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貌。如书中描写的大相国寺市场、潘楼街酒店、金银采帛店、勾栏瓦子(即
游艺场)、以及“州桥夜市”等等,都要比隋唐的长安商市繁华得多。
但是,汴京城早在宋金之战时(十二世纪初)就毁于战火。现在开封城
内的大相国寺和龙亭等古迹,都已是清代的建筑,只有北门内的祐国寺“铁
塔”还是北宋原物。此塔建于1041 年,是一座用琉璃砖砌成的仿木结构宝塔,
也是现存宋代砖塔中最高的一座。由于所用琉璃砖的釉色深褐,远望如铁色,
故称“铁塔”。塔的平面是等边八角形,计有十三层,高达五十七米。外壁
上镶有浮雕着各种华美图案的琉璃面砖,包括佛、菩萨、飞天、龙、麒麟和
宝相花等五十多种图案,所以是研究宋代砖雕艺术的珍贵实物。全塔使用的
砖除琉璃面砖外,还需要大量各种尺寸的斗栱、柱、枋、椽子和平座的砖料,
但是都被统一在二十八种规格之内,这说明当时我国的建筑匠师已能精密地
装配砖构建筑物的预制构件了。
传说这座“铁塔”的前身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的木塔,并由名匠喻皓负责
设计建造。他在施工前曾先做好模型,经过反复推敲后才完成设计的。
北宋的殿堂式建筑在山西境内还有部分遗存,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原市郊
晋祠的圣母殿。这殿初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 年),重建于北宋崇
宁元年(1102 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殿的式样是重檐歇山顶,高十九米,
南北宽七间,东西进深六间,平面近方形,四周都有宽敞的回廊,这是我国
现存古建筑中具有回廊的最早实例。殿内的四十尊神态各异的宋塑侍女像,
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宋塑代表作品。
晋祠中建于金代大定八年(1168 年)的“献殿”,是一座凉亭式的殿堂
建筑物,造型简洁开朗,也是八百多年前的代表性建筑物。
具有江南特色的苏州园林,也从宋代起闻名于世。宋徽宗时激起农民起
义的“花石纲”事件,就主要发生在苏州,其中的“石”,即指苏州附近所
产的可作假山用的“太湖石”。
现在保存在苏州观前街玄妙观中的“三清殿”,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建于1179 年),是江南现存最早的一处道教古建筑。这殿的屋顶是重檐歇
山式,面阔九间,通长四十五米多;进深六间,通深二十五米多。殿前有月
台,周围有石栏。殿内供奉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三尊
泥塑金像,故名“三清殿”。它是我国现存少数几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寺观之
一。
与北宋同期的我国少数民族政权中,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也很重视建筑事
业。辽国地处东北和华北,统治者特别崇信佛教,在境内大造佛寺,所以保
存到现在的辽代寺院和佛塔遗迹也较多。例如著名的“华北四宝”之一的“应
州塔”,就是辽代所建(其余“三宝”:隋代所造时“赵州桥”,宋代铜铸
的“正定菩萨”和铁铸的“沧州狮子”)。
“应州塔”又名“释迦塔”,位于今山西省北部应县的佛宫寺内,建于
辽代清宁二年(1056 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
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楼阁式木塔。通高达六十七米,底层的直径也达三十米。
在外观上好像是一座五层的八角形塔,实际上塔中还建有四个暗层,所以应
该算是九层高塔。塔内供奉有高达十一米的释迦佛坐像,基本上
还保留着辽代塑像的原貌。
应州塔的每面都宽三开间。从第二层开始,每层的塔身外壁都设有平座
和栏干,可以凭栏远眺巍峨的“北岳恒山”和蜿蜒曲折的桑干河。塔顶是八
角攒尖式,上有铁制的刹柱(塔尖的立柱,有避雷的作用),还有相轮、宝
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等构件,下面又有砖砌的两层莲花座。整个造型既复
杂又美观,所以古人形容为“鬼斧神功”所建。
这座著名的应州塔正位于大同盆地的地震带,所以九百多年来曾经遭受
过多次强烈的地震。但是,这塔却一直巍然屹立,连塔刹也未被震坏,说明
它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据初步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地基十分坚固结实,
塔身是用几个矩形的木质框架组成,并利用内外两圈柱子来巩固框架,所以
在结构上是非常稳定的。塔中四个暗层的设置,等于是增加了四道钢箍,也
加强了木塔的稳定性,因而才能经受得起多次较强烈地震的摇撼和暴风骤雨
的袭击。
与应州塔的时代和地点相近,而又具有同样抗震性能的古建筑,还有河
北蓟县(今属天津市)的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的山门和观音阁都是辽代的建筑,建造于辽代统和二年(984
年)。山门的屋顶是庑殿式,屋脊上还保存着两个“鸱尾”,张口吞脊,尾
瘦而高,并向内卷曲,像鱼尾一般。传说这种鸱兽能够吐水灭火,所以古人
就把它的形象作成屋脊的装饰,包含有辟除火灾的意思。
观音阁高达二十三米多,上下共三层,每层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阁内供奉有高达十六米的泥塑观音像,因头顶部还塑有十个小佛头,故称十
一面观音,这像从阁的底层穿过中层和上层,头部直抵阁顶。这尊观音像和
两侧的侍立菩萨像都面容丰润,姿态端庄,还带有唐代的艺术风格,是现存
辽代塑像中的精品。
这阁所用梁、柱、枋和斗栱的构件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时都很有规
律。如全部的梁枋有好几百根,但从断面看只分六种规格,并组合得非常协
调。这说明在公元十世纪末期,我国黄河下游地区的建筑用材也已高度规格
化了。
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高阁,曾遭受过三十多次地震的袭击。在清康熙十
八年(1679)年发生的河北东部的大地震,当时蓟州(今蓟县)的官署和民
居全部震坍,唯独观音阁依然屹立。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又把独乐寺里的
辽代白塔和其他明清建筑物大部分震坏,而观音阁在震后仍无损伤。据建筑
专家研究,这是由于它的地基坚实匀称,梁架用材比例恰当,柱网的布置全
局一体,榫卯结合严实,以及套框式的梁柱结构和柱子“侧脚”①所产生的稳
定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加以借鉴的。
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又一次大统一的时代。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
市),是一座建筑得十分壮观的世界闻名的城市。
元大都的城墙全用夯土筑成,未用砖石。但为了加固起见,在夯土墙中
加进了横木和竖柱。四面共开有十一座城门,除北城墙只开二门外,其余三
面都各开三门。城门都用砖筑造,上建城楼。另在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现
在保存于建国门内的明清观象台,就是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元代的皇宫是以今北海琼华岛(当时叫“万岁山”)和中海(与北海合
称“太液池”)为中心而修建起来的。共分三组建筑群,一组是皇帝生活起
居的“大内”(宫城),在太液池的东岸;一组是皇后和贵妃们居住的兴圣
宫,在太液池的西北岸;还有一组是太子居住的隆福宫,在太液池的西南岸。
这三组宫殿用一座东西向的长桥连接,即今北海大桥的前身。据考证,这座
宫殿是由阿拉伯籍的建筑匠师也黑迭儿负责监修完成的。
大都城的商业区在皇宫的北面,并以积水潭为中心。这是由于当时开凿
①。。 柱子“侧脚”:古代建筑中一种稳定木架结构的方法。即将建筑物两侧柱子的柱脚向外侧出,柱身
向里收进,与横着的枋子连接。这样的建筑物遇到震动时,重心不易外移,稳定性能较高。所以,在
宋代《营造法式》一书中,就规定为木构建筑物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方法。
了一条连接元大都和通州(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的人工运河,名为“通惠河”,
而大都城的码头就设在积水潭的缘故。所以,当年的积水潭内经常停泊着运
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船只,岸边也就形成了店铺林立的闹市区。
曾经在元大都生活过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大都
城的街道“划线整齐”,“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解放后经过考古工作
者的勘察,情况确实如此。在南北向干道的东西两侧,都整齐地排列着许多
东西向的胡同。它的布局与北京城内现存的旧街和胡同的位置基本上一致。
当时的大街宽约二十五米,胡同的宽度在六米到七米之间,干道的两侧还有
石砌的排水明沟。
这座与明清北京城规模相近的大都城,于元亡时被明朝大将徐达把北城
墙往南移到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后来,明朝又把内城向南移到今宣武门、
正阳门和崇文门一线,还加筑了南面的外城。因此,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相
比,东西的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明清北京城的中心更向南迁移了。
北京城内外现存的元代建筑物以阜城门内的妙应寺白塔和城外居庸关的
云台最为著名。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因寺内有一座形制巨大的砖筑白色喇嘛塔而得
名。这座白塔高达五十米,由基台、塔身和塔顶相轮三部分组成。基台分三
层,下层是台基,中、上两层是平面呈“亞”字形的“须弥座”,须弥座上
有覆莲状的雕刻。座上的塔身,俗称“塔肚子”,也叫“宝瓶”。再上是“塔
脖子”和“相轮”(又称“十三天”),相轮上设置铜质宝盖,四周挂着流
苏和铃铎,能够迎风作响。宝盖上还有小铜塔一座作为塔刹。塔形丰满浑厚,
各部分都用白灰浆粉刷,所以远看上去很像一个戴着笠帽的白色巨人。据有
关记载,这塔是由尼泊尔著名匠师阿尼哥参加设计建造的,所以又是中国和
尼泊尔建筑艺术融会的杰作,也是元代喇嘛塔中的代表作品。
居庸关在北京市西北五十公里的昌平县境,关城中心的一座塔台名云
台,建于元代末年,全部用汉白玉(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台基长二十六米
多,宽十七米多,高九点五米。台上原来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已于元末明初
时被毁。但台下拱门内的石壁上,仍保存有精美的石雕佛像和四大天王像,
可以说是元代石刻中的代表作品。同时,石壁上还刻有梵文(古代印度文)、
藏文、八思巴文(元代时制定的蒙文)、维吾尔文、汉文和西夏文六种文字
书写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也反映了元代时我国是一个疆
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国内外交通发达的情况,所以这处古建筑遗迹
很值得珍视。
除北京以外,现存元代建筑中最完整的一处,是位于山西永济县的“永
乐宫”。这座道教建筑物建于公元1244—1262 年之间,前临黄河北岸,后依
高耸的雷首山。这里的山川秀丽,松竹成荫,相传是道教神话中“八仙”之
一的吕洞宾的故乡。
永乐宫有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等几座主要建筑物,其中纯
阳殿就是供奉吕洞宾用的,俗称“吕祖殿”。永乐宫的历史艺术价值,不仅
在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道观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在三座大殿内
共保存有面积达九百六十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尤以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
最为优美。如三清殿内的道教人物壁画,描绘了近三百个神像,线条生动流
畅,每像都各有特点,无一雷同。纯阳殿内的壁画,主要是用五十二幅连续
画面来描绘吕洞宾的一生事迹,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研究元代人民日常
生活状况的珍贵艺术资料。这组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道观建筑,解放后
因治理黄河工程的需要,已于1959 年按原样迁建到附近的芮城县县城。
八、明清的宫殿、民居和园林
我国的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官式建筑方面已经高度标准化和定型
化。清朝政府于公元1733 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进一步加以制
度化。它规定把所有官式建筑物分成二十七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房屋的大小、
尺寸、比例和构件都固定不变。这种做法在施工中固然方便,但却缺乏灵活
性。但聪明的建筑匠师们利用这种成熟的和定型的做法,妥善而巧妙地完成
了明清皇宫、坛庙和园囿的建筑设计,遗留下来的像北京故宫、天坛和颐和
园等一系列优秀的建筑群。
明清在建造北京皇宫的过程中,曾经从全国各地征调了成千上万的匠
师。如明代江苏吴县的木工蒯祥,就曾精确地设计了宫中的楼阁台榭和回廊
的布局,博得了“蒯鲁班”的称号。江苏武进县的石工陆祥和松江县的木工
杨青也对故宫的建筑作出了贡献。在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