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聆听的技巧 >

第8节

聆听的技巧-第8节

小说: 聆听的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教徒,就算具有可以感染人的魅力而缺乏高尚的人格,最后就会像一些迷信组织一样,心态都变得疯狂,这种疯狂其实等于被洗过脑子一样,也可以叫思想控制。这就体现了建议的危险性。真正的圣者,不会组织教会,建造寺庙,也不会出版什么书物。那些圣典,圣经都是他的弟子根据圣者的言行而编写的。当然,通过间接的方式所传达的内容,有时候会产生一些误解。    
    如果释迦牟尼和基督可以亲口向你建议些什么,对你来说就等于得到了最好的指点。但是,你能够遇到如此高人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无论是心理咨询家还是你自己,都无法替代他们的角色。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听者时,要认真的听对方讲话,尽量避免提和对方性格,人格不符合的建议,帮助对方自己去领悟人生的哲理。除此之外,恐怕没有更有效的方法了。    
    听的一方不应该存在觉得自己比对方了不起的心态。因为一旦有这样的心态存在,就会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给对方提建议。能够始终意识到并保持和对方的平等性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第三章抱着兴趣听对方讲话

    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每天要工作八小时,有时甚至要持续十二个小时和病人谈话。所以有时别人会问,这样一天到晚听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累不累啊。确实,从体力上来说,的确是件很累的事。心理咨询家大都有腰病,这是职业病。但是,只要谈话不超过心理咨询家的能力范围,那么在精神上不会那么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理咨询家对对方说的话题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样一写,有些读者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觉得心理咨询家以窥探别人的隐私为兴趣。但其实我们并不是对谈话的具体内容感兴趣。因为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就根本无法从事这项职业,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想象一下连续几小时,走了一个又来一个,不断的听病人发牢骚,诉说自己苦闷的情景,这样大概就能明白了。比起谈话内容,我们对病人为什么这么认为,为什么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来感受这类的问题更感兴趣。因为在这些问题里包含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我们每天接触不同的人,了解每个人特有的性格,所以不会对这种工作产生厌烦。    
    例如,    
    曾有一位病人一到我这里,刚坐下就吐出一句:“日本人真都是些笨蛋。”而且他显出一脸的疲态。面对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理解他说的这句话呢?也许一般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反驳他的话。因为他们认为“日本人中有笨的,当然也有聪明的。”这也是一般人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但这样一来,你又会从听的状态转移到一种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反感状态的。如果这种状态听对方讲话,对方也不可能畅所欲言了,而听的一方也觉得厌倦。所以如果从普通的,健康的角度去听的话,是无法做一个高明的听者的。    
    你会不会试着这样想象一下来解释他的话呢?“他是不是曾经被别人当成笨蛋看待呢?”如果你能这样想,你就已经接近于一个专业心理学家的思维了,一些关于临床心理学的书籍中,都写到了对这类行为的解释和看法。这些都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心理学家实践得到的经验,但只有心理学家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一个事实,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家也大致学过这些理论,所以当然脑子里也会跳出这种看法。但同时也会有五到十种与此不同的看法。    
    就连专业的心理咨询家在刚开始学习这种单纯的解释性的看法时也觉得很有趣。而一旦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这种以定式去理解人的方式产生厌倦情绪。自然也就不会再觉得有趣了。如果看一场已经预知结果的比赛,还能激起你的兴趣,那一定是你喜欢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这种单纯的解释性的看法是属于结果已知的看法,所以除非是一些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否则就会厌倦,而如果厌倦了就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家这个职业。    
    “为什么他看上去一脸疲态,并且会说日本人都是些笨蛋呢?”在他的言行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才造成他现在如此的表现,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问题。我们要洞察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以及他是怎样看待世界和事物的。这样的过程说难一点,就是对人类行为的变化方式产生兴趣。    
    我经常去的一些饭馆和寿司店老板和我熟悉了以后,就会对我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他们经常会说:“您一定知识非常丰富,什么话题都可以谈,而且懂很多道理。”对于看惯了店里形形色色的人的老板来说,觉得我的职业和他们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有所不同,但究竟是什么样的职业呢,他们又觉得无法想象。    
    确实,临床心理学家这一职业还不能说非常普遍。律师和税务员这两种职业经常被人搞错,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我的职业能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很高兴,因为从这些不了解这个职业的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确承认了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家。    
    像我们这样的心理咨询家,会像看专业书一样看小说。也会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如果来的病人有他们钟爱的漫画,电影,音乐,小说之类的事物,我们必须也会去听,也会去看,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着迷,再者可以比较出自己和他不同的感受。如果自己亲身体验了,就可以从病人的角度,立场来了解他的痴迷程度。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知识和常识就自然丰富起来了。    
    人们总是想了解时下最流行的电影,小说,音乐。因为流行事物都抓住了时代的特点,而且大都是有趣的事物。特别是谁都不想落后于潮流,都不想和别人没有共同话题,和大家一样才比较安心,这些都是原因,心理咨询家当然也会有同样的目的,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想通过体验病人感兴趣的事物,来增加和病人之间的共通感,并且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不同的感受来了解他。    
    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电子游戏,所以当家长要对他们说:“不要玩了,该学习了”之前,最好亲身体验一下,这样才能理解孩子。如果家长也像孩子那样着迷的话,就应该能理解孩子的心情了。如果对于家长来说觉得这根本没什么好玩的,只会让人疲劳,但这毕竟是了解小孩子的最佳途径。    
    大部分家长总是会说:“真不知道这游戏有什么好玩的。”他们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但是,心理咨询家就不同了,他们会这样去考虑“自己觉得这么无聊,这么累人的游戏为什么孩子们会这么着迷”。而且不仅考虑,还要实际的去体验。不仅出于自己的兴趣,还要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产生感兴趣并参与孩子们的游戏。这样一来,当孩子感到这个人对自己感兴趣时,他就会告诉你关于游戏的事以及关于他自己的事。听了他的话,你就能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着迷于电子游戏了。有时候孩子甚至会告诉你一些富有哲理的事。    
    心理咨询家听病人谈话时也是这样的态度。当病人说的话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时,心理咨询家就会被它吸引。这时当然会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听对方讲话的,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家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想客观的听对方讲话其实并非是件很难做到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一来,就会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去理解对方的话,这看起来像是共通感,但其实并不是共通感。因为所谓的共通感,就是指以对方的心情听他讲话。而一旦用自己的心情去理解的话,就多少会和对方的感受产生误差。对谈话内容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对说话者本人有兴趣,这样才能很容易的听他说话。    
    现在大家一定已经发现专业的心理咨询家所采用的听的方法和普通人不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所用的是完全以对方为中心的听的方法。    
    如果能对对方的话产生兴趣,“听”会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但只有当你对这些话没有兴趣时,才是理解对方的最好机会。


第三章抱着请教别人的态度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书的作者我已经忘记了。他写道“人类是不是有一种喜欢指点别人的本能呢?”确实,人类有要学习的本能,但喜欢指点别人的意识也非常强烈。对必须的事物非常想学,对不需要的事物不感兴趣,这就是人类。其实,决定想学和不想学的并不是大脑,而是这个人的心。脑子里虽然想着一定要学,可是他的心最终还是不能坚持到底。大家千万不要学这样的人。请大家将“决定想学和不想学的并不是大脑,而是这个人的心。”这句话铭记在心。这也是成为听力高手的一个诀窍。    
    当你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但经过一番检查后,医生说一切正常,大家有过这样的经验吗?自己的身体不适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就像只有本人才能感觉到痛,既然本人说痛那就是痛了。这叫做主观描述症状。虽然有主观描述症状,但如果没有发现任何客观的异常症状,医生就会说“没发现任何异常”。“没发现任何异常”这句话并不是说真的没有异常,而是在检查范围内没有发现异常。所以以前甚至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个病人为诊察健康情况,短期住院,检查后说“没发现任何异常”,但几天后却死亡了。造成这种情况也许是由于这是一种医疗史上就没被发现过的疾病,或者造成疾病的部位不在检查范围内,或者医生疏乎了异常症状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有主观描述症状,却没发现异常,都会被认为是心因性疾病。也就是说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上的疾病。在医生看来,这也许和心情或者心理作用有关,但病人却认为这和真正的身体上的疾病没有差别。临床心理学家是研究“心”的专家,所以他们认为心灵感受到的症状是真的症状。如果那个人心里觉得奇怪,那就是真的奇怪。    
    请医生看病的人通常都对医生的专业性深信不疑,所以即使自己觉得不太对劲,只要医生说没有异常,他们就认为真的没有异常了。因为没有异常,所以就不会治疗,最多针对你的主观描述症状对症下药罢了。但是,也有人不相信没有异常,而要到各个医院都去检查一遍。    
    和这种情况相反,除非本人说没有异常,否则临床心理学家绝对不能说没有异常。当然也不能说是“心理作用”或是“多虑了”。因为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他们懂得“一个人的心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临床心理学家也会使用心理测试,来检查病人的内心到底病到什么程度。但是,并不是说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疗法。因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只有心灵的慰藉这一种。我认为,心理测试只是让医生能有明确的思想准备。如果通过测试发现心理疾病非常严重,或者心灵曾经受到过伤害,那么医生就要慎重对待了。    
    “以病人为中心”心理疗法的创始者,美国的CR罗杰斯主张在心理治疗时不需要诊断和检查。他还提出了即使人们都想客观的去评价一个人,其实却是很难做到;评价一个人时通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所影响,因此就无法去帮助别人,更会破坏和当事人的平等关系,而一旦破坏了平等关系,就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等理论。    
    为什么罗杰斯会提出这样的理论呢?因为迄今为止的心理治疗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医学模型为中心的。医学模型就是自然科学模型。当然就会试图寻找出因果关系。自然科学是以探求“为什么”为目的的学问。而与此相对,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以探求“怎么样”为目的的学问。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无限深奥,即使你想探求“为什么”,不管你怎么探求,心中这个“为什么”怎么也不会消失。    
    “你们为什么会结婚呢?”对于这个问题,无论你怎样去寻找答案,都无法解答。因为这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应该是“怎么样”的问题。回答了“为什么”,接下来又会出现一个“为什么”。比如,如果对于刚才的问题回答说:“因为我们相爱了。”接下来又会产生“为什么相爱了呢?”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永无止境地问下去。而到最后,如果回答:“我们在朋友的婚礼上认识的。”这就不是回答“为什么”,而是回答“怎么样”了。    
    比起喜欢指点别人来说,请教别人的态度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只有他自己才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