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大世界--飞机-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凌翔
飞行——人类美好的幻想
对古代的人类来说,天空无疑是最神奇莫测、变幻无常的。它时而晴空万里,
时而雷电交加;白天阳光普照,晚上繁星一片;夏天火伞高张,冬天天寒地冻。决
定天气冷暖、影响庄稼生长的阳光雨露、风雪雷电,都来自天空。因而人们自然而
然地就会产生这样的幻想:“天上”居住着决定人类命运的‘上苍“。
不论是东方的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信徒们都认为,他们所崇拜的
偶像都在“天国”里洞察并主宰着人类在地面的活动。
翱翔长空的飞鹰、扑翼展翅的燕雀,乃至天空飘浮的云彩,都会引起人类对飞
行的幻想。古代那些美丽动人的飞行神话传说,就是人类这种美好的幻想的体现。
这些神话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也孕育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
中国神话名著西游记入《封神演义》,把人类飞行幻想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书中的主人公们乘龙跨凤、腾云驾雾的“英姿”被描写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这
不仅是作者超群的文学天才的体现,也说明了他们对飞行有非凡的想象能力。读者
会发现,他们早在数百年、上千年前的一些幻想,现在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小说中
降魔镇妖的种种“法宝”,现已成为一件件可以投人实战的新兵器。
中国神话《嫦娥奔月》,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幻想。这个故事在公元前2 世纪就
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它已经成为现实。对于飞行,世界各文
明古国都有异曲同工的神话传说,如希腊的赫尔墨斯神,总是头戴翼帽、脚穿飞鞋,
翱翔天空;西斯拉夫民族的宇宙神,则是驾驭着带翼的骏马,驰骋在领域上空;希
腊太阳神的儿于法厄同,曾驾驶火焰战车飞越天空。
在世界许多民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对崇拜对象的描绘,几乎无一不带上这
神圣的“飞翼”。因为人类当时不能飞行,所以他们把飞行能力视为有超自然能力
存在的证明。
但是人类并没有停留在幻想上,他们要把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人类既然能造
出车船,载人驰陆跨海,那么制造飞行工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古代中国人民对航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
秋时代,中国著名的建筑匠公输般(即鲁班),曾制造过能飞的木鸟。在《墨子·
鲁问篇》中记载: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可以说是世界
上最早的航空模型。东汉时代,王充在他著的《论衡·儒增篇》中,曾论述了木鸟
飞天的可能性。科学家张衡还曾制作过一只身上有翅膀、腹中有机关、能飞数里的
木鸟。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中国就出现了风筝。现在每当我们在有关潍坊国
际风筝节的电视报道中,看到多彩多姿、巧夺天工的风筝时,我们应该自豪地想到
它的故乡是在伟大的中国!
据班团著的《汉书》记载,王莽时期(公元9 年~23年)曾下令征集贤才以抗
御匈奴。有人前来应征,并宣称他能飞行以窥探匈奴的虚实,王莽当即令他现场表
演。此人用鸟羽做成的两只翅膀套在身上,在头部和身上连以羽毛,从高处跃下,
飞行数百步落地。根据这些记载就可以说明,大约从公元前400 多年起,古代中国
人民就多次用竹、木等材料开始制作飞行器械了,这无疑是“世界第一”。
中国还率先研究和发现了鸟类的滑翔原理,还有人利用风筝和火箭试制过载人
飞行器。闻名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中,火药和指南针与航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在明代以前,在航空技术方面.中国是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的。
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也有一些“航空先驱”,但关于他们试验飞行的传说,
已是公元几世纪以后的事了,也就是说要比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和史实晚好几百
年了!
据说在公元5 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的能工巧匠韦兰铁匠,曾制作了一套
金属“羽衣”,和他弟弟一起进行了“飞行试验”。后来,他穿了这件衣服抓住仇
人飞上天空,并把仇人活活摔死。
看过莎士比亚作品的读者,对李尔王自然是十分熟悉的,但是李尔王的父亲布
拉德飞越伦敦上空的传说可能是鲜为人知的。据说布拉德曾给自己造了一副翼,并
试图利用这副翼,从阿波罗宫出发,飞越该城上空,结果坠地身亡。
有人对他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尝试是“愚蠢之举”。英国诗人约翰·
泰勒曾说过:“在高空,大风最容易使人遭难,所以在地面上呆着最好,最保险。”
不论是坠地身亡,还是种种非议,都没有能“扼杀”人们要把飞行的幻想变成
事实的愿望。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1503年,
意大利学者丹蒂曾用自制的翼飞行,他的运气很好,居然活了下来。1507年,一位
名叫约翰·达米安的人,身穿翼衣,从苏格兰的斯特林城堡往下跳,他准备飞到法
国去。结果是坠地摔断了大腿骨,幸好没有摔死,只是落了个终生残疾。他总结失
败经验时却相当有趣,他说:“错误是在于没有使用鹰的羽毛,而使用了鸡的羽毛。
鸡属于地面禽类,当然不能升空飞行了。”他的分析究竟是有道理还是荒谬,只能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17世纪,土耳其人赫扎芬·塞米比成功地进行I 飞行。据说他身穿羽衣从一座
高塔上跳下来,飞行了好几千米,最后安全降落在司库台市的市场上。
试图从高塔一类建筑物上跳下来进行飞行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很难统计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他们中一多半是摔死了,其余的人大都也残废了。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的沉重和非流线型的躯体是不适于飞行的。
有人曾把人和鸟的心脏作了如下比较:人的心脏只占体重的0 .5 %,而鹰的心脏
却占8 %以上,小蜂乌则占22%。人的正常脉搏为每分钟70次,而麻雀飞行时心率
竟达到每分钟800 次!这就是鸟高速运转“发动机”的根本特点。有人算过,如果
人用飞翼来飞行,为维持飞行所需要的足够的肌肉,他的胸膛的长度要超过6 英尺!
1680年,一位名叫齐奥凡尼·波莱里的意大利人,在《运动的动物》一文中,
详细地论述了人类离开机器的帮助不可能在空中支撑住自己体重的道理。这篇文章
从理论上阐明了人类生理上的局限性。
继羽翼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扑翼机设计方案。所谓扑翼机,就是机翼能像鸟的
翅膀那样上下扑动的飞行器。这种设想比过去“插翅而飞”的方案有了改进,但光
靠人力还是难以飞起来。
在18世纪末,日本一位叫幸吉的裱糊匠,曾参照鸽子的体重和羽翼长度的比例,
为自己制造了一套羽翼,套在胸前,靠体力扇动飞行。但只能从房顶上跳下,飞不
了多远。
1784年,法国人热拉尔设计了一架“别具一格”的扑翼机,不但装有“火药发
动机”,而且还装有一个方向舵和一个弹簧着落装置,这体现了他非凡的远见卓识。
但由于热气球当时已成功升上天空,航空爱好者兴趣随之转移,他设计的扑翼机始
终没有进行飞行试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幻想是成功的基础和开端。当然,幻想成为现实有时要耗费
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人类从幻想飞行到莱特飞机上天,前后经过了2000多年。
在此期间,有多少代人不怕牺牲,勇于探索,才打开了引人人胜的航空领域。先人
的一些做法,在今天这个技术水平相当先进的时代来看,可能是违背科学的。有人
可能会嘲笑他们,把他们的尝试看作是愚昧无知或蛮干。应该指出,这种看法是不
对的!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他们的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是
受到了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他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却是应该永远得到颂扬的!
没有这样的精神,没有这样的人,科学技术就永远得不到迅速的发展。我们应当永
远铭记这些航空先驱者们的功绩和贡献。
气球升空
首先使人类实现飞行理想的是气球。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飞上天空。飞鸟可以自由翱翔在天空,自然就成为人
类仿效的对象。
中国和欧洲的一些航空先驱,不断对飞行做了勇敢的尝试。他们用羽毛做成翅
膀,绑扎在自己的身上,从塔上或高处跃了,试图模仿鸟的飞行。但是,这些尝试
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即使能滑翔一段距离,也难以长时间在空中飞行。
接连失败使人们又去寻找新的“上天之路”。一些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想
到:能不能找到一些特异物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之为“浮升物质”)把人送上天
空呢?
富有想像力的人经常也是感觉十分敏锐的人。他们能从常人认为极为平常的现
象中悟出一些十分重要的道理来。
火山爆发,森林失火,都会产生徐徐上升的烟尘。有人就想:烟尘能升空上天,
那能不能把人也载运上天呢?这种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导致了气球的出现和升空。
气球升空,运用的是浮力原理。这个原理是公元前3 世纪,希腊杰出的科学家
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按照这个原理,我们只要能做出一个自重比同体积空气轻的
物体,这种物体就会离开地面而升空。这个道理,现在连中、小学生都能懂得。但
在2000多年前科技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这个发现却是很了不起的。人类就是利
用这个原理,第一次战胜了地球引力的束缚,飞上了蓝大。
利用浮力原理升空的关键就是要制造出比空气还要轻的物体。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有理想的“浮升物质”。人们首先利用的“浮升物质”是热空气。
早在中国的五代时期(公元907 年~960 年),中国人就制成了一种能够升空
的“孔明灯”。这种用竹蔑扎成的纸灯,底盘上的松脂点燃后,靠热空气把纸灯送
上天空,它曾经作为战争中的联系信号。
17世纪,欧洲有一位名叫德·拉纳的牧师,他对气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他正在从事一项研究工作。在试验过程中,他偶然发现充满空气的容器
比真空的容器重。于是,他就联想到,要是容器本身重量很轻的话,再把空气抽空,
容器就可能会自动“飞”起来。
说干就干,德·拉纳马上设计了一只小船,在这只小船下有4 个半径为6 米、
用钢箔制成的圆球。根据他的计算,只要将球内的空气抽空,圆球就可以在空中悬
浮起来,托起小船载着几个人升上天空。为了使这艘“飞船”能够在天空中飞行,
他还为它设计了一个风帆。
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从力学观点来看,这种用铜箔制成的球,是无法
承受巨大的大气压力差的。当真空泵把球内的空气抽出的时候,球外的气压大大超
过了球内的气压,球很快就被压瘪了,“飞船”当然也就飞不起来了。但这决不能
说德·拉纳无知,而是因为当时的力学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
德·拉纳的设计虽不能实用,但他仍然不失为制造轻于空气航空器的先驱。他
在分析不成功的原因时,也是很别出心裁的。他说:“上帝决不会允许这样的气球
船得以成功,因为它有如此大的破坏力。”这说明,这位博学多才的牧师已预见到
气球将会在军事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航空史学家发现,古斯芒在气球的发展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古斯芒出生于巴西,后来搬到葡萄牙居住。他也是一个牧师,去世时才40岁。
1709年8 月,他在国王面前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热气球表演。下面就让我们来看
一篇当时的报道吧。
“古斯芒的装置包括一个盆形小船,上面蒙有粗帆布。他将各种酒精、食用油
和其他配料放在下面点燃,让小船在大厅内飞了起来。在场观看的有国王陛下和许
多其他人。小船上升不久就撞到了墙上,接着便燃烧起来,并掉到地上。它在下落
的过程中,还烧着了一些悬挂物和其他东西。”
报道的结尾写得很有意思:“国王陛下还很宽容,没把这看作是件坏事。”这
岂止“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大好事!它证明了人类飞行是可以实现的。
真正的热气球是法国蒙哥费尔兄弟发明的。他们的热气球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