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她们 >

第11节

她们-第11节

小说: 她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做宣传的红军,便想方设法逃了出来,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女伴一起,跟随万安游击队上了井冈山,并在井冈山上和比她大26岁的红军军长朱德结了婚。从此,大胡子军长的身边就多了这位清秀而泼辣的姑娘,同时,也多了一名能够指挥战斗的亲密战友。但此时,这位名扬苏区的“女司令”,已顾不得许多,撒开一双大脚,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向山下冲刺。 


  正当康克清不顾一切地加快步伐的时候,突然身后的背包好像是被人一把抓住了。她回头一看,一个大个子长着满脸胡茬的敌军,一只手正紧紧地抓住她背在背上的背包,另一只手挥舞着要来夺她的手枪。康克清可是经历过沙场的女人,别看她长着圆圆的脸盘,一双典型的南方杏仁眼,笑起来嘴角上翘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平时总是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可在对敌作战中却沉着机智。情急之中,只见康克清双肩一收,就势将双臂向后一伸,背包落在了胡子兵手里,她自己却挣脱了出来。正当胡子兵被她这“金蝉脱壳”的招式闹得发愣的时候,康克清却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等到胡子兵醒过愣来,康克清已跑出几十米远了。 


  还好,康克清长着一双大脚板,小的时候因为养母的疼爱,没有被呵斥缠小脚。也正是这双大脚,使她摆脱了敌人的魔爪,与屈辱和死神擦肩而过。也使她能够在长征结束后面对海伦·斯诺的采访,以及五十年后面对索尔兹伯里的采访,轻松地告诉他们:“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样。” 


  在中央纵队的这30多位女红军中,康克清是唯一一位跟随作战部队行动,与丈夫一起进出前沿指挥部的女指导员。这位生长在江西省万安县罗塘乡塘下村的普通农家女儿,勇敢,且做事一往无前。逃婚以后,将自己的名字“康桂秀”改成“康克清”,投奔红军。在苏区,康克清除去在红军大学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给一些思想有顾虑的战士做思想工作,也做一些动员和宣传工作。部队给她配了一把小手枪,每天她都带在身上,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和敌人真枪实弹地打一仗。不久,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康克清正在万安和赣州之间视察工事的修筑情况,路上与敌人不期而遇。由于她是司令部的指导员,被当时的300多名士兵推举为司令官。在她的指挥下,战士们与敌人一直战斗了两个多小时,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康克清的枪法一直很准,在红军大学里和男学员一起考试射击,她考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次,她一点也不含糊,不知打死了多少敌人。当敌军得知指挥红军作战的是康克清时,害怕极了,大嚷着:“朱德的老婆来了,她是非常凶猛的。”这次战斗之后,“女司令”的绰号就叫开了。 


  什么是英雄,在敌人或是强权面前不低头,这也许就可以称得上英雄。但对于真正的英雄,还需要具有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非但不惧怕更能摆脱危机,走向新生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子弹擦着头皮而过 

  干部休养连在这次撤退中,一度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他们这个连队原本就是一个特殊的连队,连队里又都是一些特殊的兵。由于他们的动作相对慢了些,本来行进在大部队中间的干部休养连不知不觉中落在了后面。一接到撤退的命令,年轻的战士们很快穿过他们的序列。 


  掩护部队还在同敌人交火,但仍抵挡不住追击上来的敌人。情况越来越紧急,干部休养连的队伍就越来越显得拥堵。一些民夫眼看情况不妙,丢下担架和伤员,撒腿就跑,逃得远远的。 


  在危急的时刻,不同的人就会体现出不同的素质。危秀英、邓六金、吴富莲、王泉媛、刘彩香等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疏导交通。这些女人们是经过斗争锻炼和革命培养的红军战士,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们想到的不会是自己,而是那些为革命负伤的战士。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似有神助一般,担架不能抬了,她们就背起被民夫们抛下的伤员,跟着前面的队伍匆忙撤退。 


  一条宽宽的土沟横在道路跟前。背着伤员是不能通过的,刘彩香第一个跳下土沟,大家一看,这不失为一个办法,就纷纷纵身跳下去,在土沟里一来一回用肩头把伤员们一个个驮过去。 


  刘彩香连续运送了五六个伤员以后,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她多想坐在沟里歇一会儿呀。听着真切的枪炮声,她不敢怠慢,一看其他的女红军已经背上伤员转移了,刘彩香也急忙往沟沿上爬。可她的个子太小了,爬了几次都没有爬上来。她牙关一咬,使劲向沟沿上一蹿,用手指抠住沟沿,脚踩着沟壁,一点一点将身体往上挪。“嗖嗖嗖”只听得耳边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还闻到了一股焦糊的气味,刘彩香来不及多想,使出全身力气爬上了沟沿。身边正好有一个包袱,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捡起来就跑。 


  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摆脱掉敌人的追堵赶上大部队的。她真的是累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战友们围过来,发现她的衣服上有好几个子弹穿过留下的洞,她的头发也有一绺被飞过的子弹烧焦了。好险啊!她是刚刚和死神打过照面的,自己还不知晓,幸好子弹没有打正,只是捎上了她的几根头发,身体却安然无恙。 


  她捡的那个包袱正是战友邓六金在匆忙中丢失的。见到自己的全部家当失而复得,邓六金异常惊喜:“多亏了你捡到还给我,要不然的话,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 

  落在队伍的后面又遇强敌,即便如此,女人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依然积极地用尽最后的力气来运送伤员,摆脱敌人。这样的战斗中,从来不乏逃跑者、坐以待毙者,但这些非凡的女人们,却以不屈不挠的气概,守住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者的坚强信念。我们怎能不敬佩! 


四渡赤水 

  在土城战斗失利后,为了避敌锋芒,红军于1月29日凌晨,改变由泸州、宜宾间北渡长江的作战路线,而是渡赤水向古蔺南部西进,进至云南扎西地区。此为一渡赤水。 

  不久,中央红军分三路从扎西地区回师东进,向古蔺方向出击,并于2月18、19两日各军团分别渡过赤水河,袭占桐梓,拉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很快攻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这一战役共歼敌吴奇伟部2个师2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遵义战役的胜利,给围追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以沉重的打击,国民党新闻机构承认受到“极其重大的损失”。此为二渡赤水。 


  之后,中央军委在鸭溪成立红军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决定中央红军离开长干山地区,向西南转移,以寻求新的战略机会,并在赤水河上游夺取渡河点。为此,中央红军向驻守在鲁班场的敌人发起攻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后,于3月16日至17日,红军从茅台镇3个渡口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并做出北渡长江的态势。此为三渡赤水。 


  毛泽东针对蒋介石向川南集结,以图阻止红军渡过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的作战部署,做出调动滇军主力,假道云南,巧妙渡过金沙江,甩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的战略决策。因此,中央红军于3月21日夜至22日晨,从二郎滩、太平渡、淋滩、九溪口等渡口渡过赤水河。此为四渡赤水。 


  贵州习水地区成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其中三渡都是在这一地区。毛泽东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又在习水这片土地上运用自如了。 

  四渡赤水之战,从红一方面军离开遵义北上,至胜利渡过金沙江止,历时3个多月,辗转5000余公里。这一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围歼红军的计划,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若干年后,肖华在《长征组歌》中这样写道:“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的运动战典范。 


  女人们自从土城之战以后,虽没有直面敌人的子弹,但她们也深深体会到了毛泽东用兵神速的滋味。这段迂回行军中,为了和敌人抢时间,她们经常跟随大部队昼夜行军。连续的行军,使她们疲惫不堪。 


赤水河的呜咽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滇雄、威信之间的芒部,流经贵州的仁怀、习水、赤水和四川的古蔺、叙永等县,在四川的合江汇入长江,全长近400公里。赤水河穿山越岭,水流湍急,远远望去大有一泻千里,气势磅礴之态。 


  毛泽东指挥红军,就是在这样的一条河上不停地穿梭。红军不停地渡河,不仅看得蒋介石眼花缭乱,更令他应接不暇。他虽令国军频频出击,但总也弄不明白红军的战术,此时的他已被毛泽东牵牢了牛鼻子,只是疲于奔命罢了。 


  连日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毛泽东,率部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这份来之不易的果实,令毛泽东,也令红军为之精神振奋。他也许还不知道,在二渡赤水前后,他生活当中的又一个果实也瓜熟蒂落了。 


  这本是件高兴的事,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但在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中,却成了一幕人间悲剧。 

  2月15日,朱德在四川省古蔺县的白沙镇,下达了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的命令。天上淫雨霏霏,后面敌人的追兵紧紧地咬着红军的尾巴。当时精疲力竭的女人们已经记不清确切的时间,就推算来说大概在2月18日左右她们到达了古蔺。日期对当时的红军来讲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甩掉穷追不舍的敌人。 


  天上还在不停地下着细雨,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不时有人摔倒在泥泞里。恰在此时,躺在担架上的贺子珍感到腹部一阵紧似一阵地剧痛。不好,这是分娩前的征兆,已经有过三次生孩子经验的贺子珍,很清楚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于是,她把钱希钧叫到身旁,让她帮助做些准备工作。钱希钧不敢怠慢,马上把这一消息禀告了董必武和侯政两位领导。 


  此时的贺子珍,羊水已经濡湿了担架上的棉被,鲜血也顺着两腿间流了出来。孩子眼看着就要生了,得赶紧找个可以遮挡的地方。连长侯政急得不知怎么是好,突然眼前一亮,在前面不远处正好有一间孤零零的小茅草屋,天无绝人之路哇! 


  于是,大家分头忙乎起来,请随队医生、准备东西……贺子珍此时已被抬进了那间低矮的茅屋,屋子里非常简陋,还在冒着热气的吊壶和屋里凌乱的痕迹,告诉他们房子的主人刚刚离开不久,也许并未走远。 


  医生李治一来到茅屋,就着手准备接生,但手边什么医疗设备和器械都没有,只有一把用来剪断婴儿脐带的剪刀。钱希钧和钟月林作为医生的助手,在贺子珍呻吟的时候,她们在身边为她擦去满脸的汗水和泪水。 


  贺子珍是坚强的,她没有大叫大喊,只是默默地忍受着,等待着那最强烈的疼痛时刻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等在外面的人们终于听到了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长征路上的又一个女婴诞生了。这个婴儿应该是幸运的,她有着不凡的母亲贺子珍和伟大的父亲毛泽东。但又有谁能预料生命?这个原本应该是领袖子女的生命,却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提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于是她的命运就因这一不恰当而被改变。直到今天,也不知这个苦命的统帅之后花落何家。 


  孩子生出来后,女人们找来茅屋主人用的瓦盆,用清水洗净了婴儿身上的血污,然后又用白布将孩子包好。贺子珍仅仅看了孩子一眼,泪水就溢出了眼眶,模糊了视线。她很想知道自己生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但由于当时情况很危急,没有人顾得上回答她的问话,也许大家根本就没有听见她微弱的声音。 


  此时已是夜半时分。指导员李坚真已经带着队伍走远了,留下陪护贺子珍的只有侯政、董必武、钱希钧、钟月林和医生李治。据侯政回忆,当时在场的还有毛泽东的挑夫丁良祥。孩子包好后,就放在了火炉旁边。在孩子的包裹里,有董必武写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红军要出发打王家烈,为“干人”报仇,这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寄养在这里。包裹里面还有三十块大洋和吃饭用的大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