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

第33节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33节

小说: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行说发展到春秋时代后期又产生了所谓的“五行相克”之说,“相克”原意是“相胜”,即相互胜过的意思。水能灭火,故谓之水胜火;火能熔化金属,故谓之火胜金;金属的刀斧可以砍伐木材,故谓之金胜木;木材制成的农具耒耜可以用来耕地翻土,故谓之木胜土;用土筑堤垒坡可以阻挡水,故谓之土胜水。除了“相胜”之外,古人还认为五行可以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对五行相生、克的关系,西汉初的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胜之说与五行相生之说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反映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但是,水多则能灭火,火多则能干水,五行相胜也有量的关系,相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正是因为如此,墨家则进一步指出:“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火炼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墨子·经说下》    
    这一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纠正了“五行常胜说”的不足,更丰富了五行理论。随着五行说的发展,人们又把五行与季节、方位、各种物质的品性以及各种事物一一对应起来。除了最早把五行木、水、火、土、金与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起来外,又与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肌肉、皮毛、骨)、五金(金、银、铜、铁、锡)、五谷(麦、黍、稷、稻、豆)、五星(岁、荧惑、镇、太白、辰)、五音(角、徵、宫、商、羽)等等一一对应起来,并且用五行相生和相克的模型来类比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五行说产生的同时,用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说明自然现象和人事的阴阳说也出现了。西周末太史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被后来道教尊为道祖的老子,在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以精炼的语言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二字也见于战国时期的其他著作中。事实上,阴阳这两个概念也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阴阳二字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先哲们观察认识到了大量的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自然现象,例如,男与女,软与硬,湿与干,炎与凉,上与下,、长与短,美与丑,曲与直,胜与负等等。就是在这些常见的现象中,抽取出阴和阳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和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阴阳对立的相互作用不断的运动,就是万物以及它们变化的根据,支配着千变万化的世界。商周时期产生的八卦学说就是用阴阳说予以说明的。《易传·系辞上传》载:“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阴”代表消极、柔弱、退守、安静等的性质和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用符号“”表示;“阳”代表积极、刚强、进取、活泼等性质和具有这些性质的事物,用符号“—”表示,而阴和阳也都是相对而言的。万物和一切变化都遵循着阴阳法则,受阴阳总规律制约,阴阳即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间奥秘的所在。阴阳说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既包含着原始、朴素的科学思想,而且又有辩证法思想。    
    阴阳说和五行说,各自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自然界的面貌。就哲学意义而言,阴阳说是比五行说更为抽象、更为概括的理论,所以到了后来两者就逐渐合流,并以阴阳消长来指导说明五行运动变化,最终发展成为统一的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被古代哲学家用来解释天地间各种事物现象,大至宇宙的发生发展、社会变迁和朝代的兴替、一年四季的循环;小到冶金、人体气血运动、婚丧嫁娶等。如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将阴阳消长和五行相胜配合,提出“五德始终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变革。    
    阴阳五行说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们对世界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也触及到各种物质形态间相互变化的规律。因此它自然被道教金丹家奉为炼丹作金的基本指导思想,并被金丹家广泛用来解释、归纳他们在金丹实践活动中观察收集到的各种事实和现象,成为道教金丹术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道教金丹家认为,自然宇宙之中,万物各有阴阳属性;阴阳互抱相配,以阴制阳,以阳制阴,方得成大药。唐代丹经《张真人金石灵砂论》中《释阴阳篇》云:    
    大道冲融而包天地,驱策阴阳,成乎宇宙。天形阳而左旋,地质阴而右转。日为阳精而昼行,月为阴灵而夜流。日月垂曜而人生乎其中,抱阴而负阳。圣人法象天地,辩列阴阳,外合造化,以成还丹。《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道藏》第19册,第7~8页。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道教外丹黄白术的哲学思想基础(3)

    金丹家认为,还丹大药的制作,必须同“子母相生、夫妇配偶之理”《丹房奥论》,《道藏》第19册,第275页。一样符合阴阳大道。“若解阴阳相配,即如夫唱妇随;若高下不和,用药乖谬,即何以配合”《阴真君金石五相类序》,《道藏》第19册,第88页。。例如,“硫黄本太阳之精,水银本太阴之气”。因此在丹鼎中,“取阴阳之精,法天地造化之功,水火相济,自无入有,以成其形”。经过这一过程,阴阳相制,于是“阳魂死而阴魄亡,乃夫妇之合精,阴阳之顺气”,这样,硫黄和水银就能合炼成还丹。    
    根据阴阳相互配方得成还丹大药这一思想,作者还进一步把各种炼丹原料按其“禀性”划分为阳药与阴药。    
    圣人法阴阳,夺造化,故阳药有七,金二石五,黄金、白银、雄雌黄、曾青、石硫黄皆属阳药也;阴药有七,金三石四,水银、黑铅、硝石、朴硝皆属阴药也。阴阳之药各禀其性而服之,可以有度世之期,不死之理者也。《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道藏》第19册,第6页。    
    南宋道人吴NFDB9在《丹房须知》中也首先强调炼丹之人必须掌握阴阳八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炼丹活动。他说:“修炼之士,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达阴阳、穷卦象,并节气。”《丹房须知》,《道藏》第19册,第57页。因此,吴NFDB9认为在结伴而行进山烧炼的三个金丹术士中,必须有一人专门“轮阴阳更变造化、卦象(来)进退水火,随其节候”。《丹房须知》,《道藏》第19册,第57页。古代历法认为,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七十二候则应一年二十四气。这就是说,在炼丹过程中炉火的操作也必须根据“阴阳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变化过程和节奏来调节。这是因为在道教金丹家看来只有这样才能“阴阳运数足矣而丹成”。陈少微在其所著的《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火候”中云:    
    诀曰:夫用火之诀亦象乎阴阳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七十二候则应二十四气,二十四气则为十二月,十二月则为一周年,阴阳运数足矣而丹成。《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砂诀》,《道藏》第19册,第25页。    
    根据这一操作要求,金丹家在实际炼丹操作中就必须根据不同时间从不同方向的炉门加炭进火,金丹家据此还根据易数原理制订出了一套炼丹炉火操作的口诀。?录《云笈七》卷六八《金丹部·九还金丹二章》中的“运火诀”如下:    
    运火诀:还从甲子日子时于子门起火,用炭五两。丑门用六两,寅门用七两,卯门用八两,辰门用炭九两。巳门用炭十两,至午门却退炭归九两,未门用炭八两,申门用炭七两,酉门用炭六两,戊门用炭五两,亥门用炭四两。此第二转运火,每门五日为一候,周旋十二门成十二候,六十日足计有八十四两炭,炉中增第一转炭十二两应十二节之数……《云笈七》卷六八,《道藏》第22册,第475~476页。    
    金丹家在论及炼丹作金各种原料的性质和彼此制约关系时,他们则运用了阴阳统摄下的五行说来加以阐释。例如唐代丹家陈少微在其《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砂诀》中就用五行说来比附说明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的性质:    
    夫五石之金,各皆禀五神之阴精,合于山泽异气,结而为魄。且铁所禀南方阴丁之精,结而成形;铜所禀东方乙阴之气,结而成魄;银禀西方辛阴之神,结精而为之质;铅锡俱禀北方壬癸之气,锡受壬精,铅禀癸气,阴终于癸,故铅所禀于阴极之精也;金则所禀于中宫阴巳之魄,性本至刚。《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砂诀》,《道藏》第19册,第24页。    
    陈少微在论及“四黄”即雄黄、雌黄、砒黄和硫黄所具有变转这五种金属性质的功能时又说:    
    四黄者雄、雌、砒、硫,其质属于中宫戊土之位,性各含阳火之毒,毒能败五藏之气。若别制伏去其火毒,则能成易,变转五金之质……雄黄功能变铁,雌黄功能变锡,砒黄功能变铜,硫黄功能变银化汞,且四黄功亦反铁为铜,反铜为银,反银为金,转转变化。《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道藏》第19册,第24页。    
    总之,道教金丹家在阴阳五行说理论的指导下,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在阴(    
    坤、雌)与阳(乾、雄)的彼此交媾、相互作用下,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他们把五行说融于炼丹作金的理论中,把五行、五方、五色、五藏等以类比方式相互对立和统一起来,并以阴阳统摄五行,再以这些对应模型外推各种物质的属性,以此来说明它们的性质和彼此之间的制约关系。


第五部分:化化不间——道教外丹黄白术与古代化学思想关于万物自然嬗变的金丹思想

    道教外丹黄白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变化之术。这种变化之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就是万物自然嬗变论,即认为各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前面我们已谈及,南唐道士谭峭著有《化书》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共一百余篇。其主题思想是自然万物之间可以互化,所谓“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 《化书》卷一“死生”云:“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化书》卷一,《道藏》第23册,第592页。《化书》认为万物之间的转化是没有穷尽的,其中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反过来,有机物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化书》卷一,《道藏》第23册,第590页。    
    这些都是社会先进的科学思想。万物自然嬗变的这一金丹思想是金丹家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受到制陶、采矿、冶金、染色、酿酒、制醋等古代物质变换工艺的影响,以及在自然界特种变化、日月回转、寒暑交替、沧海桑田等大量事实的启示下,并在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中的变化观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自然嬗变的这一金丹思想指导下,道教金丹家深信“金可作也,世可度也”。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286页。炼金炼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种变化之术。只要在适宜的场合和时间里,选择适当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例如道教金丹家很早就认识到汞的性质十分活泼,所谓“见火则飞,不见尘埃”。故千百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伏汞”、“死汞”,即克服、制伏水银的挥发性。为此,金丹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去“伏汞”;同样硫黄性质也很活泼,也须伏火硫黄。《诸家神品丹法》卷四中就记载了“伏汞青布术”、“孙真人丹经内草伏汞法”、“伏汞结西方砂法”、“伏汞砂法”以及各种“伏火硫黄法”等。伏汞最常用的方法是加入铅或硫等等所谓“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