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第1 卷时,便“悲痛和气恼得几乎喊叫起来”②。与此同时,高尔基不断
思考造成叶赛宁的这种悲剧的原因。思考诗人内心的冲突、创作的矛盾和命运的
乖戾。高尔基认为叶赛宁的死并非偶然,他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社会关系发生伟
大转折的时代所引起的冲突的反映。因为这种转折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内心里
加以接受的,用高尔基的话说,叶赛宁“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实在是太晚了,或
者说实在是太早了。”③高尔基的这种看法,在叶赛宁本人的抒情自白里也可以
找到论证:我并不是一个新人!
这有什么可隐瞒?
我的一只脚留在过去,另一只脚力图赶上钢铁时代的发展,我常常滑倒在地。
(《正在消逝的露西》,1924)
在高尔基看来,导致叶赛宁悲剧的根源还在于城乡之间的矛盾,即“泥罐子
碰铁罐子”的矛盾:“他的生与死是一部大型艺术作品,是生活本身所创造的一
部长篇小说,它最好不过地代表了城乡关系的悲剧。”
高尔基不止一次地阐述过自己的这种观点,不论是1928年会见军队记者时①,
还是1930年同作家突击队员们谈话时,都明确表达过:“这里,问题十分清楚而
明确。一个农民诗人,就是说那个泥罐子,同铁罐子——城市相撞了,必然会被
撞得粉碎。”②毫无疑问,高尔基这里所说的农村与城市,指的是十月革命前古
老的俄罗斯农村与资本主义的城市。那时,正是叶赛宁从自由广阔的大自然来到
彼得堡贵族沙龙狭小天地的年代,高尔基于1926年3 月24日从那不勒斯寄给罗曼。
罗兰的信中,曾具体地谈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农村青年,浪漫主义者和抒情
诗人的悲剧……我是在叶赛宁初到城市的时候见到他的……城市兴高采烈地迎接
他,犹如贪食者见到一月的草莓。人们开始像伪君子和心怀嫉妒的人那样过分地、
虚假地赞扬他的诗……他很早就感觉到城市会毁灭他,并且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
这一点。他虽然仍是一位非常独创的抒情诗人,却已经变成了十足的无赖。我认
为,他之所以耍无赖,是出于绝望,出于对毁灭的预感,同时也是出于对城市的
报复。”③不言而喻,高尔基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城市的社会弊端,
指出一个自学成才的纯朴诗人怎样被这个城市腐蚀和“吞噬”了下去。高尔基一
方面看到颓废文人对叶赛宁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到叶赛宁自身精神常常出
现的骤变。叶赛宁虽然满腔热情地欢迎十月革命,但最初未能理解改变旧农村生
活风习的意义。他寄托于革命的是建立“农民天堂”这种乌托邦(《伊诺尼亚》,
1918)。他担心未来“机器王国”可能征服农村。他②《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
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③《星》,1961年第1 期,第146 页。
①《真理报》,1928年7 月9 日。
②《高尔基文集》,第26卷,第91页。
③《三人书简》,第41页。
的不少诗里都流露出这种惴惴不安的忧虑心情。
高尔基曾把叶赛宁同伊萨科夫斯基进行比较,从而认为叶赛宁的悲剧是必然
的,因为叶赛宁未能理解城乡“联系”的深远意义,而伊萨科夫斯基则“很好地
理解了城乡‘联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很好地看到了这一‘联系’的过程并且
由衷地感觉出日常生活中的奇迹”。①叶赛宁虽然也是属于革命诗人之列,虽然
也歌颂革命新事物,也承认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正义性,但他未能摆脱
同古老农村的联系,换句话说,依然留恋旧农村,为其受到“冲击”而叹息。尽
管如此,高尔基仍然认为叶赛宁属于俄罗斯大诗人的行列。高尔基在给查培根的
信中谈到叶赛宁时还写道:“一个多么纯洁、多么俄罗斯式的诗人啊!我觉得,
他的诗作可以使许多人清醒起来,可以使许多人‘醒悟过来’。”②针对某些批
评家避而不谈叶赛宁对苏联诗歌发展的影响和意义,高尔基于1929年曾明确指出
:“你不能把谢尔盖。叶赛宁从我们的现实中掩盖或勾消的,他表现着许多万人
的呻吟和哀号,他是新与旧的不可调和的斗争的鲜明和戏剧性的标志。”③可见,
高尔基对叶赛宁及其诗歌作品,都不止一次地给予了深刻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
人们进一步理解叶赛宁其人及其创作道路,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不过,从事隔
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来看,叶赛宁及其诗歌创作、诗歌传统、美学特点和影响,还
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①《高尔基文集》,第30卷,第310 页。
②《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第81页。
第九章诗人的美学内涵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罗斯诗坛出现了各种流派纷呈
杂陈的局面,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颓废主义诗歌大为泛滥。这些流派的诗歌艺
术得到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承认和支持,因为它们在思想上起到了麻痹人的革命意
志的作用。至少可以说,象征主义诗歌运用的是唯美主义的语言,远离生活;未
来主义诗歌也往往是在玩弄新词,做花样翻新的文字游戏;而诸如梅列日科夫斯
基、古皮乌斯一类诗人的作品,常常是词藻华丽、思想玄虚,有时带有浓厚的神
秘主义色彩和脂粉气,即使在反映贵族资产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方面,也显得矫
揉造作、孤芳自赏。虽然他们中间也有堪称艺术形式精美的作品,但终因脱离现
实、想入非非又题材单调而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叶赛宁“闯进”了他
们的文艺沙龙,“像耕牛跑进了客厅,受到惊奇的欢迎”(艾青语)。叶赛宁的
诗打破了神秘主义笼罩下俄罗斯诗坛的死气沉沉,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田园的芬
芳。十月革命后,在夸夸其谈的政治诗人和生雕硬琢的诗匠遍布诗坛的时候,叶
赛宁却以其感情鲜明、真挚动人的抒情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使其感动、激
奋,受到鼓舞。
从古今中外的诗歌发展史来看,太平盛世的确会带来诗歌的繁荣。
然而,伟大的事件、社会的震荡、革命的时代岂不更会产生伟大的诗人!
如果说马雅可夫斯基是新时代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诗人,那么叶赛宁便是具
有以伟大十月革命为分界线的新旧两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的伟大抒情诗人。可惜的
是,叶赛宁年仅30岁时便自杀了。《真理报》1925年12月30日写道:“俄罗斯文
坛可能因叶赛宁之死而失去了自己惟一真正的抒情诗人。”高尔基称叶赛宁是
“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认为他的诗“奔放洒脱、光
彩夺目、真切感人”(《谢尔盖。叶赛宁》)。当代著名诗人叶。维诺库罗夫则
把受群众普遍爱戴的叶赛宁称赞为俄罗斯“民族的灵魂”。①然而,不能把叶赛
宁的诗歌艺术机械地划归哪一种流派或学派。他的创作艺术,诗歌美学,历来是
苏联国内外批评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它,不知何故,总是能够给人以启示,
仿佛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学宝库。我们不妨作一次尝试性的探索,循着叶赛宁美
学宝库依稀可辨的路径前进,领略和欣赏一下使他诗歌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神秘
源泉。
1 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叶赛宁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诗人内
心的真挚感情,来自于诗人的坦诚: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用感情的血液去抚慰
人心。
(《做一个诗人……》,1925)
①叶。维诺库罗夫:《论据》第6 页,莫斯科,作家出版社,1984年。
从这形象的诗句里,又可以看出诗人的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叶赛宁的一生
是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一生。他的诗歌创作也无不激情洋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
彩。就连通常不能入诗的“隐私”他也写得袒露,淋漓尽致,有时其艺术效果更
显示出抒情主人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炽烈斗争的矛盾心境。然而,近似于痴狂的
肉体之爱并没能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解脱,反而加重了痛苦的负担,失望之余诗人
猛醒:我怎知道爱情原来是瘟疫,我怎知道爱情原来是黑死症。
她挤眉弄眼地向我走来,使我这个无赖神魂颠倒,欲罢不能。
(《唱吧,唱吧……》,1923)
叶赛宁注重的是浪漫主义激情的宣泄,以此揭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冲突。然
而,这是一种非常痛苦和幻想破灭的调子。诸如此类的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
多少否定形式的激情!可以说,叶赛宁抒情诗的感染力,正是来自他的自我剖析,
来自他袒露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仅就组诗《一个无赖汉的自白》的篇名来说,
读者便可知这是诗人坦诚的自白,是诗人无情的自我否定。想想看,一个“无赖
汉”竟然为自己树碑立传,将粗俗的“自白”当成高雅的诗篇公诸于世,这还不
足以使那些只会高喊革命口号的人为之震惊?!其实,叶赛宁是通过玩世不恭的
“无赖汉”
这个表面形象意蕴着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的。
组诗《一个无赖汉的自白》颇具挑逗性,形式上也不落陈套,而就实质来说,
主要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忧伤。他在“小酒馆
式的莫斯科”所度过的颓废生活和当时的孤寂落寞情绪就反映在他的诗里,这些
诗必然会含有不健康的成分。但这样的诗毕竟不是叶赛宁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
事实表明,《一个无赖汉的自白》不单纯是若干首诗的集合,它是诗人大胆袒露
的内心世界。这里不仅有诗人的叹息、呻吟、愤懑和玩世不恭,同时也有诗人的
善良愿望、呼喊和吁求。透过诗人那不可排解的忧郁和复杂的悲观情绪,读者可
以捕捉到他向往未来和热恋祖国的希望。远离北国故乡的抒情主人公,即使怀抱
着波斯姑娘,心也“飞往”北方。这种思念故乡而又被眼前的景色和美女所迷惑
的感情冲突,无形中产生出一种张力,构成了真挚抒情的基础。在这种时刻,抒
情主人公那惆怅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寄托在俯拾皆是的种种令人伤感的景物中:
花园里红花楸的篝火在燃烧,可它谁也温暖不了。
……
宛如树木寂然掉落叶片。
我吐露忧伤的话语。
正如在其他诗行里一样,诗人赋予“篝火”、“落叶”以象征的意旨,不仅
限于主观感情的表露。
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激情洋溢,联想丰富,既是心灵的写实,
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诗人的真挚感情与浪漫主义激情、东方的韵味与俄
罗斯广阔田野的诗意融合,爱情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对异国美女的爱胜不过
对故乡和祖国的赤子之情。这种对故乡、祖国的执着的爱,无不体现在叶赛宁的
爱情诗中。请看:也许因为我来自遥远的北方,那儿的月亮要大上好几十倍,不
论设拉子①是多么美丽,它也不会比梁赞②的田野更美,也许因为我来自遥远的
北方……
叶赛宁曾明确写道:“我的抒情诗赖以生存的是对祖国的巨大的爱。对祖国
的深厚感情乃是我的创作之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激情和公民奋斗精神,
看到叶赛宁诗歌创作的情感源泉。
俄国诗人费特有句名言:“永恒的东西永远是富有人性的。”时至今日,说
叶赛宁的诗是永恒的,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表示怀疑了。“永恒”
与“富有人性”永远联系在一起。叶赛宁极其富有人性。高尔基认为他是俄
罗斯诗坛上“第一个”怀着真挚感情描写动物的诗人。叶赛宁同情动物,把它们
看作自己平等的人们和兄弟:“对兽类来说,我是它们最好的朋友!”“我既没
欺侮山羊,也没欺侮野兔”:“我是来吻奶牛的”;“即使是野兽,我也看作是
自己的小兄弟,从未打过它们的脑袋”:“我的诗会把野兽的心灵创伤医治”。
叶赛宁笔下的动物,无论对诗人还是对读者,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成为诗人所
赞赏的某些特性,如忠诚、坚忍、贡献的寓意和象征。诗人对祖国、对俄罗斯的
爱,都在作品中转化为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爱,甚至包括对“无生命”的树木、
植物、田野、谷地、天空、大海、石头、土壤的爱。
在俄罗斯的风景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的作品,早已引人注目了。普希
金、巴拉廷斯基、丘特切夫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而在叶赛宁笔下,这类作品
更具特色,形成了“叶赛宁式”的大自然感。其中,自然景色和物象是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