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技巧-第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重大之事,君子、小人动口动手是一般人之间争论或打架之小事,毛泽
东把这样本应用于生活小事的话语却用到了重大之事上,显然属于升用。因
此,这段话也是升用法、比喻法和俗语合用。
像运用降用法一样,毛泽东也随时运用升用法。一次,他与日本外务大
巨大平正芳谈话,说他正在学习日文,并想到日本留学。大平说:“那我们
可怎么照料您好呢?”意思是请他不要去日本。毛泽东开玩笑说:“你不友
好啊!”还有一次,也是接见太平正芳,他向大平正芳询问中日航空协定谈
判情况:“已经吵完了吗?”“应当大吵呀!”(《巨人印象记》,引郭思
敏《我眼中的毛泽东》)毛泽东讲的“不友好”,是指“不同意”的意思,
是降用;“吵”、“大吵”指“争论”、“辩论”,这些都是用了升用法。
这些话都显得格外活泼、生动。
九易色法的运用
增色法是使原本是中性(或称“无色”)的词语添加或改换为具有强烈
感情色彩的词语,而易色法则是:用在某些语句中的词语,如果孤立地看,
它们本来是具有此种感情色彩的词语,可是与它们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联
系起来看,又变成了具有彼种感情色彩的词语,就是说,某些词语在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们原来所具有的感情色彩。这种方法,也属于词语活
用。
毛泽东运用易色法很灵活,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贬义词语当作褒义
词语使用,一种是把褒义词语当作贬义词语使用。
1。贬词褒用
毛泽东于1949 年8 月13 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中说:
今年三月一日蒋介石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蒋介石的
这句话,现在还适用。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
法无天”。
“无法无天”本是一个贬义成语,它一般用于坏人肆无忌惮地做坏事,但在
这里却具有了无所畏惧的褒义的性质,这就使“无法无天”原来的贬义色彩
变有褒义色彩了。又如,毛泽东在1957 年10 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农业发展
纲要“四十条”在“去年以来不吃香了,现在又‘复辟’了”(《做革命的
促进派》)。其中的“复辟”一词,本来也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却有了“及
时地恢复”这样的褒义色彩。这也属于贬词褒用。
2。褒词贬用
请看《反对党八股》中的一则例子:
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
气。也算一种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
这里的两个“创作”在讲话中是“捏造”的意思。这是一种贬斥。但“创作”
一词本身却是具有褒义的词,是“从无到有”或“推陈出新”的意思。这是
褒词贬用。
毛泽东经常用这种方法讥刺反面人物或事物。例如,他把蒋介石为了假
和谈而提出来的骗人的话,说成是“沁人心脾的名词”(《国民党反动派由
“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说艾奇逊“如此诲人不倦地”散布一系列
谬论(《别了,司徒雷登》),其中的“沁人心脾”在文中是“麻醉人心”
之义,“诲人不倦”在文中是”喋喋不休地欺骗人”之义,而它们原来都是
褒义词。这些都属于褒词贬用。
从上面的评述中看,贬词褒用能使语言产生正面的风越性;而褒词贬用
则能产生反面风越性(即讽刺性)。所以,易色法也是使语言具有风趣性的
有效方法之一。
十引用法的运用
梁代的刘勰说过,“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
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猎,操刀能割,必列膏腴。”
(《文心雕龙·事类》)这是说古代的经典(包括权威性言论),好似文章
写作的语言材料的仓库(即所谓有“奥区”),才华灵感的灵境圣地(即所
谓“神皋”),从汉代扬雄班固开始到他们以后的文人们都能善于加以采择、
利用。宋代黄庭坚也说:“古之能为文章者,其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
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毛泽东是当代
最“能为文章者”,更能“陶冶万物”,善于利用。不过,他所利用的,不
仅有“陈言”,也有“今言”,不仅有“中国言”,也有“外国言”,不仅
有“经典言”、也有“口头言”,具体地说,就是他善于运用引用法,引用
的内容,包括古今名人名言、诗文语句、各种俗语、典故(包括小说、戏剧、
故事、寓言),以及有关资料,等等,他都“莫不取资,任力耕耨,纵意渔
猎,操刀能割,必列膏腴”。可以说,能够作到这一点,是使他的语言经常
议论风生、妙语连珠,而又充实有力,具有感人生动性的物质前提之一。因
此,毛泽东常把引用的事实或言论作为材料,使它们成为他的某些观点或作
法的根据。例如,有一次,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值夜班时打了瞌睡,醒来
后对毛泽东说:“我,我打了瞌睡,你咋不叫我?”毛泽东说:“你们太辛
苦了,休息休息好。我睡觉也不愿意被人打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
权延赤编《领袖泪》),毛泽东用自己的经验(这也是正面事实)说明自己
的做法正确,但似乎还觉得无力,于是又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作为证明材料,进一步说明他的做法是应该的,是符合一般处事准则
的。又如,1949 年8 月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彻底失败,便对中国实行“封
锁”(即今之所谓“制裁”),毛泽东这样说: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
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别了,司徒雷登》)
这段话的观点是,中国人不怕困难和封锁。其中引文“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一语,出于《老子·七十四章》。毛泽东引用老子的言论充分证
明了中国人不怕困难和封锁这个观点的坚实性。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毛泽东的语言,并不像某些专业学者那样格外注
重旁征博引,更不像某些人那样,喜欢“吊书袋”。一般情况下,他并不引
用或尽量少地运用引用法,在需要引用的时候,引用的内容也比较简短,很
少作过长篇幅的援引。当然,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有时他也引用较长、较
多的内容。例如,毛泽东在1910 年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阐述共产
党在1924 年至1927 年大革命时期就提出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个命题时,就引述了斯大林《十月革命与民族问题》和《斯大林论民族问
题》两篇著作中两段较长的议论文字,其中后者竟长达700 余字。这是因为,
一方面,由于“那时这一理论的意义还没有发挥,以致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认
识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
的这一正确的命题,是根据斯大林的理论的”,有必要把有关根据原原本本
地加以介绍,所以毛泽东才引用了斯大林讲过的两段较长的原文。其他诸如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大量引用红四军前敌委员会1929 年4 月5 日给
中央写的信件的内容,在《论持久战》中大量引用他本人在1936 年7 月16
日同斯诺的谈话内容(约2,000 余字)和1937 年8 月25 日党中央一份决定
中的有关内容,虽然情况与上面的例子有所不同,但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必要
性,并不是随意这样引用的。
关于毛泽东引用典故和俗语等具体情况,我们已经在第一章有关内容中
作过评述,这里,我们主要地仅对他一般引用法的运用,作一些具体介绍。
1。运用引用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引用法的种类有明引法、暗引法;原引法、意引法;全引法、
截引法。所谓明引法,就是对引用的内容,都标明作者或出处等,暗引法与
此相反;原引法是原文照引,不作任何变动或更改,意引法则只引大意;全
引法所引用的内容起码是一组或一个完整的句子、句群或段落,有时还引相
当大的片断,甚至全文,而截引法仅取一组句子或一个句子中的有关片断。
关于明引法、原引法和全引法,人们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下面简要
介绍一下毛泽东运用的暗引法、意引法和截引法。
①暗引法
请看下面的例子:
。。现在是帝国主义最后挣扎的时期,它快要死了,“帝国主义是垂死
的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论》)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句话,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
最高阶段》一文中的活,但毛泽东在引用它时,既没有说是列宁的话,也没
有指出是哪篇文章中的话。这就是暗引法。
②意引法
当巴黎公社尚未失败时,1871 年4 月12 日《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
信中说过这样一段原话:
如果他们(指巴黎公社社员们——引者)将来战败了,那只能归咎于他
们的“仁慈”。当维努亚和随后巴黎国民自卫军中的反动部队逃出巴黎的时
候,本来是应该立刻向凡尔赛进军的。由于讲良心而把时机放过丁。他们不
愿意开始内战,好像那邪恶的侏儒梯也尔在企图解除巴黎武装时还没有开始
内战似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用了马克思的这段诸,不过,
他引的不是原文,而是大意。他是这样引的:
马克思说的武装起义之后一刻也不应该停止进攻,这是说乘敌不备而突
然起义的群众,应该不让反动的统治者有保守政权或恢复政权的机会,趁此
一瞬间把国内反动的统治势力打个措手不及,而不要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轻
视敌人,放松对于敌人的进攻,或者畏缩不前,坐失消灭敌人的时机,招致
革命的失败。这是正确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引用马克思这段话时,对这段话作了概括
和抽象,他先归纳出马克思这段话的主旨:“武装起义之后一刻也不应该停
止进攻”,然后对这个主旨加以说明,说这是为了不给敌人以保守和恢复政
权的机会,应该趁热打铁,不能错过消灭敌人的时机,导致革命失败。相比
之下,毛泽东的引丈比原文更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并且完全合乎马克思原
话的内容。这种引用,就是意引。
③截引法
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说:
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话:“干部决定一切。”
这里引的斯大林的话,并不是斯大林所讲的一句完整的话,而是斯大林1935
年5 月4 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红军学员毕业典礼时讲的一句话中的一部
分,原话是这样的:“应该了解: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
(《斯大林选集》)这就是截引法。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截引法有时同时也属于明引法或原引法。
2。引用法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运用引用法,有时引用事实,有时引用言论,有时同时引用事实
和言论;有时引用正面材料作为根据,有时引用反面材料作为陪衬或反驳对
象;有时只引用一则材料,有时则连续引用同一类许多则材料,十分灵活。
①事实引用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矛盾的普遍性时,同时引述了恩格斯和列宁
讲过的许多事实,如恩格斯讲的物质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
其发展都“包含着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人们“认识能力”与其“局限性”之间也是“无穷的”矛盾,高等数学、初
等数学也是矛盾;列宁讲的数学中的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与
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和阳电,化学中的化合和分解,社会学中的阶级斗
争等,都是矛盾。这些,虽然都属于恩格斯和列宁讲过的话,但都属于事实
性材料,故均属于事实引用。
②言论引用
毛泽东为了驳斥有人讥笑他讲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为“狭
隘经验沦”时,他引用了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两句话:
斯大林的话说得对:“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
的理论。”当然又是他的话对:“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
目的实践。”(《〈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斯大体所讲的两句话,都属于言论,所以这里的引用属于言论引用,而且属
于连续性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