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红色的正方形,能从装满胡桃的袋中取出同样数量(1—3个)的胡桃等。还有笑和哭的面部表情,经过训练可学会“手势语言”。譬如,自1966年起经过五、六年训练的黑猩猩沃休能做160多个手势,并能把它们组成为短语。①经过训练的大猩猩柯柯能正确使用645个不同的手势,其中经常使用得恰当的手势约为375个。还会争吵和撒谎,会给物体下定义(“什么是桔子?”“食品——喝”)。②可见,动物越发展,获得性的行为越是起作用。
从以上关于物质发展过程中的事实,可以说明心理只不过是反映的一种形式,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所发生的属性,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而且,它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
大约在离今一千五百多万年前,地球表面气候变冷,森林大量减少,人类的祖先中一支高度发展的、已有初步社会化的古代人猿被迫从树上降落到地面上生活。陆地的生活条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产生、发展,才使得他们从类人猿中分化出来成为人类。
直立行走和双手解放是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③。在此期间,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岁月。而且,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劳动器官的上肢进化成现代人的样子,远远地比人脑达到现代这样大小要早得多。当人类祖先的上肢已经解放,不再作行走器官时,脑子还是相当小,只是到近几十万年内,人脑才达到现代这样大小(脑细胞数比高等猿猴多一倍,比低等猿猴多四倍)。所以,我们说,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才使猿脑变成为更大、更为完善的人脑(图2-2F)。
由猿脑逐渐变成的人脑是一种在结构上极为复杂、机能上极为灵敏的物质(详见第三章)。
现代科学家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没有什么已知的东西可与之比拟。用现比的术语来讲,脑,特别是大脑皮层是接受、综合、贮存和重现信息的器官。据估计,一个人的大脑能容纳全世界图书馆中藏书的信息量。
人脑这块物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①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正是以这块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心理达到了抽象思维的水平,产生了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它是高度复杂的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即人脑的产物。
二、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根据大脑研究的资料,儿童在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分为六层,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数与成人相近,但他们的皮层比成人薄,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脑重量也较轻,出生时390克,只有成人脑重的1/3;随着大脑的迅速发展,儿童的脑重量在九个月时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二岁半至三岁的儿童脑重量达900~1000克,达成人脑重的2/3;七岁儿童脑重量达128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9/10;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从人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成熟情况来看,有两个明显的“飞跃”时期:第一个飞跃时期约在六岁左右,这骭销时全部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化已接近于基本完成;第二个飞跃时期约在十三岁左右,这时脑电波的波型及频率开始与成人相同,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到十四岁或再晚一些时候,脑神经纤维仍在渐渐地变粗、增长和多生分支。与此相应的,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从感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内部控制。
三、近代生理解剖学上的许多实验证明,切除和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会引起动物某些正常行为的丧失
临床上发现,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遭受破坏时,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全部或部分地失调。如果枕叶受到破坏,人就变盲。顶叶下部与颞叶、枕叶邻近的部位受损伤,阅读活动就发生困难。额叶某些部位受损伤,人就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运动,不能拟定运动计划,不能适当地调节运动过程,不能把握动作程序,严重的则会出现惰性运动定型。如果损伤的是左半球上中央后回下面三分之一的区域,辨别语言就发生困难,因而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在左半球的下额回有一个布罗卡区,这个区域受损坏,人就不能说出复杂的语言,不能说出他所想说的事情;接近运动分析器肩、臂、手指部位受损,则书写活动就发生了困难。此外,人的头脑受到剧烈的震荡,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和发生失调(产生幻觉、错觉或遗忘症)。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此不能思维,最多只有饥、渴的内脏感觉等。这些事实都确凿地证明心理活动和脑的活动不可分割。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头脑本身能单独地产生心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意识是高度组织的物质属性,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人的头脑只是反映外界的物质器官,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的客观现实。
所谓客观现实,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以及除了反映主体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在内。一个人如果不接触客观现实,闭目塞听,孤陋寡闻,那么,心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理活动便不可能产生。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它的源泉。例如,明亮和颜色的视觉是由光波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而引起的,声音的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我们的耳朵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光波、声波的作用,我们就不会产生明亮和颜色的视觉以及声音的听觉。当观察到天空中闪电之后紧接着产生打雷现象时,又会引起人们“为什么在闪电之后会打雷”的思索活动。甚至在神话中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荒诞的现象,尽管它本身如此超脱现实,但构成它的原始材料也还是来自客观现实。例如,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只是把猴子、猪的形象拟人化而已。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映象的形式存在于脑中。用列宁的话来说,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象。”①
二、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科学的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例如,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取名为卡玛拉。她也有人脑这块精致复杂的物质,但由于她从小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没有言语交际,没有家具、工具,处在狼的生活条件下过活,到了八岁被发现回到人们中间来时,只有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她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从不吃人手里的东西(图2一3)。她害怕强光,夜间视觉敏锐,每天深夜嚎叫。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衣服,摆脱毯子(图2一4)。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与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六个单词,六年学会走,七年学会了45个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十七岁临死时只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被野兽哺养大的以及离开人类社会长大的野生儿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瑞典、比利时、立陶宛、德国、荷兰、法国、肯尼亚等地都有发现,单是有案可考的就有30多例。所有这些孩子都只能发出不清楚、不连贯的声音,不能直立行走,具有强大的体力,活动敏捷,跑得很快,跳跃攀登很出色。他们也有发展得很好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然而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们也都没能学会说话。可见,从小脱离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便不能形成人的心理。
不仅如此,即使长大成年后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也将使其原已形成的人的正常的心理失常。如,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掳掠我国许多同胞。其中之一的刘连仁不堪日本矿山奴役劳动逃往北海道深山,过了十三年茹毛饮血的穴居野人生活。一九五八年回国时语言十分困难,听不懂也不会说,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①
事实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的作用。人只有经常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才能从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兴趣,并增长能力。由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人们形成着不同的个性特征。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则会丧失人的心理或者失常。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的源泉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进行的。一定具体的人在过去实践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无论在反映的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具有不同兴趣、经验、情感和世界观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不作反映。比如,同样强度的刺激,各人产生痛觉不同;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各人接受的内容也不同。即使是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譬如,当一个人生病发烧时,就感到糖是苦的,而不是甜的。个别谈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四、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反映物象一样。人是在实践生活中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人总是实践着、活动着。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总是在作用于客观现实,完成各种行动,操纵各种事物的时候去反映客观事物的,如造船、装计算机等。也就是说,人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反映到主观上来。人又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由于实践活动,人才能由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了兴趣,也增长了能力。由于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人在反映现实的活动中总是依照实践的标准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动,使所反映的东西能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例如,在一杯水里放入一根小棍,两个介质接合处会产生小棍的歪曲知觉,只有把小棍抽出水面时,才能得知小棍的曲直。
但人的心理能否发挥其能动作用还在于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的规律。当然,人的心理又是支配和调节着实践活动的。 总之,心理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从其内容来说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其中外界影响要通过反映者内部特点的折射。因此,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归根结蒂,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由于在实践中人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日新月异的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的心理也随之而发展。在实践中人的心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第三节意识及其特征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各种不同的水平。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是意识。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由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即使是意识水平较低的心理现象,譬如,睡眠时出现的梦,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对感觉不到的、但实际上是起作用的刺激(这是由于没有和词发生联系的缘故)所引起的回答反应;原先是意识的行动,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变得自动化了的,只需用很少的意识去控制的行动(譬如,一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