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诗词例话 >

第20节

诗词例话-第20节

小说: 诗词例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其实就是把意思说出来,也和史论不同,像上举的例子,还是诗,不是史论。

  王安石的一首,后四句是发议论,反对学仙。秦始皇要学仙,听说把腊月称做嘉平月就可招致神仙,可是他还是死了。传说大茅山的山洞可以通到仙家洞府,可是没有人找到过这个洞府。这些传说都已成为陈迹了,可是世俗还在纷纷学仙。他认为学仙是虚妄的这个意思,没有明白说出。《朝元阁》诗,比喻唐明皇站得高,看得远,在他励精图治时,明察秋毫,臣下不能蒙蔽他。到晚年追求享乐,受到蒙蔽,再看不见安禄山的谋叛了。他的用意,君主一受蒙蔽,就会酿成祸乱,但在诗里没有明白说出。像这样运用比喻如浮云,结合具体的人或物,如嘉平帝、勾曲天来发议论的,跟史论不同,因为它还不离具体的人和物。而用意又比较含蓄,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写歌风台的一首,对刘邦直接提出批评。像韩信和彭越那样的大将之才,都把他们杀了,还说什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者的批评明白说出,写得比较显露,但还是和史论不同。史论是作者结合史实来发议论,他的议论有一个前提,在议论中作者往往离开史实来说明这个前提,再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史实。比方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他就提出一个立论的前提,“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孟尝君手下的都不是“士”。诗中议论,离不开事实,结合事实来发议论,“信越犹菹醢”是事实,“思他猛士”也是事实,把这两件事实对比起来,提出批评,但作者的论点和立论的前提都没有说出,可以供人体会。像从这个批评里可以想到。刘邦这时候才认识到,他的国家的最大敌对者是匈奴,而他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当匈奴的,所以在思壮士,刘邦经过了白登之围,几乎逃不出来,这才懊悔不该杀了韩信、彭越;帝王的杀功臣,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等;这些意思,都可从这两句诗里去体会出来。那末它的批评虽然明显,通过他的批评还可供我们体会,里面还含有不少意思,所以还是诗而不是史论。

25。开头

  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①‘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高常侍②‘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老杜‘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也。”(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

  陈思③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④“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⑤“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同上)

①谢宣城,谢朓官宣城太守。 ②高常侍:高适官散骑常侍。 ③陈思:曹植为陈思王。 ④谢玄晖:谢朓字玄晖。 ⑤岑嘉州:岑参官嘉州刺史。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

  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像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被人排挤,用大江的日夜东流来比悲愁的深广,更显出境界壮阔。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是说遍地都是战乱,你为什么在这时远行?这个发端概括了当时战乱的时代,人民的苦难,唱出了悲壮的声音,充满着对被迫远行的友人的同情。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不过这个开头感情比较含蓄,不像“带甲”两句的强烈。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用高台朝日等所构成的境界来抒写悲哀,写得也是悲壮的。这是境界阔大而情调悲壮的例,又有境界阔大而没有悲凉情绪的,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有画意而境界开阔。又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纪昀批:“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大荒指极遥远的地方,把漳汀封连四州都包括进去了,但不落痕迹。全诗写的景物,像芙蓉水、薜荔墙,是近景,岭树江流是远景,都包括在接大荒里。

  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首诗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行的丈夫,作者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的愁思,是情景相称的。再像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如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浑邪王就是汉代匈奴部落的昆邪王。这个开头,指出浑将军是归顺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之一,拥有强悍的少数民族部队,为唐朝出力。下面就讲他怎样出兵的事,这个开头具有笼罩全篇的作用。再像杜甫《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这首诗的开头,一面点明曹霸这位将军的家世,一面指出他的艺术才华。从他的艺术才华里展开他画人画马的杰出成就,这个开头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一开头用精警的话来打动读者,力避平庸。如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这本是太阳落山的意思,并不是什么奇突的景象,可是作者用“惊风”,用“飘白日”,用“忽然”,好像太阳忽然给暴风吹落似的,这就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跟一般人不同,是很强烈的。作者把强烈感情写在这种景象里,语言就精警动人。再像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这是在高高的城楼上送客,作者抓住城楼高这一特点,写出在飞鸟外的高处送客,好像在天上送客了,这个突然而来的开头,逼着人们读下去,有引人的力量。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本是绿叶成荫的意思,说成取花去,酬清阴,就显得很突出。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个开头也好,先提出个疑问,引人注意,比较突出。倘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没有这样突出了。

  好的开头并不只有这些,就上文所引的例句看,主要是一开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看下去。因此,好的开头还需要同全篇的内容相结合,要是只有好的开头,而全篇写得并不好,那末这样的作品还是不能算好作品。

26。承转

  三四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热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杜工部《送人从军》诗,“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和平矣,下接云,“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泊岳阳城下》诗,“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汀”,和平矣,下接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如此拓开,方振得起。(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李商隐《筹笔驿》①:“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长为护储胥③。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⑤。管乐有才真不忝⑥,关张无命⑦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⑧,《粱甫吟》⑨成恨有余。”纪昀批:“起二句斗然抬起,三四句斗然抹倒,然后以五句解首联,六句解次联,此真杀活在手之本领,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他年乃当年之谓,言他时经祠庙,恨尚有余,况今日亲见行兵之地乎?亦加一倍法,通篇无一钝置语。”(方回《瀛奎律髓》卷三)

①筹笔驿:诸葛亮出兵时,曾在这里筹划军事的驿站。 ②简书:指文书。 ③储胥:指军营。 ④上将:指诸葛亮。 ⑤降王:指后主。走传车:坐驿站的车到洛阳去。 ⑥管乐: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忝:不愧。 ⑦关张无命:关羽守荆州,为吴国所败,被杀。张飞为部将所杀。 ⑧锦里:在成都。祠庙:诸葛武侯祠。 ⑨《梁甫吟》:诸葛亮做的诗。

  这里讲到诗歌的承转,承是承接开头,有了承接还要转折。开头要精彩,有了精彩的开头,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转折的话再要求突起,这样就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这里讲的,实际上三四句以写景物为主。五六句以抒情为主,是一种写法。如杜甫的“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是估计他要度过沙漠,好几个月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接下去抒情,“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勉励他努力作战,不必讲什么命运,不必记挂什么时候封侯。写得较突出。杜甫“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写在舟中所见,是写景物。接下去说“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是抒情。虽在舟中遇到风雪,留滞在岳阳,他的才还难尽。气更旺盛。写得较突出。

  这里讲的承转,是写法中的一种。主要是说明要写得有起伏,有波澜,这个意思是对的。至于说承要和缓,转要突起,那只是一些诗这样,并不是所有的承转都这样,不可拘泥。像李商隐的《筹笔驿》,开头上扬,即抬起,承接句下抑,即抹倒,不是和缓。猿鸟风云都尊敬诸葛亮留下的军营,突出诸葛亮的遗爱在人。三四句写诸葛亮的规划挽救不了后主的投降,是下抑。五句承首联,赞美诸葛亮,六句承次联,结合后主投降说,是一扬一抑,构成起伏波澜。所以我们对于上文讲承转的话,应该从写作要有波澜起伏这点去体会。

  再说诗词的承转不一定都要一景一情,情景配合,所以这里讲的还是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试举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不要以为南宋久不出兵,就以为冀北没有好马,南宋没有人才了,一起就突出。不过“谩说”句先抑一下,下面就扬,“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不是没有人才,是万夫之雄。那末为什么要来朝拜金人呢?所以接下去再抑,“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堂堂汉使”呼应“万夫雄”,用“自笑”来抑一下,哪能像河水流东那样老是来朝拜,这次姑且再来朝拜一下,总会把你掳到朝廷上办罪的。藁街是京城里给少数民族住的街。写朝拜金人,只是暂时的,在一抑后就扬,要把金人俘虏过来。下半阕讲金人占领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正当中。”这里把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跟“万里腥膻”连起来是抑,把其中应有不甘心于被奴役的,跟千古的磅礴英灵连起来,归结到金人将衰,南宋正盛,又扬起来。写得波澜起伏。这首词写南宋派使人朝拜金国君主,却写得意气飞扬。原来写事实处都抑,如“不见南师”,“穹庐拜”,“万里腥膻”。那末怎么昂扬起来呢?写理想,写人。“藁街逢”,“英灵磅礴”,“赫日中”,都是理想,“万夫雄”,“堂堂汉使”,“耻臣戎”都是写人。用理想和人才来压倒屈辱的事实,正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所以能写得抑扬起伏,意气昂扬。可见作品要写得波澜起伏,决定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决定于生活的矛盾,屈辱的事实和昂扬的理想构成了生活中的矛盾,把这个矛盾写出求,才能写得波澜起伏。这不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做作,而是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生活的矛盾造成的。所以讲承接要波澜起伏,还得服从于思想感情与反映生活。

27。关键句

  “子之不淑,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