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执批判-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的是,他们的入侵者往往处于更高的文明形态,如希腊罗马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等。汉文明的入侵者多为文明形态较低的游牧民族。这为中华文明为什么早熟而落后找到了其中一个原因,汉文明一次次被周边落后民族侵袭和占领,文明成果被一次次平均,这个规律直到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依然如此。
侵略或占领,另外一个相对好听的名称叫“殖民”。对于殖民,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看,未必是好未必是坏,简单的说,结果是一种文化的融和;好和坏标准不一,看你信仰什么,是宏观的文明发展,还是民族自尊心。很难想像没有罗马的入侵或者殖民,能有英、法的后来文明发展。对于在欧洲历史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德国,德国人L。波尔纳则是作出了以下的哀叹:“有些人以我们德意志人——而且只有我们——从没有被罗马人征服而自豪。对于热爱德意志祖国的人来说,倒是应该为这个事实悲叹,因为这正是我们远远落后于许多欧洲民族的原因。”瞧,真有人急着被殖民呢。
第四部分:在不列颠群岛漫步基督教的作用
人们一般把克尔特人视为英国土著人,英国早期还有罗马移民,然后就是从西欧进入的海盗——盎
格鲁-撒克逊人。“海盗”侵入的历史持续了150年,他们本来是日尔曼人的一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丹麦半岛而来。盎格鲁人定居英格兰北部,撒克逊人到南部。这个时期“处在军事民主制末期”,或称为“英雄时代”的部落时期,没有技艺和文字。部落首领称“王”。该时期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公元500年前后,传说中的亚瑟王领导不列颠人在多塞特郡重创继续向西挺进的撒克逊人,使撒克逊的脚步停留了50年。也就在这个时期,一个具有鲜明不列颠特征的“圆桌”出现了。假如将其作为一个文化像征,它所蕴涵的民主和平等含义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出现了。在其后的1000多年里,“圆桌”在全世界不断地被复制,大约在公元2000年,中国的许多地方也开始出现这个在木工技术上并不难制作的“圆桌”,它的困难在于对于“圆桌会议”精神上的把握。
基督教的传入无疑是对拉丁文化在不列颠的某种延续。公元598年,肯特国王艾塞伯特迎娶了一位信仰基督教的高卢公主,随后国王也皈依基督教,并建立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国王的皈依带动了亲兵和百姓对基督教的接纳,基督教终于在663年前后永久性地征服了英格兰东南部”。这个时候爱尔兰人大部分已经信仰基督教,修道院在不列颠群岛成倍增加。
“基督教反对暴力,保护稳定的婚姻生活和遗产继承权”,这些文化特点深远地影响了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西方国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基督教是通过一位王后偶然进入到不列颠的。
“基督教是一种具有成文经典的宗教,随着这种宗教的传授,居民识文断字的能力在增长,居民在基督教文明的熏陶下,在语言、艺术、法律、教育等方面也在发展。而且,必须看到的是,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初期,组织程度最高的社会共同体无疑是以大教堂为中心的群众性宗教团体”。所以,“在罗马撤出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城市生活的最早复苏,无疑与大教堂的建立与基督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公元7世纪,在宗教统一的同时,英格兰的7个王国中逐步出现了3个较大的霸主”。他们大有统一英格兰之趋势。所以这三个国王被史学家称为“不列颠统治者”。这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唐朝。
在大约9世纪的时候,两股力量改变了英国的历史:威塞克斯王朝的建立和维金人的入侵。维金人就是挪威人和丹麦人。他们是英国人历史上的“倭寇”。最后维金人定居在英格兰,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和法律。著名的艾尔弗雷德大帝(871…899)则建立了威塞克斯王朝。他大败维金人,并最终使他们放下屠刀皈依了基督教。
这一时期的军事和文化发展同样重要,《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和《艾尔弗雷德法典》等重要文献完成。英格兰的君主制和王权建立基本上成形。“在军事首领向君主制的转变过程中,基督教起了重要的作用”,“基督教的加冕仪式提高了王的地位”。
具有一定民主和平等萌芽的贤人会议在威塞克斯王朝建立之前就已出现,它与法国的“三级会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应召者为军事贵族、男修道院院长、宫廷侍从等。贤人会议的地点、时间和应召出席者并不固定,但会议的权力却很大”。
“贤人会议不仅讨论王国内外事务、发布法令和签定条约,还批准公共事务和王国宗教活动。贤人会议甚至有权在国王遗嘱不清的情况下推举王位继承人,艾尔弗雷德就是由贤人会议绕开先王的儿子而拥立的”。
从10世纪开始,贤人会议成为一个固定的设置。尽管它与以后英国议会的起源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在文化心理上的潜在影响却不可忽视,尤其对于专制王权的限制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由王权带动的专制文化的突出表现——权威人格——在英国还没有充分发育便受到了遏制,这为英国或者说西方的民主平等精神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在不列颠群岛漫步英国的封建时代的开始
英格兰世俗使用不成文的“习惯法”。“这种法律体系与罗马相去甚远,因为罗马人视法律为统治者意志行为的结果,日尔曼人则视法律为民间不可改变的习俗”。关注英国后来社会政治发展的人们必须对这个法律习俗做深入的研究,才会发现这个看似“保守落后”的传统怎样先用传统“解放”了英格兰,然后“解放”了全世界,从而“保守”与“激进”的辩证得到了微妙的确立。仅从这一个差别,人们就可以知道西方与东方是怎样不同的两个世界!
在中国封建王朝一次次向古代寻求古代文本尤其是《论语》的支持时,几乎是在走向倒退和封闭,而英格兰人却神奇地依据“古老的传统”扩大了他们的精神领地。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保守传统和英格兰人的保守传统不可同日而语。英格兰人即便在今天爱护他们的“传统”都有一定的道理。当然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有权回头找传统的都是王权,而英国回头找传统的却是与王室抗争的贵族。文化一环扣一环,一环又与一环异。
简单地说,在那个时期,英格兰人“解释法律”而不是创造法律。一切的秘诀都在“解释”上。同时,“这一点恰恰反映了王权力量微小时代的风貌。这种法律体系……强调公共秩序以保护和平与稳定的社会过度”。它是时代的产物,“标志是从血亲复仇让位于赔偿金制度”。赔偿金制度甚至在某些时候已经避免了死刑的必然。“英格兰习惯法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大众性,即法律主要由那些在法庭上起作用的一代一代相传的民众习俗构成”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法律体制对于法官的素质要求向来是非常高的。
10世纪,英国社会已经存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但是他们的身份不是由法律界定的,而是由习俗和名分确定”。
在11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下的英格兰显然较不列颠的其他地区富裕”,“但是英格兰与其他地区一样,基本上仍是个农业社会”,“仍有9/1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产品占绝对优势”。
在罗马人撤离之后的不列颠“黑暗时期”,基督教推动了不列颠岛的教育和文化。欧洲学术界泰斗比德(673…735年)在修道院度过了他的一生,写出了伟大著作《时间之性质》,并且由他提出纪年方法,今天以耶酥诞生之年为基准的B。C。(基督诞生之前,即公元前)和A。D。(我主纪年,即公元后)就是他的发明。
以丹麦人为首的北方人在11世纪的大举进犯,使英格兰贵族被迫承认他们的王权。他们的后代与威塞克斯王朝的最后一个未亡人艾玛的结合短暂统治了英格兰,1042年丹麦王克努特死去。结果为,“丹麦世系的国王对英格兰的统治到此结束”。相应的反应是挪威也在1035年独立,因为克努特晚年同时兼任这四个国家的国王:英国、丹麦、挪威和瑞典。
1043年英格兰臣民迎回了威塞克斯王朝的先王艾塞列德与艾玛的后代,他就是一直寄养在法国诺曼底宫廷内的、有一半英格兰血统和一半诺曼底血统的“虔信者爱德华”(1042…1066)。
这个王室血统经历了种种磨难一直维持到今天的伊丽莎白二世,近1千年不变,期间每一个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基本上没有超出五服。至于他们之后许多王朝的划分经常是一种历史时期和国王出生所在地以及所有领地的划分,比如“汉挪威”之所以改朝为今天的“温莎王朝”只是因为二战中英国人民的反对情绪,因为1714年当时的英国国王无后,最后迎来了国王在德国汉挪威的外甥。这些与中国封建时期的改朝换代完全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在英国王朝更替方面也看到这个民族喜欢改良的“保守”一面。他们的“不流血”或者说“不换血”的朝代延伸,一方面是有许多的制约造成的,比如贵族传统、法律习俗,但更重要的还有他们反暴力的宗教意识在民间的渗透。另外一方面罗马教廷的加冕权也决定了一般平民不会轻而易举地介入王权的争夺。
诺曼底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英国的封建时代开始了。
第四部分:在不列颠群岛漫步王权与教权的搏斗
对于“封建”这个词汇,作者许洁明说:它“显然被滥用了,在有些中文语汇中,一切坏东西都被冠以封建二字,从包办婚姻、裹小脚、烧香拜佛、爱占小便宜,到以前存在过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feudalism”在欧洲是有确定性的,“指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封建社会结构建立在土地封授的基础上,政治权、司法权乃至社会特权都随土地分割而被分割,相应地分散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因此,feudalism意味着分权,而不是集权,集权的制度是不好用封建两字来修饰的。早就有人指出中国人的早期翻译中误用了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欧洲中世纪的分权结构”。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个人意见是,这样的专家意见要听,但是由于中国已经沿用“封建社会”划分这么多年,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还是可以继续用一段时间,等待厘清之后的另外一种“约定俗成”,就像我们今天说“半斤八两”而不必计于当下事实而必须说“半斤五两”一样。但无疑,知道学术上严肃的区分还是有必要的。看来我是个比较彻底的改良主义者。
我手中的这本《英国通史》与《法国通史》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全球通史系列》中的一部分,由于作者的风格不同,他们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来。我个人感觉,《英国通史》的作者坚持自己的话语,非常富于个性,但也严谨;而《法国通史》的作者更注重文化的描述,文笔轻松而立足谦逊。可谓各有千秋,我都喜欢。假如允许我给这个系列提点意见的话,那么我想说:你们能不能整理继续前进,出版一本《西班牙通史》?我企盼并预先感谢。
说到英国的封建制度要从著名的黑斯廷战役的骑士们说起。他们“在8世纪卡洛林王朝时期出现于法兰西……对这种职业武士进行的培训,要从孩提时代一直延续到21岁。其武器装备和培养训练的花费是相当昂贵的”,于是,“使用罗马时代出现过的、国王向跟随作战的武士授予土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回报的地产就变成了封建财产”。“起初,骑士封地只享用终身,以后逐渐变为世袭。这样,一种以土地分封为媒介,把维护封建政权的义务在各级土地所有者之间层层分割,以造成政治统治权与土地使用权密切结合的政治体制,随着征服者威廉(1066…1087年在位)的到来,从欧洲大陆移植到了英国”。但法兰西和英格兰的分封还有细微的差别。
无论如何,这个分封制度改变了英格兰的社会。在具体实施上,威廉先是把所有的土地收为国有,然后他自己留下1/7作为王室直辖领地,其余的分给跟随他作战的170多个诺曼底人。这些封臣除了宣誓效忠外,必须每年为他提供一定数量的骑士为他服务40天骑兵役。这种契约关系“尽管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