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
从容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既与人本身的气质、秉性有关,也是长期历练的结果。老
年人之所以从容者伙,是他们饱经风霜的经历所使然。他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感受
过风和日丽的春光,也经历过暴雨狂风的袭击,有过欢欣,也有过悲怆。生活的历练使
得他们变得超然物外,悲喜不惊,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因此,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引
起他们的感情的波澜。这种境界使得老年人排除了许多额外的干扰,心平气和地面对人
生,自然能够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其实,从容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它是因人的秉性、气质而有相异的表现的。譬如,
小说《红岩》里的江姐就义前,穿上已经洗过的衣服,梳整齐头发,围上围巾,昂首阔
步地走出牢房。这是一种共产主义战士面对生死的从容。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文革”时
期被红卫兵揪斗游街时,想给他戴上一个高帽子,他马上就从兜里掏出一个纸糊的高帽
子说:“我这里准备好了。要是嫌短,还可以往长里抻抻。”这是一种笑对人生的从容。
国画大师刘海粟在“文革”风暴袭来时,他的住宅被查封,许多极为珍贵的画作被践踏。
只给他留下一条走廊作为起居室。可是他并没有心灰意懒,依然利用一切机会作画。他
把红卫兵抄家时丢弃的宣纸,悉心地捡起来,用秃笔蘸着剩下的墨汁继续作画。他笑着
对自己说:“趁红卫兵到别处炒家去了,我何不放松放松。” 他在半张宣纸上画了墨梅,
并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养成德性自天全,守节冰霜久耐寒;一点真心似铁石,老梅
香馥仍年年。”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心胸旷达,乐观豪爽的从容。由此可见,从容
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处世的方略。那些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的人自然就把握了从容的
主动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性格的人就不能与从容结缘。要做到从容,应该培养恬淡
的心绪。《庄子》指出:“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
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这里庄子说的“休休”,是指人的气量大,能够宽容。
他强调的是,人只要有气量,就能“大肚能容”,就能把复杂的事情看得平易简单。这
样就会感到心里恬淡自适,不会受到各种烦心事的干扰,人的元气就不会受损,自然能
够达到心理平衡,气畅神舒,身体安康。因此,要培养从容的品格,就要从平易恬淡入
手,把眼界放宽,把大事看小,不计前嫌。80年代初,国画大师刘海粟应邀到中南海
西花厅作客,邓颖超同志对海粟大师在“文革”中的遭遇表示慰问,刘海粟却淡然一笑
说:“没有什么,都过来了。”正是因为刘海粟有这样恬淡心怀,才把“文革”时遭受的
折磨看得淡如清水,不值得一提。
从容的对立物是急躁,也就是吕坤说的“急促”。急躁者往往急于求成,处事缺乏
耐心,容易被事物的功利性所左右。有位退休的处级干部喜好下棋,在位时与同志们下
棋,大家都让他一两步,在下棋时总是他胜棋多,自然心里高兴。可是退休后他成了平
民,与一些同样是退休者下棋,没有人给他让棋,就经常输棋,总觉得自尊心受到损害,
心里别别扭扭的。有一次他连输三盘棋,心里就压不住火,与同伴吵了起来。殊不知这
么一吵导致心脏病突发,幸好大家及时打了120才得以抢救。正因为这位退休干部好急
躁,对输棋的事不能从容以待,才影响了身体健康。如果他能够从容一些,把输赢看得
平淡一些,心地开阔一些,也就不会发病和影响同伴间的关系了。
看来,从容就是要求善待人生,心怀袒荡,做到遇事不慌,逢喜不惊,得意不狂,
失意不伤,惟其如此,才能言无所失,行无所误,心无所扰,神无所损,自然身体康健,
益寿延年。
自信换得体康健
说起自信,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老年人所关心的事。实际上老年人的自信也是一种
积极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老年人战胜疾病,健康长寿的无形的力量。平时我们
经常看到有的老年人,步履矫健,心态平和,精力充沛,与人相处也显得非常大气、老
练。其实,这就是老年人具有自信的外在表现。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本来他患过肝炎,偶有疼痛已经不在乎。他可能是一次出国
访问的劳累,归来后就住进了医院。当医生确诊为肝癌之后,从理智上他能正确地对待,
但总是嘀咕着再多活一二年有多好,那时就可以把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杀青了。他的这
种对来日无多的忧虑,象蚕一样蚕食着他的心,直接影响了他的自信,使他对自己身体
的康复与好转没有信心,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陷于恶性循环之中,几个月后还没有来得
及办退休手续就辞别了人间。
还有一位离休的业余作家一次突发的心脏病,差点丧命。他老伴责怪他是写小说
累的,总是阻止他继续写小说。可是他却把写小说视为使命和乐趣。他面对疾病的心理
状态很健康,对战胜病魔充满自信心。在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他按医生的要求,
每天的健身活动安排得非常有规律,终于使他的身体得以康复。在他73岁时完成他的
多卷本长篇小说。
从这两位作家的实例来看,老年人的自信与否,直接影响着老人的身体健康。这
主要是因为人有自信,就相信自己的实力,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对身体健康,都能乐观
以待,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坎坷与疾病,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乐观、愉快的情绪,即良
性的精神状态。而这种良性的精神状态能够促进人体各种激素的分泌,有助于调节大脑
细胞的兴奋和血液的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种来自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任何保健
食品和药物都无法替代的。那位专业作家发现自己患了肝癌之后,由于精神上首先打了
败仗,忧虑于没有完成的事业和来日无多的时日,这就失去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
气。铜墙铁壁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而那位业余作家却因为有着良性的精神状态,能
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疾病。他面对疾病不是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而是相信自己能
够战胜任何疾病,起码能够减少心脏病的发病次数,缓解心脏的压力。正是具有了这种
自信的心态,他才能够在注意保养、精心治疗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散步、打
太极拳、做气功、刮莎等健身活动,终于使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延长了生命。这些事例从
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老年人树立自信能够换来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对于老年人来说,培养和树立自信并非是不可企及的事。人届老年,虽说身体的
生理机能处于逐渐衰弱的阶段,可是由于老年人的阅历丰富,饱经风霜,经得多,见得
广,心理上往往有着中青年不可替代的优长。这种优长便于协调各种不良的情绪,使自
己用理智战胜感情,增强自信的心理力量,想方设法地强身祛病,达到健身长寿的目的。
要培养和树立自信,应该具有自我的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观,就是确认自己的存在
价值,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一些棘手的问题。具备了这种心态,实际上就
是具有了自信。自信不是显示自己的优越的生活状况,而是证明自己的应变的能力。那
位业余作家就是凭着这种面对疾病的应变能力,逐渐以健康的心态来驱赶病魔的。
要培养和树立自信,应该摒弃“只是近黄昏”的思想。如今人的寿命普遍延长,
六七十岁只是刚刚进入老年的行列,未来的生命历程还很长,尤其是以享受生活为主打
歌的夕阳红的日子更是灿烂辉煌的。因此,只要树立起“壮心未与年俱老”(陆游)的
思想,有着“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的气魄,就会感到生活有
奔头,活着真好,不会被日暮途穷的没落情绪所干扰,自然就精神振奋,从而又使得自
信的强化,反转来又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增强了健康的活力。
心有禁忌多烦恼
禁忌;又称忌讳;是因风俗习惯和个人理由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回避心理。
这些禁忌大多与人们的迷信心理及思维的习惯势力有关。这里且不说一些年轻人或者经
商者的禁忌,如,喜好“8”(香港与“发”同音)、“6”(取自古代的“六六大顺”),忌
讳“4”(香港与“死”同音)、“7”(香港与“气”同音)等,对于这些禁忌,经历了几
十年的无神论教育的老年人是不在乎的。
不过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禁忌,反映在他们身上的禁忌,泰半有关生命延续或者有
关传统节日的。如,“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
还有的老年人在过年过节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就总是心里提溜着,总觉得预示着一年
的不顺利。其实,这种禁忌丝毫没有科学的根据,不过由于代代相传,无形之中形成了
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不认清其本质,常常会被这种暗示的假象所蒙蔽。
譬如,那些流传很久远的“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
己去”等谚语,都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物质条件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在当
时人们的寿命平均四五十岁,到了60岁已经过了一个花甲,能够步入一个新的轮回,
就相当不容易了。至于“人生七十古来稀”,就说明这种高寿之人更是难得。我国的封
建社会是以孔孟之道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和孟子被尊为大圣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孔子年寿73岁,孟子年寿84岁。这在当时属于高寿之人。普通的贫民百姓怎能与这两
为大圣人相比?怎能比他们活的寿命更长呢?因而形成了一个心理暗示,就是这两个年
龄是平民百姓的年龄“坎儿”。因而自命菲薄的平民百姓觉得自己不能与大圣人相提并
论。到了这个年龄的“坎儿”,就担心自己迈不过去。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成为
一种世俗的“忌讳”。其实,这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下绊子而已。
不过,这种由于盲目迷信而产生的禁忌心理,多年来也的确让人不假思索地接受它
的影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的危害常常表现为消极的联想和由此而滋生的忧虑情绪。
有的老年人身体不好,一想到自己的年龄接近“七十三”或者“八十四”了,就会感到
精神紧张,产生一系列的忧虑和不安,引起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加剧,还会影响到人体自
身的免疫力逐渐降低,使得本来就有病的身体更为衰弱,甚至会真的过不了这个“坎儿”。
这并不说明“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龄的危险性,而是足以证明这种禁忌的心
理暗示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
其实,要解除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必须认清禁忌的虚假性。尽管许多禁忌流传很
广泛,但是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譬如,西方世界一直 把“13”和“星期五” 在同一
天视为最大的禁忌,最为不吉利的一天。可是2001年7月13日我国被世界奥林匹克组
织一致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就是在这样“13”和“星期五”重合的一天。西方世
界认为是最禁忌的日子,却是我们的最盛大的节日。由此看来,禁忌带有地域性,而地
域性的本身就说明它是人们自我束缚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禁忌就应该是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在五大洲拥有“免签证”的绿色通道。难道事实是这样的吗?
看来,对禁忌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注意禁忌,实
际上是自寻烦恼。不信这个邪,就不会被它束缚住手脚。法国大文学家雨果在40岁时
患上严重的心脏病,人们认为这颗文学巨星就要陨落了。可是雨果不被心脏病的禁忌所
左右,坚持治疗和身体锻炼,终于得以康复,在他60岁时创作了文学巨著《悲惨世界》,80岁时还创作了戏剧《笃尔克玛》。原河北省省长李尔重在71岁离休时开始创作8卷
本达500万字的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患了胰腺癌,做了手术
后继续写作,终于夙愿以偿。如果像雨果和李尔重这样的老人迷信人们禁忌的“七十三、
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能有这样的作为吗?人的健康和寿命总的来说是把握在自
己手里的,像禁忌之类的负面影响是人生前进的绊脚石,只有摒弃它,藐视它,丢弃这
个“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在长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