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聆听的技巧 >

第7节

聆听的技巧-第7节

小说: 聆听的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当然可以回答“......寿司店”。但是,问题在于你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不然的话,虽然你回答了,但对方会因为你说的不对而生气。所以如果想回答的准确,就先要问清对方认为的便宜和好吃的标准是什么。但是也有人会觉得这个标准是无法说清的。确实,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有人把标准定得那么细密。但是如果遇到一些非常复杂的事情时,就有必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以前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出门在外的人问当地的一个老人:“请问从这里到下一个村子还要走多久啊?”只见那个老人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向前指了指意思叫他快走。于是这个问路的人就觉得这个老人怎么不太友好,于是就不太高兴,继续向前走。于是老人才对他说:“大概要走……时候。”    
    也许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摸不着头脑。我之所以特地把这个故事搬出来,是想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不要只凭自己随随便便的判断就做出回答。你看,毕竟是一个有经验的老人吧,他最后终于知道该怎样回答。要像这位老人学习,不能简单的回答“……寿司店”,而要说:“我觉得……寿司店不错。”这样是不是回答得更恰当呢。    
    这个故事是回答问题的样本。有一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我们总是会很快很轻易地做出回答。因为我们总是会有这样的心理,觉得既然对方问了,自己就一定要回答,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有问必答的训练呢?而且如果你回答不出,还会受到批评,罚站之类的惩罚。    
    在学校里,老师提问的问题大都和你学的学科有关,所以有正确的答案。但是关于人生和生活的问题,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问题有惟一的正确答案。而现代人总有一种喜欢马上做出回答的倾向。就算有时候很难回答,有时又会有好几种答案,人们总是喜欢纠缠在一个答案上。并且碰到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也不得不回答。    
    在科学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要把很多个变量,参数最后计算成一个结果,并且寻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而且通常答案只有一个。但是,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就会有很多种答案。就像有句话叫“机会一出就要把握住”,而又有一句话叫“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虽然相反,但两句看起来都是对的。习惯了解答科学问题的现代人,对待人生和心灵的问题时也总是喜欢寻求惟一的答案。    
    就像最近出现的学生经常逃学的现象,教师,家长还有社会媒体都想寻找出一个原因。他们都想知道是因为在学校里总是被人欺负呢?还是因为学生自己偷懒。但是,一些专门研究和治疗这种现象的专家说,学生本人的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各种偶然的因素相结合,才是造成学生不去上学的原因。    
    也许大家会想,这就算是答案吗?或者这样的答案能被大家接受吗?这只是专家的一种说法罢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属于一种答案,但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因为还有一些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他们还是在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还有些人脑子里可以理解但心理上无法接受,因为他们自己所想的和这个答案不一样。    
    那么,什么样的答案才能让大家接受呢?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关于人生的问题,答案都是具有主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理解的正确答案。有一些答案也可以让第三者接受,但对于他本人来说并不是这样。    
    关于心灵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把原因归结到一点上也是毫无意义的。    
    比如关于学生不去上学的问题。如果把在学校里被人欺侮看成是原因的话,应该怎么解决呢?对那些欺侮别人的学生进行再教育,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再把那些被欺侮的学生转到他们想去的学校,这当然也会收到一些效果。如果真的能够使这些解决的方法发挥作用,那么不上学以及欺侮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很快被解决。    
    但是事情是不会这么简单的。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欺侮”这一问题,在社会中,最大的“欺侮”现象就是不平等现象。谁也不会认为这样的问题会很容易解决。不平等现象不仅在日本是个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就可以明白要解决不平等问题是如何的困难。而这个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而像“学生不上学”,“欺侮”以及一些不良行为都属于这种问题,所以也不是容易解决的。    
    因此,成为听力高手的又一个诀窍就是把那些难解决的问题,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或者就算知道答案也无能为力)和那些只有一个答案并且容易解决的问题区分开来。我的老师经常碰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取决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的老师只会说:“好难啊!”因为的确很难回答,所以才说难的,或者说“好难啊!”也是一种回答。    
    但是如果真的把这句话作为回答,恐怕又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而这些人其实想回避“难”这一事实。谁都觉得思考是件麻烦的事,总想是不是可以有人代替。而其实这是谁也无法代替的。    
    有一个母亲和她的逃学的孩子来到我这里,问了我一些问题。    
    “先生,您说这孩子到什么时候才肯去上学啊?”    
    我回答:“今天我和您的孩子是第一次见面,您不如自己去问他,那不是更好吗?”    
    “但是如果我问他这个问题,他会不会发脾气啊?”    
    “告诉我,如果你妈妈这样问你,你会不会发脾气啊?”    
    他摇了摇头。    
    “他不会发脾气的。”我又接着问“你什么时候去上学呢?”    
    “不知道。”    
    “先生你看,他总是这样,他不会回答的。”    
    我说:“不,他回答了,就是'不知道'。”    
    母亲说:“这根本就没回答嘛。”    
    于是我就问这位母亲:“当您年轻的时候,孩子的爸爸问您‘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啊?’如果您回答‘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回答呢?”    
    “是啊,这就是回答啊!是我太急了。”母亲在这时终于知道了答案。    
    因为有些问题无法回答,因为有些问题有许多答案,所以它们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要勉强回答那些无法回答的问题,反过来去倾听一下对方的内心感受这才是一个听力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章不能提供信息的建议毫无作用

    在前面一章里我们已经说过问题可以分为能够回答的和不能够回答的两种。一些非主观性的问题就属于能够回答的问题。针对这种类型的问题,提一些排除了主观意志的建议是有用的。    
    例如,同样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请问这条路是不是可以到......?”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不过这条路很窄,你尽量慢一点。”也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但这条路很窄也比较危险。如果稍微绕点远路从国道走会比较安全。”还有人会建议你:“对,可以走。不过去年在第三个拐角的地方发生过三起由于轮胎脱落而导致车毁人亡的事故。还有再以前,在第四个山谷处,发生了泥石流倾泄,两辆车被卷了进去,造成乘客全部死亡。所以从安全性来考虑的话。还是绕点路从国道走比较好。”究竟哪一种建议会对你影响更大呢?虽然每一种建议都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一般大家都会觉得一些具体一点的建议会更有效果,可是,每天都会公布的一些当天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只是一些单纯的数据而己,不会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据虽然是具体的,但和你没有一点关系。这样的信息,偶然才能激起人们的不安。而比起这些信息和数据,那些被人悄悄放在路边的花(指为悼念在交通事故中死去的人们而摆放的花圈)才更能有效地敲响人们对于交通事故的警钟。因为那些花是一个多么具体的信息,它告诉路人,最近在这里又有人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亡。    
    没有作用的建议和忠告虽然正确,却更像是已经人尽皆知的陈旧标语。在学校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请不要在走廊里奔跑”,“上课时请不要随便说话”,“每节课后擦黑板”,“饭后要刷牙”等等。    
    这些建议和忠告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所以对还不知道其重要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毫无效果了。从学校几十年都贴一样的标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没有效果。如果真的有效果,早就不用再贴这样的标语了。交通标语也是如此,虽然经常听到“控制车速,提早刹车”,但交通事故却没有减少。尽管如此,这样的标语还是一陈不变。    
    为什么标语总是这么一陈不变呢?道理就和设置在某些路段的电子速度监督装置一样。其实这种标语即使没有也没什么关系。至于电子速度监督装置,车辆只有经过它时才会减速。这些事物看起来是为了司机而存在的,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还是为了制定标语的人自己求个心安理得吧。    
    警察最难进行监督治理的地方不是那些弯弯曲曲的路段,而是那些平坦的,笔直的,容易加速的路段,因为这样的路段看起来不会发生事故。但是就因为这样,反而会有司机超速,这就变成了司机叫警察应该引起注意。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在野生动物中,不到真正的危急关头,父母是不会向孩子发出危险信号的,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意味着等死。所以他们对父母是无条件的服从。而我们人类,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危险发生,却经常发出危险信号。因此,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就渐渐不去重视这些危险信号,这就犯了和故事“狼来了”一样的错误。    
    大家都知道,对于被劝告的对象来说,不具体的,没有针对性的劝告是最没效果的。在标语,格言和劝告中,可以说必然有一些意思相对的内容。而且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每一种意思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在这种意思相对的内容中,通常一句是劝诫,一句包含了古人的一种智慧。这种富有智慧的话语只有当对方置身于具体的事例中时才会起作用。    
    例如,    
        有一个人因为遇到麻烦事所以非常焦虑。有一些劝告性的话语像“越急越容易陷进去”,“人生漫长,越急越容易坏事”。而又有另外一些富有智慧的话语像“不会有比山大的狮子”。尽管当事人觉得非常焦急,但这样的焦急根本没有用。而且他本人也想不要急,但是情况不得不让他急。于是“越急越容易陷进去”之类的话对他毫无作用,而相对的“不会有比山大的狮子”之类的话反而可以让他稍微安心一点。说这句话的人如果情绪很稳定,那么听的一方也会渐渐稳定下来,因为说的一方会影响听的一方。    
    就像在做菜方面“祖母的巧心思”一样,古人的智慧虽然都有具体性。但是即使如此,一般这些话中也是很少具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听者就会从听的状态转换到说的状态。    
    劝告和建议如果无法打动对方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根据对方的情况去理解他的事。当你理解了他,你就不会用劝诫的话去劝他,而要尽量给他一种安心感,说一些富有智慧的话。要做到这一点,说的一方就必须尊重听的一方。听的一方没认真听对方在讲什么,而且说的那些富有智慧的话和对方没什么关系的话,那么这样的建议根本不能进入对方的脑子里,也就毫无效果。    
    有人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作为对别人的建议,像这样的话就更没有意义了。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述说经验的人如果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那么不管他说的是什么,对方都可以从他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智慧和悟性。在圣经,佛学和其它各种宗教类的书里,都蕴涵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读者可以真正领悟到在这些道理背后的神,佛的思想,那么这些道理就像是圣人亲自对你说的一样,真正进入你的内心。这是最有意义的建议。    
    但是,有些建议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未必具有影响实际行动的效果。以圣经为传播手段来传教的人,是想让语言本身更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传教者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要让圣经里的语言更富有感情,富有灵魂地去拯救人们。    
    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教徒,就算具有可以感染人的魅力而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