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大话中国人 >

第8节

大话中国人-第8节

小说: 大话中国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小姐说:“也许是个理由吧!但我问你,那么你怎么又突然想到要回家了呢?”朱平坦率地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兴奋。”王小姐感慨道:“咖啡嘛,看来我连咖啡都不如。像你这样的男人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绝对忠实于太太,不轻易感情走私。”她知道自己单方面的投入,注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尽管那位“要回家的人”不解风情,但顾小姐对他无怨无悔,后来,她十分欣赏他那股子保守劲儿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王小姐顶讨厌那些“不回家的人”。她在次日上班时对他说:“我最反感那种一见漂亮小姐就‘痛说革命家史’的男人,把自个儿的老婆数落得一无是处,然后给你送花,请你吃饭,没完没了地给你打电话……没劲!”王小姐自顾自地自我解嘲。朱平说:“OK!”

  没有知识的男人,对付妻子轻则粗声粗气,重则拳脚相加,再不行,就一走了之,但不致委身于别的女人。

  有知识的男人,则相反。他们知道,由于社交公开流行,不仅给男人们增了许多泄欲的机会,同时也给妇女增了许多堕落的祸根。一个寻常男人,其一生最大的目的,就是要一个如心意的妻子,女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她喜爱男人做她的奴隶。因此,聪明的男人,完全知道妻子不好对付。他们对待妻子,如同哄小孩子,你须耐烦,不得急躁,不得发脾气,可是有时候也假装发脾气。这种男人,是懂得太太心理的男人。你若不懂得太太的心理,就吃不了兜着走。

  从一定意义上看,夫是妻的私产,妻也是夫的私产。夫妻若能将对方视同私产,这才是真正的夫妻原则。

  凡是一个妻子,全以为她自己是又美又贤又聪明,又明白事理的完全女人。因此,你如果认不清,认不出来,那她就会恨你。所以有知识的男人不去招惹妻子。当初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现在是妻子眼里出情人。他若不这样相看,那又要出问题了。她完全可以规定你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归家。因为女人的祖宗——伏羲的妻子女娲,就深知《易经》里头的家人卦,说是男人是在外面受了伤才跑回家来的。

  夫妻之爱,是人间大道理。从前,男人以女人为玩物,是在家里玩的。等剧作家易卜生称为《玩偶之家》的时候,那就是说女人是神圣的,是可以在街上玩的。

  有知识的男人深知:凭男人的智力,决不至于被女子征服的。之所以被征服,不过是一顾脸面,二求安宁而已。

  但我想,朱平很可能家有美妻。

  美人为妻,是一种专制,对于美妻,是不忍不服从。不忍不服从,只有鞠躬尽瘁(但这是古例)。

  因此,上天不会使英雄和美人多生甚至多结为伴侣。试看古今中外的圣贤豪杰,多得力于美妻的帮助。但是,古今中外的奸雄巨盗,贪官污吏,也多得力于美妻的促成。乐羊子,若无良妻,不能成学;拿破仑,若无约瑟芬,不能成霸业。秦桧若无美妻王氏,不能卖国;汪精卫若无陈璧君,也不大可能成为汉奸。

  不过,中国一些有知识的男人,并不是真爱太太,当他认为你一切都是对的时候,他已另筑新巢了。朱平可能是孤例。但作为老北京人的子孙,却是有共性传统教养的。

  民初,一位作家说:“北平俗语,‘小时候爱妈,大了爱媳妇。’实在是一句不可推翻的名言。因为混蛋是如此,圣人也是如此。古今中外的男子,全是如此。” 
 


 
第19节 中国的娇妻
 
  中国的娇妻:娇要娇得有度

  中国是否有娇妻,两性究竟如何相处,才能使双方相互愉悦,情感融洽?对此作家白桦说,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地位卑贱,女性美是要由男性群体来决定的。东汉以后,男性渐渐欣赏起的女性是娇弱和轻柔。要求女性的形体柔婉、轻盈、俏丽。三国时的诗人曹植作《洛神赋》,把女性赞美为女神。他笔下的女神也是以弱为美的:“肩若削成,腰如丝素,”“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由于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地位卑贱,到了宋代,女性的柔美被推向一种极致的畸形——出现了缠足作为一种妆饰。这是男人(包括丈夫)对女人的野蛮要求,把女性(包括妻子)摆在玩物的地位上。在对女性柔美的极力推崇中,时时看到男性在社会地位和文化领域里的霸权地位。女性的柔弱经过夸张的同时更显示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回眸以往历史的同时,还可以惊奇地发现,古代对女性美的传统审美观,至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男性在骨子里还是更倾向小鸟依人、柔美温婉的女性,认为那样才有女人味。在潜意识里仍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说,在一些沿海城市里,女子的才华、能力、学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日益成为改变她们自身生存条件的砝码。然而,女性的容颜和仪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她所受到的男性的重视。对于一个丈夫而言,在追求贤淑、温婉的女性的同时,当然是希望求得一个娇美的妻子。

  故而,“娇妻”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娇美”。虽说“娇美”不一定要艳压群芳,卓尔不群,但是起码要长相可爱,受人欣赏。

  “娇”在最通常的含义里是娇气、娇滴滴、娇生惯养。乍一看是会有些诧异的,这样的女性怎么会让人欢喜呢?有人说,男人的骨子里会腾生出娇宠来,如果一个妻子凡事都很冷静、理智,如一泓溪水没有波澜,时间久了,反而生出倦怠来。娇妻要娇得有度,娇得让人只生怨不生恨,随后又能用娇滴滴来消解那些怨,这样一来一去,情感的浓酽,千头万绪都牵扯出来了。做丈夫的不爱也不成,爱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有人戏谑地说,家有贤妻万事太平,家有娇妻万事牵心。照道理,做丈夫的应该选择一个凡事能够凭藉自己的力量来处理、不要娇气的妻子。可是,对于温柔的一种表现形式,男人常常无法抗拒女人的“娇”。当然,如果娇而无度,“作”天“作”地,甚至蛮横不讲理,不属此例。

  娇妻的两个条件已经很明显了,即要有可爱的仪态,娇巧的习性;要深得丈夫的宠爱,甚至溺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娇气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度”上。倘若娇而无度,恐怕会适得其反。在婚前会把对你倾心的人给吓跑,婚后,丈夫在长久的高压之下很容易生出倦怠或厌烦的情绪,久了,这种恃娇而骄、娇而无度无尽头的状况可能是你无法成为娇妻的重要原因。 
 


 
第20节 中国人过早的圆熟
 
  中国人过早的圆熟:出自社会环境

  很早以前,林语堂就说过:圆熟不像圆滑,令人反感,圆熟是生存正常的需要。有位学者认为:所谓圆熟,是一种特殊环境的产物。实际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些共通性,其性质可视其周围的社会、政治状况而不同,盖此共通性即为各个民族所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所培育而发荣者也。故“圆熟”之不期而然出产于中国之环境,一如各种不同品种的梨出产于其特殊适宜的土地。也有生长美国的中国人,长大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他们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国人之特性;他们的单纯的古怪鼻音,他们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语,可以冲散一个教职员会议。

  他们缺乏东方人所特具之优点:柔和的圆熟性。中国的大学生比之同年龄的美国青年来得成熟苍老,因为初进美国大学一年级的中国青年,已不甚高兴玩足球,驾汽车了。他老早另有了别种成年人的嗜好和兴趣,大多数且已结过了婚,他们有了爱妻和家庭牵挂着他们的心,还有父母劳他们怀念,或许还要帮助几个堂兄弟求学。负担,使得人庄重严肃,而民族文化的传统观念亦足使他们的思想趋于稳健,早于生理上自然发展的过程。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劣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他们讥笑少年的躁进,讥笑“天下无难事”之自信,所以中国青年老是就被教导在长者面前缩嘴闭口,不许放肆。中国青年很快的理会这个道理,因此他们不肯憨头憨脑,硬撑革新社会的计划,反而附从讥评,指出种种可能的困难,不利于任何新的尝试。如此,他踏进了成熟的社会。于是,留学生自欧美回国了,有的煊煊赫赫地制造牙膏,叫做“实业救国”;或则翻译几首美国小诗,叫做“介绍西洋文化”。又因他们须担负大家庭生活,又要帮助堂兄弟辈寻觅位置,假使他任职教育界,势不能常坐冷板凳,必须想个方法巴求飞黄腾达,譬如说做个大学校长,这才不失为家庭的好分子。这样向上攀爬的过程,给了他一些生命和人性上不可磨灭的教训。假使他忽略了这种种经验,仍保持其年轻热血的态度,到了三十岁还兴奋地主张改进革新,那他倘不是彻底的呆子,便是捣乱份子。然而,现在被谓为“海归派”的新生代,在一个非常时期,他却闲着在家里制造苍蝇拍子的。我曾笑过一位友人:“我看你是个绣花枕头。”他也笑而不答,因为什么也说不上,说是科学救国吧,那是扯淡,样子很投入,很神往。现在他总算到汕头大学任教,听说是研究东南亚哲学问题。

  林大作家的话是说对了的,圆熟,突出的社会环境。 
 


 
第21节 中国人的避讳
 
  中国人的避讳:荡然无存了

  中国人的避讳,严格说来是在秦朝开始流行的。东周时,避讳还不盛行,如《诗经》上还允许出现周文王、周武王的名字,一些地名、山名、官名、人名涉及到君王的名字也还没有改。

  (一)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开君主专制的先河,从上到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体系。于是避讳作为特定的法律,便一直沿袭下来。从此,避讳也成为封建帝王在政治上、及人格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反映。

  中国的方块汉字,本来是中国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可是一旦某个汉字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那么对不起,这汉字就被皇帝所垄断专用,做臣民的不许再使用。这叫“避圣讳”。谁违反了这一条,就是“犯上”、“大不敬”,就是“大逆不道”,甚至关系到身家性命。

  秦始皇名“政”,因此,规定:凡音读“政”的都改为端正的“端”,或读作征伐的“征”。如“正月”为“端月”,“正月”读作“征月”。这种读音,一直沿用到现在。我们现在看见日历上虽然仍是“正月初一”,但读法却是“征月初一”。这种读音法,在西北一带,还残存着秦朝的读法。

  (二)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就赶慌赶紧地要避“邦”字讳,但凡“邦”字改为“国”字,“邦君”,必须说成“国君”。因此,日后的“邦”字,也意味着“国家”。

  三国吴郡学者韦昭注《国语》,因东汉明帝讳“庄”,故凡前史所有“庄”字,都改为“严”字。如将鲁庄公改为“严公”,将楚庄王改为“严王”。

  (三)

  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算是够开明的了,但他也有此一招。本来,“老虎”就是“老虎”,但因其曾祖名虎,古凡“虎”字都改为“兽”。老虎的别称也有两个:一为“武”,二为“菸菟”。太宗时的史官在修隋书时,中间多有改“世”为“代”,改“民”为“人”的。孔子在《论语》中,有“苛政猛如虎”句,换成“猛如兽”。

  (四)

  宋太祖赵匡胤的始祖因叫“玄朗”,故凡“玄”字改为“元”字,“朗”字改为“明”字。像老子《道德经》,早在唐玄宗时代,已将“玄之又玄”改成“元之又元”。

  宋时有个叫田登的州官,他像土皇帝一样,硬要当地百姓回避“登”字讳,又因“登”和“灯”同音,所以又命当地百姓皆曰点“灯”为点“火”。如有触犯者,必用鞭、杖或竹板子打。有一年的元宵节放灯,布告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便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出处。

  (五)

  清朝的学者高士奇所著的《左传纪事本末》,也避康熙讳,康熙名“玄烨”,因此,凡遇“玄”字就改为“元”。因《红楼梦》的王熙凤的“熙”字与康熙的谥号“熙”字讳,故屡禁此书。

  (六)

  太平天国因信仰上帝,因此,一切用“上”字的地方都代以“尚”字。如“上海”写成“尚海”。凡太平天国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