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30节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30节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的地面都加以夯实漫平,以适合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但屋顶大约还
是用茅草盖成的两坡式或四坡式。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长江北岸的湖北黄
陂县盘龙城发现了小型的宫殿遗迹。

西周时期奴隶主的宫室制度,据记载要比商代的更为复杂。位于西安市
西郊的丰、镐二京,现在已经很少有当时的建筑遗迹余留。但西周王室的老
家陕西岐山之下的周原地区,却发现有较多的建筑遗迹。如岐山县的风雏村
和扶风县的召陈村等都发现了大片房屋基址,并有制骨和铸铜作坊的遗迹以
及大量砖瓦和占卜用的甲骨出土。其中,岐山县的风雏村


有一组西周的宗庙建筑。这组建筑群坐北朝南,总面积达一千五百平方米。
它的平面布局是:大门前有影壁,通过门道进入前庭,前庭的两侧和后侧都
有土筑台阶,分别通向东、西厢房和殿堂。殿堂之后有后庭,中间有过廊通
往后室。这组宗庙建筑共有大小房屋二十间。房前还有用鹅卵石铺设的下水
道以排水,并有陶水管铺在台阶下,这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排水设施。

西周宫殿建筑的屋顶结构已比商代的进步。一般是先铺芦苇和小木条,
再用陶制板瓦和筒瓦盖住屋脊和屋檐。陶瓦的背面都有绳纹装饰,并附有瓦
钉或瓦环,以防瓦件在屋顶上滑动。这也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陶瓦实物。

四、“鲁班爷”和东
周列国的都城

在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年),随着农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铁工具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建筑的发展。经过规划而
建成的列国都城,象雨后春笋似地矗立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吴楚地
区,同时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建筑师和总结经验的书籍。

位于山东半岛的齐、鲁两国,是当时建筑名匠辈出的地方。如齐国有位
叫“翰”的“工师”,曾经为齐桓公建造过一座用材讲究、装饰华丽的行宫,
地面上铺着带花纹的石板,柱子用贵重的木材,天花板上还画满了彩画。

鲁国的巧匠则以公输班(通称“鲁班”)最为有名。他生长在世代作工
匠的家庭里,幼年时就喜欢木工,积累了不少实践的经验。据说他曾经改进
了画直角的短尺,所以后代称为“鲁班尺”。传说木工所用的锯子、刨子、
钻子和划线的墨斗,也都是他发明的。他一生设计过许多房屋和桥梁,又试
制成功了攻城的云梯,舟战的钩钜,用机械开动的木制马车,以及能飞翔的
木鸟等等,还刻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图——石刻“九州图”。

上述这些发明,未必都是鲁班一个人所创造的,可能是同时代优秀匠师
们共同的成果。由于这些匠师们没能留下姓名,所以后人就都归功于鲁班。
在封建社会里,鲁班甚至被认为是建筑业的“祖师爷”。有些地方还专门建
有“鲁班庙”,受到历代工匠们的极大尊敬。

东周时,由于周天子权力的削弱,除王都洛阳外,列国也可以建造巨大
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今山东淄博)、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韩国
的新郑(今河南新郑)、楚国的郢(今湖北江陵)、秦国的咸阳(今陕西咸
阳市东北)和燕国的下都(今河北易县)等,都是拥有几万人口的大城。其
中,尤以齐国的临淄规模最大,也最为繁华。当时的政治家苏秦曾经对临淄
的繁荣景象描写道:“城中有七万户人家。。大路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
行人肩并肩地拥挤着。如果人们把衣襟连结起来,就像一顶十分巨大的帷帐;
如果把衣袖一起举起来,就像极其宽广的幕布;如果人们同时挥汗,就会像
下雨一般。(见《史记·苏秦列传》)

从现存的临淄城的遗址来看,规模确实很大。这座东周古城由大、小两
城组成,大城又叫“郭城”,城周长达十四公里,是平民和官吏居住和活动
的地方。小城又叫“宫城”,城周长也有七公里多。临淄城外的南、北两面
都有宽达三十米的人工护城河。东、西两面就利用淄河和系河作为天然的护
城河。大城里的南北大道宽约二十米,小城的东西大道也宽八米到十七米。


大、小城内还各有一条排水系统,通过城墙的排水口流出城外。

临淄城的布局显示了当时列国城市规划的一般规律。如小城的北半部是
宫殿区,以最大的夯土台子——“桓公台”为中心。小城的南半部是手工业
区,分布着由王室直接掌握的官营手工业,包括冶铁、炼铜和铸钱的作坊。
大城的手工业区在北半部,该处分布规模很大的制造骨器的作坊。大城内居
住区的划分是:官吏住在宫城附近,平民和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工匠和商人
住在市场旁边,菜农则住在城北。这种有着大

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居住在城内的情况,正是我国早期城市的特征之一。

东周的其他列国都城,一般也都有大城和小城之分。国君所住的小城地
势都较高,垒土作台,在台上建造宫殿,这样可以居高临下地监视着全城的
活动。宫殿的屋顶这时已经普遍地使用陶瓦,陶制下水管道的使用也较西周
时普遍。在列国都城遗址中最常见的是带有各种装饰图案的半圆形瓦头,通
称为“瓦当”,而且列国各自有其特点。

我国最早的工艺著作《周礼·考工记》,也成书于东周时期。这书比较
详细地总结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其他工种的经验。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都城规划的思想,如说:“匠师营造国都时,面积应有九里见方,每边开三
座门;都城里的道路应该是纵横各有九条,其中南北的大路要特别宽,能够
容纳九辆马车同时行驶;应该把祭祀国王祖先的太庙安排在左方,把祭祀农
业之神的社稷庙安排在右方,把王宫安排在南面,市场安排在北面”等等。
这对于后世都城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元朝的首都大都城和明清的北京
城就基本上继承了这种设计思想。

《考工记》还记载了白天如何应用日影,晚上如何应用月影来测定方向,
记录了房基如何取正、定水平和计算度量的标准等等。此外,又记述了当时
手工业的其他工种,如木工分作七部,金工分作六部,皮革工、设色工和刮
磨工各分作五部,以及陶工分作两部的情况,其中不少工种都与建筑业有关。
这些建筑经验的总结,再加上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就使我国的建筑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五、秦汉的宫殿和民居

距今二千二百年前后,秦始皇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建
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秦始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封
建帝王,他以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为中心,进行了空前的建筑活
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咸阳宫、阿房宫、始皇陵和万里长城等等。这里介绍
的是咸阳宫和阿房宫。

咸阳宫是秦朝最主要的宫殿,位于渭水北岸“咸阳原”的高地上。据近
年考古发掘得知,它的营造方式也是先筑高土台子,然后依台建筑多层的楼
台宫室。并以上层作主殿,下层

为起居室。有的起居室内还砌有壁炉,附有盥洗沐浴用的房间。各室的前面
都有甬道,甬道外还有回廊,各座宫殿之间再用复道相连。宫室的内壁都用
彩画装饰,色彩以黑色为主,赭色和黄色次之,这是由于秦人迷信黑色,认


为这种色彩可以使他们兴旺发达的缘故。

复杂的陶制下水道的结构,也是咸阳宫建筑上的一个特点。这些陶制构
件包括一端口径较大、一端口径较小的圆形水管,直角形的弯头水管和口径
达七十五厘米的大型漏水管等。此外,还发现了不少铜制的建筑构件。

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说,秦始皇每灭掉一个诸
侯国,就把他们的宫室画成图样后拆毁,再按图重建在咸阳原上,后人称之
为“六国宫殿”。在这些宫殿里,仍然安置着从各国缴获来的钟鼓乐器和美
女。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咸阳宫的东西两侧,都发现了具有六国特点的各
种瓦当,从而证明了“六国宫殿”确有其事。

阿房宫是秦始皇晚年时在咸阳的渭水南岸所建“朝宫”中的一座前殿。
“朝宫”及其毗连的“信宫”面积很大,范围直抵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附近。
后来,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
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从公元前212 年开始建造。所谓“阿房”,是指这宫的屋顶有四
个大屋角,都朝上反翘着的缘故。为了建造这座大殿,秦始皇曾经征调了全
国的良工巧匠来到咸阳。所用的材料是北山上出产的美石,以及四川和湖北
等地的贵重木材,上文所说的“蜀山兀”,就是指四川山上的树木都被砍光
了。据《史记》记载,阿房宫的规模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它的大门是用磁石作成的,以防有人暗带兵
器入宫,谋害皇帝。

在“朝宫”的宫廷里,据说可以容纳十万人之众,并且放置有秦始皇收
缴天下兵器熔铸成的许多铜钟,以及十二个“金人”(铜人)。每个金人重
达二十四万斤,身高五丈,仅一个脚掌就长达六尺。但是,这座规模空前的
“朝宫”还没有来得及全部建成,秦朝就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不过,从今
天还遗留在西安郊区古城村的阿房宫台基(东西长约一千二百米,南北宽约
四百五十米,高八米左右),仍然可以想见当年的宏伟规模。

汉代是继秦代而起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当时的疆域辽阔,国势
很强。汉代的城池和宫殿大多继承了秦代的规模,西汉的都城长安在渭水的
南岸,今西安市的西北。

西汉长安城内最重要的宫殿是未央宫,它位于长安城的西南部,以秦章
台为基础。宫墙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300 米,南北宽约2000 米,有前殿、
后殿等几座高大建筑物。其中前殿居于全宫的中心,是皇帝会见群臣和发布
政令的地方,现在还保存有殿基,东西约100 多米,南北约200 多米,最高
处还高出今天地面10 米以上。

据《史记》记载,汉代初年的丞相肖何在汉高祖刘邦东征时,曾经花费
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成了这座华丽的未央宫,宫的东面和北面都有高大的
门阙,并有武库(储藏武器装备等的仓库)和太仓(宫城中的大谷仓)。汉
高祖还为此斥责过肖何,肖何回答说:“皇帝的宫室如果不壮丽,就显不出
帝王的威严”。相传汉代初年的大将韩信,就是在未央宫东面的长乐宫里被
吕后杀死的。

汉代时,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民间建筑也逐步一致起来,形成了
我国建筑的特有风格。如大型房屋的平面设计,基本上都按中轴线左右对称
地排列。我国古代建筑物中常见的几种屋顶如悬山、硬山、歇山、庑殿、卷
棚和四角攒尖等形式,都已全部出现。在屋脊部分,往往装饰有巨大的陶制


凤鸟。室内顶部则装饰有覆斗形的天花藻井等。

作为我国木架建筑物的重要结构——“斗栱”,在汉代也趋于成熟。如
在栱上承托两组小短木来节省用材,并减少结构本身的自重,这样就形成为
“一斗二升”式的斗栱。在“二

升”间加上一个小柱又形成为“一斗三升”式的斗栱。东汉时还有更复杂的
“一斗四升”式的龙首翼身栱等等。

由几个四合院式庭院组成的贵族第宅也普遍出现。这种第宅既有居住用
的卧室,又有宴客的厅堂,还有厨房、武库、方仓、圆囷、井亭、马廐、猪
圈、羊栏、鸡棚和厕所等附属建筑物。一些厅堂的前后,还建有抱厦,并用
回廊或花墙等相互连接。

汉代贵族的门前都设有称作“阙”(后来发展为“华表”)的标志性建
筑物,并有单阙、双阙和子母阙的区别。第宅正中的大门都很广阔,门前一
般不设门槛和台阶,以便于主人和贵宾的车马通行。角门则狭小低矮,开设
在门墙的一角,是侍从和仆役的出入之处。院落的后部通常建有二层到三层
的望楼,这是保卫第宅的一种武装设施。到了东汉晚期,这种望楼甚至发展
到五层以至六层,而且每层都有“平座”(楼阁式房间外面的走道和栏干),
平座上常站立有守卫第宅的地主私人武装。

汉代建筑砖瓦的类别更多。一般用正方形的砖铺地,长方形的砖砌墙,
楔形砖和带榫头的砖则用来砌造拱形的门或墓室的顶部。砖的平面上常常带
有绳纹和几何形花纹,或者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