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国姓氏地图 >

第16节

中国姓氏地图-第16节

小说: 中国姓氏地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苏姓迁变    
    先秦时期,苏姓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河北,战国时期其中一支南迁湖南、湖北,一支西迁陕西。秦汉时,苏姓又东迁到山东,而定居于陕西西部的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有很多外族改姓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苏姓。    
    唐朝时,苏姓移民大量南下四川和福建。北宋时苏姓进一步移民贵州和两广。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苏姓的历史从有苏氏算起,已经有3800年了。苏姓的普遍使用是在苏国灭亡之后,至今也有2600年的历史了。    
    二、苏姓名人录    
    苏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人才济济,历史上著名的苏姓人物有: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苏代;西汉名臣苏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东晋苏峻;南北朝西魏大臣苏绰;隋朝大将苏威;唐朝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及五位宰相苏良嗣、苏、苏味道、苏、苏检;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北宋文学家兼书画家苏轼,散文家苏洵、苏辙,文学家苏过,诗人苏舜钦,天文学家兼药学家苏颂;南宋画家苏汉臣;元朝名臣苏天爵;明朝篆刻家苏宣;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起义军首领苏四十三,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清末湘军将领苏元春,捻军首领苏天福;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兆征,当代化学工程学家苏元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等。    
    三、苏姓名人    
    1。纵横家苏秦    
    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字季子,是有名的纵横家,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以便攻齐复仇。曾任齐国丞相,主张六国合纵攻秦。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处死。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苏秦游说六国采取合纵之计,共同攻秦,被推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他的这些才能与年青时的刻苦攻读是分不开的。    
    苏秦曾游说秦王,10次上书均未被采纳,主要是因为秦惠王刚杀商鞅不久,对客居游说的策士很不信任。所以苏秦在秦一年有余,很不得志。时间一久,其黑貂皮袍破旧,百斤黄金耗尽。资用乏绝,只好狼狈归家。他容颜枯槁,疲惫不堪。家人待他十分冷漠,妻子不下织机相迎,嫂子不燃灶做饭,父母也无话可说。苏秦仰天长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不用之罪啊!”    
    从此,苏秦暗自发奋,当夜搬出数十箱书,从中找出《太公阴符经》,以后每天都伏案读书,择其精要,揣摩文旨,对天下大势、列国情况做了大量研究。有时候实在太困了,苏秦就用针锥扎腿,血流到脚跟也全然不顾,以此驱除睡意、秉烛夜读。如此一年,他就掌握了兵书谋略。他信心十足地说:“可凭此游说当世之君了!”不久苏秦果然被赵拜为丞相。    
    2。不辱使命的苏武    
    苏武(公元前?~前60年),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其副使张胜参与匈奴贵族内部斗争,事发投降,使得苏武被扣留。但任凭匈奴威逼利诱,他总是威武不屈。    
    匈奴为了使苏武屈服,将他禁闭于地窖,并且不给饮食。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苏武在地窖中一口毡毛、一口雪,竟然维持多日。匈奴以为有神灵保佑,便没敢杀他,而是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并说:“如果公羊能产仔,就放你回去。”北海地处荒漠,渺无人烟,甚至无食可吃,苏武只能挖老鼠洞,搜寻里面的草籽当食物。尽管如此,苏武每天还是手握汉节(使者凭证)放羊,时刻不忘使命,坚持19年不屈。    
    到汉昭帝时,匈奴又想和汉朝和好。汉朝提出释放苏武等使节,但单于谎称苏武已死。汉朝使节来到匈奴,当年随苏武出使的常惠想办法把苏武流放北海的事告诉了使节,并想出了营救办法。汉朝使节见到单于后,说:“汉朝皇上在上林苑狩猎时,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缠有帛书,解开一看,原来是苏武手笔,述说了北海牧羊的事。”单于听说后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苏武还活着,把他送回了汉朝。苏武一直活到80多岁。    
    3。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在嘉六年(公元1061年)24岁时就中了进士,并和弟弟苏辙同时通过了贤良方正科主持的谏科的考试。宋仁宗满心欢喜地对皇后曹氏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    
    可是苏轼的仕途却坎坷崎岖。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调杭州任职,后又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铜山)、湖州(浙江吴兴)等地。由于作诗讽刺变法,被逮捕入狱,后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冈)、汝州(今河南汝南)等地。宋哲宗即位后,废除变法,但这时苏轼已快50岁了。在先后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后不久,又被流放岭南,徽宗即位后才结束了7年流放生涯,在归途中病逝。    
    苏轼一生浮沉不定,历尽沧桑,心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只有通过诗歌来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另一方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愉悦,来保持心理平衡。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文章恣肆汪洋、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属豪放一派,如《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他还擅长行书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且自创新意,是“宋四家”之首。    
    苏轼喜欢吃烧猪肉,常教人将猪肉切成方块,上锅烧煮之后食用。其好友佛印是金山寺的禅师,常将猪肉烧煮好了之后,等着苏轼来吃。一天,准备给苏轼吃的猪肉被别人偷吃了。苏轼知道后,戏作小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轼在黄冈时,还曾戏作食猪肉诗云: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苏轼的这种烧煮猪肉的吃法流传开来。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字——“东坡肉”。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潘 芈姓潘氏始于春秋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史传商朝时,舜的后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因舜姓姚,故称姚姓潘国。至商朝末期,周武王灭商,将潘地封与其弟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他们也以潘地为姓,是为姬姓潘国。两姓潘国由于势弱国小,均不见于经传。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封为邑,子孙以潘为姓,即芈姓潘氏。楚国公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芈姓潘氏组成。    
    除此之外,赐姓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改为潘姓,也是潘姓由来的重要途径。    
    一、潘姓迁变    
    历史上潘姓并无大的变迁,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区。唐朝以后,潘姓向甘肃、河北及山东等地发展。潘姓在南方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时。    
    潘姓自立姓以来,名人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古代有东汉尚书左丞潘勖,三国时代东吴名将潘、潘璋,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将潘美,明文学家潘之恒,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而在近现代历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辈出,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画家兼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京剧演员潘心源、著名女画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学家潘梓年、社会和人口学家潘光旦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潘汉年等。    
    二、潘姓名人    
    风流才子潘安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尤善哀诔之文,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在晋代文学史上,他与潘尼并称“两潘”。潘岳的诗赋和诔作主要收集在《潘黄门集》中,其中诗歌有《悼亡诗三首》、《河阳县作诗》二首等,赋有《秋兴赋》、《闲居赋》等。    
    潘岳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因作《籍田赋》而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10年之久。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后,回到洛阳。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葛 以国为名,光武名臣

    葛姓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葛姓是上古葛天氏的后代。只有一说是葛氏得姓于由颛顼帝的嬴姓后代建立的葛国,是以国为氏,在今河南省境内。我国南方的葛氏出自1900多年前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始祖葛庐曾帮助汉光武帝起兵,立了大功,被封为侯爵,但他将封位让给了弟弟,自己南渡长江,定居在句容(今属江苏)。这一支葛姓子孙,后来在今江苏苏州一带成为望族。如此看来,葛氏得姓是相当早的。    
    在人们熟知的葛姓名人中,“太极仙翁”葛玄可谓老少皆知。葛玄是三国时吴国道士,葛洪从祖父,于阁皇山修道,被道徒们尊为葛仙翁。宋朝以来葛姓人才辈出。葛在宋光宗年间拜相,葛胜仲则是湖州治律极严的知府。明代有反对税监斗争的葛贤,清朝的葛云飞更是大名鼎鼎,在鸦片战争中抵御外侮,英勇殉国。    
    葛姓名人    
    道教名人葛洪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玄从孙,世称小仙翁。出身江南豪族,后家道中落,经历了“八王之乱”,饱受战乱之苦,于是消极愤世,遂萌栖息山林、服食养性之思。葛洪拒不做官,在罗浮山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后以丹鼎生涯终老。    
    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道教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和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相结合,主张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强调道教徒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如德行不修,虽务方术也不得长生。他不满道家的“无为而治”,提出“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好神仙导养之术,崇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以长生成仙,所著《抱朴子内篇》对养生延年的各种方术均有论述。他为建立一套神秘主义的道教哲学,力图从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神仙长生的思想,提出“玄”为“自然之始祖”。他继承东汉方士左慈、从祖葛玄和其师郑隐的炼丹理论,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并在长期研制金丹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下了有名的炼丹著作,为后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他主张道士应兼修医术,撰《玉遂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晋书》称四卷)。《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取其书精选可挂于肘臂之间而名,是一部实用的急救方书。葛洪在道教思想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贡献,使他成为道教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人物。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范 唐尧后人,范杜同源

    范氏始祖,远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支后世子孙,在舜、夏、商等几个朝代与杜姓同源,称唐杜氏,主要生活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一带,西周时期被分封于杜。不久,又被周宣王攻灭。杜伯的儿子隰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而改姓为士。其曾孙士会后来被提升为晋国的上卿,封食邑于范,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范。范姓发源于今天的山西高平,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之中,范氏逐渐南迁中原,后到江南地区居住。    
    一、范姓名人录    
    范氏的知名人物,可说是不绝于史。春秋时有助勾践恢复越国、功成后飘然归隐的范蠡,战国时有游说秦昭王远交近攻、为秦奠定霸业之基的纵横家范雎,秦时有助项羽平定天下、被尊为“亚父”的范增,东汉时有名士范丹、范式、范滂,东晋时有名士范宁,南北朝时有《后汉书》的作者史学家范晔、《神灭论》作者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