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地图-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女纺织家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一首关于黄道婆的民谣,在上海一带民间家喻户晓。黄道婆(约公元1245~?年)又称黄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东清村),年轻时因遭丈夫虐待,遂离家出走,流落崖州,跟着黎族的姐妹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棉花加工方法。她学会了织最美的棉布白毡,还有“崖州被”。
50多岁时黄道婆回到家乡,把自己学到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家乡的人们。她还发明了用两轴相轨去棉籽的“搅车”。她将崖州被改良,制成了“乌泥泾被”,闻名天下,形成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局面。
黄道婆回到乌泥泾后,尽心为家乡的棉织业奔波了20多年,在她年老病逝后,家乡人为她修建了“先棉祠”。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萧 萧姓念国,土著转汉
汉族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嬴氏萧姓因国得名,当嬴姓萧国被灭以后,嬴姓子孙以国为姓氏。子氏萧姓也来源于国名。春秋末年,作为宋国附国的萧国被楚灭了以后,子姓萧国子孙改姓为萧,以纪念故国。外族改姓主要源于北宋时,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乙室己氏族等集体改姓为萧。清朝时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的全部改姓为萧。南方也存在着由土著民族转为汉族萧姓的现象。
一、萧姓迁变
萧姓很早就开始出现迁移。如嬴氏萧姓在亡国后就有一部分迁移到南方的萧水。其中很大一部分融入到了南方土著民族中,成为南方少数民族中萧姓的主干。先秦时,萧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一带。秦汉时,萧姓人群已分布到山西、山东和长江中下游。元朝时,萧姓已进入湖广地区,清朝初年,萧姓又进入了台湾地区。
二、萧姓名人录
萧姓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如战国时吹箫引凤的萧史;西汉时的丞相萧何,大臣萧望之;南北朝时建立南宋的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建立梁国的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史学家萧子云、萧子显,文学家萧统;唐初大臣萧,散文家萧颖士;北宋辽国的萧太后,史学家萧韩家奴,大臣萧思温;南宋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元代戏曲作家萧德祥;明清之际画家萧云从;清朝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民国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萧有梅;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萧劲光、上将萧华,实验核物理学家萧健,历史学家萧一山,医学家萧龙友,书法家萧蜕,京剧艺术家萧长华等,不胜枚举。
三、萧姓名人
1;“汉初三杰”之一萧何
萧何,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之争中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留守关中时,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为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协助刘邦消灭异姓王,被封侯。他与韩信的故事最富传奇色彩。
楚汉争霸开始时,韩信在刘邦手下只做了一个掌管粮饷的小官——治粟都尉,因得不到重用便在一天晚上逃走了。萧何深知韩信是个千年难遇的将才,于是连夜追赶,三天后才追上韩信。最终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当上了大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刘氏汉朝。
虽然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得到重用的,但汉朝建立后,萧何认识到,要想巩固汉朝的统治,必须铲除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特别是实力最强且又英勇善战的韩信。而韩信也因对刘邦削除他的兵权、一再降低他的爵位心怀不满,决定趁刘邦亲征陈叛乱时在长安造反。
当时情势危急,于是萧何出面谎称刘邦已将陈诛杀并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道喜。韩信深信举荐自己的萧何,于是进了宫。结果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室。可以说,韩信的成败与萧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北地巾帼萧太后
萧太后是辽景宗的皇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通常称为燕燕太后,是辽国著名的有才略、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辽景帝体弱多病,驾崩时圣宗耶律隆绪才几岁。萧太后面临着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她以超人的胆略,一方面大力提拔有治国之才的契丹官员,一方面重用汉族官吏,特别倚重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扭转了穆宗以后的衰落之势。
萧太后不仅善于驾驭左右大臣,而且精通军事,曾经亲自率领辽国军队进攻宋朝,并在澶渊之战中指挥三军,赏罚分明,极大地鼓舞了兵士的士气,为辽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姚 舜帝子孙
姚姓是舜的后裔,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舜生于姚墟,即今河南濮城镇,他的其中一支氏族的姓氏就取自所居的地名,即姚姓。由此推断,姚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
到了东汉末年,舜的儿子商均的后代为了躲避王莽之乱,南迁到今浙江吴兴和福建南安一带,他们本来姓田,后来改姓为姚。这是王莽篡汉之后出现的一支姚姓,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的主要来源。
一、姚姓迁变
在民族大融合中,姚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外族血缘。十六国时期羌族的部落首领和帝王有几个都是姚姓,如姚弋仲、姚苌、姚兴等。
姚姓得姓比较早,开始播迁的时间也很早。据说春秋时吴国有一位得道之士叫姚光,他获取了神丹,能分形散影,还有“火烧不焦,刀砍不伤”的神通。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姚姓就渡江南迁到了今江浙一带。
二、姚姓名人录
姚姓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比如唐朝的著名宰相姚崇,诗人姚合,史学家姚思廉;元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的画家姚绶,佛学家和政治家姚广孝,抗倭义士姚长子等。在清朝,姚鼐是著名散文家,姚范、姚燮是文学家,姚文田、姚际恒是学者。
现在,姚姓在我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位。
三、姚姓名人
1。“救时宰相”姚崇
姚崇(公元650~721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本名元崇,改名元之,后来为了避“开元”年号的讳,改名崇。他做过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为治国之能手,后荐宋接替自己继任相位,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名扬历史的“开元盛世”。
姚崇为人耿介,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参与了五人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
但姚崇感念武则天旧恩,因此被贬。睿宗时,太平公主干政,结党营私。姚崇上书奏请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削弱其手中的权力,又因此而获罪,被免去宰相之位,贬为申州刺史。从此朝中更加混乱无纪。
玄宗即位后,认为姚崇是个难得之才,便复其相位。姚崇曾向玄宗提出十条建议,包括禁止宦官、外戚干预政事,禁止增建寺观,奖励群臣上谏等,玄宗均欣然采纳。
姚崇兴利除弊,大胆革新,注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姚崇行法不避权贵。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本该依法治罪。李业到玄宗那里去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打算赦免他。姚崇坚决要对仙童依法制裁,认为“不可纵舍”。玄宗只好同意将他定罪,自此以后,那些皇亲国戚再也不敢无法无天了。
开元三年,姚崇的儿子死了,请假了10多天,结果案子积压很多,其他人都束手无策。姚崇假满回来后,十几天的政事一会儿就裁决完毕。他自豪地问齐 :“我可以和谁相比?”齐说:“你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这一年,山东闹蝗灾。当时人们认为蝗灾是天意,只能通过朝廷“修德”来治理。姚崇力排众议,坚决除蝗,并派出大批负责治蝗的御史。结果成绩显著,老百姓因此免除了饥荒。
2。一生从政的僧人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世称道衍和尚。他博览群书,关心政治,是明成祖朱棣身边的谋士,力劝朱棣夺位,后又受明成祖之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修行、功名二者兼得。
姚广孝精于佛学,擅长诗文,曾两次被朝廷选为高僧,但他志向并不在方丈之间。著名术士袁珙一见他就说:“这是哪里来的怪异僧人,三角眼,像生了病的老虎,将来的业绩一定在政治上。”姚广孝听了很高兴。
姚广孝遇见燕王朱棣后,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力劝朱棣夺位,是“靖难”起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后来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管理佛教事务。姚广孝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每天起早贪黑,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觉得他的功劳太大,职位太低,想升他的官职,但碍于他是出家人,只好任他为太子少师。
因为姚广孝博学多才,世所罕见,明成祖便让他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本来《永乐大典》由其他人编订,但与该书的规划宏旨相去甚远,明成祖就将它交给了姚广孝。姚广孝不辱使命,汇集三教九流参与编订,几年之后,世上学问无所不包的《永乐大典》终于成书。姚广孝也因此积劳成疾,不久病逝。明成祖亲自为他写了祭文,并按出家人的方式将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的卢沟河畔。
像姚广孝这样一生为僧而从政的,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汪 防风氏和周文王的后裔
据传,汪姓是四五千年以前今浙江武康一带汪芒氏的后裔。
早在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防风氏国,到了商朝后改名为汪芒氏国。其国民也取国名中的汪字为姓,世代繁衍至今。
不过,也有人认为汪姓源出周文王的后裔。商末周文王占领位于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把它封给其孙伯禽。周武王灭商后派伯禽征平商的盟国徐、奄十七国,并命伯禽长驻奄地,鲁国就由河南移封山东。传至鲁成公,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流传下来。
一、汪姓迁变
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氏,安土重迁的观念特别重,所以几千年来播迁的幅度不是很大,范围也不是很广。他们的播迁路线主要是由东向西,先是江苏、安徽,后至江西、四川等地。
汪姓大约在东汉建安年间进入安徽,到了唐代,今安徽的歙县汪氏一族兴旺发展,甚至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唐代以后的江西、贵州、福建及两广等地的汪氏就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
汪姓发展至今,人口已达45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在百家姓中列第五十七位。
二、汪姓名人录
历史上汪姓名人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汪华,南宋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名臣汪伯彦,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清朝学者汪中、医学家汪昂、画家汪士慎、名臣汪由敦、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现代有大汉奸汪精卫,当代则有著名化学家汪猷、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等。
二、汪姓名人
画家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公元1686~约1762年),字近人,号巢林,又称溪东外史、甘泉山人、七峰居士等,安徽歙县人,家居扬州城北。
汪士慎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酷爱喝茶,喜欢梅花,也善于画梅,以卖画为生。他一生清贫困窘,自谓“茗饮半生干雪,蓬生三经逐年贫”。
汪士慎擅长画梅花,平时也画人物和花卉画。他画梅得益于杨补之的纵横铁骨和王元章的繁花瘦干,并融合自我风格,着重体现出梅的冷香清苦之特性,作品有《墨梅图》卷、《梅花图》册、《拟石涛镜影水月图》轴、《花卉册》等。此外他还著了一本《巢林诗集》。
汪士慎54岁时左眼失明,长年在外地漂泊,便带上一枚“尚留一目著花梢”的小印。可没多久就双目失明了。但他用心意运腕,用手摸索着写字作画,自号心观道人。丁敬称其“肉眼已无天眼在,好看万象又更新”。饮茶、焚香、吟诗、作画构成了汪士慎人生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