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地图-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攻北京。袁崇焕星夜驰援,比后金军抢先一步到了北京城下。双方在北京城下展开了激战。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打退了后金军,然而京城之围还没完全解除,袁崇焕就忽然被捕入狱了,其原因是崇祯帝中了反间计,相信他与后金有密约。次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以“擅杀大将、勾引敌方来胁迫朝廷求和、谋叛欺君”的罪名被施以磔刑,即分裂肢体而死。
袁崇焕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受到了满洲贵族的敬畏和后世人民的称颂。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柳 始祖柳下惠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是大家都熟悉的。柳下惠,春秋时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据说柳下惠晚上曾在郭门投宿,有一女子也来投宿。柳下惠怕她冻死,便把她抱在怀里,但一直到天亮也没有动心。这个坐怀不乱、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柳姓的始祖。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子孙,纷纷迁居到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形成河东的望族,然后繁衍到全国各地。
一、柳氏多文学艺术家
柳姓的名人当中,有许多文学艺术家,这是柳姓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南朝梁有诗人柳恽,他曾官至秘书监,担任过吴兴太守。唐代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韩愈文论先驱的文学家柳冕,因为笔力遒健被称为“柳骨”的柳公权。北宋有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者自居的散文家柳开,写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的柳永。元代有官至翰林待制的文学家柳贯。明末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名妓柳如是。现代有爱国诗人柳亚子等。
此外,柳姓名人春秋时卫有柳庄,南北朝时宋有尚书令柳元景,南朝时有武威大将军柳世隆,宋有河北太守柳光世,梁有中书令柳悦、扶风太守柳敬礼,隋有柳骞之,唐有柳、柳芳、柳泽、宰相柳,宋有太常少卿柳约,明有大将军、扶风太守柳溥,近现当代有著名作家柳青、化学家柳大纲等。
二、柳姓名人
1。“柳骨”与柳公权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又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诸家,自成一体。柳公权用笔挺拔刚健,斩钉截铁,转折处以提按顿挫为主,方正雄峻,以骨力取胜。他与颜真卿一起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作品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书碑主要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当时的公卿士大夫在父母去世后,都会不惜重金求柳公权书写碑文,如果求不到,就会被认为不孝。外国使臣来唐朝贡,一定另备一份贵重礼物,以求得柳公权的字。
柳公权注重学识,而视钱财如粪土。他替高官贵族书写碑版,所得报酬动辄上百万千钱,大部分都被替他主管财物的家奴海鸥和龙安偷走了,他也不追究。他曾有一箱子金银酒器,锁得很牢固,可有一次要用时,箱子还锁着,里面的酒具却全没了。他问海鸥,海鸥嗫嚅着说:“不知怎么就没了。”柳公权说:“银杯羽化了罢。”仅此一句,就再也没有说什么。
唐穆宗久闻柳公权大名,刚即位就召见他,封他为右拾遗,充侍书学士。穆宗不理朝政,大臣们都有怨言,柳公权也想直言进谏。一次,穆宗向他请教用笔方法,他回答说:“用笔在于用心,心正了笔就能正;笔正了才能写好字!”穆宗明白,他这话表面上是说写字用笔要中锋,作字时笔锋要保持在点画之中,不能偏向一边;而内心里的意思是劝他当皇帝心要摆正,勤于用心,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就是所谓“笔谏”的来历。
2。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出生于长安,官至监察御史。柳宗元少年时就以才华横溢而声名远播。他一生的著述很多,有“河东有子”之说,后来柳姓家族就用“河东”为宗祠堂号,以纪念柳宗元。这就是柳氏宗祠堂号的由来。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他们把希望全放在了顺宗一个人身上。当时唐代经历安史之乱后已逐渐衰落,宦官也趁机专权。在士族势力和宦官联合攻击下,改革失败了。
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诬为“其罪更甚”,先被贬为邵州刺史,不久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那里度过了10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再次被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直到逝世。
在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山水游记,文笔明丽峻洁,写景写物,多有寄托。而《捕蛇者说》则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弊,尖锐有力。柳宗元的一些主要的唯物主义哲学著述,绝大多数是在永州时写成的。
柳宗元临死前,把全部著作的草稿托付给了刘禹锡。刘禹锡将其遗著编纂为《柳河东集》,共三十卷,并亲自撰写了序言。
3。风流才子柳永
柳永(?~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初次考进士便名落孙山。失望之余,填了《鹤冲天》词,其中有一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仁宗看了这首词后,非常不高兴。柳永第二次考进士,仁宗朱笔一挥,把柳永的名字划掉了,说道:“此人喜好风前月下‘浅斟低唱’,何必还要这‘浮名’?朕就让他去填他的词吧!”
柳永一生不得志,为人又放荡不羁,时间大多都挥洒于青楼之中。他入朝为官后,仍自称为“白衣卿相”,在自己上朝用的笏板上写上“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字样,作为自己进出妓院大门的通行证。由于他风流倜傥,妓女又常因唱他填的词而扬名,所以他极受青楼女子的喜爱。
柳永因词描写艳情、大胆率真,不仅被仁宗斥退,而且亦为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当朝丞相晏殊以雍容华贵著称,他很不喜欢柳永的俚俗之语。柳永官场无门,想求见晏殊,暗想彼此都善于填词,或许晏殊会同情自己。二人落座,闲谈一会儿,晏殊问柳永:“近来阁下还常作曲子吗?”柳永答道:“正如丞相一样常作曲子。”晏殊突然变色道:“我虽作曲,但从未有过‘针线闲拈伴伊坐’之句。”柳永自知无法沟通,此后再没去找过晏殊。
柳永年过半百后,才在仕途上有了一点功名,官至屯田员外郎,但仍是北宋著名词人中,政治地位最低下的一个。
柳永的词以《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最为著名。他的词在宋元之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4。一代奇女子柳如是
柳如是(公元1618~1664年),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浙江嘉兴人,为明末名妓。
柳如是10岁时被卖入妓院,学会了写字作画、吟诗作词、弹琴跳舞。她国色天香、美艳绝伦,与“复社六君子”称兄道弟,后来还嫁给了“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为妾。
清军入关后,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南明灭亡后,他又当了清朝的礼部侍郎。柳如是为丈夫送行时,穿着大红衣衫,象征“朱”明王朝,令所有在场降臣目瞪口呆。
钱谦益辞官后,柳如是鼓动他一起反清复明,但没有成功。后又打算两人在有生之年修撰《明史》,由于小女儿嬉戏时不慎将剪下的烛芯扔入纸堆中,家中万卷藏书和仅有的一些积蓄悉数化为灰烬,他们只好靠典当为生。钱谦益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两个月后,柳如是因债台高筑、众妻妾抢夺财物而悬梁自尽。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鲍 以采食之地为姓
鲍姓的源流,可追溯到夏禹时代。禹的后人敬叔是春秋时齐国的贵族,受齐国封赏,采食于鲍邑,人们称之为鲍敬叔。他的后人就以鲍为姓。
鲍姓的发源地齐,就在现今的山东省。鲍邑则就是山东省丙城县一带。鲍姓后来搬迁到山东、山西、江苏等地。
鲍姓的历史名人不多,典型代表有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西汉谏议大夫鲍宣,东汉水利学家、太尉鲍昱,南朝宋文学家鲍照、鲍令晖,元代医学家鲍同位,清代诗人鲍皋。
鲍姓名人
1。义薄云天的鲍叔牙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是齐襄公的庶弟公子小白的师傅,年轻时曾和管仲一起经商,常常以友情为重,照顾爱耍小聪明的管仲。管仲后来做了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纠的老师。齐襄公荒淫暴虐,反复无常。管仲随公子纠逃亡鲁国,而鲍叔牙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齐襄公被杀后,两位公子夺位,公子小白用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国,被立为齐君,史称桓公。
公元前685年,齐鲁之间爆发战争,鲁国兵败。齐大夫鲍叔牙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意愿。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按齐国的意思办事,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 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心胸大度、知人善谏是分不开的。
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到后来战国初期田氏篡权,才逃往其他地方。
2。南朝宋文学家鲍照
鲍照(约公元414~466年),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南)人。南朝宋文学家。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以诗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任为临川国侍郎,宋孝武帝时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职。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样样精通,且不乏名篇,但以诗歌成就为主。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且以七言诗为主。《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其中一些诗作抒发了他因国土分裂、权奸当道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有些诗则反映了他与黑暗的现实对立,面对强权所表现出的倔强和孤傲的性格;有些则直接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战乱中的疾苦。此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等诗篇还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壮士的报国之志,对唐代的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鲍照的诗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其中七言诗为隔句押韵,一改以前句句押韵的弱点,为后世的七言古诗奠定了基本形式,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岑参等受其影响较深。其骈文和乐府诗也别具一格,潇洒飘逸。有《鲍参军集》传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孝武帝死后,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刘子勋起兵逐杀刘,鲍照于公元466年死于乱军之中。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史 史官后裔
史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关于史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都与古代史官有关。
相传远在上古时期,黄帝有一名史官叫仓颉,史称“史皇”。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能写会画,创立了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漫长历史。为了纪念他的卓越功绩,后裔子孙取他在世时担任“史官”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氏。另一种说法认为,史姓源于西周太史尹佚。尹佚也是史官,后世子孙以此为姓氏,便有了史姓。
两种说法虽然大相径庭,但史姓源于古代史官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一、史姓名人以军功和文才著称
史姓人主要在中原和关陇地区发展,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和迁徙,形成了许多支脉,其中以京兆史氏最为突出。京兆史氏在汉朝时因与刘氏王朝关系密切而成为京城望族,虽中经衰落,但到了隋朝时又重振雄风。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