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

第33节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第33节

小说: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23℃、恒湿60%。进入博物馆必须穿上特制的套鞋。 
  太阳船博物馆外型酷似一艘石舫,内部分上中下3 层:第一层为坑穴原址;第二层收藏着发掘时的图片、资料以及太阳船的模型和船上的碎席片、棕绳等实物。太阳船放在最上层,它又称胡夫(古埃及第四期法老)金字塔船,是一条用钢架托起的庞大的棕色木船。木船于1954 年5 月发现于胡夫金字塔南侧的一个石坑里。石坑全长31 米,宽2。6 米,深3。5 米。坑上覆盖着41 块石板,代表当时全国的41 个州。每块石板长4。5 米,宽0。8 米,厚1。8米,平均重量约18 吨。坑口封闭严密,滴水不漏,保证了古船免遭水的浸蚀和气候的影响。坑内还放置有麝香和其他防蛀香料。发现时,由1224 块木板制成的古船被拆成650 个部件,按船的部位,整齐而有序地放置在石坑里。 
  这些木块大多为黎巴嫩杉木,最长达23 米,最短的不足10 厘米。这种杉木,木质坚韧,纹路细密,抗腐力强,且散发清香,是上等的造船材料。尽管胡夫时代已使用铁器,但此船不用一根铁钉,而由5 千克棕绳穿扎全部木板上的约4000 个洞眼,依靠遇水木头膨胀、棕绳收缩的道理,堵塞缝隙。 
  复原太阳船的工作整整花了11 年的时间,直到1968 年才算大功告成。 
  木船首尾高昂,呈流线型,形态优美。船体长43。4 米,最宽处为5。9 米,吃水量为4。5 吨。船头高6 米,恰似一只古埃及人用尼罗河芦苇编的草鞋。船尾高达7。5 米,宛若一枝上埃及尼罗河中生长的莲蓬。据说,这显示着船的主人——胡夫法老的王权达于整个埃及。靠近船尾有两间船舱,长9 米,宽4 米,前室放置胡夫的棺槨,后室供僧侣乘众。船头有一遮阳凉棚,上面盖芦苇席,作为船长的指挥室。船的中央两侧各配5 支桨,每桨长8。5 米。船尾另有两桨为舵。每桨由两名水手操作,全船共需水手24 名。有些桨上画有箭头,据说它是法老降妖除怪、登天开路的法宝。此外,船上还有一篙以测水深,1 把木槌和2 根木楔,用作靠岸停泊时打桩。 
  制作太阳船的目的,至今仍各说不一。一说,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复生,太阳船就是供胡夫的灵魂遨游太空,然后返回人世之用;一说,太阳船实际上是胡夫的殡葬船。它的出土,被认为是20 世纪中叶埃及考古界最伟大的发现。它是迄今世界上发掘出的最完整、最壮观的船只。这对于研究古埃及的造船、航行、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均具有重大的价值。                                 
阿布·西姆贝尔神庙   
    阿布·西姆贝尔神庙位于埃及和苏丹交界的尼罗河上游努比亚地区,在阿斯旺大坝以北80 公里。早在公元前13 世纪,埃及第十九王朝沙提一世即开始计划筹建,到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约公元前1317~前1251 年)动工建成。 
  这座闻名于世的大神殿,全部雕凿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高约33米,宽约38 米,纵深约65 米。神殿正面有4 尊高达20 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坐像。雕像庞大厚重,仅两耳之间就达3。9 米,嘴宽0。97 米,体现出当时埃及扩展疆土、称雄于世的气势和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神殿正面还有6 尊各10 米高的雕像,其中有2 尊王后像及数尊小王子像。塑像雕刻细腻,神态自然,可谓古代雕刻之精品。 
  进入石窟,殿堂内饰有千姿百态的雕刻、浮雕图案和古埃及文学,描述了拉美西斯二世当政期间的生活情景、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而会战于卡迭石城的战况(约公元前1312 年)以及努比亚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这对于了解古代埃及历史、社会、文化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在阿布。西姆贝尔神庙的后殿内还有4 尊雕像,除一尊是拉美西斯二世外,另外3 尊是阿蒙。拉神、阿尔马甘斯神和波塔神像。每年3 月21 日和9月21 日清晨5 时58 分,一缕阳光准时穿过神殿洞门,依次扫过阿蒙。拉神、拉美西斯二世像和阿尔马甘斯神像,20 分钟后便消失了,唯有波塔神像静立在黑暗中,不受阳光的照拂,因为它是埃及的夜神。神奇的石窟建筑技术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它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离阿布。西姆贝尔神庙不远,是拉美西斯二世为其王后妮菲泰丽修建的规模稍小的庙宇,即小阿布。西姆贝尔神庙。它也是在悬崖上雕凿成的,仅10 米宽,庙里有许多妮菲泰丽的塑像,美丽动人,神态安详,尽管经过3000多年,色彩仍然如新。 
  由于阿斯旺地区修建了两座水坝,引起尼罗河的水位上升,因而尼罗河畔的阿布。西姆贝尔神庙等古迹有遭灭顶之灾的威胁。为了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埃及人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从1962 年开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古迹拆迁工作,全世界许多科学工作者、工程师、考古学家以及埃及工人经过18 年艰苦努力,至1980 年才完成。他们先用钢板把古庙四周围起来,把上游的河水抽干,再用电割的方法把石体建筑分切成块,运送到离原址不远,地势比高坝水库水位高的地方,按原样重新装接起来。搬迁工作做得十分完美,连一点儿接缝的痕迹都看不出来,使阿布。西姆贝尔重放异彩,成为埃及的一个重要旅游点。                                 
亚历山大灯塔   
    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地中海的明珠。被誉为古代世界7 大建筑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就建在该城法罗斯岛防波堤南端。该塔约在公元前280~前278 年建成,毁于1326 年大地震。 
  公元前332 年,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途中占领埃及。他在前往埃及西部锡瓦绿州朝拜阿蒙神时,途经地中海滨的拉库台通村,看中了这儿的地理位置,下令以他的名字在此建立一座城市。到古埃及托勒密一世时(公元前305~前283 年)时,这座小村一跃成为繁华的大都市、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地中海最大的海港。由于对外商品交换发达,船只来往频繁,迫切需要有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夜间航行,托勒密一世就命令当时埃及杰出的工匠索斯特拉特设计建立灯塔。前后历时5 年,在法罗斯岛上终于树起了高达135 米,占地约930 平方米,全部为石灰石、花岗岩、白大理石和青铜筑成的亚历山大灯塔。 
  关于这座灯塔,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谢赫(公元1132~1207 年)于1165年访问亚历山大,写成了《艾列夫巴》一书,较详尽描述了灯塔。1909 年,德国工程师特里希根据各种文献绘制了灯塔的复原图。这两份材料是现今了解灯塔的主要依据。 
  亚历山大灯塔的塔基用耐海水腐蚀的玻璃块填实,隙间灌以熔化的铅水。塔身是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下层塔身底部呈正方形,塔身随着上升逐渐收缩,高约71 米,底部每一边长为高度的一半,上面四个角各安置一尊海神波赛敦的儿子口吹海螺号角的铸像,以此来表示风向方位。中层呈八角形,高38 米,用华丽的大理石镶砌。塔楼四周建有许多精致的铜像,传说有的铜像会昼夜鸣钟报时,有的铜像手永远指向太阳,跟着太阳移动,日落西山,手指自动下垂。上层呈圆柱形,高约9 米,上层塔身之上是一圆形塔顶,其中一个巨大的火炬不分昼夜地冒着火焰。塔顶之上还铸着一尊高约7 米的海神波赛敦青铜立像。 
  塔内约有300 个房间可以驻兵,还装置有巧妙的铜镜,可以从塔顶观察海面动静。而其高大的身躯据说在距离它60 公里的海面上就能看到,由凹面金属镜反射出来的耀眼的火炬火光,更使夜航船只在航行到距它56 公里的地点就能够找到开往亚历山大港的航向。 
  然而,亚历山大灯塔却几经磨难。公元7 世纪,灯塔就部分被埃及国王拆毁,公元880 年修复。约在公元1100 年左右,八面体部分被地震毁坏,仅留底层。公元1326 年,灯塔全部为大地震所毁。 
  1447 年,埃及在旧址上修建起一座石头堡垒,并一直保存至今。1966年被开辟为埃及航海博物馆,展出绘画、模型、实物等,介绍埃及的造船业和航海史。 
  1993 年,为了弥补亚历山大灯塔倒塌后给人类文明造成的这一大损失,埃及政府在亚历山大市区的黄金地带,即亚历山大会议中心和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附近,重建了亚历山大灯塔,为古城亚历山大锦上添花。                                 
圣凯瑟琳修道院   
    埃及圣凯瑟琳修道院坐落在西奈半岛腹地、摩西山麓。这座希腊正教修道院是1400 多年前东罗马大帝修建的,它以公元4 世纪时埃及亚历山大市的一位美貌才女凯瑟琳的名字命名,来纪念她反抗偶像崇拜而殉道的壮举。由于西奈半岛西临苏伊士运河,北临地中海,东北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相邻,南濒地中海,是通向埃及领土非洲部分的走廊,联结欧亚非大陆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再加上摩西山相传又是《圣经》里所写的摩西第一次同上帝谈话并在丛林烈火中接受“十诫”的圣地,因此自古以来,无数朝圣客和旅游者冒着风沙烈日,跋涉荒漠到圣凯瑟琳修道院瞻仰圣迹,考察古物,修道膜拜。如今,埃及已把它开辟成南西奈“宗教旅游”的圣景之一。 
  圣凯瑟琳修道院的外观像一座古城堡,周围是用石头砌成的高大城墙,古老斑驳,院内的教堂则修葺得金光夺目。主教堂的墙壁、柱子、屋顶、大门都有栩栩如生的古代帝王、圣贤、鸟兽鱼虫、花草水果雕刻。教堂内黄金镶嵌的祭坛,仰卧着耶稣和圣女凯瑟琳的铜像。圣凯瑟琳修道院历史上曾分别被古罗马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奥斯曼帝国、拿破仑所占领。历代帝王和欧洲的王宫贵族曾捐赠了2000 多幅古画、彩绘,现在修道院内展出了150幅真迹。这些古画大都是公元6 世纪到15 世纪的作品,反映了欧洲历代的宗教、历史和生活,都是珍品。其中一幅萨尔裘斯和巴赫斯两位圣贤身披拜占廷戎装,骑着战马并辔而行的彩绘是研究拜占廷服饰难得的艺术瑰宝。 
  圣凯瑟琳修道院内的图书馆是仅次于梵蒂冈图书馆的第二大基督教真本图书馆,收藏了3000 多册手抄善本书。藏书中最珍贵的是一本800 页的羊皮手抄《圣经》,这本“摩西山抄本”比“梵蒂冈抄本”还古老,写于公元4世纪中叶。1865 年,俄国圣经学者蒂松德洛夫以俄国沙皇的名义借阅了一部分,一直未归还。 1933 年大英博物馆出资10 万英镑购买了这本书,此书现在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修道院只保留着沙皇的一纸借条,供游人观瞻。                                 
阿慕尔·本·阿绥大清真寺   
    阿慕尔·本·阿绥大清真寺坐落在埃及首都开罗市老城区中心,尼罗河左侧,河水从大寺东边流过。该寺在非洲暨埃及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非洲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阿拉伯半岛以外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它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教开始在非洲暨埃及兴起。 
  这座大清真寺是由征服埃及的阿拉伯穆斯林将领阿慕尔。本。阿绥于公元624 年首先建造的,以后人们就用这位将领的名字作为寺名。大寺建造初期,结构十分简单,反映了伊斯兰教初期的建筑风格。当时只有一个普通的长方形院子,长25 米,宽15 米,院子正中是一个长方形的礼拜殿,四周有4 条柱廊围绕,其中东西向正对着礼拜殿的一条最深最长。礼拜殿和柱廊的地上铺着卵石,屋顶先用枣木枝遮盖,又用泥和上椰枣叶糊掩。672 年,倭马亚王朝穆阿韦叶派驻埃及长官穆赛力麦为该寺筑起了砖墙,并在寺的四角建起了4 座宣礼塔,这是伊斯兰教史上最古老的宣礼塔,后因被指责不合传统而被拆毁。 
  现在的大寺格局是公元827 年由阿巴斯王朝的埃及长官阿卜杜拉。伊本。塔西尔着手扩建的,扩建后的大寺面积为13570 平方米。大寺周围是环形走廊,院中心为淋浴室,另一端是宣礼尖塔;大寺正殿共120 间,内有讲坛、凹壁。整个寺院朴实素洁,没存雕刻与彩画。此外,全寺共有石柱147根(其中一些石柱是重叠的),采用的是希腊和罗马建筑形式,柱与柱的上端用环拱衔接,形如马蹄,这是伊斯兰建筑史上首次出现的弓形承重结构。 
  到了公元10 世纪中叶法蒂玛王朝时期,该寺才被加以全面的装饰、镀金及雕刻等,曾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寺院之一。该寺所有殿堂里都竖起了大理石柱,共有400 多根,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