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使全像颇呈过分夸张的气味。此种作法,初始于天龙山,其姿势随年月而
增猛,故晚唐以后此特征亦日加显著也(第一二一图)。
今请移向河洛一带。唐代雕刻之最重要代表作品,厥为龙门造像。武后
之世,造像之风盛行,然此期造像多已残破;唯最大者尚得保存。其中多数
已流落国外,然以武后时像作风为标准,并视特殊之石质(灰色石灰石),
可得其一种普通之特征。
龙门造像,就其全数而论,不得作为各个作家之作品看,亦无特殊之杰
作。其刻工虽有优劣之别,然其作风则殊画一。殆可认为一派或一群刻匠之
共同作品。其中最重要者多为发内帑所造,如诸极大像是。此外像主极多,
自王公以至庶人,莫不以造像为超度之捷径而竞塑造也。其作法殆亦多人合
作,匠师拟形,而工人乃开崖凿石,匠师又加以最后雕饰及头面之细作也。
龙门作品,以高宗及武后初年间者占大多数,其中最重要作品皆属此时
期。其中较早者亦有,如古阳洞有贞观十五年像,然为数无多。
此期作品,其美术上的优劣颇为一致。其身材颇肥硕,头大而有强力,
其笔法亦颇豪壮,而同时寓柔秀于强大之中,其衣褶流利自然,出入深浅,
皆能善表第三量。胁侍菩萨亦极普通,其身材较窈窕,带女性。其中最精者
如喜龙仁《中国雕刻》第463 图(第一二二图),实为此类像中之最上品。
像全身微曲作S 线。左臂高举,右下垂,衣褶精细流利,姿势自然,远非陕
西遗物所能及也。此像就其工法及石质判之,当属龙门石窟中物。
龙门诸像中之最伟大者为奉先寺。本尊座左侧有造龛记:
“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
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
粤以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
贯。奉 敕 捡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 。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
等。至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调露元年(公元679
年)己卯八月十五日奉 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 。正教东流七百余载,佛
(?)龛功德唯此为最;纵横兮十有二丈矣,上下兮百四十尺耳。”
纵横12 丈,上下140 尺,实为伟大之极。“七百余载? 。唯此为最”亦
非夸张之辞。
今像坐露天广台之上,前临伊水。寺阁已无,仅余材孔,而像则巍然尚
存(第一二三、一二四图),唐代宗教美术之情绪,赖此绝伟大之形像,得
以包含表显,而留存至无极,亦云盛矣!其中尤以卢舍那为最精彩(第一二
五至一二七图),二尊者,菩萨及金刚神王像皆较次(第一二八至一三○图)。
侍立诸像头皆过大,与矮胖肥壮之身不合;其衣褶亦过于装饰的,为线的结
构,与广阔之形体不甚调和。卢舍那像已极残破,两臂及膝皆已磨削,像之
下段受摧残至甚;然恐当奉先寺未废以前,未必有如今之能与人以深刻之印
象也。千二百年来,风雨之飘零,人力之摧敲,已将其近邻之各小像毁坏无
一完整者,然大卢舍那仍巍然不动,居高临下,人类之伎俩仅及其膝,使其
上部愈显庄严。且千年风雨已将其刚劲之衣褶使成软柔,其光滑之表面使成
粗糙,然于形态精神,毫无损伤。故其形体尚能在其单薄袈裟之尽情表出也。
背光中为莲花,四周有化佛及火焰浮雕,颇极丰丽,与前立之佛身相衬,有
如纤绣以作背景。佛坐姿势绝为沉静,唯衣褶之曲线中稍藏动作之意。今下
部已埋没土中,且膝臂均毁,像头稍失之过大;然其头相之所以伟大者不在
其尺度之长短,而在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足以表示一种内神均平无
倚之境界也。总之,此像实为宗教信仰之结晶品,不唯为龙门数万造像中之
最伟大最优秀者,抑亦唐代宗教艺术之极作也。
此时期间南响堂山造像亦多,其形制为隋式,然其头部则仍为唐代特征。
由其两代遗物观之,可知此地雕刻在当时殆自成一派。其最初大师即为隋代
造大菩萨及三比丘者,殆至唐代,其徒仍沿其匠法,然虽依准绳,而高超之
气已失,空泛无神矣(第一三一、一三二图)。
天龙山自北齐以来,殆为印度影响之集中点。唐代天龙山造像虽不似隋
以前之纯印度式,然与中国他部同时造像相比较,则其印度形制乃特别显著,
殆此时期与印度有新接触所产生之艺术也。诸窟无年号之记载者(除开皇四
年一窟外)然观其衣饰,可知为唐代物。其中优劣不等,然皆身材窈窕,姿
势雍容;衣裳软薄,紧贴肢体,于蔽体之作用失去,反使肢体显著。其刻匠
对于肉体之曲线美必有特别之领会,故其所表示肉体的美,亦非中国艺术中
所常见也(第一三三至一三五图)。
天龙山佛像坐姿,亦有足注意者。诸菩萨坐立姿势,率多随意,不似前
期或他处造像之拘束,亦印度影响也欤。
山东云门山及神通寺窟崖造像颇多。其中尤以神通寺为多。神通寺像几
全为坐像,或单或双佛并坐,鲜有胁侍菩萨者,较之陕豫诸像,其布局及雕
工似颇有逊色。自北齐起,神通寺窟像已开始刻造。唐代像皆太宗、高宗时
代造。形制大略相同,并无何等特别美术价值,其姿势颇平板,背肩方整,
四肢如木。其头部笨蠢,手指如木棍一束。当时此地石匠,殆毫无美术思想,
其唯一任务即按照古制,刻成佛形,至于其于美术上能否有所发挥不顾也。
此诸像者,与其称作印度佛陀,莫如谓为中国吃饱的和尚,毫无宗教纯净沉
重之气,然对人世罪恶,尚似微笑以示仁慈。中国对于虚无玄妙之宗教,恒
能使人世化,其在印度与人间疏远者,至中国乃渐与尘世接触。神通寺诸像,
甚足伸引此义也(第一三六、一三七图)。
摩崖造像,除北数省外,四川现存颇多。广元县千佛崖(第一三八、一
三九图),前临嘉陵江,悬崖凿龛,造像甚多。多数为开元天宝以后造。他
如通江及巴州南龛,亦有少数,亦玄宗时代作也。
敦煌千佛崖造像极多,泰半为泥塑,且多经后世缮修者。其塑像将于下
文论之。
此外四川嘉定弥勒大像①,为开元十八年,沙门海通于嘉陵江之浜凿石
造。像高三百六十尺,覆阁九层,寺匾曰凌云。今像尚巍然存在。久经岁月,
九层楼阁已代以青枝绿叶矣。大佛旁尚另有大龛一,高约其半,旁有小像无
数(第一四○图)。
自唐中叶以后,佛教势力日衰,窟崖之事,间尚有之,然不复如前之踊
跃虔诚矣。
玄宗之世为中国美术史之黄金时代。开元间,玄宗励精图治,国泰民安,
史称盛世。帝对于诗画音乐,尤有兴趣,长安遂成文艺中心。梨园音乐,自
帝创始。唐代美术最精作品殆皆此期作品,李、杜之诗,龟年之乐,道子之
画,惠之之塑,皆开元天宝间之作品也,然而天宝而后,帝迷恋杨妃者十年,
致有安史之乱,藩镇之祸,唐代之致命伤也。
杨惠之,开元中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而道
① 即四川乐山大佛
子声光独显;惠之遂都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肄塑作,能夺僧繇画相,乃与
道子争衡。时人语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惠之作品,考诸纪载,有京兆长乐乡太华观玉皇大帝像,汴州安业寺(后
改相国寺)净土院佛像,枝条千佛像,维摩居士像;洛阳广爱寺罗汉及楞伽
山。陕西临潼骊山福严寺塑壁。江苏昆山慧聚寺毗沙门天王像;凤翔县天柱
寺维摩像。相传惠之尝于京兆塑名倡留杯亭像,于市会中面墙而置之,京兆
人视其背,皆曰,此留杯亭也。著《塑诀》一卷,今佚。
惠之作品,今尚存苏州甪直镇保圣寺。按甫里志,保圣寺塑壁为惠之作。
其中有罗汉十八尊,其后壁毁,其所存像六尊,幸得保存,今存寺中陆祠前
楼。“一尊瞑目定坐,高四尺,邑人呼之为梁武帝,一尊状貌魁梧,高举右
手,且张口似欲与人对语,其高度为三尺八寸,一尊温颔端坐,双手置膝上
者,高四尺;一尊眉目清朗,作俯视状? 。”此种名手真迹,千二百年尚得
保存,研究美术史者得不惊喜哉!此像于崇祯间曾经修补,然其原作之美,
尚得保存典型,实我国美术造物中最可贵者也(第一四一至一四六图)。
《历代名画记》中所纪载尚有张寿,宋朝,王元策,李安,张智藏,陈
永承,窦宏果,刘爽,赵云质,张爱■诸人。“敬爱寺佛殿内菩萨树下弥勒
菩萨塑像,麟德二年自内出。王元策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巧■、张寿、
宋朝塑,王元策指挥,李安贴金。东间弥勒像,张智藏塑,即张寿之弟也,
陈永承成。西间弥勒像,窦宏果塑。以上三处,像光及化生等,并是刘爽刻。
殿中门西神,窦宏果塑。殿中门东神,赵云质塑,今谓之圣神也。此一殿功
德,并妙选巧工,各骋奇思,庄严华丽,天下共许。西禅院殿内佛事并山,
并窦宏果塑。东禅院般若台内佛事,中门两神,大门内外四金刚并狮子昆仑
各二,并迎送金刚神王及四大狮子,两食堂,讲堂两圣僧,以上并是窦宏果
塑。? 。”
“时有张爱■,学吴画不成,便为捏塑,元宗御笔改名仙乔。杂画虫豸
亦妙。洛阳大相国寺文殊师利及维摩像即爱■手作。吴道子弟子尚有王耐■
者,西京城东平康坊菩提寺东门塑神耐■手塑也。元伽■与惠之于福严寺佛
殿塑脱空像,与惠之塑像共称旷古莫俦焉。同殿玉石像,皆幽州石刻,员名、
程进之石像雕刻,精妙如画迹,与惠之为张彦远所并称”。玄宗之世佛像形
制及所供佛陀亦渐变易。以前造像以弥勒佛(Maitreya)及释迦牟尼佛为最
多。武周而后,阿弥陀佛造像之风渐盛,毗卢舍那亦日多,如龙门奉先寺大
像是。诸菩萨中,观音仍为世人所最欢迎,然其形制亦变化日多,十一面观
音,千手观音等皆此时期之创作也。此期间造像中尚有一特别倾向,则佛教
诸神中次要神物如天王,罗汉等之博得社会声望也。《高僧传》谓天宝间西
番大食康居诸国侵凉州围城,沙门不空诵咒,北方毗沙门(Vaisravana 或
Bishamonten)天王率神兵现于城东北云中,敌兵畏退,城北门楼上毗沙门天
王现身放光明。故敕诸道节镇所在,州府以下,于各城西北隅安置毗沙门天
王像,又于佛寺别院安置天王像。直至五代,此风尚盛,见于正史。其风所
播,远及日本。他如文殊师利菩萨(Manjusri)亦为世所尊崇焉。
自美术形制上观之,则此期之特征在历来造像姿势方式之更改。佛陀菩
萨,向必正面直立者,今竟自腰部弯曲或扭转;或竟有作行动之姿势或表示
虔诚信仰之至情者。此种动作上及感情上之自由表现,乃引起雕塑技术之自
由。在第三量上亦得充分表示,较近自然。故与西方所谓造形美术之观念亦
较近。由一方面观之,此可称为中国雕塑史中登峰造极之时期;然六朝造像
庄严和谐之风,殆无遗矣。然而此写实之风,只此昙花一现;不及数年而表
情动作之能力已完全丧失矣。顺宗(公元九世纪)、宪宗以后,而唐代雕塑
术亦随国祚日衰,率多死板无生气矣。
晚唐以后,雕塑遗物渐少。其原因亦颇复杂。盖自玄宗以后,画之地位
日高而塑之地位日下,故渐为世人所不注意。且民间供养佛像,画像较塑像
易制且廉。政治情形,亦不利于美术之创造。藩镇割据,中国已无安乐土。
长安帝都亦屡经兵灾,宫殿庙宇多被焚毁,而画塑诸宝亦随之而灭。不唯是
也。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 年),惑于刘玄靖等之说,敕毁天下佛寺,
只留少数。以天下废寺铜像钟磬铸钱,铁像铸农具。金银鍮石像则销付度支。
计拆四千六百余寺,僧尼还俗者二十六万五百人。史称“会昌灭法”。于佛
教史中,此为第三次大劫,亦最烈之一次也。其影响于美术者,则此时人民
信仰之笃,已不如前,民力经济,亦不丰裕,虽有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
年)之复法,然已一蹶不振矣。
除窟崖外,石像遗物极多,大村西崖列举不下数百。其时代特征与窟像
同,所用石料亦就地而异,前已屡述,不赘。然大村所举,最古者贞观元年,
武后及玄宗二世,造像最多。而《金石录》所载会昌七载李栖表造弥勒像(四
川荣县),距灭法不过二年,亦为罕事(第一四七、一四八图)。
铜像瓦像亦夥。然铜像多极小,其最大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