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从宗教与科学关系入手,是探讨科学思想的有效途径。
第二,从历史发展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曾做出过积极贡献,道教关于自然现象及其奥秘的思想和具体成就在中国科技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道教与中国传统科技关系极为密切。道教寓道于术,以术演道,故道教方术异常发达。道教的各种内修外养术如外丹黄白术、导引服气、存思、服食、房中、星占、堪舆诸术,都曾与中国古代的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算学、养生学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影响之深、贡献之大,这在世界宗教史与科技史上也不多见。
第一部分:自然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探析“道教科学思想”命题的提出与界说(3)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剖析了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科学的意义,指出:“道家(英文中Taoism即可代表先秦道家学派,也可指汉代以后的道教;李氏这里是在广义上使用‘道家’一词,显然包括道教在内。笔者注)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李约瑟:《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以修真悟道、长生久视、羽化成仙为最终目标。为追求生命无限超越,历代道门中人积极探索宇宙自然和生命的奥秘,创制发明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方术道技;在道法自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旗帜下,以术演道,对自然界各个领域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机械、物理、化学、生命及思维等运动规律都用自己特有的眼光和术语做了描述与概括,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化学、医学、养生学、天文历法、数学、地学、机械制造、冶金学等学科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约瑟特别推崇道家、道教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指出:“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75页。李约瑟这里所说的道家是广义的,包括道教在内。李约瑟不仅看到了道教在中国传统科技发明、知识积累中的贡献,而且还明确指出道教在发展科学思想方面的作用及其意义,即“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这一观点值得重视。
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世界上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大量史实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有关这方面的评价,潘吉星先生在《李约瑟——沟通东西各民族与科学文化的桥梁建筑大师》潘吉星主编《李约瑟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第30~31页。
一文中做了详尽叙述,可参阅。如美国汉学家富特评论说:李约瑟思想的广度,他的阅历及其思路之透彻,使人对他的研究及其结论产生最大的敬意。正是这样一部书,在改变着所有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和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当然也有个别学者针对李约瑟的“崇道”情结(李约瑟自号“十宿道人”、丹耀、胜冗子),认为李约瑟将道家与中国科技的关系有“拔高”嫌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与科学史教授席文就曾戏称,不能因为道士吃米就说米是道士的。这样的质疑不无一定的道理。的确,中国传统科技有许多成就和贡献并非与道家、道教直接相关,相当大部分的创造发明亦非是道士做出的。道教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对方技之术的热衷并非出自纯粹近代以来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目的,但千百年来道门中人和道教学者修仙悟道致神仙的宗教实践活动,客观上确确实实地对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我们还一味麻木地固守精英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思想史,或者只是停留在抽象地争论“道士吃米”与“米是道士的”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补于世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先撇开玄谈,效法李约瑟博士,“枯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辨析清理一下中国科技史上“米”的品种和来历,厘清哪些“米”与道士有关?哪些“米”是道门中人播种的?哪些“米”是在道士参与下改良的?哪些“米”沐浴了道风,浸润了道水,在道教洞天福地里成熟起来的?又有哪些“米”是由崇尚道教的道教学者浇灌与收获的?这样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并进而准确把握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发展之脉络。
第三,从道教与传统科技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一方面,先秦、秦汉时期的道家、墨学、医药学等思想是道教产生发展的思想渊源,在道教宗教思想体系中注入了科学思想“基因”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参见拙作《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另一方面,道教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宗教义理体系中蕴含有法“自然之道”、重“变化之术”的崇尚科技元素,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道教作为中华本土宗教,其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其神学理论内容也是“杂而多端”的。但在道教庞大的教理教义体系中,始终贯穿了一根主线神仙信仰,即信奉神仙实有、神仙可学,相信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可以长生久视,成为逍遥自在、神通广大的“神仙”。这一神仙信仰不仅是道教神学理论的“内核”,也是道教徒从事宗教修行活动的最高目标和动力源泉。近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倡和研究“仙学”李养正先生认为,陈撄宁“先生所说仙学,就是我国自古留传的神仙家养生学。”参见李养正《论陈撄宁及所倡仙学》,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附录,华文出版社,1989,第453页。
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对道教神仙方术中蕴涵的科学思想极为推崇,指出:“神仙之术,首贵长生。惟讲现实,极与科学相接近。有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之人,学仙最易入门。”陈撄宁:《读〈化声自叙〉的感想(论动植物生理变化)》,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第270页。
第一部分:自然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探析“道教科学思想”命题的提出与界说(4)
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以生道合一、生道相守为其基本教义。《老子想尔注》在注解《道德经》第十六章之“公乃王,王乃大”时,云“公能生,生能大”,同样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均以“生”代替“王”,注云:“生,道之别体也。”饶宗熙:《老子想尔注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33页。即认为生存、生命、生长是“道”的表现形式,而天道恶杀好生,所谓“通生之谓道”《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96,第397页。以下凡引《道藏》版本相同,不再一一注明。。《太上老君内观经》指出: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藏》第11册,第397页。
在道教宗教神学理论体系中,生与道不仅合二为一,而且相守、相保,《养性延命录》引《老君妙真经》曰: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已(疑为勿,笔者注)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养性延命录》卷上,《道藏》第18册,第475页。
道教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现世美好幸福生活的肯定与希冀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神学本体论上,而且还以生与道相守、生与道相保的“道理”出发,寓道于术,强调延生有术,这就必然激励道众博采众长,并积极不懈地探索自然变化的奥秘,开发、创制各种能够养命延年的方术与道技。如此一来,道教势必与中国古代科技结下不解之缘。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必然要与医药学发生关联,“道教的宗教诉求,无论是长生(自身延长生命,可谓自医)还是度人(救生、救助他人,可谓医人)都离不开医术方药。”参见拙著《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第356页。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极为密切,道教具有道教“尚医”的历史传统。“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自古就有“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之说。道教为何崇尚医药?首先,从历史和思想渊源上分析,医道两家具有“亲缘性”,这就势必为二者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关联奠定了基础;其次,医道两家在生死观上是相通的,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医药的逻辑因子,修“仙道”必须通“医道”;此外,道门奉行的济世度人的祖训及“功行双全”的宗教伦理也是促成道教尚医的内在因素。纵观道教发展历史,历代兼通医术的道教名士层出不穷,同时在道教史和中国医学史这两个领域都享有盛誉的道教医家也不乏其人。道教医学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其医学模式是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道教医学模式有其特征,其一,道教医学虽属宗教医学的范畴,但并不排斥世俗医学,奉行“先医药,后符咒”的原则,把符咒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其二,善于运用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三,道教医家对疾病的诊治不单是从个体身心的治疗着手,而且还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理”,此乃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道教医学模式的确立有其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道教天人观是其重要的认识论基础,而道教合修众术的修道思想则是它多元化模式赖以形成的方法论基础。从宏观层面来说,道教医学强调理身、治心与医世的统一,与现代医学发展模式有某种共通之处;从微观层面来分析,道教医学的具体医学养生方术中也蕴涵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成分,要重新认识和估价。〓〓
为了研制长生致仙的还丹、金液,必然要与化学结为“姻亲”。道教认为外丹黄白术可以“济物利人肥身养道”,是一种“大乘”功夫。题为“唐金竹坡著”的《大丹铅汞论》就以“外丹大乘济物利人肥身养道”为标题云:
尝闻异人曰:天盗地,地盗人,人盗万物。三才相盗之道,外丹之术莫不由是乎?以铅为祖,以银为母,以汞为妇。铅盗天之NFDA1,银盗铅之NFDA1,汞盗银之NFDA1,互相盗窃,其理一也。其外丹欲以变化生生而不穷,非得此三才相吞相盗交合之理,其何以知外丹相生相养相吞相和之妙也。《大丹铅汞论》,《道藏》第19册,第290页。
第一部分:自然之道——道教科学思维方法探析“道教科学思想”命题的提出与界说(5)
道书《黄帝阴符经》中天地人与万物之间相互盗取的思想,是道教哲学的一个重要“道理”。外丹黄白术实为一种变化之术,金丹家秉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精神,深信只要掌握了三才相盗之道,就可以用人工方法制造出还丹、金液来。道教金丹家从事炼丹作金活动有其特有的金丹理论思想和方法。道教金丹家在长期的炼丹烧金实验中,逐步形成一整套以阴阳五行说等道教哲学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等金丹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标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具体说来,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思想和经验方法构成。最高层次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论、宇宙论、阴阳五行说等,它构成了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的“硬核”;其次是中间层次的,由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以及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构成;第三层次是由道教外丹黄白术的一些具体经验总结、操作方法、步骤等。
道教外丹黄白术在南宋金元时期仍有一定的持续发展,随着道教心性论的兴盛,道教修仙思想开始从注重外炼服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