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14节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14节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
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纳那格
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
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纳那格
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
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纳那格驳得哑口无言。

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你面朝西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
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
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纳那格
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
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纳那格
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
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纳那格驳得哑口无言。

师尊纳那格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
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
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
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
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纳那格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
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师尊纳那格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
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
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
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
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

师尊纳那格活了 
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
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师尊纳那格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师尊,纳那格在世时,
亲自把师尊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纳那格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
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尔马·达斯(1552~1574)继位,
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
姆·达斯·索迪为师尊。从此师尊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
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教庙。庙身镀金,故以金庙得名,作为锡克
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师尊阿周那代瓦时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师尊期间也作了大
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
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了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尔皇帝怀
疑,而残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阿周那临死前任命
儿子哈尔·哥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师尊。由他开始,锡克教
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
徒发生冲突。第七代师尊由哥宾德的孙子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
他被莫卧尔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1661~
1664),他 
13岁不幸夭折,死于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师尊哈尔·哥宾
德的次子代戈巴哈杜尔(1664~1675),当时正值奥朗则布统治印度,印度
教徒处境险恶,最后师尊代戈巴哈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


格。他死后,由高温德·辛格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师尊。他在
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师尊制度。自师尊纳那格死后,
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师尊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
事化。从第六代师尊哈尔·高温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
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高温德·辛
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

格。他死后,由高温德·辛格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师尊。他在
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师尊制度。自师尊纳那格死后,
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师尊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
事化。从第六代师尊哈尔·高温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
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高温德·辛
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

到 
1699年,师尊高温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
8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
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格”(雄师)。锡克人
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

高温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
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 
42岁。

高温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师尊”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
锡克教经典《戈兰特·萨哈布》代表师尊。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
拉克和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
史上,班达·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无
闻的和尚,师尊高温德·辛哈在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
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尔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
地区把莫卧尔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莫卧尔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
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
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百般折磨,终于惨遭杀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 
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
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
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

兰季德·辛格个子瘦小,独眼,勇敢而善骑射,在阿姆利则的哈里杜瓦
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尔·萨哈布庙,在庙顶镀了一层金,这就是著名
的金庙。

这个时候,对锡克人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莫卧尔,而是英国人。此时英
国人已经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个印度。但他们还不敢觊觎旁遮普。

兰季德·辛格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同英国人结盟而不是结仇。于 
1809
年 
4月同英国人签订了阿姆利则条约,以萨特累季河为界,双方不得逾越,
共同遵守。在这期间,他还让英国人为他训练军队,发展武装。但到后来,
英国人公然违约,兰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对英宣战。

1839年 
6月 
27日,兰季德·辛格逝世之后,由他 
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
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十年,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被英国
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


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年 
4月 
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
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
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
独立作出了贡献。


五、耆那教

五、耆那教
前 
6~5世纪。耆那教的第 
24祖
筏陀摩那(Vardhamana)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建者。“耆那”(jain)是由
“jin”演变而来,其意为胜利者,是他的称号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
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

实际上,正统耆那教只是把大雄当作一系列创始人中的最后一个,在耆
那教的创立过程中,有 
23个已先于他。大雄于公元前 
599年延生在古印度距
吠舍离(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其父母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
一个小王国的君主。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
感到幸福,他父亲死后,当他大约 
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
宗教途径。第一年他先后游历了许多地方,如库马罗等地,第二年来到那烂
陀,途中艰难跋涉,衣服破烂不堪,从此裸体行乞。在那烂陀他偶然遇见了
蒙克利·高夏勒,两人结伴同行。在与高夏勒共同生活的 
5年中,他们曾多
次被当作密探、盗贼而受到诬陷,后因两人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大雄独自
来到了罗啥。他每年除四个月的雨季时需要居住在一个地方外,其余时间都
是到各地漫游。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苦行修炼,长达 
12年之久。当他苦修
到 
13个年头时,终于在吠耶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时
年 
42岁。大雄成道后,先后组织教团,宣传教义,进行宗教改革活动,长达
30多年,他于公元前 
527年死于巴瓦,终年 
72岁。他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今
天印度的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的西北部、北方邦的东部和奥里萨邦等地区。

耆那教的兴起几乎与佛教处于同一时代。耆那教否定当地婆罗门教主张
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针锋相对地提出吠陀并非真知,祭祀
杀生,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宣传种姓平等,反对种姓
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神灵崇拜,崇信耆那教经典,以对抗吠陀经,强调苦行和
戒杀,以对抗祭祀万能。主张灵魂解脱,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并且认为,
一切生物都有灵魂,都是神圣的,人的灵魂在未解脱前为业所束缚并无限轮
回。人们只有通过修炼,使灵魂摆脱“业”的桎梏,才能获得最后解脱。主
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耆那教认为,只有严
格实行戒律,经过苦行修炼,才能清除旧业的束缚,就可达到“寂静”,灭
其情欲,获得“解脱”。

这些思想反映了公元前 
6~5世纪印度下层人民的要求,对打破婆罗门教
一统天下的局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吸引了广大群众,但耆那教固守灵魂转
世、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认为“业”可决定人的过去和未来,将禁欲和苦
行视为解脱的最佳途径。

耆那教最初的活动中心是恒河流域,公元前 
3世纪,由于摩揭陀地区 
12
年连续发生灾荒,于是耆那教开始由北南移,转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
度地区。公元 
1世纪左右,它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来两派又继续分裂。
白衣派主张男女一样能获得拯救,各种姓一律平等,否认裸体的必要性,主
张僧侣穿白袍。允许出家人占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许男女结婚生育等。
这一派主要活动区域是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天衣派较为保
守,注重苦行,歧视妇女,禁止妇女进入寺院和庙宇,对白衣派的主张均持
反对态度,要求僧侣基本上裸体,只有最伟大的圣人才能全裸。这一派主要
活动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从公元。。 8~12世纪,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统治者的重视
与支持而得到发展,如在卡纳塔克、古吉拉特等地分别修建了不少耆那教寺
庙,使非暴力思想广泛传播。到。。 12世纪后,随着当时阿富汗军事力量的入侵
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耆那教徒大批被杀,不少寺庙被焚,致使耆那教遭到很
大破坏。13世纪时耆那教处于衰微状态,但在南印度的泰米尔纳杜和卡纳塔
克等地的耆那教仍有些秘密活动。从。。 15世纪中叶至。。 18世纪,耆那教在历史
上出现了多次改革运动。最初由古吉拉特的白衣派所发动,其领导人为郎
迦·辛哈(lonka singh),故称郎迦派运动,此运动以反对偶像崇拜和繁琐
的祭祀仪式为宗旨,起了一定作用。后来于。。 1652年又出现了以罗瓦吉
(lavaji)为领导的斯特纳格瓦西派运动(sthanakavasi),继续从事宗教
改革。与此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