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27节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27节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排,装砌大石,以作压重;下层中空,以便行人。布置巧妙,颇具匠心。该
桥为八跨连续,稳定性较好,行走其上,摇晃不大。

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120 丈,5
孔,用并排的12 根绳索,竹笆桥面,木架墩。“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
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丝帛之状”。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1965
年修建新都江堰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25 毫米直径的
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
况不变。

关于珠浦桥,还有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相传清初珠浦桥毁坏后,平
时凭舟渡江。夏季江水暴涨,渡客往往覆溺;幸运安渡者,又受到渡船勒索。
有个私塾教师何先德,关心民众疾苦,倡议修复竹索桥。他观察地势,测量
距离,制作模型,确定方案,上报官府。得到允许后,又亲自参预修桥。索
桥即将建成时,突然在一个风雨之夜断毁,官吏们怕何先德揭发弊端,借口
他的过失,把他杀害了。何氏无子,民众拥戴其妻何娘子,继承丈夫遗志,
出面建桥。何娘子日夜苦思,按照丈夫的桥式,加设栏杆,终于将桥建成。
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改桥名为夫妻桥。

我国至迟在隋唐时就有了铁索桥,西方在十六世纪才开始建造铁链吊


桥,要晚近十个世纪。

云南丽江地区的塔城附近有座横跨金沙江的铁索桥,是古今云南与西
藏,四川来往的要道。因战略地位重要,唐朝曾在此设置铁桥节度。桥或为
吐蕃所建,或为隋朝史万岁和苏荣(594~597 年)所建,或在唐天宝中(750
年左右)时所建。唐德宗贞元十年(794 年),南诏筹划袭击吐蕃,派牟寻
联合唐将韦皋,以五千兵佯示寡弱,引诱数万吐蕃兵尾随。昼行夜走,寻得
机会,用毁断丽江铁桥的计谋,溺死数以万计的蕃兵,俘获五个蕃王,取铁
桥等十六城,虏得降众十余万人,从此吐蕃一蹶不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追堵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时,曾控制
了四川沪定县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妄图一举消灭红军。而英勇的红军战士在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军事路线指引下,用生命和鲜血强夺了泸定
桥,取得了长征中一个决定性胜利,在寒光迫人的铁索上创造了震惊世界的
奇迹。

沪定桥净跨100 米(铁链跨长101 米),净宽2。8 米,桥面距枯水位14。5
米。采用13 根铁链作为承重索,其中底索9 根,上面覆盖木桥面,桥面横纵
木板之间留有很大空隙,符合现代吊桥抗风的布置。余下4 根分列两边,作
为扶手。铁链悬挂空中,两头锚系于两岸桥台后面。每根铁链长39 丈多(合

127。45 米),重1。6 吨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第二年四
月建成。康熙玄烨对它甚为重视,亲笔题名,并在桥东头立了康熙《御制泸
定桥碑记》,在桥东和桥西分别铸造了长约1 米的铁犀牛一头和浮雕蜈蚣一
条。
《打箭炉(今康定)厅志》记了泸定桥从前的管理方法:每年三月初一
开桥,十月初一封桥,改用船渡。每日开桥时间从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桥
上设税官一个,税丁二人,过桥收实物税或过桥费。

泸定桥于1961 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 年国家文物事业
管理局又拨款重修,加固了桥梁、改建了桥头建筑物,并增建了展览馆。现
在泸定桥已焕然一新。

象泸定桥每根重1。6 吨多、粗如碗口的铁索,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是
怎样拉过礁石密布,水流湍急的江河的呢?《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云南略考》
记载:先以小船载铁链由东岸运向西岸,由于链重水急,船还没有到达对岸
就掀翻了,总是不能成功。后来,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僧人指教人们先把巨绳
系于两岸桥亭横梁上,将带有长绳的短竹筒套在巨绳上,把铁索穿挂在竹筒
内,牵拽长绳,带动竹筒把铁索沿着巨绳滑向对岸。那么巨绳又是如何过河
的呢!特别是对于V 型河床又不能船渡的地方。据我们的考证和实地调查,
第一道引索是用射箭、放风筝等方法送到对岸去的。十三世纪台湾省南部的
土人曾将长100 英尺以上的绳索系在标枪上投掷过河谷,然后再建造桥梁。
美国纳卡得桥(1851—1855 年)是利用风筝把第一根引索送过大瀑的,而我
国早就会这样做了。

云南永平县的霁虹铁索桥,在永平县杉杨公社与保山县老营公社之间,
跨越澜沧江,净跨57。3 米,总长113。4 米,由18 根铁索组成,底索16 根,
承重部分是四根一组共三组,扶栏索每边各1 根。两山夹峙,索桥飞悬,异
常险要。它建于明朝成化中(1465—1487 年),比泸定桥早二百几十年,是
中外现存最古的铁索桥。由于过去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国来的大象要
经过霁虹桥到我国四川等地,因此它是我国最宽、铁索最多的古索桥之一。


自古以来,自博南(令永平)至永昌(今保山)必须经由霁虹桥处渡过
澜沧江。永昌自西汉甚至更早一直是我国内地通往西方和东南亚各国的商业
重镇,是几条国际交通线的枢纽。这条交通线是我国第二条丝绸之路,它很
可能早于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永昌地区土地沃美物产丰富,有金、银、铜、
铁等重要矿产,有琥珀、翡翠等珍贵玉石,还有孔雀、犀、象等珍禽异兽。
因此汉武帝时,就对永昌地区进行了积极的开发,派遣大批汉族移民进入永
昌,并开凿了经博南山(在今永平县境内),渡澜沧江,至永昌的一条道路。
东汉明帝时,正式设立了永昌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该郡共有二
十三万户,一百八十九万多人,户口数之多,为东汉105 个郡国中的第二位。
博南至永昌的交通更加繁忙。当时有首兰津歌:“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
越兰津,波兰沧,为他人。”最近还在博南山下找到一块刻有兰津歌的古石
碑。据记载,西汉甚至更早,霁虹桥所在地就是兰津古渡,后因江狭流急,
把舟渡改为用篾绳作缆索的吊桥。诸葛亮时,又改为木桥。到元朝才称为霁
虹。明朝时又改为铁索桥,徐霞客曾经过此桥,并在游记中作了详细描述。
后来屡毁屡建,至今仅剩下16 根铁索和破旧的亭子,但仍是民间交通要道。
在桥西岸的峭壁上还保留着历代的石刻,如明朝吴鹏所题的“西南第一桥”
以及“悬崖奇渡”、“人力所通”、“霁虹桥”等等。

除了泸定桥、霁虹桥等铁链桥以外,还有一种铁眼杆桥,如建于清光绪
八年(1882 年)的云南元江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的四川天全
伏龙桥等。锻冶铁链费工大、接口多,质量不易保证,造成索子变形大,增
加桥梁跨中的垂度,因此常常要调整索链。采用两端有眼扣的长铁条来代替
铁链,制作简单,架设容易,又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的缺点,使铁索桥又前
进了一步。

四、拱桥

我国的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是由伸臂
木石梁桥、撑架桥等逐步发展而成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
城门等建筑的影响。因为拱桥的主要承重构件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时常
称为曲桥。在古文献中,还用“囷”'qūn 逡'、“窌”'jiào 叫'、“窦”'dòu 
豆'、“瓮”'wèng'等字来表示拱。我国建造拱桥的历史要比以造拱桥著称的
古罗马晚好几百年,但我国的拱桥却独具一格。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世界
少有。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平坦的纤道多
孔拱桥,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拱肩上有敞开的(如大拱
上加小拱,现称空腹拱)和不敞开的(现称实腹拱)。拱形有半圆、多边形、
圆弧、椭圆、抛物线、蛋形、马蹄形和尖拱形,可说应有尽有。孔数上有单
孔与多孔,多孔以奇数为多,偶数较少;江浙水乡的三、五、七、九孔石拱
桥,一般是中孔最大,两边孔径依次按比例递减,桥墩狭薄轻巧,具有划一
格局,令人钦佩。由于桥孔搭配适宜,全桥协调匀称,自然落坡既便于行人
上下,又利于各类船只的航运。杭州市城北的拱辰桥是三孔的一例,建于明
崇祯四年(1631 年)。有的桥孔多达数十孔,甚至超过百孔,如1979 年发
现的徐州景国桥,就有104 孔,估计它是明清桥梁。多跨拱桥又有连续拱和
固端拱,固端拱采用厚大桥墩,在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都可见到,


连续拱只见于江南水乡。按建拱的材料分有石拱、木拱、砖拱、竹拱和砖石
混合拱。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大石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
石拱桥,净跨37。02 米,拱矢高度7。23 米,矢高与拱跨相比,还不及1∶5,
属于坦拱。大约于隋朝开皇末、大业初(605 年),由著名匠师李春、李通
等建成,到今天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余年,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
性相结合的精品。英国李约瑟教授认为“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
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并指出“弓形拱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发明之一”,
“李春的敝肩拱桥的建造是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祖先”。千百年中,赵州桥
一直是石拱桥最大跨度的保持者,直到法国于1339 年建成净跨45。5 米,宽

3。9 米的拱桥时才被打破,保持了七百三十余年,但该桥桥宽还不到赵州桥
的一半;1959 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大桥跨度60 米,才超过了赵州桥。石拱
桥另一个技术指标矢跨比,赵州桥也保持了近千年的世界记录,直到佛罗伦
萨的圣三一桥于1567 年建成为止。用现代力学原理(十九世纪才形成的弹性
拱理论)对赵州桥进行计算和验核,发现由于在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和采用
30 厘米厚的拱顶薄填石后,使拱轴线(一般就是拱圈的中心线)和恒载压力
线①甚为接近,造成拱圈各个横截面上均受压力或受到极小的拉力,这就充分
发挥了拱圈石不怕压就怕拉的特性。二线要重合是现代拱桥设计的基础,千
年以前的赵州桥能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令人惊愕。1979 年有关单位对赵州桥
的桥台及基础作了实地钻探勘查,发现桥基不是常说的承载力尚好的粗砂,
而是承载能力只为34T/M2 的轻亚粘土,也未发现桥台后面有长后座或用桥桩
等方法加固桥台,厚仅为1。549 米的料石桥台,直接搁置在天然地基上。桥
位处老土(河床3。5 米以下)为一般第四纪冲积层,地质稳定,土质均匀,
修桥时未拢动原土层。如此大的石拱桥,仅用很小的桥台,又建在勉强能承
载桥梁自重的地基上,竟能够维持千年不坠,这在古今中外的建桥史上所罕
见。即便是今天要建造这样的大桥,也是十分困难的。经过数十年来的研究
勘考,有不少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诸如桥的修建方法,小拱的
出现与作用,桥为什么千年不坠,李春、李通的其人其事,赵州桥为何会在
隋朝赵县的洨河上出现等等,就连日本等国学者也常常提出探讨。
宝带桥在苏州东南葑门外六里,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 年
—819 年),因唐剌史王仲舒捐献宝带资助建桥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多孔
古石拱桥。全桥总长近317 米,有53 孔,共长249。8 米,北端砌驳引道23。2
米,南端砌驳引道43。8 米。桥宽4。1 米。桥堍为喇叭形,桥端宽6。1 米。桥
堍两端所存石狮、石塔为南宋时的物件,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 年)的桥形
就是今天的式样。宝带桥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南段(名江南河)边上的一座
纤道桥,元朝僧人善住经过此桥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借得他山石,还
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
起,并入榜歌长。”既然是纤道桥,就不宜用江南常见的驼峰隆起的石拱桥,
因而建成跨径小的多孔、狭长和平坦的桥型。为使较大的船舰通过,主航道
上有三个大孔;其他的孔为了宣泄澹台湖的水流,桥墩做得狭窄,约厚60
厘米。全桥桥墩属柔性桥,一孔受载,波及相邻数孔;一孔倒坍,全桥株连。
倦圃野老的《庚癸纪略》记载,1863 年八月十九日为了通汽船,捉民夫拆去

①。。 一根绳子悬在空中,其形状就是该绳子的拉力线,若把它翻转一百八十度,就是恒载压力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