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6节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6节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就是说蜀汉百姓穷困,国库空虚,现在同魏国作战,所需的军费,只
有寄希望在锦上了。军事费用决不是一笔小数字。从这几句话可知,当时成
都平原所产的锦不仅质优,数量也一定很多。所以晋朝的左思所作的《蜀都
赋》中,就描写了成都地区“机杼〔znù柱〕之声彼此相闻”,织锦业非常繁
荣热闹的情景。

锦是用蚕丝织成的。成都地区的织锦业如此兴盛,那末这一带的蚕桑生
产的发达也就可以想见了。

隋唐之初,长江流域进一步被开发,蚕桑生产也进一步发展,长江中下
游,尤其是太湖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发展得更快。这里可以述说一下新、旧
《唐书》里都记载的一个故事。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韦坚的大臣,他是唐朝皇室的勋戚。天宝初年任陕
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为了便于漕运①,整理了长安附近的水道,并在长
安城东九里的长乐坡,开凿“广运潭”,潭边建有“望春楼”。工程完成后,
举行了一次类似现代的通航典礼,唐玄宗亲率在京的高级官员登楼观赏。为
了博取皇帝欢心,韦坚预先准备了大批小船。船头分别挂上牌子,写上各个
州郡的名称,船上又分别堆了各该州郡的著名特产。船工一律穿戴“大笠侈
袖芒履”②,并有少女在船上轻歌曼舞。在一片粉饰太平的丝竹声中,二、三
百只小船缓缓从望春楼下鱼贯而过。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二、三百只小船中,“广陵郡”船上堆的是锦,
“丹阳郡”船上堆的是“京口绫、衫缎”,“晋陵郡”船上堆的是“官端绫
绣”,“吴郡”船上堆的是“方文绫”,“会稽郡”船上堆的是“罗、吴绫,
绛纱”。会稽、广陵、丹阳、晋陵、吴郡就是现在浙江的绍兴、江苏的扬州、
镇江、常州、苏州等地方。这五郡船上堆着各种丝织品,就充分表明,在唐
朝前期,这些地方生产的丝织品虽不是国内最好的,但也已相当精美。丝织
业同蚕桑生产息息相关,这些地方的蚕桑生产也一定相当繁荣了。

五、蚕业重心的南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了安史之乱①,这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的转折点。在这次战乱中,北方又遭受极严重的破坏,“荆棘丛生,豺狼嗥
叫”,“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黄
河中下游地区遭受的破坏如此惨烈,不用说必然严重地摧残了那里的丝蚕
业。

安史之乱对长江流域没有什么破坏。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继续发展
着。唐朝后期,太湖流域已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唐末诗人陆龟蒙在诗中描
写太湖边上农村景物有“高下兼良田,。。桑柘〔zhè 浙〕含疏烟,处处倚
蚕箔,家家下渔筌〔quán 全,捕鱼用的竹器〕”等诗句。处处堆着养蚕用的
蚕箔,家家用渔筌捕鱼,这是太湖边上的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经营捕鱼和蚕

①。。 历代王朝把征收到的粮食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称为“漕运”。唐朝建都长安,每年都
把在东南征收到的粮食经由水道,运到长安和洛阳。
②。。 侈袖芒履:宽袖草鞋。
①。。 安史之乱:公元755 至763 年,唐朝大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争夺封建政权而发动的一次叛乱。

桑副业的写照。

唐亡以后,太湖地区是吴越国的疆域。吴越建都杭州,杭州有一座奉祀
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的“钱武肃王庙”,庙中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有“世方
喋〔dié迭〕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两句话。这是说:唐亡后中原
地区正在大动干戈,互相残杀;钱镠却闭关自守,注意发展丝蚕生产。钱镠
所以特别重视蚕桑,还不是因为蚕桑缫织是太湖流域十分重要的生产事业,
密切关系着吴越小朝廷的财政收入吗!

长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长期以来,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又比
较优越,那里的蚕桑业在唐朝中叶以后,已经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成为全
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方。到宋朝就更为突出了。

北宋时期,北方的蚕桑业虽然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已落后于江南。长
江以北,包括整个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长江以南地区大得多,可
是它向北宋朝廷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反比长江以南地区少。而以现在的浙江全
省和苏南大部分地方为范围的“两浙路”①,只是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可
是它所缴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这就清楚地反映当时江南的
蚕桑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

南宋建都杭州,太湖流域更成了统治阶级以及富商巨贾集中的地方。他
们奢靡的消费,增加了市场上丝织品的销路,大大刺激了这一地区的蚕桑生
产。从北方南逃过来的人口中,也有许多是劳动人民,他们更是江南地区发
展蚕桑不可缺少的劳动力。

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农村中丝蚕业十分繁荣。南宋诗人范成大住在吴县
的石湖镇上,在他的《田园杂兴》诗中,有好几首是以蚕桑缫织为题材的。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
逢。”

养蚕季节,农村中家家闭户,专心养蚕。邻里们没有闲暇往来探望,只
有在朝暾〔tùn 吞,初升的太阳〕初上,晨风拂面,晓露未干,奔向桑园采
桑的路上,偶一相逢。蚕忙季节,蚕农们多么辛劳忙碌啊!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qí其〕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
黄丝织夏衣。” 

养蚕才完毕,农妇们又立即采收蚕茧,连夜缫丝,上机织绢。绢还在机
上,官府的胥吏已如狼似虎,迫不及待地来催租索赋了。遇上收成好的年头,
农妇们还可在缴纳租税之余,留一点儿黄丝织绢,给自己裁制一件夏衣;如
果年成不好,缴纳租税还不够,千辛万苦几个月,最后落得一场空。

浙江吴兴县一本南宋时纂修的《吴兴志》上说:“湖丝遍天下,而湖民
身无一缕。”种田人没有饭吃,养蚕织绸人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在剥削
社会里,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宋元时代,太湖地区不仅生丝和丝织品的产量超过了北方,而且蚕桑技
术也比北方先进。

蚕儿吃的是桑叶。桑叶是否肥美,密切影响丝茧的产量和质量。现在太
湖地区所产的丝茧质地特别优良,看来是同这地区叶质肥美的湖桑有一定关
系。“湖桑”,顾名思义,谅是太湖地区农民育成的桑种。宋代太湖地区的
农民是否已经育成湖桑,我们不能肯定,但是北宋时桑树嫁接在浙江湖州已

①。。 “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称,相当于明、清的省。

经十分流行。
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用种子繁殖,容易改变它的优良性

状;嫁接则是保存桑树优良性状的好办法。浙江农民采用嫁接繁殖桑树,所
以桑树的优良性状,虽经一代代繁殖而历久不变。北方蚕农当时还没有运用
这种先进的技术。

宋元时代北方养的都是三眠蚕,南方养的一般是四眠蚕①。三眠蚕抗病能
力比四眠蚕强,而且比四眠蚕容易饲养。但四眠蚕的丝茧比三眠蚕优良。长
江流域的蚕农能够饲养丝茧质地较优但比较难养的四眠蚕,这也说明长江流
域的养蚕技术比北方进步。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055_1。bmp}


另外,生产技术进步的程度,往往从生产工具上表现出来。宋元时代,
北方的蚕座构造基本上还同汉朝农书上记述的差不多。快要养蚕了,蚕农就
在屋子里架起蚕座。蚕座的架法是这样的:先在屋里竖起四根柱子,柱子上
架上一些叫做“蚕椽”的横木条,再在蚕椽上铺上一层用芦苇编织的蚕箔,
蚕儿就养在蚕箔上。北方这种蚕座是固定在室内的,不能任意移动,蚕事结
束后再把它拆除。长江流域的蚕座同北方不同,它是由竹制的蚕匾和竹木制
的蚕架构成的,蚕匾放在蚕架上。蚕架和蚕匾可以随时移动,自然比北方那
种固定的蚕座方便些。这种蚕座的构造同现在太湖地区蚕农沿用的差不多。

宋元时代,北方一般农家还沿用着古代的老办法:在蚕儿老熟以后,把
蚕簇①放在室外,让蚕儿在室外的簇上结茧,这种方法叫做“外簇”。这固然
是因为北方春雨较少,可以外簇。但北方也并不是一点春雨都没有,如果蚕
儿上簇后万一遇上春雨,就将影响蚕茧的质量。而且室外温度日夜变化较大,
这对蚕儿结茧也是不利的。所以外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办法。南方蚕簇放在
室内,蚕儿在室内的蚕簇上结茧,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其他蚕桑工具,长江流域一般也比北方的齐全便巧,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六、棉花栽培面积的
扩大和蚕业的消长

元朝的时候,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它使我国蚕桑生产
趋于萎缩,这就是棉花栽培面积的扩大。

在棉花传入以前,我国广大人民的衣被原料主要是蚕丝和麻葛。棉花传
来以后,蚕丝和麻葛逐渐被棉花所替代,衣被原料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棉花
之所以能够替代蚕丝,因为棉花的生产过程比蚕丝简单,单位面积产量也较
高。另外,棉布比丝织品易于织制,质地也较坚牢,是远比丝织品大众化的
衣被原料。

大概南宋后期,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棉花,起初只是少量的,以后栽培
区域和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元朝中叶,长江流域的棉花已比较普遍,并已
扩展到黄河流域。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丝织品被棉布所取代,丝绵被

①。。 蚕儿从卵孵化到结茧,中间经过三次脱皮的称为三眠蚕,四次脱皮的称为四眠蚕。
①。。 蚕簇是蚕儿在上面结茧的一种蚕具,通常用稻秆或麦秆等制成。

棉花所取代,植棉对蚕桑业的排挤作用已明显起来。明代中叶前后,种植棉
花的区域越来越广,被棉布、棉花所取代的丝织品和丝绵也越来越多,社会
上对丝茧的需求大大减少,蚕桑生产也就逐渐趋于衰落。这时候,一般地区
的农村中不再家家户户养蚕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蚕丝毕竟有它特有的优点。丝绵比棉花轻暖,丝织品
比棉布纤柔美观。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海外贸易又逐渐扩大,
社会上对蚕丝,尤其是品质较高的蚕丝仍有一定的需求。再加上浙西嘉、湖
地区的蚕桑业,原来已有深厚的基础,能够生产优质的蚕丝和丝织品。因此
当明朝中叶蚕桑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萎缩的时候,浙西嘉、湖一带的蚕桑
丝织业仍能保持独特的繁荣局面,并且继续发展。

现在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的盛泽镇,在明朝初年叫作“青草滩”,只是
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明朝中叶,这里的丝蚕业随着嘉、湖地区丝
蚕业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到明朝后期,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集散
市场,远近的丝绸商都到这里来采购丝绸。明末一个名叫周灿的人曾以“盛
泽”为题写了一首诗:

“吴越分歧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织
作,机杼彻黄昏。”

就是当时盛泽丝蚕业欣欣向荣的写照。嘉、湖地区的新塍〔chéng 程〕、
双林、南浔、菱湖等,现在都是很热闹的市镇。这些地方,原来也只是一些
小村庄,明朝才发展成为市集而日益繁荣起来。它们的兴起,都同蚕桑丝织
业有关。

同周灿差不多时代的郭子章,在他写的一篇《蚕论》中说:“现在各地
蚕桑都很衰落了,。。我看到浙江湖州和四川阆〔làng 浪〕州一片片高高低
低的桑林,觉得各地的妇女都不及那儿妇女勤快。”难道各地妇女真的不及
湖、阆两地的妇女勤快吗?不,这是因为明朝后期,只有浙西嘉、湖等少数
地方蚕桑业继续繁荣,而全国其他各地的蚕桑生产都已衰落了。

到了清朝前期,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更加兴盛了,大片农田都栽了桑
树。农民重视栽桑养蚕不亚于栽培粮食作物。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先
后多次坐船来江南游玩巡视,途中经过嘉兴、湖州等地时,看到运河两岸绿
油油的桑林,一望无垠,都曾赋诗盛赞浙西蚕桑之盛。康熙帝甚至说:“天
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丝之盛,惟此一区。”

七、鸦片战争前后
新蚕区的兴起

自从我国有对外贸易,丝绸便是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隋唐以
前,我国外销的丝绸是经由陆路外运的。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已比较兴盛,
我国外销的丝绸渐改由海道出口。明代中叶以后,海上贸易更有所发展,外
销丝绸的数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