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非哲学家的小哲学-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年前,法兰西共和国总理若斯潘来华访问,在访沪期间,邀请中方各界人士数十名在法国人设计的上海大剧院会面。记得在会上,我曾针对若斯潘总理在演讲中所强调的“文化价值”问题,向他发问:“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面对世界的‘英语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法国政府何以维护法语的地位,又何以发扬光大法兰西文化?”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作了一个原则性的思考:一个民族语言的丧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文明的终结。任何一个维护民族文化价值的国家都不会听任自己的语言被英语所取代。而对世界来说,经济可以全球化,甚至货币也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则要鼓励多元化。他认为,正是本着文化多元化的精神,法兰西文化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得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与丰富。若斯潘的这番回答,尤其他对文化多元化原则的阐发,引发了我日后对文化问题,尤其是对翻译问题的不少思考,而这个冠以“法兰西书库”之名的开放性译丛,就是我们对文化多元价值观的一种认同,也是多元文化精神的一种直接体现。
若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法国鼓励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推崇文化多元价值观,也许是对抗美国经济霸权的一种策略。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法兰西对文化价值的推崇,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对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努力,是以其深厚的民族传统为基础的。不然,很难想像法兰西民族会有其绵延千年、昌盛不衰、为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更难以想像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多思潮与流派大都会发轫于法国。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门一步步打开,国人的视野愈来愈广阔;于是,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异域的思想与文化,愈来愈成为一种必要。而这套“法兰西书库”,便是我们为国人了解当代世界打开的一扇小小的窗口,也是我们为沟通中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所做的一分实实在在的努力。
以“法兰西书库”来命名这套开放性的译丛,似乎太大,难以名副其实。而这一丛书名却体现了出版社、丛书策划和主编者的一种追求:以恒久的努力,不断汲取法兰西文化宝库中深刻而丰厚的思想资源,展示法兰西多姿多彩的当代文化风貌。在我们的计划中,这个书库应该是丰富的。其丰富性主要是体现在其内容上。在选择进入书库的书籍时,我们遵循的是多元的原则,旨在让广大读者能听到法兰西思想的不同声音,看到法兰西文化的不同侧面,欣赏到法兰西文学艺术的不同风采。为此,我们在“法兰西书库”的总名下,将以系列的方式,不断推出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当代法国思想、文化领域最新成果的图书,在丰富、充实整个书库的同时,为中法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如果没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的独特目光和非凡魄力,没有陈丰博士和楚尘君的精心策划,没有法国文化部门和有关出版社的实际推动,没有诸多译者的辛勤工作,就不可能有这个“法兰西书库”的开张、亮相。但愿我们走出的这一步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但愿我们能在广大读者的有力支持下,走得越来越远。
许钧
2001年7月22日于南京
前言前言
这本书是一次见面的延续,也就是我在1995年1月与阿尔比市中学毕业班学生见面的延续。这些学生在拉斯高尔中学哲学教师于盖特·普拉内斯的倡议下聚集在市立剧院里,于盖特请我给他们讲述的主题颇具挑战性:走向成人。说真的,这群年轻人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提出的疑问是那么多种多样,他们所表现的不安又是那么令人担忧,面对着他们,我只有尽力地使他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有一点清楚的认识。然而,一点清楚的认识目前并不足以成为他们高兴的理由,因为,他们正处在社会应该敞开怀抱迎接他们的年纪,可社会对于他们而言还如同一座封闭的堡垒,人们建议他们融入社会,却要接受势必曲折的人生历程中的种种坎坷。
随着这些年轻人进入一个生活和生存环境刚刚发生转变的人群,他们的不安也就愈加强烈。我出生在拥有20亿人口的地球,他们则置身于60亿人口之中,而且等他们到了我现在的年纪,地球人口很可能达到100亿。在我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一架飞机飞越海洋,而今天,从巴黎到纽约只有不到四个小时的路程。人们在可怕的“世界大战”中使用的破坏性工具似乎已经令人恐惧,但比起今天我们拥有的核武器,它们实在微不足道。无论是人类的数量还是人类的能力,一切都不同了。当我们陷入这场有目共睹的动荡的时候,如何重新找到人生的坐标呢?
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转变还只是无关紧要的地方,因为最关键的转变是我们对世界、对我们周围、对我们所属的这个世界看法的转变。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完全更新了时间、物质、生命、偶然性以及人的概念——这些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思考的对象。科学教导我们,宇宙不是恒固不变的,它有着一个起源——大爆炸;科学告诉我们,一切所谓“有生命的”物质都是从以独一密码方式记录在DNA
DNA:
脱氧核糖核酸的首字母缩略词。它由核苷酸的两个互补序列排列而成。核苷酸,根据其含有的氮基不同,分为四类。DNA是生命的源泉。该分子具有一种前所未闻的能力:经得起时间的破坏。
分子上的信息开始构成的;科学使我们探入到基本粒子的奥秘,这些基本粒子的活动正向人类的逻辑提出挑战。诚然,概念的更新扰乱了我们知识上的平静,但是,它带来奇迹,带来世界与人类之间的一种“新联盟”。这正是我向阿尔比市的中学生们讲的另外一条探索道路。
这不就是哲学要做的事吗?哲学,对世界、对人类、对存在、对意识始终充满着令人惊异的疑问,它促使人们大胆地面对种种成规惯例的束缚。哲学是对抗野蛮最有效的壁垒,而野蛮正从许许多多通道暗中渗入到我们的社会中。
今天,要进行反抗野蛮的斗争,哲学家需要所有学科,特别是科学学科的支援。如果哲学是与无知进行战斗,那么它就不能无视科学,因为消除无知正是科学的职能所在。将这相互关联的两部分割裂开来是不太合理的。不幸的是,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想像、创造的能力成为最重要的东西,可教育已经不适应我们新的需要和新的认识。哲学与科学仍处于分离的状态。
于盖特·普拉内斯极其坚定地向我阐述了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必要性,于是,她说服我加入了一场对话,对话的形式是遗传学家接受哲学教师的提问。那么,这位遗传学家会对哲学的传统问题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这本书便是这场对话的结果。
我对于提问,交流,调整对世界、他人和自我的探索目光怀有强烈的需要,因而我愈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这场对话之中。对于提问,我贪婪之极,就像吸毒上瘾似的。不过,我吸的乃是一种有益的毒品,它的作用是使我开放地面对世界,而相反,那些害人的毒品,却把人们封闭在暂时舒适、清静的感觉里。
我的这种需要不是仅仅由被归为“哲学家”的人带来的。“哲学家”这个词往往是指一个特定的行业,该行业有着自己的入行机制、过渡礼仪、内部争执和坐次规矩。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讲,我尊重这个行业的种种要求,但这些要求与我无关。把我引向苏格拉底苏格拉底(Socrate,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大哲学家。——译注王国的,有时是数学家——证明不可能解决“三体”问题的昂利·庞加莱昂利·庞加莱(HenriPoincaré,1854~1912):法国极为重要的数学家。他发现了富克斯函数。——原注;有时是画家——通过一束向日葵传达魅力的凡·高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荷兰画家。《向日葵》是其重要代表作。——译注;有时是诗人——让人分享他的绝对自由的兰波兰波(ArthurRimbaud,1854~1891),法国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译注;有时是音乐家——将年轻姑娘与死神对峙的舒伯特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年轻姑娘与死神》是其在1824~1826年间创作的一部作品。——译注;有时是神秘主义者——平等地跟他的水妹妹说话的弗阿西西的圣方济各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aintFranoisd'Assise,1182~1226),意大利修道士,基督教四大托钵修会之一方济各会的创始人。——译注;有时当然也是职业的哲学家。
当于盖特·普拉内斯建议我和她一起写这本书时,我又重新体验到了做学生的激情。面对她提出的问题,我尝试着运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与一位哲学家的人生经历相去甚远——来回答。为了表明我不打算从总体上研究整个哲学领域,而只是想走走其中的几条小径,我们决定以识字读本的形式展现这场对话。主题的选择因此也是相当随意、偶然和不全面的,其中有些主题列出来只是为了遵从字母表的排列顺序(比如说“科威特”一章的出现),另外还有数不胜数的主题没有谈论到。因而,这本书与其说是让人们从A到Z依次阅读,不如说是随着碰到的一个个问题,使一些漫无目的的浏览更惬意些。它不是写给哲学专家的,而是写给那些想给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给人疑虑甚于肯定的世界寻找一点意义的非哲学家们的。
在作出回答的时候,我出于本能,常常不自觉地把口吻指向我曾经面对的青少年,我是那么想向他们解释自己在当时没有理解,而其实又极其需要理解的东西。
你正值年少,正值我遗憾自己不再拥有的年华。可能,你翻开这本书,只是因为一场即将到来的考试,只是因为某一次将哲学列入了考试科目的中学毕业会考。我希望我跟于盖特·普拉内斯的对话不仅对你准备考试有用,而且更能激发你个人的思考。让我们忘掉那些像有害的磁铁一般把人们的努力朝“成功”方向指引的考试吧。考试不过是细枝末节,对于我们的主旨——创作这本凝聚我们智慧的奇妙工具书实在是无足轻重。在这场不可思议的历险当中,哲学家,和科学家一样,只是给予我们十分宝贵的帮助中的一员。你是多么幸运,你踏上了人类一片崭新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发展、重新创造!然而在行动之前,必须了解情况,必须清醒地看待并不总是太如意的现实,必须意识到具有的可能性,但也要意识到存在的困难,意识到要改造现实。人人都能为此贡献力量,重要的是人人都要认识到自己担负着建设明天的世界的责任。
前言鸣谢
这本书是多次假想或真实的交谈结出的果实。
有与已故思想家的交谈,我想向他们致敬。向马克思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译注致敬,他重新给予人希望:才能的参差不齐是社会结构历史形成的产物,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这正是民主的根据。向尼采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译注致敬,他激励人类超越自我,重塑自我。向诗人、科学家巴歇拉尔加斯东·巴歇拉尔(GastonBachelard,1884~1962):他曾教授自然科学和哲学,作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诗歌和科学。他分析了思维内部认识论的“障碍”,总结出“说‘不’的哲学”,对拒绝任何理性上的教条主义和僵化观念的认识辩证法作出了贡献。他重新肯定了想像是现实的创造者。他的主要贡献就是分析了思维内部认识论的“障碍”,即阻碍一定的科学在一定的时候正确地提出问题的所有描述。——原注致敬,因为他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重新肯定了想像的作用:
想像是现实的创造者,惟有想像能使我们展望新的生活。向阿伦特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75),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