中国文学“名著”,其中就包括那些宫廷档案和日记,他们正是以此为基础编写了关于慈禧的那些书。    
    即使特雷弗·罗珀没有查究骗局的结果,仅凭此,我们也可以断定,巴克斯和濮兰德所合写的这两本书无疑会使历史的构成变得错综复杂,因为它们完全构筑在伪造材料的基础之上。然而,巴克斯所讲的关于慈禧太后的故事,是如此富有刺激,如此充斥丑闻、性和邪恶,而且又是通过如此优雅细腻、令人信服的细节来表现的,以至于大多数传记作者对之深信不疑。慈禧的这幅肖像,从此被刻在石头上,不可磨灭,即使是特雷弗·罗珀教授的书中,在提及慈禧时,也在沿用那些由巴克斯所打造的相同的暧昧措辞。骗子已经被揭露,但他伪造的材料至今还在充当学术的基石。    
    巴克斯这种才华横溢的缺陷,是他不幸的童年的产物。虽说他的弟弟们成了军人和海军将官,但巴克斯却是个不幸的种子,他的父母对他完全绝望了。他特别憎恨他的母亲佛洛伦丝,不断孕育的满腔怨恨后来就一股脑地发泄到了慈禧太后的身上。在牛津,他浪掷了自己继承的遗产,想混进奥斯卡·王尔德28的那个同性恋者的小圈子,接着,他从英国和破产中逃了出来,1899年初的某一天,突然出现在北京的街头。    
    在北京,没有人知道巴克斯的任何底细,尤其是伟大的新闻记者莫理循。最后,人们连估带猜地认为,他是一个在遵循“科沃男爵”29的传统方面有着非凡才华的色情作家,曾经靠写“信”谋生,这些“信”描述了他的同性恋遭遇,它们被谨慎地传播,后来被巴克斯的堂兄妹们私自出版,为他们自己同样的爱好聊解燃眉。早在孩提时代和青少年时期,巴克斯就在色情文学方面崭露锋芒,此后,他对这一艺术的爱好保持了整个一生。这一说法,帮助解释了他的慈禧传记中,何以隐含着那样浓厚的性错乱主题,迷离纠缠,贯穿始终。    
    1943年4月,70岁的巴克斯住进了北京的圣米歇尔医院,在那儿他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留下了另外两本手稿:《死去的往昔》——童年时代的回忆录,以及《满洲的衰落》——一本关于他的北京生活的私人回忆。    
    《满洲的衰落》中最离奇的部分,是描写巴克斯和慈禧太后之间为时长久、淫秽不堪的风流韵事的那些段落——准确地说,就是发生在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的风流韵事。依照他的说法,这段故事开始于1902年,当时他29岁,而慈禧67岁。巴克斯强调,这种暧昧关系一直持续到6年之后慈禧太后去世。    
    这些描述,加之其他类似的段落,暴露了一个男人最痴狂的梦想,就是这样一个人,竟利用莫理循、濮兰德、学者以及满世界芸芸大众的轻信盲从,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一桩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持久的骗局。    
    尽管这样,他为慈禧太后所描绘的卑劣形象,仍然难以撼动,因为它在19九世纪到20世纪初叶为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行动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借口,就好像这些行动针对的是愚蠢和残暴本身。    
    举个例子,重新检视一下著名的1900年拳民围攻外国使馆事件(长久以来这被归咎于慈禧太后的邪恶和愚蠢),实际上是由于西方人的威逼以及歇斯底里的行动所激起的,在围攻开始之前,他们就朝数百名中国平民、禁卫军官兵和朝廷大臣开枪,结果让他们自己的脑袋搬了家。后来,莫理循向《泰晤士报》提供了一份伪造的关于围攻事件的历史档案,这份档案被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全世界反复发表,而那些最不为人知的材料却被保存在莫理循一本秘密的私人日记里,其中包括洋人对翰林院的掠夺和焚烧,一直以来,这一暴行也是归罪于中国人的。历史,又一次成为胜利者的版本。    
    莫理循的皮里阳秋使人陷入深深的混乱,但巴克斯的骗局却叫人震惊。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所有描写大清帝国最后岁月的材料,都将巴克斯当作首要的资料来源予以征引,这当中,不仅仅包括那些通俗传记,也包括像恒慕义30的《清代名人传略》(这本满清传记辞典受到所有研究生和学者的信赖)那样的学术作品。巴克斯使很多历史著作变得令人生疑,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这些著作的主要材料来源,更是因为他导致本世纪开展的许多学术研究,完全立足于假想之上,这些假想如今清楚地被证明是错误的。所有的传记作品和历史著述都在利用巴克斯的假货,给大清帝国崩溃前的那半个世纪,以及这之后的更长的历史,描绘了一幅歪曲的图画。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4节 后苑里的鲜花(4)

    为数不多的年轻学者慢慢地开始有所发现,这些发现足以戳穿那些普遍流行的关于清朝历史和慈禧太后的种种神话。然而,他们是在挑战资深学者的权威,而且正是这些权威们的著作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疑问重重。    
    最近的关于中国的著作,在涉及巴克斯时,都会负责任地把他视为一个可疑的材料来源,但涉及慈禧以及她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却继续坚持巴克斯的错误描述。    
    要指出巴克斯的骗局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它又是如何被人们当作真理而接受的,则需要回溯到作案现场的很久以前、慈禧故事的开始,一点一点地重构历史的真相。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那些关于中西冲突的、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以及其中种种阴谋、暗杀、战争和人身攻击。这或许会引领我们进入遥远的战场,也会牵扯到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他们全都是这幅织画上的一丝一线。只有通过对真相的系统重构,我们才能窥见历史的前因后果。对于大清帝国何以会崩溃,读者诸君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这是你们应得的酬赏。要穿透作品幕后恶意的妄想狂般的力量,展现慈禧真实的一生,单单靠传记材料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一次针对历史遮蔽的讯问。我们不单单是寻找慈禧,也是寻找一个失去的年代,那个年代使她成了一个符号。可以把它称作一部“非传记”。对这段历史的全面重估,恐怕要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些混乱不堪的档案得到基本的整理和研究,或者,等到那些在1900年被日本人所攫取的中文文献完全公诸于世。    
    探索慈禧的真实面目,就好像除去一幅油画上的覆盖物以恢复它最初的原貌,真相一点一点地慢慢显露。在华的西方人中,罗伯特·赫德是最杰出的一个,他会说汉语,懂得怎样处事,忍耐宽容,富有同情心,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而不是威吓满清大臣。赫德和慈禧太后出生在同一年,并且在他半个世纪的旅华生涯里,小心翼翼地留下了77本日记,是关于当时的人和事的一份独特的、饱含同情的记录,其中大多数没有公诸于世。赫德的日记,以及莫理循和巴克斯的未公开的日记,加之那些长期被忽略的许多其他人的信件和私人档案,帮助我们刮去油画上虚假的覆盖层,底下的真相随之显露出来。    
    【译注】    
    1罗伯特·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 1835…1911),中文名赫鹭宾,出生于北爱尔兰。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毕业后,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1854年作为外交官被派往中国。自1864年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7年,直至去世。赫德是近代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他的杰出贡献而被西方多个国家授予爵位。同时,赫德也深为清廷所倚重,被授头品顶戴,拜尚书衔,加太子太保。《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五有传。    
    2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它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文一品绣的是仙鹤。    
    3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捐纳知县。1882年任按察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85年,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3国,并奏设古巴学堂和筹建金山学堂、医院。1889年召回,仍入总署,不久升户部左侍郎。1898年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支持康有为的《请励工艺奖募创新折》。戊戌政变失败后,革职遣戍新疆。    
    4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澳大利亚旅行家,医学博士。早年曾因徒步穿越澳大利亚而名声大噪。后来,又从北京出发,途径云南去了英属缅甸。1895年,莫里森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经历。1897年,他作为《泰晤士报》记者,被派驻北京, 1912…1920年间,他还一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5季隆(Geelong),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位于墨尔本西南部。是一个制造业中心,旅游业繁荣。    
    6伊洛瓦底河(Irrawaddy),缅甸一河流,全长1;609公里,向南流入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是缅甸最主要的一条河流。    
    7乔治·内森尼尔·柯曾(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859…1925),英国政治家,曾担任印度总督(1898…1905)和英国外交大臣(1919…1924)。    
    8爱德温·荷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 1843…1907),美国外交官,内战时曾作为骑兵入伍,1898…1905年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他的夫人莎拉·派克·康格(Sarah Pike Conger)曾于1909年出版过《中国来信》一书,记述了她在中国的见闻。    
    9窦纳乐,即克劳德·麦克斯韦尔·麦克唐纳(Claude Maxwell MacDonald 1852…1915),英国外交官,曾任英国驻华公使。    
    10碎尸者杰克(the Ripper Jack),英国历史上最恐怖的连环杀手,1888年,他在伦敦的怀特契普尔区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谋杀,轰动一时。“碎尸者杰克”其实是个假名,来源于当时一封自称是凶手写的信,但真正的凶手至今仍然是个谜。    
    11斯蒂芬·让…马利·毕盛(Stephen Jean…Marie Pichon 1857…1933),法国外交官,曾任法国驻华公使。    
    12克林德,即克莱门斯·佛雷赫·冯·凯特勒(C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 1854…1900),德国外交官,1899年出任德国驻华大使,次年,在庚子拳乱中被清兵所杀,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13威廉皇帝(Kaiser Wilhelm 1797…1888),即威廉一世,普鲁士国王(1861年即位),在位期间任用俾斯麦为首相,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加冕为德国皇帝。    
    14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 1874…1964),早年曾作为采矿工程师来中国工作,后来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1929…1933)。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5节 后苑里的鲜花(5)

    15辛博森,即伯特伦·莱诺克斯·辛普森(Bertrarn Lenox Simpson 1877…1930),英国人,生于宁波。曾在中国海关任职,后出任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北京通讯记者。曾被黎元洪和张作霖聘为顾问。是著名的中国通。著有《远东的新调整》、《满人和俄国人》,《来自北京的有欠审慎的信函》、《东方的休战及其后果》、《东亚正在到来的斗争》等书。    
    16玛丽·安托万内特(Marie Antoinette 1755… 1793),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一世之女,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1793年10月16日)。    
    17李提摩太,即蒂莫西·理查德(Timothy Richard 1845…1919),英国传教士,出生于南威尔斯的农民家庭,先后就学于斯旺西师范学校和哈佛福韦斯特学院。1870年被英国浸礼会派来中国,直至1916年回国。40余年间,积极推动中国改革,主持过同文书会(后来改名广学会),参与创办了山西大学,热心教育、出版,被清廷赐头品顶戴,著有《在华四十五年》、《百年一觉》的著作20余种。    
    18李佳白,即吉尔伯特·雷德(Gilbert Reid 1857…1927),李佳白是其中文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著有《北京的第一个满族皇帝》等书。    
    19濮兰德,即约翰·奥特韦·珀西·布兰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英国记者,著有《李鸿章传》等书。巴克斯,即爱德蒙·特里劳尼·伯克豪斯(Edmund Ttrelawny Backhouse 1873…1944),英国作家,被称为“远东最著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